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时间:2022-03-30 09:19:01 教案 我要投稿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扁鹊见蔡桓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

  [教学目标 ]:

  1.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 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 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 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 疾 益 故 索 还 火齐 汤熨

  三. 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 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 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 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 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 布置作业 :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听读,正字音,朗读

  quèhuánjiàncuyìngxuántàngwèijìsusuì

  扁鹊蔡桓公立有间腠理不应还(=旋)走汤(=烫)熨火齐(=剂)骨髓焖?

  四、解决字词,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在第一课时解决)

  五、理解文意

  1、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本文是按什么线索记事的?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4、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5、扮演课文剧

  六、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见课后练习二)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3、臣是以无请也

  七、朗读背诵

  八、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按桓侯病情由轻到重的时间顺序)

  一见在腠理将恐深(汤熨)无疾

  居十日二见在肌肤将益深(针石)不应,不悦

  居十日三见在肠胃将益深(火齐)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四见望而还走在骨髓无奈何也

  居五日逃秦体痛,遂死

  医术高明盲目自信

  扁鹊高度负责桓侯固执主观

  为人机警刚愎自用

  病{讳疾忌医——日益恶化,最终身亡

  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

  ↓

  缺点错误{不听劝告——越陷越深,铸成大错要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要接受批评帮助和忠告。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启示: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4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5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6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7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鄚 桓 腠 应 悦 熨 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 汤同烫 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 腠理 汤烫 肌肤 针石 肠胃 火齐 骨髓 司命。

  2.了解作者韩非。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4.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定向

  同学们升中学以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请大家想一想,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应做哪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呢?

  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

  1.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

  2.作者

  3.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

  4.理解 道理

  (二)自学

  1.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鄚、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

  2.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

  3.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 是 末年 国的公子,是 时代重要的 家。

  4.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

  5.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6.男同学齐读课文。

  7.女同学齐读课文。

  8.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三)讨论

  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2.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

  1.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

  第二题: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层次,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

  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至结尾。

  第三题:

  复述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形式,本题要求复述“故事”,重点是把叙事脉络复述清楚。在复述基础上概括本文阐明的哲理。

  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

  本文阐明的哲理: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讳疾忌医,害处极大,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第四题:

  这道题强调的首先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要防止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倾向。

  1.扁鹊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有间:有一会儿工夫。

  2.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见(蔡桓公)。居:经过,过了。复:又,再一次。

  3.“您的病(已经)在肌肉里,不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他)。益:更加。应:理睬。

  4.(病)在肠胃,火剂的药力能达到。齐:剂。

  5.现在(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问了,是以:因此。

  6.桓侯全身疼痛,派人找扁鹊。索:寻找。

  (四)答疑

  找学生翻译全文,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也可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翻译,教师到学生座位上,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倘发现普遍性难点,则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译文如下: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倘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学习进度慢,这篇课文也可安排两课时,如果那样,学生翻译课文的任务就安排在第二课时来完成。

  (五)自测

  1.搞一次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用一分钟时间,全神贯注地背课文,看谁背得多。一分钟后,全班同学齐背。一般说来,一分钟全班能背到课文的中间部分。

  再来背一分钟,看能不能背下全文。一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赛气氛,会有将近半数的同学两分钟内背下全文。(因为已有了前面的朗读、复述、翻译做基础)

  2.写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解释“汤熨、针石、火齐、司命、还走”五个词。

  3.听写并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代重要的 家。

  (六)自结

  语文科代表总结本节课学习步骤,学生或教师补充。找一位先进同学和一位后进同学分别谈本文阐明了什么哲理,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布置作业

  1.课上没译完的同学课后在练习本上译完。

  2.课后练习题尚未掌握的再做一遍,巩固背诵。

  3.倘上述任务已在课上完成,则可预习《诗词五首》。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了解文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分析

  1、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

  居十日——居十日——居十日——居五日——扁鹊逃秦、桓侯遂死

  2、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

  3、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

  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4、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五、朗读比赛

  1、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能否加以整合?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多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都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准备

  收集韩非子以及扁鹊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二、 活动一:“我会说”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3、教师归纳整理。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 活动二:“我能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四、 活动三:“我会译”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5、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五、知识巩固。

  1、理清结构。

  开端、发展: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高潮: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

  结局:桓侯病死

  2、复述故事。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述课文。

  二、引导分析课文。

  1、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论的?

  扁鹊: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发挥想象力并讨论

  (1)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望”了桓侯一眼便“还走”时的内心活动。

  (2)扁鹊第四次进见后,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及做法。

  提问:从扁鹊“逃秦”的决定,可以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机警。

  2、分析人物性格

  (1)课文通过描写蔡桓公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物性格

  A“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盲目自信。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表现蔡桓公固执主观

  C“不应”,“又不悦”: 表现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D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桓侯遂死

  3、人物形象对比

  扁鹊:医术高明、高度负责、聪明机警

  桓侯:盲目自信、固执主观、讳疾忌医

  由此可见:本文赞美人物是扁鹊,而蔡桓公是一个陪衬人物,他的讳疾忌医更反衬了扁鹊的医道之神,他的昏庸更反衬了扁鹊的智勇。

  三、阐释主题:

  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思维

  要求:(讲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引以为戒,做到活学活用。

  六、作业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22扁鹊见蔡桓公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 (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 (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 (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 在骨髓 无奈何也 体痛,遂死

  ——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故事写作背景,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实词注释。

  2、熟悉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要点。

  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掌握关键词语及主要内容。

  态度与情感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叫“讳疾忌医”

  “讳”: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嫉妒,猜测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试译

  课文

  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归纳小结:

  扁鹊: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侯:固执、傲慢、自以为是。

  思考讨论:

  1、从文中找出描写扁鹊和蔡桓公的相关语句。

  2、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特征。

  把握人物形象,为理解本文寓意作铺垫。

  小结

  归纳寓意:

  对待疾病或对待思想上、工作上的问题要防微杜渐,而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思考讨论:

  桓侯的死,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从这个故事中你中受到什么启发?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拓展迁移

  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7

  重点:

  疏通理解文章,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诵读指导。

  难点

  复述与诵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赛华佗”“赛扁鹊”来称赞高明的医生。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曾给曹操看过病,后借故辞去,累召不还……遂被害,扁鹊,原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医危,但只是传说而已。事迹无可考,后来就成春番秋末期名医秦越人的代称;秦越人后来到了秦国,秦太医令嫉妒他的才能.派人将他刺死。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秦越人治病的故事。

  文章选自《韩非子》,作者是战国末期韩公子韩非,这个书名相当于今“韩非文集”。这是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一些,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矛和盾》《守株待兔》)

  说明:题注中有些词语较深(如“刑名”,即刑律法令,又作“形名”)不必作解释。蔡桓公又作“齐桓公”可以放到总结全课时去讲。

  二、诵读准备

  1教师范读。

  范读前要提示学生:这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很明显,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文章的层次该怎样划分。

  在范读过程当中,无妨插进简要的注释:

  ①“立有间”,站了一会儿,干什么呢?观察蔡桓公。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指扁鹊,“不病”指自己,讽刺扁鹊卖弄本领。

  ③“居”,过。

  ④“益深”,更重。

  ⑤“还走”,转身跑了。

  ⑥“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捂,用热药敷敷就好。

  ⑦“司命”句:生死要由神来决定,无药可治。

  2正音、划分层次、试读。

  正音略

  划分层次:先分四小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合为两大层: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候又不悦”)叙述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发现桓公病情逐步恶化,但桓公始终不以为然。

  第二层(第三个“居十日”至结尾)叙述扁鹊第四次见恒公,发现桓公已“病在骨髓”,赶紧离开;五日后桓公的病恶性发作,终于死去。

  说明:学生了解大意即可,无须记笔记。

  试读: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如“君有疾/在腠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要注意语气,如“不治将恐深”是揣度语气,“不治将益深”是决断语气。可指定两个学生按上面的层次各读一层,一气读完。

  三、背诵练习

  可分层进行。方式应灵活多样,而以自由练习为主。检查方式应多样化,教师可以巡视抽查,也可让学生互查。这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至少用20分钟。

  四、复述故事大意

  复述应离开书本,运用口语。可以分层复述,一人说一层。

  五、总结全课

  1由分析写作特点入手。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时间顺序)故事发展的线索是什么?(桓公的病性)

  归纳:叙事层次分明。

  2思想内容分析。

  引导问:这个故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有记载,文字大同小异,但蔡桓公作“齐桓公”,这可能是传闻有异或文字讹错的缘故,无关紧要。现在请大家想想:在传记作品中,它企图说明什么?(扁鹊医术高明。)作为一篇寓言来看,就应当着重分析人物的`思想行为,请回答:桓侯之死的原因是什么?(从表象看,最可治之时不治;从实质看,是讳疾忌医。)

  过渡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据寓言的特点作答c(寓言内容是有劝谕性的,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要从劝谕的角度来理解故事的寓意。)

  主问:既然如此,这篇寓言对我们——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有怎样的启示呢?(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200字以内,要求联系实际。

  板书设计:

  (开端)第一次进见——病在腠理

  (发展)十日后第二次进见——病在肌肤

  (发展)又十日后第三次进见——病在肠胃可治

  (高潮)又十日后第四次进见——病在骨髓不可治

  (结局)五日后扁鹊逃秦——体痛逐死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

  2、了解本文运用对话发展情节,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的情态的特点。

  3、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三、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二、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在腠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臣/是以无请也。

  4、通假字:还(xuán)走“还”同“旋”。汤?“汤”同“烫”火齐(jì)“齐”同“剂”。

  4、翻译全文。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5、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课后背诵全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3. 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4.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九年级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太喜欢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例如通过演示动画情节的画面,使视觉和听觉达到和谐统一,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预习,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习这一节课的学生往往是对知识延伸、启示哲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但由于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可以采用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内容。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和疏通本课的文言字词;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在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延伸。

  3.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蔡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运用课件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生字词注音组词,并辨别字形。学生朗读生字。

  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找出不懂的文言字词。

  2.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释疑。

  3. 对照课件的“译文对照”页面,出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请学生翻译。

  ①君有疾在腠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扁鹊望桓侯而旋走

  ④臣是以无请也

  在参照课文注释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四)、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1. 教师出示故事情节的视频;学生欣赏。

  2.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扩展延伸。

  1. 进入课件的“分析课文”页面,请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学生讨论

  第1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六)主题分析,总结哲理。

  1、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

  2、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六、表演一下,自我展示。

  1、进入课件的“表演一下”的页面。熟悉表演的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对《扁鹊见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整个故事情节表现出来,有对话,有肢体语言,得体大方,与文章内容相符合。

  2、演员的安排。

  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

  ①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

  ②号演员表演的角色----扁鹊,

  ③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的大臣。

  3、学生表演,老师点评!

  七、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请学生完成课件“能力培养”页面中的10个练习题目。课件系统会自动辨别学生所做答案的正确性。(如果时间不够,课后完成练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扁鹊见蔡桓公》。

  2、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0

  学习目标:

  1、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

  2、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3、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课时安排:四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二)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一、 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第一课时

  一、简介韩非及《韩非子》。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疹法:望、闻、问、切。

  二、检查预习

  读课文。注停顿和读音。

  三、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疗将恐深。”

  见: 谒见,拜见。 疾:小毛病。 腠理:皮肤的纹理。

  将恐:恐将,恐怕要。 深:厉害,严重。

  赏析:①此句话点明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蔡桓公和扁鹊。

  ②“立有间”:诊断的准备。

  ③扁鹊诊断准确,劝告诚恳。

  2、桓侯曰:“寡人无疾。”

  赏析:“无疾”断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鹊出,桓候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出:离开。 医:名词,医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

  好:喜欢。 不病:没有生病。

  以(之)为功:把(这个—指治“好” 病)作为功劳。

  赏析:桓侯对扁鹊进行了毫无根据的讽刺,表明了他极其不信任医生,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复: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赏析:第二次诊断病在肌肤,证实了不治将恐深的预测。

  5、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还:同“旋”,旋转,转身。 走:古今异义字,跑。

  赏析:扁鹊一言不发。转身就跑,使文章在平缓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却悬念,自然导入下文桓侯派人发问。

  6、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故:特意。 汤 ;同 ‘烫’,用热水焐。 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 所及:所达到的部位。 及:达到。

  针石:金针、石针。 火齐:火剂汤。齐同“剂”。

  赏析:这句话是重点句子。要记忆,理解和翻译。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发展。

  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今:现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也是自谦的自称。是以:即以是,因此。

  请:过问,拜见。

  8、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己逃秦矣。

  9体痛:全身疼痛。 索:求,寻找。 矣:语助词,“了”。

  10、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

  五、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6.桓侯遂死。 遂: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课文。 2、翻译扁鹊的回答蔡桓公使者的话。

  二、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

  1、 1—3 第一次见面。(开端)

  介绍人物、事件、揭示矛盾。

  2、 4—6 第二次见面。(发展)

  扁鹊诊断病情的发展;蔡桓公的盲目自信。

  3、 7—9 第三次见面。(发展)

  三次见到蔡桓公。第一次写得很详细,其他都是略写。但也显示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

  4、10—12 第四次会见及回答使者的话。

  这次扁鹊见了回头就跑,一反常态,情节突现波澜,引起悬念。排比句的运用,增强语气,指出蔡桓公兵病情的发展严重。5、13—14 扁鹊逃秦,桓侯病死。(结局)

  (1) 扁鹊逃秦的原因?

  (2) 桓侯病死的教训?

  三、课文总结。

  1、中心思想:

  通过蔡桓公生了小病后盲目自信无病,不及时治疗,使病情日益加重,终至不治而死的故事,教育人们要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2、写作特点:

  (1)、按时间顺序,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2)、叙事简练生动,详略得当。

  (3)、语言准确,得体。

  3、总结基础字词:

  ①通假字三个。②古今异义字。③三个难句的翻译。

  四、当堂检测:

  (一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

  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三、阅读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还xuán B腠zu C汤tāng D齐qí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用原文填空

  (1).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

  (2).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

  (3)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

  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想念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4)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5)拓展填空

  忠言________,良药_________。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1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五.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小结: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布置作业: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3

  教材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 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过《〈论语〉八则》、《寓言三则》等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设计理念: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

  五、 活动四:“我会析”(时间:20分钟)

  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

  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见面次数及时间

  扁 鹊

  蔡 桓 公

  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

  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

  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六、 活动五:“我会演”(20分钟)

  1.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

  2.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

  3.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

  (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编剧本时可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

  七、活动六:“我会背”(时间:10分钟)

  1.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八、活动七:“我会写”(时间:15分钟,可适当延伸到课外)

  1.印发学习材料(二),各小组组织阅读。

  阅读材料《扁鹊见蔡桓公之网络版》:

  2002年蔡桓公初学上网,甚喜网聊QQ,曰:“网上MM乃真佳丽也,远胜后宫诸妃。”2003年SARS来临,蔡桓公曰:“网聊真好,网上办公更好,不过那是臣子的事,我只管聊天,足不出宫,瘟疫远矣。”2004年雅典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前夕,蔡桓公网聊不忘加油蹴鞠,废寝忘食,朝政荒废。

  时光飞逝,公已网聊两年,并已学发会手机短信约mm。某日。扁鹊拜见蔡桓公曰:“君有疾,不治将深!”公曰:“吾有病?你丫才有病!君不见吾牙口好,身体特棒,吃嘛嘛香?!”蔡桓公满脸不屑,心里很不痛快。 “此为表象,君之疾在于骨髓,实乃顽症,不治将恐深!”公曰:“你认为吾相信么?给吾个相信的理由?”“不信拉倒!”扁鹊掉头即走。

  不日,扁鹊复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不治将深!“蔡桓公不悦曰:“吾都说过N遍了,吾本无疾,你丫聒噪什么?是不是欠揍?”扁鹊曰:“那为何颈歪手颤?”公曰:“实乃偶然!昨夜着凉矣!”扁鹊:“错!看似偶然,实乃必然!你天天网聊,病已入肌肤!不治将深!”“你丫即便说的天花乱坠吾亦自岿然不动!嘿嘿,吾就不信,吾气死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蔡桓公洋洋得意道。扁鹊晕倒。

  不几日,蔡桓公就要召见网上mm了,恰逢扁鹊复见蔡桓公。扁鹊曰:“君病已入肌肉,不治将深!”蔡桓公冷笑不答,扁鹊曰:“君病在结蒂组织,缺少血气和劳损过渡!”蔡桓公冷笑依然。

  过几日,蔡桓公双肩肌肉微酸,扁鹊复见蔡桓公。远远见蔡桓公神采飞扬,眉飞色舞。扁鹊曰:“君病即入骨髓,不治将深!”蔡桓公不悦道:“做人要厚道,吾已在线约到mm,快上手了,你厮休泼冷水!”扁鹊叹曰:“此乃颈椎病前短暂的回光返照,有何狂喜?可怜呀!”蔡桓公大怒。令侍从将扁鹊乱棍击出。网上应招MM如愿入宫,不似今日之“恐龙”,确是貌似貂蝉,妩媚百态,公喜极曰:谁说网上无美女,遂册之为Q妃,宠爱有加。

  数日后,扁鹊复见蔡桓公,蔡桓公正痛苦万分,豆大的汗珠如雨般落下,扭脖昂头,甩手不停。扁鹊立即转头就走,但在蔡桓公有气无力地叫喊中停了下来。

  “吾真的有病,可能不久就要辞世,你能不能让吾死个明白?”扁鹊:“真想知道?”“愿闻其详!”公郑重道。“其实,最可悲的是人之有病却不察,自欺欺人沾沾自喜无疑于掩耳盗铃,惟有欺骗自己而已!首先你没有正视你有病的现实,其次,你没有充分估计电脑、电视及手机的危害,相反你疯狂消耗自己的体力,可悲之极!其实,你最根本的病灶在于现代文明,这样的新玩意和你的猎奇好色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你的下场!……” 桓公大惊,顿觉全身有如蚁啮。曰“至此,该当如何?”

  扁鹊曰:“随我到太医院来。” 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随手去矣。

  居十日,桓公体痛未除,更觉心虚头痛矣,乃复见扁鹊。扁鹊曰:“君之病似在脏腑……” 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又去矣。

  居十日,桓公又添肚病矣。桓侯乃复见。扁鹊曰:“君之病或在肌肤……” 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再去矣。

  居十日,体痛如故,桓侯大惑,乃复见。扁鹊曰:“君之病在腠理,取正宗砭(Bian)石(箴石,针石也),俗称'扁鹊石',每日摩擦于痛处可矣。”公每日令Q妃以扁鹊石为朕摩颈烫手,公手不离扁鹊石,颈不离扁鹊石。居五十日,桓公病愈。

  居十日,桓公悔死矣:“几两银子之"扁鹊石"(砭石),奈何费我万金?产于何地?鲁国!泗水?传令泗水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把“扁鹊石”都给我收到宫里。“ 扁鹊暗曰“你能上网,我们医院当然早就现代化了”。又曰:“你想把扁鹊石具为己有,没门,我早以备足百吨藏入孔庙以便传世了!”

  2.分层布置写作训练。

  A层:仿照本文及阅读材料(二)写一篇《扁鹊见蔡桓公之现代版》

  B层:写一篇读后感

  C层:展开想象,以《假如我是 (扁鹊或蔡桓公)》为题写篇文章

  (从网络上下载了一篇文章给学生阅读,意在沟通课堂内外,开发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针对部分学生沉迷网吧的现象进行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娱乐观。)

  教学后记: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能否加以整合?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多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都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4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课后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相关文章: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03-10

《扁鹊见蔡桓公》优秀教案03-30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2-19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5篇01-05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5篇02-25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5篇)04-02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合集15篇04-02

《扁鹊治病》教案03-01

扁鹊治病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