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班教案:《做客》

小班教案:《做客》

时间:2022-06-03 05:57:0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做客》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做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做客》15篇

小班教案:《做客》1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

  2、学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实物的分类

  3、乐意参加游戏活动,体验做客交朋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贴有脸谱表情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娃娃图片分别用布遮住

  2、孩子们人手一套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实物图片

  3、装有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的食物罐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去图形宝宝家做客

  1、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去图形宝宝家做客,开心吗?

  2、那我们乘着小火车出发吧——(带孩子们在儿歌声中入场就座)

  二、认识图形宝宝

  图形宝宝家有几个宝宝,一个叫圆形宝宝,长的像个皮球,一个叫方形宝宝,长的像块手帕,他们都躲起来了,想跟我们玩躲猫猫游戏呢,我们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找出来吧。

  1、认识圆形宝宝:

  (1)图形宝宝躲在哪儿呢?

  (2)结合孩子们的猜测出示圆形宝宝的图片:呀,真的找到了一个宝宝,可他是谁呢?(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猜测)对啦,他呀就是圆形宝宝,看看,圆形宝宝什么地方长的圆圆的?圆形宝宝全身都是圆圆的,长的真像个圆圆的皮球,我们一起打个招呼:圆形宝宝,你好

  2、认识方形宝宝:

  (1)那方形宝宝躲在哪儿呢?

  (2)出示方形的图片:呀,又找到了一个,那他是方形宝宝吗?(幼儿猜测)图形妈妈说,方形宝宝长的像块方方的手帕,(出示手帕)看看他们长的像吗?原来他就是方形宝宝,方形宝宝想跟我们做朋友,你们愿意吗?那我们一起对方形宝宝说句甜甜的话——方形宝宝我喜欢你

  3、认识三角形宝宝:

  (1)圆形宝宝和方形宝宝都出来了,还有一个宝宝躲在哪呢?哦,在这里呢。(从背面取出三角形图片)

  (2)咦,这个宝宝长得真奇怪,你们认识他吗?看看他的头上长了什么?下面两边呢?他有几个尖尖角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是三角形宝宝,因为长了三个尖尖角,所以大家叫他三角形,三角形宝宝想跟你们握手,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可要一边握手一边对他说:三角形宝宝,你好,会吗?(让孩子们在握手和问好中再次感知三角形尖尖角的特征,巩固对三角形名称的'记忆)

  三、给图形宝宝送实物礼物

  1、圆形、方形、三角形,小宝宝们真可爱,老师准备了礼物送给他们呢。(出示三张实物图片)看是什么呀?图形宝宝喜欢跟自己长的一样的礼物,那我的礼物该送给谁呢?谁来帮帮我?(依次在提问中请个别孩子进行对应的粘贴,给孩子们一个操作的示范)

  2、在你们的椅子下也藏了一份礼物呢,我们把小篓子取出来,看看里面有什么礼物呢?它们长的像哪个图形宝宝?

  3、那我们一起来送礼物吧,看清楚了,别送错哟。

  4、我们都把礼物送掉了,那送对了吗?组织孩子们进行校对,再次在冲突中进行分类的巩固。

  四、猜测分享图形宝宝送的礼物,让活动继续延伸

  1、收到了这么多的礼物,图形宝宝们很高兴,瞧,(出示礼品盒)他们也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呢。

  这是棒棒糖,它是(圆圆的——)

  这是饼干他是(方方的—),

  这是三角形的——(巧克力)

  你喜欢吃什么呢?(简单交流)

  走喽,回去吃好吃东西喽——

小班教案:《做客》2

  目标:

  1、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景,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同一物体中的“最大”和“最小”,并试着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2、在游戏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准备:

  碗、小勺、自制手套(各色)、熊爸爸的一家

  过程:

  一、游戏“去小熊家做客”,初步感知“最大”和“最小”

  1、认识熊爸爸的一家,说说谁是最大的?谁是最小的?

  2、游戏“我是熊爸爸,我是最大的。”、“我是熊宝宝,我是最小的。”

  二、游戏“给熊爸爸一家送碗”,在游戏中学习运用“最大”和“最小”进行操作。

  1、出示三只碗,说说哪只是最大的?哪只是最小的?并让幼儿找一找,说一说。老师示范,引导幼儿边送边学说“最大的碗送给熊爸爸”、“最小的碗送给熊宝宝”。

  游戏:“送碗”,提醒幼儿会边送边说一句话。

  2、集体验证,帮助幼儿巩固对“最大”和“最小”的认识。

  三、游戏“送小勺”。

  1、每人一份小勺(三把),请幼儿找找哪一把是最大的?哪一把是最小的?提问:哪一把勺子送给熊爸爸?哪一把勺子送给熊宝宝?并请幼儿将三把勺子排排队,。

  2、幼儿操作,提醒孩子能边送边说一句话。

  3、集体验证。

  四、游戏“送手套”,经验拓展。

  拿出三只大小、颜色都不同的手套,提出送给熊爸爸的要求,请孩子在说说找找中知道两只手套要颜色大小都一样才能送给熊爸爸。

  2、幼儿送手套。

  好玩的轮子

  活动目标: 1、创设玩具城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和同伴共同学习的愉快情绪。

  2、通过看看、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数量,发展思维能力。

  3、能有序的进行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玩具车幼儿人手一辆、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教师示范教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去玩具城的兴趣

  1、我们小朋友喜不喜欢玩玩具?你喜欢玩什么玩具?(幼儿自由讲述)

  2、随律动《开火车》进入活动室

  二、玩玩具,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1、幼儿第一次玩玩具,感知轮子能滚动的特性,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

  小结:原来轮子都会滚动,而且都不一样。

  2、幼儿互相交换第二次玩玩具,感知不同数量的轮子,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送玩具回家,幼儿按点送物

  三、帮玩具宝宝数轮子

  1、玩具宝宝要去参加装轮子大赛,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装几个轮子,怎么办呢?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思考

  这是什么车?它应该装几个轮子?(根据幼儿讲述示范粘贴一种,其他的请幼儿思考并轻轻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相互进行验证,适当启发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

  4、集体验证

  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帮什么车装了几个轮子?是不是每一个玩具宝宝都会数自己的轮子了?

  四、我们也来变一变

  1、我们小朋友想不想跟着玩具宝宝一起去参加比赛?

  2、请你们动一动小脑筋,变一变,你想变成什么车去?

  3、幼儿随音乐出活动室

  五、延伸

  1、在数学区投放相应材料供幼儿巩固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的变成轮子数量不同的玩具车

  《看谁抓得多》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看谁抓得多》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幼儿生活中常会碰到的的事情。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数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记录的方法。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分了三个步骤。1、怎样玩。2、抓玩具。3、猜猜看。在第一环节中利用幼儿每天都玩的积木来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主动去想办法,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引导时交代清楚记录单记录不仅自己能看懂,也要让别人看懂。让孩子带着目的去操作。第二环节幼儿操作记录由于是大班了而且在数学活动中已经多次使用过记录表了因此这次也不例外孩子对记录表格非常熟悉。让孩子玩看谁抓得多的游戏,孩子通过玩游戏自然的导出了数的概念和认知,通过不同的数量进行观察、数数、记录,比比谁的眼力快谁的动作速度快,这样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字的神奇和有趣,并将幼儿对数字的理解、运用进一步加以扩展和延伸。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必回归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孩子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数字的妙用,感受到运用数字的快乐,从中也增强了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最后的猜猜看中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如:老师抓了28个我怎么抓了8个等问题值得孩子们进一不去思考。所以我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继续去探索发现。

  小班计算活动:“1”和“许多”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并初步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来进行表达。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

  难点:初步学习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三、材料及环境设计:

  小ji人手一只,套蛋人手一只(红、黄、绿三种颜色)

  四、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特定的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

  五、流程设计:

  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反馈讨论——〉提高尝试

  教学手段:师讲——〉个别游戏——〉师生讨论——〉集体游戏

  (一)、提出问题——〉尝试活动:

  师:“叽叽叽,谁来了?”(小ji来了)。

  出示小ji:师:有多少小ji?(许多小ji)想不想和小ji做游戏?(想)每个小朋友和一只小ji做游戏。

  (二)、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反馈讨论:

  师:咯咯咯,谁来了?(ji妈妈)ji妈妈要让ji宝宝回来(幼儿送小ji回家,放进筐里)

  刚才家里没有小ji,现在怎么了?(许多小ji)

  师:ji妈妈要和我们来玩一个小母ji生蛋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一些什么样的蛋蛋?(有红蛋蛋、绿蛋蛋、黄蛋蛋、我们的蛋是彩色的蛋蛋)。

  交代游戏规则:挑一个你喜欢的蛋蛋,只拿一个,一边拿一边说:“我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蛋?”

  师:(请每位幼儿拿一个蛋蛋)我这里有几个蛋?(许多)。原来我有许多蛋蛋,现在我把它分给小朋友。你一个、我一个。

  请幼儿各自说说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

  (三)、提高尝试:

  1、师:现在我们要到草地上去生蛋,一边生蛋一边说:“小母ji,真能干,生下一个大蛋蛋,生好了蛋蛋回家了。”(幼儿游戏)

  师:刚才草地上没有蛋,现在怎么拉?(许多蛋蛋)

  师:你生一个,我生一个,变成了许多蛋蛋。

  2、师:蛋蛋放在地上我不放心,我们来帮ji妈妈把蛋拉回家,一边捡一边说:“我捡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

  (四)、讲评:

  1、刚才箩筐里没有蛋蛋,现在怎么拉?(许多蛋蛋)

  2、告诉幼儿下次再来玩游戏。

  评析:

  根据

  >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初步经验以及小班计算活动中教学的目标,孙老师明确了本次活动的基本要求,即正确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老师在活动中始终能围绕目标开展活动。活动中,老师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感受“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如:老师采用了“和小ji做朋友”、“帮ji妈妈捡蛋”、“小母ji生蛋”这三个情景游戏,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并通过反复的游戏,使幼儿能正确区别“1”和“许多”,理解两个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活动中有一个较好的方面,即在活动中,老师强调了让

  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逛苹果园

  一、活动构思

  刚入园2个月的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讲解,因此我以“苹果”这个孩子最熟悉的水果为主角,采用了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逛苹果园”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感受数量,学习按颜色分类、配对,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不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引发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物品颜色、数量的感知能力,尝试简单的分类。

  2、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

  3、幼儿能愉快地参与活动。

  三、活动准备

  1、音乐《郊游》、《苹果》。

  2、椅子若干,皱纹纸铺成的小路一条(宽25cm),红黄绿篮子各2个。

  3、彩色苹果夹若干,纸杯制成花状(比幼儿人数多,花瓣数分别为2、3、4)。

  4、数码相机一个。

  5、事先在门口为每个孩子发一张果园的门票,上面印有不同颜色的苹果。

  四、活动过程

  ㈠ 引出活动内容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一起去苹果园玩玩,瞧,前面有一条小路,我们必须走小路、跨过小沟才能进入苹果园,走小路的时候要当心,千万不要踩到旁边的小草。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2、幼儿走小路,跨过小沟进入苹果园(这个环节使活动更具真实性,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平衡与跨的能力)。

  ㈡ 捡苹果

  1、走进“果园”,师:“呀,昨晚刮了大风,苹果树上的苹果都被大风刮下来了,我们快来帮忙捡苹果吧!”

  幼儿分散捡苹果,老师参与幼儿活动。

  2、幼儿集中,老师请小朋友们摸摸苹果宝宝、亲亲苹果宝宝,满足其好奇心。

  3、老师出示自己捡的苹果宝宝,利用夹苹果的机会让幼儿集体数数。

  师:“瞧,我也捡了几个苹果宝宝,你们来帮我数数吧!”

  4、请幼儿把小苹果夹在自己的衣服上(让幼儿夹苹果,目的一是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目的二是为下面的活动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苹果数量奠定基础)。

  ⑴师:“哈哈,你们都变成了苹果树啦!我们一起来唱《苹果》歌、跳苹果舞吧!音乐一停小苹果树就不能动喽。”

  放音乐,音乐声停,给幼儿拍照:“让我来看看哪棵苹果树是一动不动的,我来给他拍照。”(孩子都特别喜欢拍照,因此这个环节用拍照的形式能使活动更有趣味性。而且,小班的幼儿是好动的,拍照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遵守规则。)

  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如果有超过4个以上的,可以让幼儿以“许多”表示。)

  ⑵第二次游戏,要求音乐声一停,幼儿坐下休息:“我们再来玩一次吧,不过小苹果树们刚才站得很累了,这次音乐一停,我们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

  放音乐,音乐声停,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

  再次拍一张集体照。

  ㈢ 送苹果。

  1、师:“现在苹果宝宝该回家啦,我们把她们送回去吧!看,那里有什么颜色的篮子?”

  “红苹果宝宝应该送到什么颜色的篮子里去?……”

  2、幼儿把苹果送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去,老师引导幼儿发现送错的苹果宝宝,并请幼儿自己纠正。(幼儿第一次尝试按颜色分类。)

  ㈣ 找朋友

  1、引导幼儿按照自己门票上苹果的颜色去取相同颜色的纸杯花。

  师:“我们在进入苹果园之前每个人都发了一张门票,小朋友看看自己门票上的苹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来为它们找个好朋友吧!瞧,那里有许多小花,请你去找一朵花心颜色和你苹果宝宝颜色一样的小花,会吗?”(幼儿第二次尝试颜色配对。)

  2、师:“小朋友们,花心的颜色和你门票上苹果宝宝的颜色一样吗?看看小花上有几片花瓣?”(再次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

  “听,那里的苹果宝宝也吵着要和小花做朋友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吧。看看老师手里的花心是什么颜色的?那我该找什么颜色的苹果宝宝来和它做朋友呢?”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苹果夹子做花瓣,并强调一片花瓣夹一个夹子。

  3、幼儿每人拿一只纸杯花,找相应的苹果夹子来装饰,先做好的可以再选择另外的纸杯花。(再次让幼儿用夹子夹物,渗透一一对应的概念,并第三次进行颜色配对的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放音乐《苹果》)

  4、拍照留念,发现有错误的进行纠正。(利用拍照使幼儿迅速地集中到老师的周围,同时也便于检查幼儿操作的结果。)

  ㈤ 回家,自然结束

  师:“今天我们来到苹果园做了好多事情,大家都是能干的小朋友,现在现在让我们带着小花回家吧!”(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 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小班数学教案:10以内的相邻数

  活动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2、出示图片

  (1) 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

  (2)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3)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4)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5)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3、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4、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小班教案:《做客》3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学习根据点和数贴相应数量的苹果宝宝,并能听懂要求进行操作。

  3、知道做客的基本礼仪,体验去做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

  2.幼儿人手一缸鱼、幼儿人手一个啪啪圈手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

  1.交流做客的礼仪。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猫妈妈家做客,我们去别人家做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准备礼物。

  师:想想看,嗯,猫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呢?鱼。老师这里有好多鱼呢,小朋友一人带一缸鱼送给猫妈妈好吗?

  二、基本部分

  1.出发前的准备。

  请幼儿仔细看好我们去猫妈妈家的路上都看见了什么?我们待会要原路返回的。

  2.去的路上。

  教师随画面的变化提问。

  第一幅图:两座小桥

  第二幅图:三只小鸭子

  第三幅图:四棵小树

  第四幅图:五头奶牛

  3、去家里做客。

  1)、猫妈妈家到了,学习做客的礼仪:敲门,猫妈妈在家吗?

  2)、给猫妈妈送礼物。

  猫妈妈要求你们根据鱼的数量(5以内)分别送到不同的数字下面。

  3)、猫妈妈也要送礼物给我们。

  (1)提出要求:猫妈妈要送手环给我们,不过她只做了一半,还有一半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做出来,要考考我们。

  (2)介绍材料。

  (3)幼儿操作:指导有困难的幼儿,提醒幼儿看清数字。

  (4)交流:学习同伴之间相互检查操作结果。

  三、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复习做客的礼仪,和猫妈妈有礼貌地道别。活动结束。

小班教案:《做客》4

  一、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往,愿意请朋友来做客。

  2、学会运用简单的礼貌用语来招待朋友。

  3、懂得怎样招待朋友。

  二、活动准备:

  1、小猫头饰22个,猫妈妈头饰1个,小兔、小猴、小熊的头饰各一个。

  2、画有小兔、小猴、小熊的家的图片3张。

  3、水果、玩具若干。

  4、布置小猫家的`场景。

  5、泡沫垫若干。

  三、活动过程:

  ▲重点:幼儿讨论招待的方式,学会有礼貌的招待。

  ▲ 配班教师注意点:

  1、在活动中要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2、在"被邀请"环节中要有一个缓冲--我去穿鞋子,小猫待会儿见。

  3、在"受到招待"环节中要启发幼儿来主动招待你。

  ▲活动经过:

  1、引题:猫妈妈带小猫买东西回家,摆放水果。

  猫妈妈:我们买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可以邀请哪些小动物一起来分享呢?

  幼儿讨论--请哪些小动物。

  2、集体讨论--怎样邀请小动物?

  猫妈妈:我们去邀请小动物时,见了面该说什么呢?

  --××,你好。请你到我家来做客,好吗?

  3、邀请朋友猫妈妈:我们现在就去邀请朋友来做客吧!先去邀请小兔,我们开着汽车去。

  到小兔家,幼儿下车--敲门--问候--邀请。(依次为小兔--小猴--小熊)4、回家准备招待朋友猫妈妈:一会儿朋友就要来了,我们怎么样招待它们呢?

  幼儿讨论招待的方式,猫妈妈都予以肯定。

  5、朋友来做客⑴朋友来了请进--请坐--请喝水,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招待朋友。

  ⑵和朋友一起做游戏--音乐游戏《找朋友》

  6、告别朋友要回家,和朋友告别: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小班教案:《做客》5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用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

  2、喜欢参加音乐情景表演,体验活动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鸡、兔、猫)的门标,歌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小朋友,今天天气很好,老师带你们到朋友家去做客,好吗?

  二、情景表演,学习歌曲。

  1、教师边唱《做客》歌曲,边带着小朋友到了小鸡家门口,教师边敲门边唱(彭、彭、彭彭彭彭彭,来把门儿敲)小鸡不在家。

  2、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唱着作客的歌来到小兔的家,请一位小朋友来敲门其他小朋友唱(彭、彭、彭彭彭彭彭,来把门儿敲),小兔也不在家。

  3、大家唱着这首歌来到小猫家,大家一起敲门(彭、彭、彭…来把门儿敲)喵、喵谁呀?大家一起说:“小猫你好!”小朋友在猫家玩了一会儿,与小猫说:“再见”

  4、小朋友在教师的.带领下又唱着歌来到了小兔家,(彭、彭、彭……来把门儿敲)小兔同样不在家。

  5、小朋友在教师的带领下又唱着歌来到了小鸡家,(彭、彭、彭……来把门儿敲)小鸡同样不在家。

  三、学习歌曲《做客》。

  1、今天我们到朋友家去的路上,小朋友还和老师一起唱了一首新歌叫《做客》,我们大家现在再来一遍,(提醒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唱歌,唱“彭、彭、彭时要唱得短点,不拖长音)

  2、以后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做客时我们小朋友把今天学的新歌唱给客人听。

  教学反思:

  本节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特别适合小小班的幼儿。因为小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整个活动过程,都是以“敲门”的情景游戏贯穿,运用幼儿喜欢的生动形象的小动物做角色,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小班教案:《做客》6

  目标:

  1.会运用儿歌对答的形式与“兔妈妈”交流。

  2.克服胆怯的心理,敢于在听说游戏中表现自己,喜欢心育游戏室活动。

  准备:

  1.兔妈妈头饰。

  2.小动物家的场景布置。

  过程:

  1.进入“小动物家”的场景,激发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

  教师:兔妈妈说今天大灰狼很可能要来干坏事,所以请我们先学会一个儿歌。等会儿我们只要边念儿歌边敲门,兔妈妈就知道是好朋友来了,就会为我们来开门。

  2.幼儿学习儿歌,并尝试与教师对答儿歌。

  3.幼儿与兔妈妈对答儿歌,开展听说游戏的活动。

  教师:我们想在兔妈妈家做什么?

  我们能为兔妈妈做什么?

  你想和兔宝宝玩什么?

  延伸活动:

  幼儿和兔妈妈共同进入心育游戏室游戏。

  分析:

  1.活动属于小班第二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中的自我生成的活动,具有独创性。

  2.在过程中教师的教态自然,儿童情绪稳定,效果良好。

  3.建议在过程中强调儿童的'自我展现,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水平。在交流中,当儿童的答案适宜时,就可以让儿童进入家中。可以让他们一个个进去,体验成功与快乐。而不是总在外边等候,在活动结束时,才得以进入活动室。而且,这样的过程可以重复多次。

  4.建议简化活动内容,只要问孩子想在兔妈妈家干什么和想为兔妈妈做什么就可以了。

  5.建议省略关于大灰狼的描述,因为与本活动关系不大。

  注:本课案由南京市鼓楼一中心幼儿园提供,该活动为鼓楼区纲要试点园研究展示课。

小班教案:《做客》7

  教学目标:

  1、乐意参与3以内的数数活动,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体验去朋友家做客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布置家的场景:物品按数量1、2、3一组分散放于三个柜中。1——3数字宝宝图片(粘于椅子上)

  2、水果一篮

  3、歌曲:看朋友、找朋友

  教学过程:

  1、带礼物去数字宝宝家做客交代:今天去看朋友,但要带什么礼物去呢?

  模仿开汽车,边唱歌:看朋友,到数字宝宝家。

  敲门,进去,和数字宝宝打招呼。

  个别提问:你在和谁打招呼?

  2、送礼物

  (1)思考:应该怎么送礼物,数字宝宝才高兴?

  要求:你送的.水果个数要正好是数字宝宝表示的意思。

  幼儿选择礼物给数宝宝讨论:老师送的礼物对吗?互相检查。

  (2)参观数字宝宝的家。你觉得数字宝宝的家怎样?(东西摆放)有几个柜子?看看柜里的东西,你发现什么?

  交换数字宝宝朋友,把水果放好。

  3、回赠礼物师:1、2、3数字中你还有哪个数字宝宝没打过招呼,带上数字宝宝去选它送给你的礼物。

  个别介绍,互相检查。

  4、听音游戏听到几下声音,就请几宝宝出来。带着数宝宝跳一个快乐的“找朋友”舞。

  5、和数字宝宝再见,开汽车回。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3以内的数量,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数量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小班教案:《做客》8

  一、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点数3以内的数,并能准确说出它的总数。

  2、学习感知3以内的数量,给数群匹配相应数量的圆点。

  3、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活动准备:

  毛绒玩具:一只小熊、两只小兔、三只小狗

  学具:与幼儿人数相同的数群操作卡片

  创设“动物做客的情境”、“区域布置小动物的家”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动物做客的'情景,练习手口一致地点数。

  1、(出示毛绒玩具)师:小朋友们看,今天我们班真热闹,来了许多的动物朋友,我们一起拍手欢迎他们的到来。

  2、师:请小朋友们看看,今天,有哪些小动物来做客了呢?

  3、师:有那么多动物朋友来了!

  谁来试试,把一样的小动物放在一起。请幼儿摆放操作

  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来了1只小熊、2只小兔、3只小狗

  (手口一致的点数)。

  (二)通过给小动物送礼物,学习感知3以内的数量。

  请幼儿送礼物,引导幼儿学习等量数群匹配。

  师:你送给小熊几个糖果?为什么要送给小熊一个糖果呢?

  用同样的方法送给两只小熊,三只小狗相对应数量的糖果。

  小结:一只小猫送一颗糖果,两只小熊送两颗糖果,三只小狗送三颗糖果。

  (三)送小动物回家。

  1、师:小动物们想回家了,它们的家就在我们小朋友身边,看一看,绿色的房子,尖尖的屋顶,找到了吗?请幼儿观察周围小屋。

  2、这些房子都有什么标记呢?它们的标记一样吗?

  3、你觉得一个圆点、两个圆点、三个圆点的家是那个小动物的家呢?为什么?

  与幼儿一起观察讨论。

  小结:一只小猫可以用一个圆点来表示,两只小熊可以用两个圆点来表示,三只小狗可以用三个圆点来表示。

  (四)幼儿自由选择,分组进行操作活动。

  操作一:给小动物送食物。

  操作二:给小动物送圆点。

  操作三:按点圈物。

  (五)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边说边演示操作过程与结果。

小班教案:《做客》9

  活动目标:

  1、比较物品的大小,将物品按大小进行匹配。

  2、能用各种方式招待客人,并用短句进行表述。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学习重点

  比较物品的大小,将物品按大小进行匹配。

  学习难点:

  用短句对物品的大中小进行表述。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具:《三只熊》课件;大、中、小三只玩具熊;大、中、小区分度较明显的同类物品:三把椅子、大中小玩具等。

  2、幼儿学具:操作材料包:三只熊

  活动过程:

  (一)三只熊【结合小班幼儿在情景中理解接受的学习特点,以故事情景导入,既起到集中幼儿注意力的目的,也容易帮助幼儿理解大中小,及其匹配关系。】

  1、演示课件,提问:

  (1)房子里住着怎样的三只熊?

  (2)熊的家里有什么?它们是一样的吗?

  (3)三只熊回来发现什么东西变了?会说什么话?(教师用不同的音色区分三只熊的说话:熊爸爸粗粗响响的声音、熊妈妈不那么响的声音、小熊尖声尖气的声音)

  小结:三只熊家里的东西有的大大的、有的中中的、有的小小的。大熊最大,喜欢用大大的东西;小熊最小,喜欢用小小的东西;中熊不大也不小,喜欢用中中的东西。

  (二)三只熊来做客【这环节通过招待三只小熊的情境,引导幼儿理解并匹配物体的大中小】

  1、认识客人:(出示三只玩具熊)三只熊来我们班做客,我们跟它们打打招呼:"小熊你好!中熊你好!大熊你好!欢迎你们来做客,欢迎你们来我们幼儿园玩。"

  2、招待客人:(出示三把椅子)这里有三把椅子,谁来请三只熊坐下来?

  幼儿可能A:不会关注椅子的大小,直接让三只熊坐下去。

  教师预策略:询问全体幼儿,让幼儿关注匹配。

  幼儿可能B:会按照熊的大小,让不同大小的熊坐不同大小的椅子。

  教师预策略:请幼儿说说匹配的理由。

  小结:原来招待客人时,大熊坐大椅子,中熊做坐中椅子,小熊坐小椅子。

  3、操作任务:三只熊来做客,我们要拿出礼物来招待小熊呀,看看这里有些什么礼物?(出示操作材料包上的"草地",边并排粘贴大中小三只熊)这些礼物都一样大吗?哪些礼物是最适合送给大熊的、中熊和小熊的,

  4、幼儿操作,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1)观察幼儿能否正确分辨物体的大中小,并进行合理匹配。

  (2)指导幼儿把大中小不一样的物品粘贴在合理的地方。

  (3)关注能力弱的幼儿,引导他们认真倾听并操作。

  5、集体讨论:看看我们都把合适的'礼物送给三只小熊了吗?

  幼儿可能:操作中有幼儿发生了错误。

  教师预处理:追问"错在哪里?为什么?"并请出错的幼儿自行纠正,用短句说出理由。

  (三)找一找【这环节通过找一找,进一步积累幼儿对大中小的认识】

  拓展:带领幼儿在教室等处去寻找大中小的物体。

  活动反思:

  幼儿乐于在玩中去学习各种知识,对数、大小的概念和都有了些零碎的认识,同时他们对数数、比大小等也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故事将整个活动贯穿起来,发现三只熊的关系和大小。

  在这个感知的过程中,让幼儿在观察、操作、讲述、游戏中求知,并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经验。

小班教案:《做客》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活动中懂得如何热情待客及礼貌做客。

  2、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同伴间的情感。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选一名离幼儿园较近,条件较好的幼儿家长联系,请其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2、幼儿每人准备一份礼物。

  活动过程:

  一、做客前谈话,提出做客要求,路上行走时的安全要点。

  1、带幼儿做客让幼儿懂得得到别人家做客要先敲门,"要有礼貌称呼主人,做小主人的热情接待客人,并会把家里好吃好玩的东西拿出来招呼客人。

  2、和同伴玩耍要有合作、友好、友爱的氛围,学习互相谦让。

  二、做客轻轻敲门——向小主人及家长问好——小主人请大家坐下请喝茶——谢谢小主人——小主人请客人吃糖果——小主人拿出玩具请大家玩——小主人向客人介绍玩具名称和玩法——请客人下次再来——客人向小主人和家长道谢并邀请到自己家做客。

  三、让幼儿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作客的经过,说出小主人是如何热情接待及自己如何礼貌作客的。

  教学反思:

  本节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特别适合小班的`幼儿。因为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整个活动过程,都是以“敲门”的情景游戏贯穿,运用幼儿喜欢的生动形象的小动物做角色,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在整个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始终没有忘记活动目标——学说“xx,你好”、“xx,我喜欢你”的礼貌用语,这样,不仅使幼儿获得了游戏的快乐,同时也在反复的学说练习中深刻巩固了礼貌用语。

小班教案:《做客》11

  一、 活动目标:

  1、 幼儿自主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花朵的拓印、在拓印过程中感知探索物体的大小,色彩和形状。

  2、 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交往能力,并发展幼儿的体能。

  3、 幼儿在情境游戏中,快乐的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

  二、设计意图:

  这节小班美术综合活动意在贯彻新《纲要》精神,摒弃以往美术活动中重示范、重结果、轻探索、轻过程、过份注重技能训练的弊端。从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方面都体现出让幼儿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意愿。

  本次活动是针对小班年龄段的特点,运用情境化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了五大领域中美术、语言、音乐、数学、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动静交替,在愉悦的`情境中,师幼互动,让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拓印、感知、探索物体的大小、色彩和形状的美,并大胆主动的表现美,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

  三、 活动准备:

  1、 知识准备:幼儿认识三原色——红、黄、蓝。

  2、 情境准备:小兔、兔妈妈的头饰以及服饰、乌龟的服饰、房子及花园。

  3、 物质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瓶子若干、操作框人手一套、呼啦圈、地毯、糖果。

  四、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学

  1、变“魔术”加深幼儿对三原色的认识。

  2、兔妈妈,兔宝宝带着“漂亮的花”到乌龟妈妈家做客。

  3、兔宝宝将花插在乌龟的花园里(给幼儿定位)。

  (二)组织活动

  1、兔宝宝想办法将花园打扮得更漂亮,人手一个操作框,准备拓印。(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

  2、兔妈妈用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宝宝尝试拓印,大胆操作。

  3、引导兔宝宝选用不同材料拓印出漂亮的花。

  4、在教师引导提示下运用不同材料构图。(拓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5、让幼儿尝试互相换位,使花园中开出颜色不一样的花。(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

  (此过程教师随机调动,无集体示范,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或小组或个别引导,发现和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幼儿的能力。并处理好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的关系)。

小班教案:《做客》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主食、副食及青菜的名称。品尝中分辨甜、酸、苦、咸、淡等不同味道。

  2学习正确的进餐方法,不挑食,饭菜搭配进餐。

  3培养幼儿主动进餐,坚持愉快情绪。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录音机、优美音乐磁带;

  2将桌子分别围成四个组,布置成家的感觉,桌面上分别放有小猫、小狗、小鸡、小兔的动物立体形象。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优美音乐的伴奏下,谈话:

  师:小朋友们今天呢小动物们要请你去做客。看,谁请客呀?

  请幼儿说出动物名称并做相应的动作)

  2引导幼儿到自己喜欢的动物家做客:

  3认识饭菜:

  师:哪位客人愿意说一说小动物们请大家吃什么呀?闻一闻有什么味?尝一尝有什么味?

  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

  4幼儿进餐,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进行指导:

  1提醒小客人吃饭时坐端正,一手扶碗,一手拿小勺。

  2不挑食,一口饭一口菜搭配吃,不当漏嘴巴。

  5结束:

  1收拾餐具:

  师:小朋友们吃完后,协助小动物们把碗和小勺收拾好行吗?

  请幼儿将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

  2跟小动物道别,户外散步。

  活动评析:

  本次活动十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进餐的教育目标巧妙地融入了游戏当中。孩子们通过到小动物家做客激发了进餐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进餐,并在不时变换动物的.环节下,始终坚持新鲜感,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学反思:

  从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知识。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小班教案:《做客》13

  活动目标:

  1、比较物体的大小,将物品按大小进行匹配。

  2、用各种方式招待客人,并用短句进行表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毛绒玩具大中小三只熊。

  3、人手一个盒子,盒子里放入大、中、小同种礼物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讲讲故事《三只熊》

  (价值分析:通过回忆故事,激发幼儿对故事中角色的兴趣,导入活动。)

  1、前几天,我们听过一个《三只熊》的故事,房子里住着怎样的三只熊?

  2、三只熊的家里有什么?是怎样的碗,怎样的勺子,怎样的椅子,怎样的床……

  小结:三只熊家里东西大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不大也不小。

  二、欢迎三只熊

  (价值分析:在招待三只熊的情境中用各种方式招待客人,比较物体的大小,将物品按大小进行匹配。)

  1、出示三只玩具熊:今天,三只熊来到了我们小1班。

  2、认识三只熊

  (1)你能找出最大的`熊吗?(以“大熊”口吻打招呼:你们好,我是大熊,我长得大大的。)

  (2)最小的熊在哪里?(以“小熊”口吻打招呼:你们好,我是小熊,我长得小小的。)

  (3)中熊在哪里?(以“中熊”口吻打招呼:大家好,我是中熊,我长得不大也不小。)

  3、三只熊来我们班级做客,我们怎么招待它们呀?

  4、给三只熊搬椅子

  (1)这有3张椅子,他们该怎么坐呢?

  (2)请三只熊分别坐到对应的大中小椅子上。(大熊,请你坐大椅子;中熊,请你坐中椅子;小熊,请你坐小椅子。

  5、给三只熊吃东西

  (1)出示幻灯:你想请三只熊吃什么?它排在第几个?

  (2)它有什么用?该怎么分呢?

  (3)那我们请它们吃××,请的时候也要说一句好听的话。(边说三只大、中、小熊幻灯边出现)

  三、给三只熊送“礼物”

  (价值分析:在操作游戏中进一步比较物体的大小,将物品按大小进行匹配,并用短句表达。)

  1、老师还准备了许多礼物要送给三只熊,看这是什么呀?它们有什么用?

  2、个别幼儿示范送礼物

  师:谁愿意给三只熊送礼物呢?想想怎么送熊宝宝才喜欢呢

  3、你们想不想也送三只熊礼物啊,在后面的桌子上还有许多的礼物,等会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盒子,选一样你喜欢的礼物,看看你送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送的时候要说一句好听的话。

  4、幼儿给三只熊送礼物

  5、分享交流

  师:看看三只熊会喜欢我们送的礼物吗?(帮助送错的幼儿纠正)

小班教案:《做客》14

  活动目标:

  1、欣赏宣传画,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做客的礼仪。

  2、激发幼儿对宣传画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PPT课件,范例,油画棒。

  活动过程:

  1. 以谈话形式,导入课题。师:小朋友,你有没有到朋友家做客?师:你觉得做客时,应该怎么样?

  2. 出示PPT课件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交流。

  (1) 图片一:有一位小朋友,名叫小明,他到好朋友小红家做客。

  师:你看到小明是怎么样做的?他在干什么?

  师: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小明这样做不对,我们就用一个符号“X”。

  (2) 图片二:同样方法,小玲做对了,我们给她一格符号“”。

  (3) 图片一、二进行对比观察与交流。

  师:这两张图画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张图画告诉我们做得不对,不能这样做。

  师:第二张图画告诉我们做的对,要向她学习。

  3. 幼儿绘画,教师提作画要求。

  一边作画一边说:去别人家做客时不能……要……

  4.宣传画展示及介绍

  (1)请个别幼儿介绍。

  (2)幼儿相互介绍。

  (3)向哥哥姐姐进行宣传。

小班教案:《做客》15

  活动目标

  认识蜻蜓。

  培养学生爱护益虫的情感。

  培养学生留意周围事物,培养探究精神。

  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蜻蜓,培养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

  蜻蜓,相关知识。

  活动过程

  这一天,我正在给孩子们组织主题活动,“吴老师,有一只蜻蜓。”宝宝稚嫩的声音吸引了我们每个人的目光,安静的教室顿时热闹起来了。动作灵活的刘晓敏捷地捉住了站在玩具架上的蜻蜓,跑来交给我,孩子们立刻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蜻蜓。我没有像过去那样,为了完成预定的目标继续上课,而是请孩子们围着我席地而坐,引导孩子们观察起蜻蜓来。

  “这是什么?”我指着蜻蜓的.头部问,“蜻蜓的头。”陈啸文抢着说。“你们看蜻蜓的头都有什么?”我指着问。“有眼睛。”汪芷菱小声地说。“眼睛好大呵!”李明宇大声地说。“它的眼睛像什么?”我又问,“像皮球。”“像灯笼。”“像纽扣。”……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我简单地向孩子们讲了蜻蜓的眼睛是复眼,可以看到上、下、左、右和前方的各个地方及后面的大部分等知识,孩子们听得可入神了。接着,我又请孩子们观察其胸部、腹部、腿和翅膀,纠正了孩子们把腹部误认为是尾巴的错误。

  “吴老师,蜻蜓是吃什么的?”好问的陈啸文问道。“蜻蜓最爱吃苍蝇和蚊子了,苍蝇飞得虽然快,但蜻蜓飞得比他们还要快。蜻蜓能在1小时内吃掉40只苍蝇或者840只蚊子呢,是了不起的捕虫‘飞将军’呢。”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了孩子们。“噢,蜻蜓帮我们抓虫子喽。”平时不多话的晓宇拍着小手说,“对啊,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呢,帮我们捉害虫,我们要爱护它啊。哦,现在蜻蜓的肚子饿了,我们把它放了,让它去吃害虫,好吗?”我提议道,“好!”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一放手,蜻蜓展开翅膀,围着活动室优美地画了一个圈,好像在和我们说再见,然后呼地一下,飞出了活动室,孩子们跳起来,拍着小手追出活动室欢呼道:“噢!小蜻蜓飞走了。”“小蜻蜓去捉虫子了咯。”······活动后,我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看有关蜻蜓的资料和图书,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我们的孩子是新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较弱,易受外界影响。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小昆虫、宠物等小动物。因此,我组织活动时,小蜻蜓的突然来访,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发其探究小蜻蜓的兴趣。我及时抓住这教育契机,生成《认识蜻蜓》的科学探究活动,小蜻蜓客串了一回活教材,既形象又生动,比看图片和说教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实作为科学探索对象。”我们幼儿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以孩子年龄特点和实际出发,教育内容与幼儿兴趣相结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注重启发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保护益虫的情感,使幼儿获得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并伴随他们的一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突发事件都象以上那样做,要根据实际情况、知识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等等,不能因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而沿用下去,这样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