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1-12-27 13:05:5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8页──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让学生经历角的形成过程,会画角。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间合作的精神,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直线和射线的认识。

  教学难点: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建筑,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鸟巢图片)

  生:鸟巢!(预设)

  师:鸟巢的设计师利用一些直的、弯的线条进行排列和组合,从而设计出这样漂亮的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线条,它们同样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同样展示着线条的美!

  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线条的美。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线的王国,共同来了解这些有趣的线。(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认识线段

  1.引出线段,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没错!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有一样神奇的宝贝金箍棒,就是靠它,孙悟空才能在取经的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像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线段)

  师:看!孙悟空现在把金箍棒变成3厘米长。如果让你用线段表示3厘米长的金箍棒,你会画吗?请在课堂练习本画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认识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测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条线段,和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师板书:线段,并画一条线段)

  生: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点。

  师:同学们,线段上的这两个点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端点。(师板书:端点) 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呢?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线段有2个端点,分别在起点和终点。

  师:如果把第一排的学生看做一条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

  师:从课件上我们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3cm,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

  生:尺子或三角板来测量。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怎么测量线段的长度呢?

  生:把一个端点对准0刻度线,另一个端点指向几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长。 师:所以线段是可以测量的,它的长度也是有限的。

  3.用字母表示线段

  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把两个端点用字母A、B来表示,这条线段就叫做线段AB。

  4.小结过渡

  (二)认识射线

  1.感知射线

  师: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一端无限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金箍棒的变化,再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现在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

  生动手画,师巡视。

  师:谁来给这个图形取个名字?(射线)

  师:这位同学和数学家想到一块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2.感知射线的`特点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这条射线,小组讨论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师质疑:射线的端点是哪一个?B是端点吗?

  生:不是,B只是射线上的一个点。

  师:射线可以用端点A和射线上的另一点B来表示,叫做射线AB。(板书:射线AB)

  (2)感知射线无限长

  生:射线无限长,不可度量长度。

  师:你是怎么判断射线无限长的?

  生;因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射线无限长。 师:我们再请课件来帮忙(播放课件)

  师:射线的长度是无限的,无法测量。(板书:无限,无法测量)

  3.找生活中的射线

  (三)认识直线

  1.感知直线

  师:同学们,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呢?(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两端无限延伸)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在本子的中间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接着请你像老师这样,把线段AB向两端无限延伸,会得到什么图形了?

  生动手延长线段AB。

  师:同学们,像这样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板书:直线)

  2.用字母表示直线

  师:这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AB,还可以用字母l表示直线,叫做直线l(师板书:直线AB或直线l)

  3.认识直线的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生汇报:无端点或有2个端点;无限长;不可测量(师板书并打问号)

  感知直线无端点

  师:(手指着AB两个点)问,AB是端点吗?

  生:不是,AB这两点只是直线上的两个点。所以直线没有端点。

  (2)感知直线无限长

  师:刚才同学说直线是无限长的,到底是正确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把线段AB向两端延伸再延伸。告诉老师,可以延伸到什么地方? 生:本子的尽头。

  师:再延伸出去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这条线要延伸出本子,超过桌子,延伸出窗外,延伸出我们的学校,延伸出厦门市??

  师:就这样不断地延伸再延伸,到底可以延伸到哪里?

  生:没有尽头。

  师: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果孙悟空没有喊停,它就会无限延伸出去。当把一条线段向它的两端无限延伸得到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到底有多长?

  生:很长很长,无法说明有多长。

  师;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无限长”。

  师:既然直线无限长,哪有办法测量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法、写法,复习按四舍五入法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重点难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法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出了我国五十年来人口的增长情况。出示P75我国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

  读出1953~20xx年全国人口数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读这些数时我可以用四位分级法。

  写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入法凑整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

  (学生完成P89的表格)

  (前两行老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后三行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亿数看千万位上数的大小;凑整到整百万数看十万位上数的大小,以此类推凑整到哪一位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大于或等于5的向前一位进1,小于5的省略尾数。

  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凑整法,还有其它的凑整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你知道,商场老板用的.是哪种凑整的方法?用四舍五入行吗?为什么?

  生1:商场老板用的是把末尾的数变成0。

  生2:用四舍五入不行,因为这样的话就比原先的价格贵了。

  小结:因为优惠促销一定要比原来的便宜,所以一般不用四舍五入法。

  把198的尾数8舍去,得到190;把76的尾数6舍去,得到70,像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跟进练习

  按照商场老板的这种凑整方法,制定出其它衣服的价格。完成书P90填表格,师指导。

  “去尾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在凑整时有什么不同?

  生1:“去尾法”只要把末尾的数改成0就行了

  生2:“去尾法”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的,无论尾数是几都是舍去的。

  小结:都是凑整,但方法截然不同,“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而“去尾法”是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无论尾数是几都舍去。

  2、探究二

  在实际的生活中,是不是只有“四舍五入”法和“去尾法”呢?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谁能举例?

  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恤衫,小胖的身高是3575px,可是商店里的T恤衫只有3500px和3750px两种尺寸,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恤衫?能用去尾法和四舍五入方法进行凑整吗?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出“进一法”凑整的方法。通过部分学生的举例说明之后,全班集体练习P91的表格。

  讨论:进一法和去尾法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1:进一法不管尾数是几都要向前进一的。把143的尾数去掉,并向前进一,得到150。

  生2: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实际生活中常常用到“去尾法”和“进一法”来凑整

  3、探究三

  练习:将3475200按下列要求凑整。

  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感受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

  生1:这三种都是凑整方法。

  生2: 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不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选择题

  (1)按去尾法在万位上凑整得7□8078≈74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2)74590≈75000,它是按()规则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四舍五入或进一法

  ②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进一法

  ④去尾法

  练习二

  应用题

  ①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辆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②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去尾法”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无论尾数是几都舍去,写上“0”;“进一法”不管尾数是几都去掉,写上“0”,并向前一位进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将数进行凑整。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①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P/69的表格。

  ②实践作业: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时候是用“四舍五入”法凑整的?哪些时候是用“去尾”法或“进一”法凑整的?你能举例说明。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能力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媒体

  视频、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

  学生讨论、汇报。

  二、学习新知

  1.数学活动

  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

  2.想一想

  出示图片《看图回答问题》

  (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3.量一量

  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汇报结果。

  4.看一看

  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

  师生共同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5.做一做

  问题1.河道长度

  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

  问题2.九曲桥

  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

  6.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三、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教材36页“练一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6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通过学习,了解算盘的计数方法,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了解计算机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教学重难点:会使用常见的计算工具。

  课前准备:算盘、电子计算器。

  一、知识链接:

  想一想,你见过哪些常用的计算工具?你会使用它们吗?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通过学习,了解算盘的计数方法,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了解计算机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二、自主学习,一边出示自学指导,一边检测,一边交流讲评。

  1、自学课本第23页,想一想:

  ①算盘上方每颗珠子代表多少?下方的`每颗代表几?

  ②你会在算盘上表示出32784吗?

  2、自学课本第24页。

  ①你会使用这样的电子计算器吗?

  ②阅读课本第25页的“阅读资料”,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

  3、自学课本第26页例1,想一想:

  ①如何计算26×39=312÷8=

  ②用电子计算器计算和笔算,哪种方法算的快?如何进行验算呢?

  ③练一练:1526﹢46587=68432﹣3596=

  359×53=657÷3=

  4、自学课本第27页例4,思考:

  ①仔细观察前四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直接写出后面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吗?试一试。

  ②请你用计算器检验刚才猜想出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③完成课本第27页的“做一做”。

  三、达标测评

  1、用计算器计算

  367+65=572﹣98=

  26×68=144÷12=

  2、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个算式,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得数,最后用计算器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7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把握以下几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 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平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学生。)

  师: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生:每一个图案都是相似的、都有相同的部分)

  师:哪些部分一样?

  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图案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

  我们以这幅图为例,它有什么特点?

  它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四部分)

  师:它是怎样由这一幅图通过怎样的运动变换成这幅图形的?

  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预设生:它们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再向左平移)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那这幅图呢?它又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形成这幅图形的呢?

  (课件出示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小组活动。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活动一)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

  提问学生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图形的?

  到前面演示操作过程。(操作感受)

  师: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这次我有问题:这幅图是以哪点为中心转动的?向哪个方向转动?角度是多少?得到哪幅图形?

  提问学生2:(学生边演示边说过程)

  师:还是平移吗?

  以哪点为中心,叫什么?

  向哪个方向转动?(和我们钟表转动方向一样叫顺时针,相反的叫逆时针)

  旋转到这个位置是多少度呢?(看边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平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四、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数学万花筒。

  (1)课件演示

  六、开放性练习。

  (1)让学生说任意点,任意度数旋转图形老师课件演示

  (2)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区别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9

  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让学生审清题意,认真思考,先独立估算,再交流探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很容易列出这道算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交流探究出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上第1页例题以及第2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设计理念】: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连贯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计算;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自觉验算的习惯和书写的习惯。

  一、情境引入(购书)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籍吗?看书是个好的习惯!看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了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面,学校图书管理员购买了一批《科学天地》(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设计说明:看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用这样的情境引入有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价值,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二、自主探索

  1、口算

  (1) 能口算出结果吗?同学们先独立口算出结果,再把自己口算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 汇报——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20×3=6060÷20=3

  6÷2=360÷20=3

  2×3=660÷20=3

  想乘算除 推算 推算

  (3) 出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突出第一种方法是想乘算除,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表内乘除法推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借助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4) 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索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下面请大家来做一组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的1)

  a、仔细观察后再想想,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

  b、汇报结果

  c、谁来汇报一下40÷2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第一组题都用了那句乘法口诀?120÷6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第三组题都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D、可以看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将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1个0,用乘法口诀算)

  [设计说明:由于有表内乘除法以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经验,所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尊重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展示了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完成想想做做1时通过“是横着算还是竖着算比较合理?”,“40÷20是怎样很快算出结果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怎样算比较快?”使得算法的最优化水到渠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3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交流怎样看准量角器上的度数。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画角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二(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还记得两天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样子吗?

  学生用小棒摆出互相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复习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前两句话。

  (1)我国最大青少年活动面积3735200㎡,其中水域面积133400㎡,国家投资近10000000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的大草坪。

  指名回答,读出画线的数据。全班动笔,写出数的具体方法。

  2、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平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段。

  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先说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再找互相垂直的线段,可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全。

  教师及时加以评价和鼓励。

  (2)学生动手绘图

  学生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教师巡视指导。班级展示,互相交流,欣赏作品。

  (3)画垂线

  从A 点到小房子设计最短的路。

  提问:想想画什么线距离小房子才最近?(从A点画一条垂直于小房子的线,这条路最近)

  学生画垂线,然后交流画图方法。

  3、出示教材第32页的画面

  学生独立思考

  (1)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呢?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走了多少度?(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会看到,现在时针正好指向3时,这是参观了2小时后的时间,说明开始参观的时间为1时整,时针从1时走到3时时。正好走了60°)

  (3)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有问题可以当堂解决。

  (三)课堂作业

  (1)量一量风筝各个角的度数。

  (2)每块花砖每个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能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设计:

  练习

  走进大自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4

  教学内容:

  P5 ~ 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18÷3=6(元),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 “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习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四、巩固练习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5

  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个人修改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教后反思: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例2、例3)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教具准备卡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看卡片,读数,说组成

  3564、407、1000、570、603、7216、10000、3003、5400、4009、5800、6040、5708、40009

  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3、计数器上显示数,学生写出来。

  五千零四八千九百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写数的方法是什么?

  4、这节课我们赖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例2读出下面各数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读作:_______

  学生自己试读,讨论怎么读?

  问: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

  师归纳: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4)问: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总结归纳:先度完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5)完成做一做

  2、例3

  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万零九十

  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先写哪一级,什么时候写0?

  完成做一做写数

  问:怎么写亿以内的数?

  师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一的2、3读出数

  2、练习一的第7题写数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一5、6、9个人修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练习课型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数。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数感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亿以内读数和写数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正确读写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1、你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练习卡。

  2、内容: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读出下面数

  4872530100031680000

  8600009012000605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七十万一百万七千

  七万零九十一千零五十万零三十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5)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4题,P108题,P1111题。

  2、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来读

  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读一个0;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2页第12题;第14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作业:第12页的13题

  转盘练习读、写数。个人修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7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20

《圆的周长》数学教案设计04-23

《轴对称》数学教案设计03-24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1-14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2-1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6-24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