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2-02-25 18:56:4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课本60页插图。

  3.学生做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并用不同、 的`符号分别标记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的地方。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 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6.教师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 盘、小滑轮 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 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古诗《西湖二首》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02-28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2篇02-25

小学科学教案02-27

小学科学教案08-03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8-27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12-19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8-16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5篇11-16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7篇)03-1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课本60页插图。

  3.学生做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并用不同、 的`符号分别标记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的地方。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 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6.教师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 盘、小滑轮 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 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古诗《西湖二首》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