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时间:2022-03-27 15:08:44 教案 我要投稿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9篇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

  ②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

  阅读训练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析: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析: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析: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析: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析: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板书设计

  缘由:心情颇不宁静(情感基调,下文不断揭示和照应)

  一、月夜出门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总写荷塘月色

  树: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调)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轮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觉是个自由的人(照应一)

  感想三: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悦

  荷叶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颜色:点缀着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态:袅娜地开着(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象闪电、霎时、凝碧

  三、细写

  荷水:脉脉

  荷塘月色

  (叶子:更见风致)

  从月色的角度,正面写:如流水、泻

  青雾:薄薄,似牛乳

  似轻纱

  从景物的角度,反衬:

  叶子与花:似梦

  月色

  树影:黑影、倩影

  光与影:不均匀、和谐

  如名曲

  写月光下

  近景

  从面上写:树色阴阴、

  的荷塘四周

  似烟雾

  静态

  从点上写:杨柳丰姿

  远景:隐隐约约的远山

  (仰视)

  平视:路灯:无精打采

  动态:蝉鸣、蛙叫

  心态:我什么也没有(照应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照应三)

《荷塘月色》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工具:

  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 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

  回答: 通过朗读来体会。

  2、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

  1、 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

  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 点拨:很好。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

  1、提问: 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 《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表现作者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4、 小结: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

  讨论: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本文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结合本段其它语句,作者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点明了作者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观点显示在大屏幕上)

  (四)、课文解读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多,连绵不绝。

  (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展示动感的荷叶图片)

  3、“层层”——高低有序。(图片)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 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示对比图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

  (展示对比图片)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展示powerpoint课件中的对比页面)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强化理解记忆)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展示动感荷叶图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图片)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图片)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图片)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 “泻”、“浮”、 “画”、“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 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全文总结】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确立课题(作业)

  在比较中,我们也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学还有想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这很好,可以把刚才在比较中的出的结论总结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想从哪方面继续了解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 “朱自清散文研究”这个大课题下,确立自己相关的子课题。

  课后自评: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 《荷塘月色》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写作背景的介绍很难使学生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质疑,明确问题,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包括网上查找信息、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资料等,再到课堂上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利用图片、朗读录音以及动感的flash音画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直观性,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课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学生也有兴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课外推荐阅读,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

  1.重:情景交融;

  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

  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

  1.指名读。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

  (2)拟人:“袅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

  (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

  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

  (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

  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

  (四)争鸣(探究情感)

  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五)拓展(改写)

  1.配乐朗诵,摘抄、背诵。

  2.改写:把散文改成诗歌,或给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画;小组。

  【说明:一些只用关键词代替,就能在讲台上演绎说它背后内涵的内容,只在简案上写出代表性关键词即可。如上边的辩论,考生可不必写这么长的两段引语,只简写为“梁‘木匠—政治家=价值同’、拿破仑‘元帅-士兵’小组辩论”即可。我们建议大家多写简案,多去构建自己的“代表性关键词”系统,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争取更多时间。】

  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节)——荷塘(第4节)——月色(第5节)——荷塘周围的树(第6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2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3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4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5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十、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荷塘月色》教案 篇5

  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

  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说“我什么都没有”。

  他不甘心没有人与他对话。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们是多么活泼可爱,唱着艳歌去采莲,那个风流的季节多么让人向往,但一转念,向往归向往,还是不能回去与他们对话。

  没有对话的人好让人惆怅啊。作者觉得自己像《西洲曲》里的女人,唉,想着想着,不由得怀念家乡了,也许只有家乡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对话的人。

  他带着一腔无处诉说的失落走着,走着,已然看见过去的一切,继续罢。苦闷,暂时放在心里。待来日希望找到红颜知己,让我倾诉郁结已久的烦闷罢。

  他寻找一个知己,一个可以领会他的内心可以听他倾诉的知己,在他心中,这个知己只有艺术的女人才可以充当,他最后仍然失望了。

  二、教学目标

  (一).文学角度

  1.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作

  2.了解散文这一文学体裁

  (二).写作角度

  1.体会散文的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学习散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方法

  3.学习散文使用多种修辞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

  (一).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二).生动准确的用词

  (三).多种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如何让学生体会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观照下的景

  五、教学方法:体验法品味法

  六、课时设想

  共两课时,提前发朱自清生平资料给学生。

  第一课时:文本解读通过通读课文,想象、体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了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写作脉络。

  第二课时:艺术品读包括品读词语和品读修辞两部分。

  七、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指导思想:先不了解背景等,直接进入文本感受、品读,课后再请同学结合背景验证自己的理解

  1.作者及背景简介(有提前发下去的材料,略)

  2.请学生读课文,读得时候注意(15分钟)

  1)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假设你是作者,你不宁静,你想着出去走走,你来到煤屑路上,你看到这样的荷塘,你看到这样的树影,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感到什么?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问,请一定记下你的疑问。

  例如:“颇不宁静”想想自己什么时候颇不宁静?不宁静的时候最希望作甚么?

  2)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调你在体验过程中,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

  3)理出作者的行动和思想脉络

  4)写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

  3.提问,通过提问带领大家走入课文

  1)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题眼在哪里?本文给你的整体感情是什么样的?

  2)写出本文的写作线索,找出过渡型的词眼和语句。

  3)本文的感情是按照一个什么顺序发展变化的?

  4)文章中作者的行动路线是什么样的?作者在行动过程中视线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5)直接写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请举例说明。

  6)作者笔下的景完全是客观真实的吗?如果不是,则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请举例说明。

  7)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吗?直接抒情完全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了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4.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找出至少5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句子进行赏析,说明情是什么样的情,景又如何表现情,情景是通过什么交融在一起。

  2)找出本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试着说明为什么精彩。

  提示:词语可以使用“替换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修辞可以使用“还原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

  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

  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二)学生默读,循声、寻声。

  引导学生沿着声音的主线,找出文中与声音有关的语段。

  (三)师生交流文中与声音有关的语段。

  (四)听范读,为有关声音的语段分类,并分析其表现特色(作用)。

  学生思考后师生交流:

  A、实写环境(衬托)——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B、虚写环境(含人物)——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虚实结合)。

  C、直接揭示人物心情——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D、通感(借用,写环境)——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E、实写人物(衬托)——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闫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F、虚写人物(含环境,衬托)——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虚实结合)。

  (五)探究《荷塘月色》泼墨于声音的复杂原因及文章独特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先生为何在题为“荷塘月色”的1407字中用了近400字的笔墨来写声音呢?

  1、教师准备(据学生情况取舍,学生尽言则不言,以补充、点拨为要,重点分析物理学、心理学、哲学):

  (1)物理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夜晚视觉不若听觉,写夜景的文章中自然有许多关于声音的描写

  (2)心理学。

  ①声音的力量:张飞长坂桥取胜靠的是雷鸣般的声立现代战争中有噪音武器声音虽无形,但对人的精神(身体)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②物理一生理一心理—义理(喜怒哀怨,扬抑)一辞章声音的发生是物理现象,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情感精神,最后表达于笔端。

  (3)哲学。

  万物之间的矛盾:声音即不同物体之间矛盾、摩擦、碰撞、交流、共振的产物,具有社会关系的天然隐喻意义声音和谐与否便可反映社会关系和谐与否

  (4)文化传统(包括文学沿袭与历史流变)。

  《礼记8226;乐记》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朱自清先生笔下有声、有音、有乐,并且明确地传达出对乐的向往与追求。

  (5)社会政治影响。

  (6)思维丰富的必然结果。

  (7)噪音与乐音。

  2、师生讨论。

  师:中国古今文人以扬弃现有价值或追求高远理想为己任,因而常对现实不满由于不为世所容或互生厌弃,便于苦闷之中静观万物,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对世俗声音的敏感已成为潜意识,于是有意无意地逃避以保持心灵的宁静

  朱自清对尘嚣的观照和逃避是此文冰山水下的部分,这成就了《荷塘月色》最独特的魅力:在以视觉意象为主体的世界中穿插声音意象,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写景,由味觉到听觉;“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写景,由视觉到听觉这两句是潜意识支配促成的妙境!寻觅耳中圣地,获得眼中净土朱自清笔下的声音有乐音,有噪音对乐音的钟情隐喻着对和谐的向往,对噪音的厌弃隐喻着对自由的向往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

  在现实与美好理想背离的境遇中,愤青式的无谓的粗豪不若寻觅宁静呵护幽情人类的精神家园永远高于也理应高于现实

  (六)学生自由朗读。

  (七)布置作业。

  品读杜牧《题禅智寺》或自选一首有声音描写的古诗词赏读。

《荷塘月色》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课文2-6小节

  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 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 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

  静态: 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缀

  微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

  过 如明珠--洁白

  处 如星星--绿叶白花 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 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4、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5、小结

  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作者的感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三、学生再读课文2-6小节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1、 比喻和拟人(结合课后练习三)

  例如:

  ⑴.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⑶.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2、 通感的运用(结合课后练习二)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见课后练习)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结合课后练习四)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1)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2)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3)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

  1.归纳字词

  2.背诵4-6小节

《荷塘月色》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2、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

  (2)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

  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落实能力目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 小结。

  (六) 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荷塘月色》教案 篇9

  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角度描写,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等)

  【重点】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作品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手段、方法】

  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反刍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学生读),水──,太阳的脸──这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很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名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请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走势而定

  四、多媒体显示第四段部分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划线处设置热字,边讲边打开画面。)

  1、问写了什么景?怎么写的?

  2、重点让学生体会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体板书本段写景的顺序:

  荷叶:荷叶田田似舞裙上静此处用情

  整体、特写荷花:荷花袅娜犹含羞境法,精

  荷香:荷香微微令人醉选画面让

  荷波:涌动荷波脉脉情下动生沉浸其

  3、小结: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写,多角度描绘较全面、具体的体会。

  4、品味此处用反刍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样回过头来细细体会。

  ⑴ 品其形,形中有韵:

  舞女的裙(舒展生动)田田(平面状)。

  (个体)袅娜地开(优美传情)。

  (群体)层层(立体状)。

  羞涩地朵(含蓄出韵)肩并肩(精神状)。

  ⑵ 品其色,色中显雅──视觉美

  色彩美:凝碧、白(素淡、雅致)。

  光泽美:明珠、星星(闪烁、光亮)。

  ⑶ 品其文,文中抒情──听觉美:

  叠音词的广泛使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

  这样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选取不同风格音乐各一段,让学生判断哪段最适合配本段文字。

  (此为开放式教学,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联系其它艺术,立体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讲析第五段

  1、齐读本段。

  2、问这段写了什么?

  明确:是通过荷叶荷花等来写月光、月影、月色。

  3、问:这段怎么写的?

  ⑴ 也用比喻、通感:

  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③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⑵ 更多地使用了形象、准确、生动的动词。

  泻:流动美此处用对比法激发

  浮:轻柔美学生求知欲,训练

  笼:朦胧美其比较思维的能力

  画:静态美检验理解的准确度

  4、问:这里写的是什么样的月光,与唐诗《春江花月夜》中表现的月光是否一致?(多媒体显示《春江花月夜》中有关的诗句)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流曲折地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好像落了一层霜霰一样发的,这如霜的.月光从空中流下来,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落在江中洲上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见沙的踪影,江天一色,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空旷的天宇只有一轮明月喷洒着清辉。)

  明确:这里的月光是朦胧的。《春江花月夜》的月光是皎洁、明亮的。

  六、小结第四、五两段

  这两段描写的是素淡、朦胧、幽静的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这里已完全体现了本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设计思路,也由赏文深入到

  七、引出对前三段和后两段的讲析体情

  1、问:作者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地方来?

  明确: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连作者想排遣这不宁静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书作者行踪:家──散步──荷塘)

  2、问:在如此幽静美妙之处,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变?

  明确:

  ⑴ 有:心不宁静──淡喜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⑵ 无:境太宁静──衬托淡忧不能逃避现实。

  3、采莲的事体现作者什么愿望?

  明确:体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板书总结全文脉络

  荷塘月色

  (素淡、朦胧、幽静)

  淡喜:散步(暂时摆脱) 忆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练习

  多媒体显示:

  浓化学习的鉴赏性

  鉴赏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对联练习:

  1、荷叶如碧玉铺满塘青翠,月光。

  2、微风送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

  3、月下观花,似星缀碧空别有一种情;雾中赏叶。

  4、似睡灯光林间现,现出胸间之忧愁,忧愁是我心。

  十、欣赏多媒体播放的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意境

【《荷塘月色》教案】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教案08-26

《荷塘月色》教案11-05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08-26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教案08-26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03-26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2-24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3-21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04-27

《荷塘月色》教案六篇01-29

《荷塘月色》教案九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