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连通器》教案

《连通器》教案

时间:2022-06-14 15:30:1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连通器》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连通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连通器》教案

《连通器》教案1

  教学目标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闸是根据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连通器》教案2

  【 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重点 】

  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 教学难点 】

  船闸的工作原理。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连通器及其特点

  1.引出问题 基于学生关于三峡大坝收集的资料,提问:

  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逐步设问:

  (1)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

  (2)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

  (3)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

  (4)什么是“连通器”? 可能一些学生已经收集到相关资料,提到连通器及连通器原理。

  比如:“大坝旁都要修建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可以调节上下游的水位落差 ,实现通航。”

  给出“连通器”概念:连通器是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学习连通器的概念。

  2.探究连通器的特点 从概念出发,让同学回想生活中有哪些是连通器,记录下来。 学生对照概念,列举生活中的连通器。如:茶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

  出示自己制作的简单连通器(如教材图 10-3-2 所示)。

  对照连通器概念分析仪器,验证该仪器确实是连通器。 认识仪器,观察实验。

  把两支注射针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调节两边针筒等高,向管中注入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管内水面的关系;

  用一根红线系在两铁架台间,标识出此时水面所在位置。 两边针筒等高时,学生观察到两边水面相平。

  问:如果举高或降低一边针筒,水面会变化吗?怎样变?为什么?

  让学生进行讨论。 两边不等高时,学生对水面情况的猜想可能不一样。

  缓慢调节一边针筒,使两边针筒明显不等高。要求学生观察、描述现象,进行总结。 观察演示实验,描述现象。

  针对学生的描述,教师做出相应解释和总结。

  要求填写下面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将_________。 学生填写教师给出的半命题: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相平(或等高) 。

  3 利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连通器原理(选讲) 教师设问并让学生讨论: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连通器的特点?

  针对教师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一开始,可能想不到“假想液片”模型。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 , 学生猜想逐步逼近该模型。

  出示“假想液片”的挂图

  对照图示,带领学生建立起假想液片的模型。 在教师讲解下,继续完善模型,能正确分析静止液体内“假想液片”的受力情况。

  分析液体不流动时液片的受力。由液体压强公式

  P=gh ,可推知两边液柱的高度相等。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推导出液柱高度相等的结论。

  4.应用、讨论 列出教材给出的和学生之前提出的连通器装置,组织学生用连通器原理一一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积极思考,解释各种连通器的工作原理。

  回到三峡大坝,肯定大坝是利用船闸来实现通航的。

  出示船由上游驶向下游过程船闸的工作原理图(与教材示意过程反向)。问:

  (1)大家在图中看到船闸由哪些部分组成?

  (2)其中有没有连通器?

  (3)有没有同学愿意为我们讲解一下船闸的工作原理? 根据挂图分析船闸的结构,在教师问题的指导下努力结合连通器原理解释船闸的工作原理。

  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稍加完善、修改,清晰、规范地给出船闸的`工作原理。 在教师的总结下,完整、科学地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

  二、液压技术

  1.压强在液体中的传递 通过分析船闸阀门的工作,指出开启和关闭阀门需要特殊的装置,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出示船闸的图片,给出人字闸门的相关资料。 学生在教师的分析和设问下,显出明显的好奇心,展开小范围的讨论。

  生活中能见到很多“四两拨千斤”装置。比如修车时用的千斤顶等。

  这类装置背后有什么物理规律吗? 列举可能想到的省力装置。

  出示图 10-3-7 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指出这是一种省力装置。

  提问:

  这个装置是连通器吗?为什么不是? 观察实验装置。

  大部分学生能够发现装置与连通器的差别(密闭性)。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都认识到该仪器密闭的特点。

  演示实验,先放大砝码,再放小砝码,最后两边平衡。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描述现象后讲解。注意强调两边条件的对比:面积的比例关系要和砝码质量比例对应起来。 在教师带领下,逻辑清晰地比较相关因素。推导出两边压强相等的结论。

  得出结论:密闭液体中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 在教师总结的提示下,明确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

  2.液压技术及应用 1653 年,帕斯卡发现了上述规律(帕斯卡原理)。在此基础上,人们发明了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师生共同举出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机械。比如,千斤顶,推土机、挖掘机中用到的操作杆,汽车的液压刹车系统,机械中用的液压密封等等。 积极思考,举出生活中可能用到液压技术的装置。

  以图 10-3-8 ( c )汽车液压刹车系统为例简单分析。问:

  (1)图中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小针筒?

  (2)哪部分等效于大针筒部分?

  (3)系统是怎样实现制动的? 观察图示,大部分人能对比实验原理图分析液压刹车系统的制动原理,进一步理解液压技术。

  三、课堂小结 (1)连通器的定义、原理。

  (2)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

  (3)知道液压技术和压强在液体中传递的规律,知道一些利用液压技术的装置及工作原理。

  【 实践活动 】

  (1)收集生活、生产中液压技术的应用实例,选取一个例子与实验装置进行类比,分析工作原理。

  【 教学反馈 】

  连通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既能从实际例子中总结归纳,得出连通器的概念及特点,又能从概念出发进行分析、演绎,活化、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理解连通器原理要注意强调两点:

  (1)连通器内只有一种均匀液体;(2)对液体不流动的情况成立。

  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连通器原理是教学中较抽象的环节。教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程度选讲。

  液压技术是新加入的内容,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连通器》教案3

  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二)教具

  演示用:连通器装置、用橡皮管连接的U形管、漏斗、茶壶、船闸的活动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简述液体压强的规律。

  (2)写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课堂练习:

  题目:(课前写在小黑板上)如图1所示的容器,甲、乙两管横截面积相等,等于1厘米2,内装水,水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20厘米,问:A、B两处受到的压强各是多大?

  此题要求学生在下面做,另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后进行评讲。

  2.引入新课:由以上计算讲述,容器甲、乙两部分底部连通,我们把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板书课题:第四节连通器、船闸)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读图:读课本中图10—19、图10—20和图10—21,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下部都是连通的),像这三幅图,上都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教师板书)。

  2.演示连通器如图2所示,在连通器内装入红水,平放在讲桌上,在水不流动时,几个容器中的水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几个容器中的水面相平)教师可用尺子平放在几个容器的水面处,启发学生回答出上面观察到的现象。

  用黑板刷把连通器的底坐垫成斜的(即连通器斜放置在讲桌上),又观察几个容器中的水面是否相平(仍用尺子比一比),让学生回答,水面仍然相平。

  把连通器平拿在手上,将出口最矮的容器口上端的橡皮帽取掉,又观察到什么现象?(水从该容器口喷出,喷的高度跟另外几个容器中的水面几乎相平,同时这些容器中的水面降低。)

  3.小结实验结果:由以上实验可知: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教师板书)。

  4.演示课本中图10—22,将图中右面的玻璃管上提和下放,观察其现象跟上面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验证上面所得结论,加深学生对连通器这一特点的认识。

  5.讲述:由课本中图10—23所示,设液片AB的'面积为S,左、右两管内水深分别为h左和h右,由于水不流动,即液片AB左、右两面所受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同作用于液片AB上,则左、右两管中的水对液片AB的压强相等;因为两管中同是水(即液体密度相同),只有两管水深相等,压强才能相等。即h左=h右,所以左、右两管水面总保持相平。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应用公式p=hg,证明h左=h右。

  6.列举例子,说明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这一特点及其具有这一特点的道理后,了解一些它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课本上图10—19、图10—20和图10—21外,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列举出自己所见到的连通器的例子。然后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了解一下你家中哪些地方、哪些部件上应用了连通器。

  7.讲述船闸:

  (1)首先讲述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根据连通器的特点,船只在修筑了大坝的江河中航行,必须修建船闸。

  (2)然后介绍我国三峡工程中的葛州坝的二号船闸(参看彩图2,葛州坝二号船闸和它的人字闸门)。

  (3)出示船闸活动挂图,讲述船闸的简单结构和船只从上游经船闸航行到下游的过程(讲述时,请同学看清“闸门”和“阀门”的位置和它们的开闭情况,明确船闸就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

  三、归纳本课内容和课堂练习:

  1.归纳本课内容

  讲述:本课要求同学们了解连通器(可复述一遍连通器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连通器的应用比较广泛,请同学们课后多观察,进一步了解连通器的应用,船闸就是应用连通器道理,它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一个好例子。

  2.课堂练习:

  如果船要从下游经过船闸到上游,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简单过程,着重讲明“闸门”、“阀门”开、闭顺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了解连通器的特点及其原理;看图10—24,说一说船只经过船闸的过程。

  2.观察家中哪些用具利用了连通器,举出1~2个例子。

  (四)说明

  1.本课属液体压强的应用,要多举些例子进行说明,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洗衣机的排水管、卫生间的排污管等。在知识上不宜作过高要求,只要常识性了解就行了。

  2.关于连通器的演示实验,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兴趣很有作用,特别是较矮的那个容箱,取下橡皮帽后向外喷水,很受学生喜欢,由此也可以简介喷泉、公园里的喷水装置、水塔和自来水管等简单问题,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3.根据大纲要求制订出本课教学目的,因此不能要求过高。只能控制在一种液体不流动的条件下,而不能引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液体。对于为什么连通器内装入一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保持相平的理论推导,只作一般讲解,不宜作为本课重点,利用p=hg这个公式证明只有h左=h右,即液面保持相平,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去作,不能要求全体学生都去推导证明。

  4.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可布置学生课后说一说船从下游经船闸到上游的简要过程,只要说清楚“阀门”、“闸门”的开、闭顺序就可以了,不必要求用书面的形式写出来。

  5.除了布置的作业以外,可让学生回家观察洗衣机的排水管口为什么比洗衣缸口低?卫生间的排污管为什么都做成U字形?这样作有什么好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物理,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连通器船闸教案示例之一

《连通器》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仪器材料:

  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板书设计:

  1、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3、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学生猜想教师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F向左=F向左,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可得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p=ρgh可得,当ρ一定时,p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教师演示实验

  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生:这时液面不相平。

  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8-17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连通器》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教案04-15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2

大自然教案教案01-23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4-11

小班教案游戏教案01-13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02

科学教案模板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