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时间:2022-07-22 11:10:4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的姿势》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的姿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1

  【教材简解】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

  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选择的?(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1)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2)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3)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这儿省略了什么?(说一说并读一读,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捧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齐读4-7自然段。)

  3、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课文第8-10自然段中多次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如果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生死攸关的一刻,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出示语句,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谭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带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最后的姿势》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检查预习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

  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

  洗漱、废墟、震撼、凹下去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订正)

  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意思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

  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

  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四、作业: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地震来临的'一刻,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什么是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生死攸关的一刻就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一刻,那时候,谭老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让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1、过渡:课文又将我们带入那场灾难,读读课文2-7自然段,用笔把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好好读读这些句子。

  环节一

  ⑴、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为课文打下凝重的底色)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从“!”你又读出什么?课桌摇晃、楼房摇晃,你会感受到什么,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⑶、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摇晃的越来越厉害意味着——

  刺耳的吱吱声意味着——

  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

  读读这句话,感受危险迫在眉睫。

  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这地动山摇中,我仿佛看到那所学校的孩子——)

  环节二

  出示四句环境描写,从课桌摇晃到地动山摇楼房塌陷这种人间惨剧,这种过程一共多长时间?

  短短的几秒钟啊!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

  2、换一种线条,把描写谭老师的句子画下来,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体现出谭老师的精神,请你认真去读,并且把感受批注下来。

  ⑴、“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在这句话里讲了大公无私,“大公”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已经有了——

  无私的意思是——

  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用悲壮的一幕来实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⑵、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想象谭老师当时怎样大声喊吗?(神态,动作)指导朗读。

  来不及多想,但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他没有少想,就是——

  谭老师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在教室里拿着摄像机拍,你的镜头里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如果你的镜头转向谭老师,你又会看到什么?

  当孩子们逃向生的希望的时候,教室里有一个人没有动,说说当时谭老师在干什么?

  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注意谭老师的动作吗?拉、撑、护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谭老师,你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的血肉之躯,

  为孩子挡住---------

  为孩子挡住---------

  给你我的翅膀,让你继续飞翔。

  3、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三、评价人物品质

  1、学生轻读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2、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身上。”

  “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⑴、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⑵、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歌颂人物品质

  1、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5、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6、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五、升华情感

  1、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有人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爱

  ——献给谭千秋老师

  你用身体写出了

  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的

  爱

  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塑

  成为永恒

  弧线

  ⑴、学生自读

  ⑵、指导感情朗读

  2、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六、拓展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交流所搜集的资料,交流感受。

《最后的姿势》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知道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近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

  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 “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呈现三段文字

  要求学生读读,说说: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1、“死”与“活”,“张”,“身下”;

  2、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

  3、“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却没有离开?

  随机叫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4、呈现:“然而??”

  引读句子“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5、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

  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顺势呈现:——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读写结合

  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拉、撑、护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目标

  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构想

  在通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然后找出课文中三次描写“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对课文进一步学习感受谭老师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请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回忆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课件,指名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5.读词语(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在书上描红。

  6.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7.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你怎么分段的?

  9.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 )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

  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7、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作业设计

  1、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最后的姿势》教案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揭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质疑。

  师:走进四川,走近汶川。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带着疑问,品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明说。

  3、反复品读。

  4、师小结:

  5、人们是如何赞颂谭千秋老师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结。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的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师德教义、伟大的血肉之躯,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顽强的斗争精神,人性的'光辉,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练习。

  谭老师,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事迹

  “折翅雄鹰”双“翼”护佑两学生的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教师——张米亚

  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翟万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学生的什邡市师古镇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

  2、给灾区的同学写封信。

《最后的姿势》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

  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

  出示词语: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课件]

  指名读

  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

  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

  指名读

  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课件]

  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

  齐读。

  二、精读课文

  (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

  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

  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交流

  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师:他是谁?

  生:谭千秋老师

  (二) 师:这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 2:40-2:55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注。

  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读进去读出来

  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写、读、说)

  你读出了怎样的谭老师?

  学生板书并说明:

  忠于职守 临危不惧 普通 智慧 亲切和善 舍己救人 果敢英勇 大爱无言……

  师相机补充: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场景描写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出示: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我们这样赞颂他: , ![课件]

  齐读学生板书中的词语

  师:这就是谭老师言传身教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课件]

  学生齐读

  三、拓展小结:

  师: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来临之际,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只是其中之一

  [课件]

  《感动中国》音乐声中出示其他教师事迹资料

  师:这还是

  的姿势

  学生:爱 英雄 责任 师德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默哀祝福 课件展示祝福图片

  师:他们的英勇行为证实了地震灾害可以破坏我们的家园,但破灭不了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决心。

  [课件]

  师:山可移

  生: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不会移

  师:水可阻

  生:阻不断中华民族的血脉情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

  生:少年强则中国强

  师:有这样的老师塑造我们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生:汶川加油!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向谭千秋,向像谭千秋一样伟大的人民教师,向无数留给世人最后的姿势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生行少先队队礼!

  课件展示最后姿势图片

  作业超市:

  1、 写话《谭老师,我想对您说…》

  2、 四人小组合作一份主题为“地震”的手抄报

  3、 搜集资料,准备班会课进行“最后的姿势”英雄故事演讲会。

  推荐阅读:

  刘 肖的《我该想到》

  【教学总结】

  今天的课堂有点沉闷,虽然课前作了充分地准备,可学生似乎不是很领情,虽然习惯了学生的默默无闻,但心里还是失望!幸好这个班听话守纪律,基本的目标倒也能达成。反思如下:

  感触一酸如在教学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我组织学生充分朗读,抓住标点等感受情况的危急和老师的处变不惊。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了回答,但波澜不惊的朗读又让这种危机感减弱了很多,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只好作罢。

  感触二甜在品读老师的言行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而后我又追问:谭老师不怕疼吗?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他不怕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伤心难过吗?谁来说说老师的心声?这时学生似乎有点动容了,他们说:“我一人换来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值得!”“他们还有美好的未来,我怎么忍心他们就这样走了呢?”就这样在交流中我顺势问: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谭老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到位了。

《最后的姿势》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细节描写,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

  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①.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②.了解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去共同认识一位伟大而平凡的老师,共同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第一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你觉得谭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追问: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中看出来的?

  (关键词:平常、给小女儿、早早、上班。)

  2.师小结:是啊,这一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的普通,感受到了他的关爱,他的责任。

  3.学生齐读这一节。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2到7小节,用笔画出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画出的句子默默地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指名交流句子

  句一: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1)问: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师:谭老师是这样说的,他更是这样做的。再读句子。

  句二: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1)请再把谭老师的话读一读。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他当机立断,先人后己,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体现了他对学生无私的爱。这里连用“!”,语言简短有力,体现谭老师说话干脆,当机立断。)

  (2)指名读,齐读。

  句三: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1)抹红“立即”,齐读。问:从“立即”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反应的速度快、当机立断)

  (2)谭老师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反应?(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护住了四个学生。)

  (3)找出这句话中描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拉、撑、护)

  (4)你可以自己边读边笔画一下这些动作,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危难时刻,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张开一把保护之伞,他恪尽职守,大爱无私。)

  (5)齐读。

  3.师:谭老师,是责任,让您奋不顾身的用身体保护学生;是大爱,让您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折射出人类最伟大的光芒!您这是对“人生的价值”作出了最精彩的回答,您是言传身教的光辉典范!

  4.请大家再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课文在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时候,还写了什么?(当时的环境)

  5.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

  A.句一:天空阴沉沉的。

  (1)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指名回答: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B.句二: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1)此时情况如何?(万分危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三个感叹号。)

  (2)指名读,齐读。读出情况的危急。

  C.句三: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

  (1)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楼房马上就要塌了,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2)这样危急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十万火急……)

  (3)感情朗读。

  D.句四:地动山摇,……塌陷了……

  (1)这句话写了什么?(地震的后果十分严重)

  (2)省略号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谭老师遇难了)

  6.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删除呢?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烘托谭老师面对灾难的镇定

  以及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

  7.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感受谭老师的伟大。

  ﹡一边播放录像,师一边朗读:在教学楼即将……楼房塌陷了……

  8.齐读第二大段

  9.小结:这段话从正面描写了谭老师在危急关头,在灾难面前舍身救生的感人情景。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1.过渡:地震后,人们发现了谭老师有什么感受?请默读第三段,用“—”分别把人们说的话划出来。

  2.交流:①.救援人员说:“······”(师:这是护生的姿势,是牺牲的姿势。)

  ②.获救的学生说:“······”(问:这一“扑”说明了什么?这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啊!)

  ③.一位老师说:“······”(师:生死攸关,舍身救生。)

  3.师:你说他说,千言万语,在大家心中,谭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临危不惧,大爱无私,舍己救人,恪尽职守,履行师德~~~~的老师)

  4.同学们想想,这段去掉,你觉得行吗?为什么?

  (不行,文中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从三个不同角度侧面烘托出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最有说服力。)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朗读第11小节,找一找这段话共几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亲切——痛苦——赞颂)

  (1)<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见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板书: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3)齐读句子、理解句意(先讨论,再指名回答。)

  ( 在地震中,在危难之际,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一姿势体现了他临危不惧,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让人深受感动,永生难忘,成了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那永恒的姿势——(学生齐读句子)

  2.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全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出示句子,生齐读。老师板书: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英雄人已经逝去,但不死的是他的精神!

  3.再读第12节,倘若请你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语,你会换成什么?(大爱、责任、英雄、师德、千秋······)

  六.情感升华

  1.师:谭千秋,多么好的一位老师,但是无情的灾难将他带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永远……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让我们一起看这首诗,再次缅怀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2.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读《我该想到······》

  3.此时此刻,面对这么好的老师,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说吧,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我们交流。

  4.交

  流写话内容。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补充习题》P18-19/三至五

  3.(课外延伸)每人出一份小报(双休日完成)

  内容:①.英雄事迹简介

  ②.地震前的预兆

  ③.如何逃生

  ④.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注意提示:(排版,插图,标题,内容)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我该想到》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前天我们牵着手在这个操场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就成了冰凉的呢

  也许,我该想到那个救学生的老师

  就是你,老谭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怎能不明白你对学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你作为教师的选择

  那一刻

  如果我也在

  我会和你并肩守护学生的,一定

  可是此刻,摸着你又硬又冰的手

  我的心还是疼啊

  你感到了吗?我心心相印的爱人。

【《最后的姿势》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11-13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11-15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01-17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02-19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2-2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3篇04-20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3-30

最后一课教案03-27

《最后一课》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