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全等三角形教案

全等三角形教案

时间:2024-11-22 18:24:16 教案 我要投稿

全等三角形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等三角形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等三角形教案15篇

全等三角形教案1

  教材分析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概念整合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问题1通过调查你对商品的标价、售价、进价和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清楚了吗?你能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吗?

  (学生板书写出三个基本关系式)

  教师引导得出变形关系式:利润=进价 × 利润率.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使学生对商品销售过程所涉及的基本量、基本关系式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强化练习巩固概念

  问题2运用基本关系式来做一组练习.

  1.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超市按进价提高30%后标价,则标价是多少元?

  2.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标价是每个150元,现7折优惠,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元?

  3.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卖出后盈利25%,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

  4.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卖出后亏损25%,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进价、标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而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三、实践应用合作交流

  问题3解决调查编写的商品销售方面的有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交流和表现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四、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问题4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让学生估算并简单说出估算的理由,估算对否不给予评判,告诉学生估算对不对还要进行计算. 如何计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一名同学到黑板板演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此实际问题全部过程,其他同学在底下完成. 完成后同学间相互评价. 最后教师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寻找等量关系,教师再进一步用估算方法分析亏损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学生基本掌握解决有关商品销售问题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设计开放性问题的目的是通过本题的讲解使学生灵活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题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当堂反馈

  问题5若某商品因库存积压,准备打折出售,如果按定价的7.5折出售将赔25元,而按定价的9折出售将赚20元. 该商品定价是多少元?

  (同学们思考后各自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判)设计意图本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设计反馈这一环节很有必要,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

全等三角形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规律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分析、推理,并进行简单的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思考、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了解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开拓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后的一节课、将中间的边变为角探讨、学生一定能理解,根据之前的学情、学好这一节课有把握。

  课前准备:全等三角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

  [生]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

  [师]很好,这四种情况中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种,三内角对应相等不能保证两三角形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今天我们接着研究第三种情况:“两边一内角”.

  (一)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内角,那么它有几种可能情况?

  [生]两种.

  1.两边及其夹角.

  2.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师]按照上节方法,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究.

  (二)探究1: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保证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三角形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探究2: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A/B/C/,使AB=A/B/、AC=A/C/、∠B=∠B/(即保证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ABC与△A/B/C/,将△A/B/C/剪下,与△ABC重叠,比较结果.

  2.作好图后,与同伴交流作图心得,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教师活动:

  教师可学生作完图后,由一个学生口述作图方法,教师进行多媒体播放画图过程,再次体会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

  二、探究

  操作结果展示:

  对于探究1:

  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

  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结B/C/.

  将△A/B/C/剪下,发现△ABC与△A/B/C/全等.这就是说: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小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和“SAS”.

  如图,在△ABC和△DEF中,

  对于探究2:

  学生画出的图形各式各样,有的说全等,有的说不全等.教师在此可引导学生总结画图方法:

  1.画∠DB/E=∠B;

  2.在射线B/D上截取B/A/=BA;

  3.以A/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此时只要∠C≠90°,弧线一定和射线B/E交于两点C/、F,也就是说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满足条件,而两个三角形是不可能同时和△ABC全等的

  也就是说: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所以它不能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归纳总结:

  “两边及一内角”中的两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即: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三、应用举例

  [例]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师生共析]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

  在△ABC和△DEC中,AC=DC、BC=EC.要是再有∠1=∠2,那么△ABC与△DEC就全等了.而∠1和∠2是对顶角,所以它们相等.

  证明:在△ABC和△DEC中

  所以△ABC≌△DEC(SAS)

  所以AB=DE.

  1.填空:

  (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四、练习

  1.已知:AD‖BC,AD=CB(图3).

  求证:△ADC≌△CBA.

  2.已知:AB=AC、AD=AE、∠1=∠2(图4).

  求证:△ABD≌△ACE.

  五、课堂小结

  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3——44页习题12.2中的第3,选做题:第4题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在练习中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

  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全等三角形教案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四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探索第一种判定方法—边边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条件中的“边边边”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图形全等的活动,通过拼图、折纸等方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我们所在的学校处于市区,教学设备齐全,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在这之前他们已了解了图形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基本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拼出三角形的能力,具备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和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中的分类思想的渗透。

  六、教学过程设计

  具体设计的教学过程描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多媒体:

  大家来看一个问题:这是一块三角形玻璃窗,里面的玻璃“啪”地一声损坏了,现在要打电话给玻璃店的老板配一块与损坏的玻璃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玻璃,至少要报给玻璃店的老板(这块破裂三角形玻璃)几个数据呢?

  [学情预设]学生考虑情况和条件多,大多围绕角和边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引入了本课的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体会探索的过程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二)探索发现,合作交流

  1.一个条件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一个条件: 一边,一角;

  再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2.验证过程可采取以下方式:

  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一个条件各画出一个三角形。

  ①三角形的一条边长是8cm;

  ②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60°。

  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同组同学互相比较,观察得出结果。小组代表说明本小组的结论。

  再结合展示幻灯片。以便强化结论。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3.二个条件

  继续探索二个条件的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两个条件: 二边,一边一角,二角;

  [教师活动]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对学生在分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予以有序的引导。重点抓住“边”按“边”由多到少的顺序给出。

  [设计意图]因为初一学生缺乏思维的严谨性,不能对问题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所以教师设计上述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情况,分别进行研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个,两个到三个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广阔性。很自然的突破难点。

  4.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各画出一个三角形。

  ①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cm,10cm;

  ②三角形一条边为7cm,一个角为 30°;

  ③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学情预设]学生按条件画三角形,然后将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把同一条件下画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比一比。

  [教师活动]在此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然后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为学生顺利探索出结论创造条件。

  5.学生展示本小组的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只有两个条件得不到三角形全等有更直观的认识。

  [知识链接]这一知识点既是对后续归纳总结起到实验性证明。

  6.教师同时展示幻灯片,加以比较说明,得出结论:只给出两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设计意图]从实践操作中,引发总结,将前面画图的结果升华成理论,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参与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体验。

  7. 继续探索三个条件的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三个条件: 三边,两边一角,一边两角,三角

  再继续探索三个条件中的三条边的情况。

  8. 画一画:在硬纸板上画出三条边分别是 10cm,12cm,14cm 的三角形。

  (对画图有困难的同学提示:用长度分别为10cm、12cm、14cm小棒拼一个三角形并在硬纸板上画出)

  剪一剪:用剪刀剪下画出的三角形,与周围同学比较一下,你们所剪下的三角形是否都全等。

  比一比: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9.全班几十个三角形摞在讲台上,形成一个高高的三棱柱模型。学生看着讲台上的三棱柱,心中充满了自豪。

  [学情预设] 全班几十个三角形摞在讲台上,形成了一个高高的三棱柱。学生看着讲台上的三棱柱,心中充满了自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合理猜想,为得出SSS来进行三角形全等的验证作了铺垫。深入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利于理解SSS。很自然的突出重点。

  (三)、归纳结论,解决问题

  1.从上面的活动中,我们总结出: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学生由理解上升到口述出原理,以便以后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情预设]学生口述,从口头表达上升到书面表达。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全面,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更好的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成功的解决了上面提出的玻璃问题。

  我们只要报给玻璃店的老板三条边长就可以配一块与损坏的玻璃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玻璃。

  (三条边就可以做出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为学生继续探索三个条件的其他情况,铺下了好的问题情境。(对于两边一角,一边两角和三个角,我们将下一节课研究)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全等三角形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3、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hl”.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说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高裁剪,让同学们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 合作学习:

  (1) 回顾: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已经有哪些方法?

  (2)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会全等,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一起利用画图,叠合方法探索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充分让学生想象。不限定方法。

  教师归纳出方法后,要学生注意两点:<1>“hl”是仅适用于rt△的特殊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 p47

  三、 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例题讲评

  例:已知:p是∠aob内一点,pd⊥oa,pe ⊥ob,d,e分别是垂足,且pd=pe,则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请说明理由。

  分析:引导猜想可能存在的rt△;构造两个全等的.rt△;要说明p在∠aob的平分线上,只要说明∠dop=∠eop

  小结:角平分线的又一个性质:(判定一个点是否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方法)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四、学生练习,巩固提高

  练一练:p48 1. 2. p49 3

  五、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1)本节内容学的是什么?你认为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些什么?

  (2)学习本节内容你有哪些体会?

  (3)你认为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

  (4)你现在知道的有关角平分线的知识有哪些?

  六、布置作业

全等三角形教案5

  全等三角形教案

  1.只给定一个角时:

  2.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

  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

  五、课堂小结

  我们有五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判定定理:边边边(SSS) 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 角角边(AAS)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4页习题12.2中的第6,选做题:第11题

  七、板书设计

  课 题 :12.2.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探究、归纳、交流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边后的一节课、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探讨出 “HL”.学生一定能理解。

  课前准备 全等三角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复习旧知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 、 、

  2、如图,Rt△ABC中,直角边是 、 ,斜边是

  3、如图,AB⊥BE于C,DE⊥BE于E,

  (1)若∠A=∠D,AB=DE,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

  根据 (用简写法)

  (2)若∠A=∠D,BC=EF,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

  根据 (用简写法)

  (3)若AB=DE,BC=EF,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

  根据 (用简写法)

  (4)若AB=DE,BC=EF,AC=DF

  则△ABC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 )

  根据 (用简写法)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图,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两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播放)

  (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1)[生]能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直尺量出斜边的长度,再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一个锐角的大小,若它们对应相等,根据“AAS”可以证明两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

  第二种方法:用直尺量出不被遮住的直角边长度,再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一个锐角的大小,若它们对应相等,根据“ASA”或“AAS”,可以证明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可是,没有量角器,只有卷尺,那么他只能量出斜边长度和不被遮住的直角边边长,可是它们又不是“两边夹一角的关系”,所以我没法判定它们全等.

  [师]这位师傅量了斜边长和没遮住的直角边边长,发现它们对应相等,于是他判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你相信吗?

  三、探究

  做一做:

  已知线段AB=5c,BC=4c和一个直角,利用尺规做一个直角三角形,使∠C=90°,AB作为斜边.做好后,将△ABC剪下与同伴比较,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自主完成后,与同伴交流作图心得,然后由一名同学口述作图方法.老师做多媒体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作法:

  第一步:作∠MCN=90°.

  第二步:在射线CM上截取CB=4c.

  第三步:以B为圆心,5c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

  第四步:连结AB.

  就可以得到所想要的Rt△ABC.(如下图所示)

  将Rt△ABC剪下,同一组的同学做的三角形叠在一起,发现这些三角形全等.

  可以验证,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样的规律.

  探究结果总结: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和“HL”).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呢?

  [生]直角三角形也是三角形,一般来说,可以用“定义、SSS、SAS、ASA、AAS”这五种方法,但它又具有特殊性,还可以用“HL”的方法判定.

  [师]很好,两直角三角形中由于有直角相等的条件,所以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只须找两个条件,但这两个条件中至少要有一个条件是一对对应边才行.

  四、例题:

  [例1]如图,AC⊥BC,BD⊥AD,AC=BD. 求证:BC=AD.

  分析:BC和AD分别在△ABC和△ABD中,所以只须证明△ABC≌△BAD,就可以证明BC=AD了.

  证明:∵AC⊥BC,BD⊥AD

  ∴∠D=∠C=90°

  在Rt△ABC和Rt△BAD中

  ∴Rt△ABC≌Rt△BAD(HL)

  ∴BC=AD.

  [例2]有两个长度相等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滑梯倾斜角∠ABC和∠DFE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析]∠ABC和∠DFE分别在Rt△ABC和Rt△DEF中,已知条件中这两个三角形又有一些对应的等量关系,所以可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角相等,显然,可以看出这两个角不相等,它们又是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是不是互余呢?我们试试看.

  证明:在Rt△ABC和Rt△DEF中 又∵∠DEF+∠DFE=90°

  ∴∠ABC+∠DFE=90° 所以Rt△ABC≌Rt△DEF(HL)

  ∴∠ABC=∠DEF

  即两滑梯的倾斜角∠ABC与∠DFE互余.

  五、课时小结

  至此,我们有六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边边边(SSS) 3.边角边(SAS)

  4.角边角(ASA) 5.角角边(AAS) 6.HL(仅用在直角三角形中)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课本P44页习题12.2中的第7,8,选做题:12,13题

  七、板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同学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同学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同学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同学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同学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同学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同学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同学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同学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同学自由表述,其它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全等三角形教案7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力目标:

  (1) 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 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2) 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

  1、公理的发现

  (1)画图:(投影显示)

  教师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

  (2)实验

  让学生把所画的 剪下,放在原三角形上,发现什么情况?(两个三角形重合)

  这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3)公理

  启发学生发现、总结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作用: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之一.

  应用格式: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3、平面几何中常要证明角相等和线段相等,其证明常用方法:

  证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角平分线定义;等式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地.

  证线段相等的方法――中点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式性质.

  2、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

  分析:(设问程序)

  “sas”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已知条件给出了几个?

  由图形可以得到几个条件?

  解:(略)

  (2)讲解例2

  投影例2:

  例2如图2,ae=cf,ad∥bc,ad=cb,

  求证: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定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

  证明格式:用大括号写出公理的三个条件,最后写出

  结论.

  (3)讲解例3(投影)

  证明:(略)

  学生分析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教师点评)

  (4)讲解例4(投影)

  证明:(略)

  学生口述过程.投影展示证明过程.

  教师强调证明线段相等的几种常见方法.

  (5)讲解例5(投影)

  证明:(略)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后,让学生口述证明思路.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在“证明”二字的后面,先将所作的辅助线写出,再证明.

  3、课堂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as

  (2)公理应用的书写格式

  (3)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 p56#6、7

  b上交作业 p57b组1

  思考题:

  板书设计 :

全等三角形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

  2.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

  4.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操作、?归纳获得数学规律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

  3.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图、探究、归纳、交流,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复习:

  (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三种:

  ①定义;

  ②SSS;

  ③SAS.

  2.[师]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

  导入新课

  [师]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生]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做一做: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操作,然后与同伴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检查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活动结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

  提炼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师]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三角形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

  [生]能.

  学生口述画法,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加深对“ASA”的理解.

  [生]①先用量角器量出∠A与∠B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的边长.

  ②画线段A′B′,使A′B′=AB.

  ③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作∠DA′B′、∠EB′A,使∠D′AB=∠CAB,∠EB′A′=∠CBA.

  ④射线A′D与B′E交于一点,记为C′ 即可得到△A′B′C′.

  将△A′B′C′与△ABC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师]

  于是我们发现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这又是一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生]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角确定,第三个角一定确定.我们是不是可以不作图,用“ASA”推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呢?

  [师]你提出的问题很好.温故而知新嘛,请同学们来验证这种想法.

  【教学过程设计】:

  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ABC与△DEF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

  证明:∵∠A+∠B+∠C=∠D+∠E+∠F=180°

  ∠A=∠D,∠B=∠E

  ∴∠A+∠B=∠D+∠E

  ∴∠C=∠F

  在△ABC和△DEF中

  ∴△ABC≌△DEF(ASA).

  于是得规律:

  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例]如下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

  求证:AD=AE.

  [师生共析]AD和AE分别在△ADC和△AEB中,所以要证AD=AE,只需证明△ADC≌△AEB即可.

  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在△ADC和△AEB中

  所以△ADC≌△AEB(ASA)

  所以AD=AE.

  [师]到此为止,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条件探索三角形全等问题已全部结束.请同学们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做一个小结.

  学生活动:自我回忆总结,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

  有五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边边边(SSS)

  3.边角边(SAS)

  4.角边角(ASA)

  5.角角边(AAS)

  推证两三角形全等,要学会联系思考其条件,找它们对应相等的元素,这样有利于获得解题途径.

  练习: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图(1)中由“ASA”可证得△ACD≌△ACB.图(2)由“AAS”可证得△ACE≌△BDC.

  【课堂作业】 1.如图,BO=OC,AO=DO,则△AOB与△DOC全等吗?

  小亮的思考过程如下.

  △AOB≌△DOC

  2、已知△ABC和△A′B′C′,下列条件中,不能保证△ABC和△A′B′C?′全等的是( )

  A.AB=A′B′ AC=A′C′ BC=B′C′

  B.∠A=∠A′ ∠B=∠B′ AC=A′C′

  C.AB=A′B′ AC=A′C′ ∠A=∠A′

  D.AB=A′B′ BC=B′C′ ∠C=∠C′

  3、要说明△ABC和△A′B′C′全等,已知条件为AB=A′B′,∠A=∠A′,不需要的条件为( )

  A.∠B=∠B′ B.∠C=∠C′; C.AC=A′C′ D.BC=B′C′

  4、要说明△ABC和△A′B′C′全等,已知∠A=∠A′,∠B=∠B′,则不需要的条件是( A.∠C=∠C′ B.AB=A′B′; C.AC=A′C′ D.BC=B′C′

  5、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应边上的三条高分别相等; B.对应边的三条中线分别相等

  C.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D.两个三角形的任何线段相等

  6、如图,已知∠A=∠D,AB=DE,AF=CD,BC=EF.

全等三角形教案9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的必要性。

  2。 比较熟练地掌握应用边角边公理时寻找非已知条件的方法和证明的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初步掌握“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或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等”的方法。

  4。 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问题的规范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三角形的边角边公理证明问题的分析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实例演示,发现公理

  1。 教师出示几对三角形模板,让学生观察有几对全等三角形,并根据所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动手操作,加以验证,同时写出全等三角形的数学表达式。

  2。 在此过程当中应启发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可用移动三角形使其重合的方法验证图3-49中的三对三角形分别全等,并根据图中已知的三对对应元素分别相等的条件,可以证明结论成立。如图3-49(c)中,由AB=AC=3cm,可将△ABC绕A点转到B与C重合;由于∠BAD=∠CAE=120°,保证AD能与AE重合;由AD=AE=5cm,可得到D与E重合。因此△BAD可与△CAE重合,说明△BAD≌△CAE。

  (2) 每次判断全等,若都根据定义检查是否重合是不便操作的,需要寻找更实用的判断方法——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判定。

  (3) 由以上过程可以说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必判断三条边、三个角共六对对应元素均相等,而是可以简化到特定的三个条件,引导学生归纳出: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画图加以巩固。

  教师照课本上所叙述的过程带领学生分析画图步骤并画出图形,理解“已知两边及夹角画三角形”的方法,并加深对结论的印象。

  二、 提出公理

  1。板书边角边公理,指出它可简记为“边角边”或“SAS”,说明记号“SAS’的含义。

  2。强调以下两点:

  (1)使用条件: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分别对应相等。

  (2)使用时记号“SAS”和条件都按边、夹角、边的顺序排列,并将对应顶点的字母顺序写在对应位置上。

  3。板书定理证明应使用标准图形、文字及数学表达式,正确书写证明过程。

  如图3-50,在△ABC与△A’B’C’中,(指明范围)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1。充分发挥一道例题的作用,将条件、结论加以变化,进行变式练习,

  例1已知:如图 3-51, AB=CB,∠ABD=∠CBD。求证:△ABD≌△CBD。

  分析:将已知条件与边角边公理对比可以发现,只需再有一组对应边相等即可,这可由公共边相等 BD=BD得到。

  说明:(1)证明全等缺条件时,从图形本身挖掘隐含条件,如公共边相等、公共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等等。

  (2)学习从结论出发分析证明思路的方法(分析法)。

  分析:△ABD≌△CBD

  因此只能在两个等角分别所在的三角形中寻找与AB,CB夹两已知角的公共边BD。

  (3)可将此题做条种变式练习:

  练习1(改变结论)如图 3-51,已知 AB=CB,∠ABD=∠CBD。求证:AD=CD,BD平分∠ADC。

  分析:在证毕全等的基础上,可继续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即AD=CD;对应角相等∠ADB=∠CDB,即BD平分∠ADC。因此,通过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可证明两个三角形中的线段相等或和角相关的结论,如两直线平行、垂直、角平分线等等。

  练习2(改变条件)如图 3-51,已知 BD平分∠ABC, AB= CB。求证: ∠A=∠C。

  分析:能直接使用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只有AB=CB,所缺的其余条件分别由公共边相等、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这样,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需做一些准备工作。教师板书完整证明过程如下:

  以上四步是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基本证明格式。

  (4)将题目中的图形加以有规律地图形变换,可得到相关的一组变式练习,使刚才的解题思路得以充分地实施,并加强例题、习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熟悉常见图形,同时让学生总结常用的寻找所缺边、缺角条件的方法。

  练习 3如图 3-52(c),已知 AB=AE, AD=AF,∠ 1=∠2。求证: DB=FE。

  分析:关键由∠1=∠2,利用等量公理证出∠BAD=∠EAF。

  练习 4如图 3-52(d),已知 A为 BC中点, AE//BD, AE=BD。求证: AD//CE。

  分析:由中点定义得出 AB=AC;由 AE//BD及平行线性质得出∠ABD=∠CAE。

  练习 5已知:如图 3-52(e), AE//BD, AE=DB。求证: AB//DE。

  分析:由 AE//BD及平行线性质得出∠ADB=∠DAE;由公共边 AD=DA及已知证明全等。

  练习6已知:如图3-52(f),AE//BD,AE=DB。求证:AB//DE,AB=DE。

  分析:通过添加辅助线——连结AD,构造两个三角形去证明全等。

  练习 7已知:如图 3-52(g), BA=EF, DF=CA,∠EFD=∠CAB。求证:∠B=∠E。

  分析:由DF=CA及等量公理得出DA=CF;由∠EFD=∠CAB及“等角的补角相等”得出∠BAD=∠EFC。

  练习8已知:如图3-52(h),BE和CD交于A,且A为BE中点,EC⊥CD于C,BD⊥CD于 D, CE=⊥BD。求证: AC=AD。

  分析:由于目前只有边角边公理,因此,必须将角的隐含条件——对顶角相等转化为已知两边的夹角∠B=∠E,这点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实现。

  练习 9已知如图 3-52(i),点 C, F, A, D在同一直线上, AC=FD, CE=DB, EC⊥CD,BD⊥CD,垂足分别为 C和D。求证:EF//AB。

  在下一课时中,可在图中连结EA及BF,进一步统习证明两次全等。

  小结:在以上例1及它的'九种变式练习中,可让学生归纳概括出目前常用的证明三角形全等时寻找非已知条件的途径。

  缺边时:①图中隐含公共边;②中点概念;③等量公理④其它。

  缺角时:①图中隐含公共角;②图中隐含对顶角;③三角形内角和及推论④角平分线定义;

  ⑤平行线的性质;⑥同(等)角的补(余)角相等;⑦等量公理;⑧其它。

  例2已知:如图3-53,△ABE和△ACD均为等边三角形。求证:BD=EC。

  分析:先选择BD和EC所在的两个三角形△ABD与△AEC,已知没有提供任一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所需的直接条件,均需由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提供。

  四、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1。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由定义的六条件减弱到至少几个?边角边公理是哪三个

  条件?

  2。在遇到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用全等证明线段、角的大小关系时,最典型的分析问题的思路是怎样的?你体会这样做有些什么优点?

  3。遇到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而边、角的直接条件不够时,可从哪些角度入手寻找非已知条件?

  五、练习与作业

  练习:课本第28页中第1题,第30页中1,3题。

  作业:课本第32页中第6,7,8,9,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1。课本第3。5节内容安排3课时,前两课时学习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重点练习直接应用公理及证明格式,初步学习寻找证明全等所需的非已知条件的方法,以及利用性质证明边角的数量关系及直线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加以巩固并学习解决应用题和两次全等的问题。

  2。本节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必要性“列为教学目标之一,目的是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研究判定方法的必要性,才能从思想上接受判定方法,并发挥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本节课将“分析法和寻找证明全等三角形时非已知条件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意在给学生归纳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路,以便将它作为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种技能加以强化。

  4。教材中将“利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方法做为例5出现,为时过晚,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提前到第一、二课时,就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并从各种角度加以训练。

  5。教师可将例题1和几种变式练习制成投作影片(图3-5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使用时,重点放在题目的分析上,并体现出题目之间图形的变化和内在联系。

  6。本节教学内容的两课时既教会学生分析全等问题的思路——分析法和寻找非已知条件的方法,又要求他们落实证明的规范步骤——准备条件,指明范围,列齐条件和得出结论,使学生遇到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既会快速分析,又会正确表达。学生学生遇到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既会快速分析,又会正确表达。节教学

全等三角形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准确的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观察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获取概念: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 。

  全等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

  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注意: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 abc ≌ △def全等时,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记作△ abc ≌ △def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通过练习得出对应边,对应角间的关系。

  即全等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练习1.2.3.4

  小结: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

  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表示三角形全等时应注意什么?

全等三角形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3、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hl”.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说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高裁剪,让同学们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合作学习:

  1.回顾: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已经有哪些方法?

  2.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会全等,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一起利用画图,叠合方法探索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充分让学生想象。不限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教师归纳出方法后,要学生注意两点:

  <1>“hl”是仅适用于rt△的特殊方法。

  三、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例:已知:p是∠aob内一点,pd⊥oa,pe ⊥ob,d,e分别是垂足,且pd=pe,则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请说明理由。

  分析:引导猜想可能存在的rt△;构造两个全等的rt△;要说明p在∠aob的平分线上,只要说明∠dop=∠eop

  小结:角平分线的又一个性质:(判定一个点是否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方法)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四、学生练习,巩固提高

  练一练:课本p82课内练习

  五、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1)你认为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

  (2)你现在知道的有关角平分线的知识有哪些?

  六、作业:

  1.作业本2.82.课后作业

全等三角形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 解边边边公理的 内容,能运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

  2、继续培养学生画图、实 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难点:让学生掌握边边边 公理的内容和运用公理 的自觉性;

  2、重点:灵活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问同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得两个三角形,△ ABC与△ 全等吗? 你是如何判定的。

  (同学们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剪下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 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只满足一个或两个边、角对应相等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

  等。满足三个条件时,两个三 角形是否全等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

  二、实践探索,总结规律

  1、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做一做:给你三条线段 ,分别为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先请几位同学说说画图思路后,教师指导,同学们动手画,教师演示并叙述书写出步骤。

  步骤:

  (1)画一线段AB使 它的长度等于c(4.8cm)。

  (2)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3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以点B为圆心,以线段a(4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

  (3)连结AC、BC.

  △ABC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图形叠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

  换三条线段,再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 结论

  请你结合画图、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给定三条线段,如果它们能组 成三角形,那么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这样我们就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 的方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三 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简记为(S.S.S.)。

  2、问题2:你能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法解释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吗?

  (我们已经知道,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三条边就分别对应相等了,这两个三角形不但形状相同,而且大小都一样,即为全等三角形。)

  3、问题3、你用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4、范例:

  例1 如图19.2.2,四边形ABCD中,AD=BC,AB=DC,试说明△ABC≌△CDA. 解:已知 AD=BC,AB=DC , 又因为AC是公共边,由(S.S.S.)全等判定法,可知 △ABC≌△CDA

  5、练习:

  6、试一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 角分别为 、 、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所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相似的 ,但大小不一定相 同)。

  三个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加强练习,巩固知识

  1、如图, , ,△ABC≌△DCB全等吗?为什么?

  2、如图,AD是△ABC的中线, 。 与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四、小结

  本节课探讨出可用(SS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灵活运用( SSS )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会全等。

  五、作业

全等三角形教案13

  一、引言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具体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提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理性思考、大胆猜测,合理推断,从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此案例就构造三角形全等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体现的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保距变换,许多图形中线段之间,角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通过三角形全等来判断、得出,三角形全等还是基本尺规作图的根本依据。由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对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处理涉及推理,因此通过学习全等三角形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例子

  假设情景:

  某次组织学生参加生日聚会,需要裁剪小旗帜,如何让小旗帜和第一个剪裁的大小完全相同呢?

  由学生尝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怎样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同学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可能会提出:测出参照三条边的长度,或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或测量一条边、一个角的`方案等。对于这些方案教师不急于评价,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的共同特点:都是先通过已知三角形的边、角的条件画出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不同点是所需条件的个数不同。学生的思维在此产生碰撞:谁的想法可行呢?要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到底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方向,引出课题。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利用“几何画板”作图探究,举出反例来说明已知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画出尽可能类型的反例,并引导学生将举出的反例进行分类,初步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为下一步已知三个条件画出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打下基础。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同学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给予适当点拨,然后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归纳出可能的分类情况:

  按已知三角形边和角的个数可分为:三边、三角、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个别小组可能会提出根据边和角的位置关系,两边一角可继续分为两边及夹角和两边及一边对角,两角一边可继续分为两角及夹边和两角及一角对边。

  对学生的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可定和赞赏。

  在此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将知识分类,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和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在探索过程中,对于三边、三角、两角及夹边、两边及夹角这四种情况学生很容易验证,而只有两角及一角对边和两边及一边对角条件是讨论的焦点。

  这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经过交流,学生能够得出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两角及一角对边的条件可以转化为两角及夹边的情况。而在画两边及一边对角的三角形时,学生可能得出这样几种结果:

  (1)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2)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不全等;(3)画出了两个三角形;

  此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此条件能够得到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为突破该难点,教师利用画板展示作图过程,深入分析产生两个三角形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边及一边对角不能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个别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激励,让同学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难点的突破力求发挥自主学习的优越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最后展示实验的结果,得出一般结论:根据三边、两边及夹角、两角及夹边、两角及一角对边这四种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

  四、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在三角形全等的教学过程中,因有实例比较,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从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来说,三角形全等知识学习是学好其它几何知识的起步点,在八和九年级几何学习中都离不开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如旋转、轴对称、园、坐标系等,但在学习中学生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1)三角形全等的说理表达

  逻辑语言表达这个过程的训练需要逐步进行,也就是题目要简单点,叙述过程从两句即一个因果开始训练书写,再到两个因果训练,两个因果的书写过程时间要长一些,因为两个因果会写了,再多几个因果也不太会出问题了,当然在注意书写要求的同时还要强调理解逻辑关系

  (2)几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三角形全等知识在培养学生逻辑语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要缩小差距共同提高,培养的关键点是要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有几何图形的图形感,能在大脑中思考几何图形中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要让学生多用实物例子,多动手操作,多回忆见到过的类似图形,培养图形感,第二步要做到能在复杂图形中分解目标图形,学会动态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图形中捕捉、筛选目标图形,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全等三角形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人教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

  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 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 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 △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 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 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 你还有哪些疑问?

全等三角形教案15

  课题: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学生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 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 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学生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思考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2)证明 :AF∥DE

【全等三角形教案】相关文章:

全等三角形教案01-20

全等三角形的教案08-1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07-08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08-06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08-28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10-16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03-18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03-07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10-27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