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初二地理教案

初二地理教案

时间:2024-09-08 20:21:51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二地理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地理教案15篇

初二地理教案1

  泰山不仅有雄伟的山势,众多的文物,秀丽的风光,古老的岩石,而且还蕴藏着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泰山及其周围,目前发现和探明的矿产已有40余种。作为第一能源的煤炭,储量丰富,分布在泰山周围的肥城、新汶、莱芜和宁阳等4个煤田,是山东省的主要煤产地之一。接触交代型的铁矿,分布在泰山的东麓及其南侧,其富铁矿石量多质优,是山东省最大的富铁矿产地,为泰山地区黑色冶金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泰山南部的大汶口一带,埋藏有全国闻名的石膏、石盐、自然硫的沉积型大型矿床,为建立现代化学工业基地准备了充足的资源。盛名国内外的优质建筑石材,使泰山成为建材工业之乡。作为工艺美术原料的大汶口燕子石、张夏镇木鱼石,在全国享有盛名。

  泰山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泰山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在太古代的泰山杂岩中,形成多种多样的建筑石材,以及麦饭石、长石、石英石等变质矿产。在古生代时期,形成煤、铝土、石灰石等沉积矿产。中生代形成了富铁矿、铜、钴、重晶石等内生矿产。新生代形成了石膏、石盐及自然硫等沉积矿产。

  现择其主要矿产简介如下:

  煤分布在泰山南部的肥城、新汶、莱芜、宁阳等4个煤田中,成煤时代为石炭二迭纪,可采煤层主要位于石炭系的太原组和二迭系的山西组,储量丰富,煤质好,多为优质的气、肥煤。

  铁有两种矿床类型,一是接触交代型铁矿,二是沉积变质型铁矿。接触交代铁矿床,主要分布在泰山东麓莱芜一带,是中生代的中偏基性闪长岩和碳酸盐接触交代的产物,铁矿石的有用矿物主要是磁铁矿,其次是褐铁矿、赤铁矿,并伴有铜、钴、金等有益组分,可供综合利用,矿石的品位一般含铁50%以上,属富铁矿石,储量达9亿吨左右,是山东省富铁矿石的最主要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工业价值。沉积变质铁矿床,分布泰山西麓的`东平一带,产出在前寒武纪的变质岩系中,矿石的有用矿物主要是磁铁矿,但颗粒较细,含硅酸铁较多,品位较低,含铁量约为30%,属贫铁矿石,需经选矿才能利用。

  石盐分布在泰山南麓大汶口盆地内,是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矿床,矿层产出在下第三系官庄组的中部,含矿层多达几十层,总厚度达百余米,含矿面积大,储量丰富,约80亿吨。

  石膏分布在泰山南麓大汶口盆地内,是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矿床,矿层产出在下第三系官庄组的中上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大透镜体状。石膏含量较富。矿石主要由石膏组成,含少量硬石膏及白云石、方解石,矿石类型有块状石膏、条带状石膏、雪花状石膏、角砾状石膏及纤维状石膏等。含矿面积广,矿层多,厚度大,储量丰富,达300多亿吨,为国内特大型优质矿床。

  自然硫分布在泰山南麓大汶口盆地朱家庄一带,成矿时代为第三纪,矿层产出在下第三系官庄组的中上部,常与石膏矿层呈互层状产出,矿层薄而层数多,可划分为3个矿带,期间为二个泥灰岩带所间隔。含硫品位不等。矿石结构以晶质结构为主,其次为隐晶质结构。矿石类型有自然硫页状泥灰岩型、自然硫泥灰岩型、以及自然硫石膏型、自然硫油页岩型、自然硫砂岩型等。含矿面积达160多平方公里,储量约40多亿吨,居全国第一位,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沉积型自然硫特大型矿床。

  花岗石多产出在泰山杂岩的老岩体中,分布广,类型多,储量丰富,如羊栏沟、大地村等处属于花岗岩尖类的“泰山红”,麻塔、大王庄等处属于煌斑岩、辉绿岩的“泰山青”、“莱芜青”,黄前一带的属于石英闪长岩类的“泰山花”,它们都是闻名省内外的优质石材。

  石英石多产出在泰山杂岩的石英脉内,呈脉状,主要矿产地有大辛庄、大王庄等地,可作陶瓷和玻璃原料,大辛庄的石英石,质量高杂质少,是制造优质光学玻璃和提取单晶的优质原料。

  石灰石在泰山主要山体的周围均有分布,产出在寒武~奥陶纪的碳酸盐岩地层中,面积广,储量大,且裸露地表,易于开采,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其中质量好且达到工业要求的石灰石,可作为熔剂灰岩和水泥灰岩。

  蛇纹石分布在泰山西南麓的界首一带,是泰山杂岩中超基性岩蚀变的产物,具有一定规模,可作为镁磷肥的原料。

  长石多分布在徂徕山一带,产出在泰山杂岩的伟晶岩脉中内,储量约40万吨。

  铝土多分布在泰山南面的新泰、宁阳等地,产出在石炭二迭纪的煤系地层中,储量近400万吨。

  耐火粘土多分布在泰山东麓的莱芜和南面的新泰等地,产出在石炭二迭纪的含煤地层中,常作为煤层的顶、底板或夹层出现。

  硫铁分布在新泰羊流一带,储量约104万吨。

  麦饭石分布在泰山南麓大河水库北侧及辞香岭等地,产出在泰山杂岩中的古老花岗质岩体内。

  木鱼石是寒武系下部的一种紫红色含粉砂云泥岩,在泰山周围寒武纪的地层中都有分布,目前多处于开采制作各种工艺品。

  燕子石分布在大汶口等地,产出在上寒武统崮山组中,是一种含蝙蝠虫这种三叶虫化石的泥质灰岩,目前多处开采,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

初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读图并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极具民族风光和音乐特色的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同学们,关于刚才大家欣赏到的影片,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你知道它是描述的是什么地方哪个民族的风光和音乐的吗?(云南傣族葫芦丝)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成员的大家庭(展示图片10—8:祖国大家庭),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祖国大家庭。

  新课讲授: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播放视频:《我国民族构成》放完停留在最后的画面:

  关于视频和上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

  我国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哪些?(9个,除5个自治区的主要民族外,还有4个:苗彝满土家)

  二、民族分布特点:

  播放视频:《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停留在民族分布图(图10—10),关于视频和图片提问: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读图回答我国汉族的分布有何特征?(东部和中部)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有何特征?(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哪个地区哪个省?(西南地区云南省)

  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三、民族文化风情探究

  (一)走进民族村: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4000多万人口中有1200万是少数民族,这里共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15个为云南所独有。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民族村”,去撷取其中几朵……

  1、白族:金庸的《天龙八部》主人公段誉,是云南哪个政权的储君,你知道吗?他的亲身母亲刀白凤是个摆夷女子,这里的摆夷是指什么民族你知道吗?这个民族最著名的又是什么呢?(大理、白族)展示大理火车站

  2、傣族:傣族少女杨丽萍将傣族舞蹈带进北京,享誉全国,名闻世界,傣族著名节日是──泼水节,关于泼水节的来源,版本有很多,估计很多同学都有耳闻,大家也来说一说!

  3、瑶族:盘王节的故事(图和故事见素材)

  4、彝族:火把节(故事)和学生葫芦丝吹唱表演

  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展示有关民族的图片)

  延伸:想办法去了解或调查:我们所在小区、所在地区、所在省的民族构成。

  完成活动17页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的连线。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我们祖国大家庭的构成、分布等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详细了解了一些兄弟姐妹的具体情况,让我们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初二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主要地形区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初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其危害,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会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认识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学习不畏灾害的精神,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知识上结构非常清晰,即对每一种灾害都是从原因(或基本活动规律)、影响范围及危害等方面介绍的,但其中各有侧重。如寒潮和水旱灾害的产生与季风的势力关系密切,所以侧重成因的介绍,而台风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不作过多解释,直接介绍它的运动轨迹,实际上指出了台风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这就为教师安排学生思考预防台风的地区提重点: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危害;收集相关气象灾害资料;灾害产生的原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一节紧密相关,当冬季风活动强烈时,产生寒潮;台风是受夏季风影响产生的灾害;水旱灾害是由于夏季风活动不稳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灾害。它们共同受气候特征的影响,季风是其中的关键。但其中寒潮和台风属于天气灾害,水旱灾害则属于气候灾害,也就是说,水旱灾害一旦出现,对我国农业生产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本节在知识上并无难点,所以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如教师应该通过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季风关系密切这一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季风对我国是极有利又有弊的;通过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通过我国准确预报台风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气象灾害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加强。另外,还可以在讲完形成水旱灾害的自然原因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人为造成水旱灾害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有些灾害不仅需要预防,同时可以避免,人类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尽量达到人地协调的境界。

  教法建议

  本节可以安排学生先收集材料,然后学生通过读教材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归纳出各种气象灾害的基本规律及危害,之后进一步安排学生讨论进行预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样,整个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就会是学生自然向前推动,而不是老师按条介绍了。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课时安排:本节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初二地理教案5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到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定国策──保护土地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学生: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初二地理教案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和教学建议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图3.7和3.8以数据和统计柱状图的形式说明了我国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构成不合理的问题。而“阅读材料”补充说明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国情现状。应当通过指导学生读图,使其学会初步分析我国土地构成的状况及问题所在,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重责。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图3.9如果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图”配合使用,将起到更直观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地形分布与地形区、季风区及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教材第69页活动1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动2则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初二地理教案7

  一.内容与分析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材知识结构由“三级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省级行政中心”四部分组成。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必备知识、基础知识。掌握这节内容,可以为以后各章教学创造较好条件。是掌握中国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从地理教学过程来说,要学习中国地理,必需首先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形成我国行政区划的空间概念,特别是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因为空间位置制约着一个地区的自然和资源环境,并影响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本专题内容,学生并不会太生疏。因为在小学学习过,很多名称在日常生活、读书读报、看电视也都接触过,因此可以说除了三级行政区划知识学生是一知半解以外,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知的。但如果离开地图,学生就难以全部默出,而且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分布和简称了解不确切,对我国行政区分布未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往往张冠李戴,搞错位置,还有对我国各省区轮廓特征注意不够,分辨不出,对简称中一些名称易写错、读错。不过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会感兴趣的,如能用活动、游戏、竞赛、评比方式教学,学生积极性会很高。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

  知道我国行政区的设置和划分的原则,初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位置,以及行政中心的名称和分布。

  能正确阅读中国政区地图,正确读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位置。初步学会在中国政区填充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教会学生正确记忆地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本节内容涉及到很多的地名,对于一个刚接触中国地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大多数还是生疏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需要通过教师的反复训练熟悉掌握。同时应该避免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地名与地图上的位置不能紧密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怎样写户口所在地?你知道我国行政区的.设置吗?怎么划分?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导入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的教学。

  例题1.我国行政区划分为、、三级,目前,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共有个。

  变式练习:我国有个省级行政区,北京、香港、澳门属于级行政区。问题二:指图说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名称、位置。指图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记住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例题3:下列每个选项的两个省区,在我国政区图上并不相邻的是()

  A.广东和广西B.山东和山西C.湖北和湖南D.河南和河北

  师生活动:1.指出沿海省区:

  2、指出边疆省区

  3、指出黄河流经省区

  4、指出长江流经省区

  问题三:为了使用方便,我们给每一个省级行政单位起一个小名,也就是简称。看P8表格,记住它们。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活作,学生活动,记住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师生活动:

  1、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

  2、用本省的主要河流或山名。

  3、用本省区历史或民族名称。

  4、少数省区有两个简称。

  问题四:学生互动

  设计意图:记住各省区的名称、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

  活动

  1、拼图游戏,让学生熟悉政区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个组拼得最快、最好﹗

  2、“找门”游戏: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组负责省级行政区划的全称,一组负责简称,第三组负责说出该省级行政区划的行政中心,最后一组负责指图。每次从每组抽出一名同学,选其中的一名同学先说,另外三名同学应该把相应的内容迅速说出来或指出来。说对了加一分,说错了不给分,最终以分数来定哪组获胜。

  3、“找邻居”:从班里选出34名同学,分别代表34个省级行政单位,剩下的同学作裁判,教师说出某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或行政中心,也可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然后代表这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同学举起手来,同时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与这个省级行政单位相邻的同学立刻站出来,并描述“自己”在该省的哪个位置。答错的同学会被扣掉一分,看谁扣分扣得最少。

  五.目标检测

  按特别行政区、直辖市、自治区、省的顺序写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七.配餐作业

  同步训练P4-6(1-23题)

初二地理教案8

  教学目的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提纲

  一、山脉的概念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三、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主要山脉[板书]

  一、山脉的概念[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初二地理教案9

  【教学要求】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自主预习】

  一、不同的地理区域

  1.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区域,比如区域、区域和区域等。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身份”。

  2.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或不同的区域。

  3.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带、带和带,而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带、带、带。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和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地区、地区、地区和地区。

  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一(河流)一线一致。

  3.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4.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第、级阶梯分界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教师点拨】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1月0℃等温线;③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下图)

  (1)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我国非季风区,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上。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青藏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和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相吻合,该界线(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精选例题】

  1.把下列地理区域与其对应的类型用直线连起来。

  ①浙江省A经济区域

  ②沪宁杭地区B行政区域

  ③季风区C既是自然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④珠江三角洲D自然区域

  2.下列各组地理区域,属于包含关系的是()

  A.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天津市B.南方地区、亚热带地区、广州市

  C.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哈尔滨 D.青藏地区、高原气候区、拉萨市

  3.我国邮政编码中的第一、二位编码,第三、四位编码,第五、六位编码分别表示()

  A.省、市、县B.省、县、乡 C.市、县、乡D.省、市、乡

  下图中西侧的`山脉和东侧的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按要求完成4~6题。

  4.山脉东侧的河流是()A.黄河B.长江C.淮河D.珠江

  5.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B.大致与1月O℃等温线吻合

  C.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接近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6.下列山脉中,既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又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大兴安岭B.太行山脉C.秦岭D.昆仑山脉

  7.我们所学的教材将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这四大区域是指()

  A.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区B.沿海地区、岛屿地区、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区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D.季风区、非季风区、农业耕作区、畜牧业区

  8.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在划分时只考虑了地理位置B.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区域的存在

  C.四大区域是从宏观上划分的,区域内部差异很大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太行山”

初二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2.通过资料分析和地理计算,认识到我国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3.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感,唤起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4.知道我国水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分布状况。

  5.通过阅读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分析水能资源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存在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及水能的开发等几部分内容。水资源作为“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内容之一第一个讲述,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其内容与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联系紧密,同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措施。

  难点: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法建议

  在讲述这一节内容时,注意不要和前面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内容割裂开来,应该将这一节看作是前面知识的运用、引申和概括。为了说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必须要运用内、外流河特征的知识,也可以将长江和黄河水量的巨大悬殊作为佐证。另外关于气候和地形地势的知识也与本节关系密切,比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和“中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存在着因果关系;地形地势是水电站建设时考虑的'最直接因素。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由于本节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搜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关于跨流域调水和节水农业,以及水利枢纽的建设概况等方面的数据和图片,这些可作为安排学生在课上进行讨论的前期准备。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导入]水有哪些用途?我们日常用水主要来自哪些水体?

  [学生回答]略

  [活动]读“水的供给”图,由学生归纳正确答案。

  [小结]看来,河水和湖水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而用水最多的领域是农业。

  [转折过渡]其实,人们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资源。课前大家都查找了关于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略。

  [教师补充说明]河流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因此河流水量多少可以作为衡量我国水资源多少的重要指标。

  [展示投影]“我国河流流量分布图”

  [活动]①由学生比较长江、珠江、黄河、塔里木河的水量大小

  ②提问:我国东、西部河流水量有何不同?(东多西少)

  我国南、北方河流水量有何不同?(南多北少)

  ③归纳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东南→西北递减

  [转折提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请学生读“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与“河流流量分布图”,提问:降水量分布与河流流量分布有何关联?为什么?

  [转折]我们在前面除了了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之外,还了解了降水的时间分配。降水的季节变化会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呢?

  [学生回答]略

  [小结]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水危机造成的危害。

  [提问]除了时空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水污染等问题)

  [结论]我国的水土配合欠佳。

  [提问]面对水资源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对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的方法,如引黄济津调水工程。对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可以兴修水库。

  [转折]看来我国对于水的时间和空间不均问题作了许多工作,那我们平时对水资源是不是非常珍惜呢?请大家看课本上的三道计算题,算一下我们平时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多少水资源。

  [学生活动]计算结果,说明节水的意义。

  [提问]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节约水资源呢?

  [学生讨论回答]生产生活中的节水措施。教师补充节水农业。

  [提问]除了浪费水之外,还有别的问题吗?(水污染)对水污染问题,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防污措施?(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的意识,并在今后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承转过渡]除了水本身能够利用之外,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水利发电)

  [提问]进行发电需要河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水量大,落差大。

  [启发]回忆我们前面学过的关于河流的知识,长江和黄河的哪个河段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学生回答]上游地区。

  [教师补充]长江水能全国第一,雅鲁藏布江第二,黄河和珠江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提问]水力发电和煤、石油发电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请你们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主要水力发电站。

  [学生介绍]略。教师适当予以补充,尤其要介绍三峡水电站。

  [总结]我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但绝大部分还没有开发利用,今后要大力发展。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一、水资源

  1.分布特点:东南→西北递减;夏秋多,冬春少

  2.存在问题: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大;水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3.解决途径: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二、水能资源

  1.开发条件

  2.优点:清洁,可再生

  3.我国主要的发电站

  探究活动

  名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要求:

  在水资源一节的学习之前,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有关资料(跨流域调水;节水农业;水利枢纽的建设),可以是数据、文字资料或图片。以组为单位进行筛选,将选出的资料做成壁报展出。

初二地理教案11

  一、伟大的祖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2、跨近50个纬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初二地理教案12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

  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 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3、本节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是对“沿32O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剖面图”,举例说明,把一根萝卜竖着放,沿萝卜的中部剖开,同学们看到的形状就是一根萝卜 的剖面图,地形的剖面图也是如此。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的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如图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利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读图、分析,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联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难点是利用“地形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总结出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教育,把人文感情融合在地形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采用多媒体观看“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看,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明确三级阶梯的界限

  看图讨论问题并分组归纳: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一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山为界?

  再观看提前准备的景观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完成教材P23的活动题

初二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

  1课时

  教具使用:

  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请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地区的天气状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生:回答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及常见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天气图片。

  活动:(学生分四组)

  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巩固练习:为下列现象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2.风力与风向

  3.卫星云图

  4.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初二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初二地理教案15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记住我国的重要的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钮,并能够分析交通枢钮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2)铁路线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节省时间。

  (3)小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山秀水、

  涌泉飞瀑、雪山险峰,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播放课件(湖南张家界风光)

  教师:风景如此优美,如同仙境一般,想不想身临其境,到此一游呢?

  学生:回答

  教师:那湖南离朝阳那么远,我们怎么去呢?出出主意吧。

  学生:畅谈

  教师:同学们出的这些主意都和交通运输有关,那这节课我们就学学交通运输。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达到目的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人们都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做些什么。

  学生:畅谈

  教师:从同学们谈论的内容可以知道,交通运输是把人或物从一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播放课件)飞机、汽车、火车、轮船、自行车等都是运输工具。

  板书:1、交通运输

  教师:交通运输自古有之,(播放课件、六幅图片),最初时人们是手提肩扛,后来是牲畜驮运,发展到现在是: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水中有轮船,地下还有地铁和管道。由此可见,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板书: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播放课件(两段新闻)

  教师:两段新闻给了你什么信息?

  学生:说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交通运输不仅与人们生活信息息相关,还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把交通运输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板书标题: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教师:各种交通运输线就象人体中的血管一样,遍布祖国母亲的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这些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分布有什么特点?

  播放课件(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板书:二、交通运输线

  学生:回答

  教师:从全国总体分布看是东密西疏。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交通面貌将发生重大变化。

  教师:从各种交通运输线中,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三、铁路干线

  教师:纵横交错的铁路线遍布祖国各地,通向四面八方,联系了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按自东向西顺序找出五条南北向铁路干线名称:

  京沪线、京哈—京广线、京九线、同蒲—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板书:五纵

  教师:播放课件(五纵)自东向西依次点击“五纵”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和名称。

  教师:播放课件(成昆铁路三幅图片),并简介成昆铁路,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有描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昆铁路通车后,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教师: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按自北向南顺序找出: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北彊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板书:三横

  教师:播放课件(三横)按自北向南顺序依次点击“三横”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和名称。

  教师:在东西向铁路干线中最长的是陇海-兰新-北彊线。它东起中国的连云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港。联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11000千米左右,被称为“第二欧亚大陆桥”,与西伯利亚大陆桥相比,有明显的优势。(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避开了高寒地区,可常年作业。(2)运输距离短。(3)辐射面广,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4)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

  教师:从铁路线命名上看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以起止点城市来命名,如京广线,起点是北京,终点是广州。(2)以起止点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来命名,如湘黔线,起点是湖南省的株洲市,终点是贵州省的贵阳市。(3)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简称和终点城市命名,如兰新线,起点是兰州,终点是新疆的乌鲁木齐。(4)以铁路线所在位置来命名,如北彊线。(5)从北京出发的'把京放在前面,南北向的先说北面的城市或省区,东西向的铁路先说东面的城市或省区。

  学生活动要求:(1)分组,每组由15人参加,每个人代表一条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偑带城市标签)

  北京(1人)、哈尔滨(1人)、杭州(1人)、九龙(1人)、广州(1人)、大同、包头(1人)、太原、焦作(1人)、柳州(1人)、连云港(1人)、宝鸡、兰州(1人)、乌鲁木齐、阿拉山口(1人)、贵阳、株洲(1人)、昆明、成都(1人)

  (2)每组准备八条绳子(两种颜色)

  (3)1人依次说出铁路干线名称,其他同学依次拉直绳子。

  教师:选出一组进行表演

  教师:其他同学观察北京、株洲、成都、兰州分别有哪些铁路线经过。

  学生:回答

  教师:把有两条或两条以上铁路线通过的城市称为铁路枢钮。

  板书:2、铁路枢钮

  教师:铁路运输有自己的系统,火车行驶有规定的车次和时间。

  播放课件(2005年北京—南京—上海铁路客运部分简明时刻表)介绍火车运行的车次和时刻表。

  教师:学习了铁路运输,我们应该会安排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

  播放课件(从哈尔滨出发,设计一条经济合理的旅游线路)

  秋枫旅行社六景点游

  北京故宫、上海浦东开发区、杭州西湖

  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秦陵兵马俑

  学生活动要求:(1)分组,每组13人。(2)7个人偑带站牌站好。(3)推举1名司机,1名列车长,一名列车员、一名导游员、2名游客、均挂牌上岗。(4)司机:掌握方向。列车员:报站名。导游员:报铁路线名称和起止点城市。列车长:维持秩序。

  游客:谈感受。

  教师:推荐一组表演,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活动过程:

  1.列车员: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乘坐从哈尔滨出发的18次特快列车,本次列车将经过北京站、上海站、杭州站、昆明站、成都站、西安站、最后回到哈尔滨站,祝愿大家旅途愉快。

  导游员: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秋枫旅行社的导游员,这次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参观游览,我们将从哈尔滨车站出发,沿途将观赏:北京故宫、上海浦东开发区、杭州西湖、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兵马俑、六个景点,祝愿大家玩的开心。

  2.列车员:列车已经启动,前方车站是北京车站(排队向前走)

  导游员:从哈尔滨到北京,我们走的是京哈线。

  列车员:北京车站到了,下车旅客请做好准备。

  导游员:下车参观北京故宫(围站点绕一周,导游员和游客)

  游客:皇家真气派!

  3.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上海站。

  导游员:从北京到上海,我们走的是京沪线。

  列车员:上海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浦东开发区

  游客:经济真发达!

  4.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进,前方车站是杭州站

  导游员:从上海到杭州我们走的是沪杭线

  列车员:杭州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杭州西湖

  游客:西湖比西子真美!

  5.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昆明站

  导游员:这次旅程较长,我们将沿途经过浙赣线、湘黔线和贵昆线。

  列车员:昆明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游览春城昆明

  游客:真是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啊!

  6.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成都站

  导游员:这次我们走的是成昆线

  列车员:成都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成都的都江堰

  游客:李冰父子真了不起!

  7.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西安站

  导游员:这次我们走的是宝成线和陇海线

  列车员:西安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秦陵兵马俑

  游客:真是气势不凡,王者霸气啊!

  导游员:到此为止,我们旅行社为游客设计的旅游景点已全部游览完毕,踏上归途,返回哈尔滨。

  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终点站是哈尔滨站

  导游员:我们继续沿陇海线东行至郑州,然后沿京广线北上到北京,再沿京哈线回到哈尔滨。

  列车员:终点站哈尔滨车站到,所有旅客朋友请下车,欢迎再次乘坐本次列车。

  教师:学习应该劳逸结合,现在我们一起舒缓一下紧张情绪,享受音乐的魅力。

  播放课件(钢琴曲《梁祝》)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建议同学们应该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交通运输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二、交通运输线

  三、铁路干线

  1、“五纵三横”

  2、铁路枢纽

【初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10-01

优秀初二地理教案10-04

初二地理教学总结09-28

初二地理教学总结06-19

初二地理教学计划09-06

初二地理上教学计划06-27

德国地理教案11-25

初中地理教案11-21

地理教案模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