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教案1
一、 教材说明:
《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的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来表现,并由联想到人,写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 教学构思:
本教案是《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
学习课文第二、四、五小节,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这堂课的整体构思:
(一)、课的基调:挖掘课的情感信息,创设情境,感受长城的雄伟英姿和古代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多处穿插抒情歌颂长城,赞扬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而且,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一座永不倒的丰碑。因此,我并没有简单地按一般的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挖掘其情感素材,把学生与长城的距离拉得更近,激起学生对长城的无限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课的模式:以读悟形,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是否深入,要看学生对课文的钻研是否深入。读是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本课中,我有层次到运用了多种读的方式,读中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读中启迪智慧,懂得道理,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主题的开掘,体现三层递进:长城伟大——修筑长城的人的伟大——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学生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课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物到人,逐步开掘,实现三个跨度。
(四) 、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氛围有起伏。
教师应该是一堂课中氛围的调节者,以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最愿意学习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的视觉刺激、阅读方式的变换、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等,努力使课有起伏,出现情感性的高潮,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充实的情绪中。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还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中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 设计意图说明
一、巩固旧知
1、 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1、 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物。
2、长城建筑年代久远。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长城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感受“长城气魄雄伟”。
1、 出示课件。激情引导。
2、 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节。
3、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4、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语句中找理解。疑难处适当点拨。
(1)、倾听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2)、适时出示课件:反映长城“长、宽、高”|等特点的图片。
(3)、演示“长城东西贯穿活动线”,辅助学生谈“巨龙”这一比喻的形象、生动和确切。
(4)、教师可作示范朗读,运用气声体现情不自禁地流露内心的感叹。
5、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情:“是啊,了不起的长城,让我们用满怀深情的朗读来赞美长城吧。”(愿意读的站起来。)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 、 学生自学。
4、 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6、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 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听觉认识。
重点语句的感知。
1、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
“啊,确实了不起!”(层层深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视觉听觉获得感性的冲击,既而在语言中搜寻与感性信息相对的文字,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也充分地使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用最擅长的方式与人交流,相互弥补。
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交流中,遇到不够深入的,教师鼓励学生反复读,细体会,逐步使句子所含包的深刻内涵和广泛的信息量得以呈现。而教师在其中的“鼓励”、“出示图片”、“演示动画”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从内心叹服长城的伟大,使学生的内在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读——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多种“读”的训练方式,改变前面以议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评价,逐步加深对语句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情感的激发,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教师随着课文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四小节”,体会长城雄伟外形的背后,更令人赞叹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教师谈话,引入下文:
举目远眺,崇山峻岭上,长城腾越起伏,呼啸着奔向远方。同学们。此时,你除了由衷地赞叹,你还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在自我读悟中,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1)、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字中提炼或在具体的语言中求证。
(2)、出示长城的横截面图,使学生加深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想一想,该怎样将20xx多斤中的大条石运上崇山峻岭呢?
(4)、参与评价。
(5)、小结假想,出示课件:古代工匠运输原料的方法。
(6)、课件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4、课件出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啊,确实了不起!”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
1、 学生谈自己内心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长城是怎么修筑而成的呢?……
2、 指名读第四小节,思考:哪一句话你最有感触?
3、交流。
重点句举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1)、细读句子,反复琢磨: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谈谈——读读——再谈谈)
(3)、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评价。
(5)、自由朗读,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并深入思考,还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6)、听故事后再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7)、有感情地这一小节。
5、学生 深思,交流。
一个个困难:困难多,运输难,艰苦。*条石多;*山高路险;*机械简单;
1、巧妙——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得用多少人付出血汗和生命:长城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命累积而成的。
长城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它的气魄雄伟,更在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生命、智慧换来的——长城是伟大的,人民更伟大。
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这使学生研究的意识不断加强.
课文的内容有时是散在无序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也比较散,并且不够深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集中、深入地研读,以自主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真实、具体。“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外知识”的插入,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激情,激发情感,为阅读奠基。
这个环节,应该说,是课的又一个高潮,也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学习文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1、 此时,如果你站在长城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 教师总结。
3、 出示课件:歌曲《长城长》。
1、学生交流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学生怀着满怀的激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同唱《长城长》。 长城——祖国:“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这个环节,使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情绪达到最高潮。
《长城》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⑴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 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 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⑴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 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这节课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品读课文为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教学反思】
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时充分读图,图文结合。
《长城》教案3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学习的探究任务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学习方式指导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长城》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中理解“长龙、血汗、智慧、凝结、气势雄伟、伟大的奇迹”等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条理、有重点、抓住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进行描述的。
2、图文结合,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的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反复读文,在品词析句中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围绕“气魄雄伟的工程”、“伟大的奇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感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它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城》这篇课文,一起来感受它举世闻名的景观。齐读课题。
二、感悟文本:
1、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师:作者在游览长城时,被长城雄伟的气势,壮观的景象所感染。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文中写出长城带给他巨大震撼的句子。
生:浏览课文,动笔画句子。
3、指生汇报,读中体会第四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指生说)
生:我找到的是最后一自然段的这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和他找的一样吗?那好,请看大屏幕,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另外生读)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你再来读读!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什么是“奇迹”?
生: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师:“伟大的奇迹”呢?
生:令人敬仰钦佩的,气象雄伟的事情。
生:超出寻常的,规模宏大的,不平凡的事情。
师: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4、自由读前2个自然段,体会、感受。
师:请同学们大声读,反复读前两个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可以动笔勾画一下,做些批注。
5、交流1、2自然段所得。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答案与大家交流一下。(指生汇报)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能感受到长城的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里的“一万三千多里”说出了长城的实际长度。
师:山海关在哪个省知道吗?
生:河北省。
师:嘉峪关呢?
生:
师:是啊!山海关到嘉峪关要途经好几个省呢!可见出——
生:长城的长!
师:这个自然段中还有发现或收获吗?
《长城》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2页。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世界,不仅仅是中国,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奇迹同上。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83页的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升华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出示句式,学生配乐写话。
长城。
3、开火车交流,汇成一首诗。
4、有一个小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示: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座丰碑,见证炎黄子孙的智慧。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骄傲!
学生齐读诗歌。
五、理清写作顺序
1、远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我们不禁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近看长城,高大坚固,构思巧妙。我们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目的一样,效果一样,但作者的观察点却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
(板书:远——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他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游览了——长城,见识了——长城,赞叹了——长城,下节课作者还会从另一个角度带领我们去理解——长城。
板书设计:
17长城→奇迹远
↓
近
《长城》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 (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长城》教案6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长城简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边匈奴,调动军民上百万人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给予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今甘肃岷县,北靠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外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是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写作背景
三、字词快餐
焉(yān)支隘(ài)口蹲(dūn)踞荒莽(mǎng)焚(fén)起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
2、抒情主线是?
六、诗歌赏析
(一)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学习第二节
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学习第三节
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小结
(七)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思乡之情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长城》教案7
目标:
1、学习从前向后安排画面,表现简单的重叠,初步尝试表现近大远小。
2、进一步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
准备:黑色水彩笔、8K纸、欣赏图片《长城》、教师勾线范例
过程:一、欣赏重现
1、欣赏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有一首古老的歌:“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下面是故乡。”为什么说长城是万里长呢?它造在一个山头上,还是许多山头上?故乡又是哪里呢?
2、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用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每当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哨兵就在一个个烽火台上点起火,拿起武器,隐藏在长城里,打退敌人。现在长城已经不是用来抵抗敌人,而是给全世界人民游览的名胜古迹。人们会来到长城脚下,爬上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3、观察范例:怎样才能爬到最高峰?有哪几条线路呢?
讨论:山顶上的烽火台有大有小吗?(相同大小,近大远小)
4、师生共同示范——登长城
T:山头可以一个一个画,也可以连成一片。画最近的山头、烽火台和一边的城墙。C:画另一边的`城墙(注意城墙与山坡的垂直,不让城墙倒塌。)T:添画烽火台和城墙 C:画稍远的山头
二、创作联想
1、今天大家来做登长城比赛,谁画到最后一个烽火台就是好汉。
2、引导幼儿画上许多山头,把长城画得长一些。
3、注意城墙与山坡垂直,不要倒塌。当幼儿画到最高峰时,启发想象往下会看见些什么,并进行添画。
三、引导评价
今天每个小朋友都登上长城了,真了不起,长大后一定会登上真正的长城,看到我们故乡的美丽。
《长城》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长城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你们当中都有谁去过长城?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呢?
二、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
1、观察图画
⑴ 让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到长城东起山海关和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跨越了哪几个省份。
⑵ 书上的两幅画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明确:第一幅是远看;第二幅是近看。
⑶ 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明确: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说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等。
⑷ 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明确:结合图画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⑸ 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为什么不同? 明确:一是远看的景象;二是近看的景象,角度不同,景象就不同。
2、欣赏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边思考所描写的内容。
3、练习朗读 分节练读,思考:
⑴ 第一节,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从文中找出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并体会这一比喻句的好处(突出其长)
⑵ 第二节,长城的近景又怎样?围墙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说出垛口、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并知道这段城墙在八达岭上,已成为游览景区。)
⑶ 第三节,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
⑷ 最后一节写什么? 明确: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4、视频欣赏 (播放长城风光片,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三、课堂练习
1、指读生字,重点指导蜿蜒的写法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陡。山高而陡。形容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 蜿蜒盘旋: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盘旋,回绕曲折。长而曲折地延伸。形容远望长城的样子。 气魄:魄,精神。气魄,精神,气势。课文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的气势。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熟读课文。
4、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指读课文。
二、图文对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精读课文,深思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画,说一说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的位置、构造及作用。
(2)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明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付出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明确:结合插图,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3) 指导感情朗读第三段,想象当时修筑长城的劳动场面。
(4)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明确:① 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② 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③ 这样艰巨的任务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④ 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智慧,绝无仅有。
(5)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赞扬和敬佩之情。
2、讨论构思,品味妙法 回顾课文,讨论作者怎样构思,为什么能在这不足四百字的课文里,把一个闻名世界的古代宏伟工程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呢? (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有顺序、记叙有条理、联想丰富、巧用比喻等写作特色。)
3、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大家听。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延伸拓展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⑴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明确:作者由站踏扶,很自然地过渡到想,说明作者的联想是在观察到长城的雄伟坚固之后产生的,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
⑵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明确:多少一词说明修筑万里长城,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是无法估计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更直观地让人们感受到万里长城的工程之浩大;才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当一次小导游,向别人介绍万里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练习。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继上一篇课文后,这又是一篇看图学文,该教学设计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就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同学们认识到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观察插图,图文结合,理解作者站在长城上的那一段联想所表达的感情。
《长城》教案9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相机板书: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北京)南(杭州)
《长城》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一类生字,认识14个二类生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本课所运用的比喻和联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3.通过学习本课,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有关长城的.图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1)茫:mng
辽阔,久远,模糊不清。
(茫茫苍茫迷茫茫无头绪)
(2)砖:zhuān
用土坯烧制而成的长方形或方形建筑材料。(砖头金砖瓷砖冰砖)
(3)戍:sh
“戈”部军队防守(某一地方)。(戍边戍守卫戍)
(4)邦:bāng
国。(故国安邦邻邦邦交)
(5)凭:png
(身体)靠着。(凭栏凭借文凭任凭空口无凭凭空捏造)
(6)膀:bǎng
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肩膀臂膀翅膀)
(7)陡:dǒu
坡度很大接近于垂直。(陡峭陡坡陡然陡直)
(8)峭:qio
山势高而陡。(陡峭料峭峭拔峭立峻峭)
(9)智:zh
见识;才识。(智慧智能智商智育智谋智勇双全)
(10)慧:hu
聪明。(智慧聪慧慧眼)
(11)焕:hun
光明;光亮。(容颜焕发青春焕发焕然一新)
(12)敞:chǎng
张开,打开。(敞开敞亮宽敞)
2.正音字:
嘉峪(y)关崇(chng)山峻岭蜿(wān)蜒(yn)瞭(lio)望屯(tn)兵金戈(gē)铁马五六匹(pǐ)马
3.多音字:
旋xun(盘旋)
xun(旋风)
供gōng(供求)
gng(供品)
单dān(孤单)
shn(姓单)
chn(单于)
膀bǎng(肩膀)bng(吊膀子)pāng(膀肿)png(膀胱)
4.区别字:
茫()砖()邦()膀()陡()
芒()转()帮()傍()徒()
峭()捎()戊()智()焕()
消()梢()戍()知()换()
5.解词:
蜿蜒盘旋——像蛇爬行时弯曲的样子。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屯兵——驻扎军队。
堡垒——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配合。
金戈铁马——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在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战马。意指战争。也形容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浴血拼杀——浴:洗。这里指浑身浸满。全身是血,还依然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故国安邦——使国家安定巩固。
容颜焕发——容貌、脸色光彩四射。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谁去过长城?讲讲你见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二、看图,初读课文。
1.看到长城图,你想说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预习,学习生字。
四、读文,理清思路。
1.写了长城不但长而又壮观。
2.写了长城高大坚固的建筑结构。
3.写了作者对古代人民的赞叹。
4.写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二、小组内分段学习。
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请抓住有关词语来讲一讲。
“像一条长龙”“飞过---”“穿过---”“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屹立在---”“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板书:雄伟壮观
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走近看长城来看一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
1.建筑材料。
2.城墙顶上的样子。
3.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
4.城台的样子和作用。
第三段:1.默读,体会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创举?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怎么读,更能表现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1)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2)评一评他人的朗读。
第四段:齐读。这段是怎么赞美长城的。
1.“一个伟大奇迹”
2.“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3.“成了------迎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书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听写所学生字。
二、读一读,积累词语。
嘉峪关
浩瀚
屹立
苍翠
陡峭
创举
智慧
瞭望
山海关
修筑
堡垒
戍边
豪情
遗产
城砖
凝结
三、填一填。
五洲四海、容颜焕发、油然而生、故国安邦、
遥相呼应、高大坚固、波涛滚滚、崇山峻岭
四、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通过两个句子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句子在表达上更为具体,生动,突出了长城“长”的特点,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五、句子的研究。
这三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概括。在语意上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长城》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播放长城录像)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峪yù屯tún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重示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长城》教案12
教材分析
这篇看图学文有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能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构想
教学本文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看图,再结合文章来学习,通过阅读来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购及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的风光资料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图意及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默读“导读”,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出示长城的远景图,简介:这是我国的长城,它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你们知道有关长城的故事吗?
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
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
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说。
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读第一段。
3、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的确又高又坚固。
2、指名读第二段。
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
4、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考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
(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叹。
(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
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
作业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板书设计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加深对长城的认识,理清课文的条理,激发爱国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故事,老师给予表扬。
2、听了这些故事,大家谈感想。
三、指读课文,再联系图,了解长城的构造与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可一段一段地背诵,也可按自己的方法背诵。
2、教师指导后进的同学背诵。
3、指名背诵,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长城上感想
远近
《长城》教案13
一、活动目标:
1、幼儿画出长城的主要特征,进一步了解长城雄伟的气势。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尝试。
二、活动重点难点:
长城要沿着山坡画,不要“倒塌”。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长城挂图一幅、教师范例
四、设计思路:
现在我们大班正在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长城是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的.著名景点。先前我们已经欣赏过长城了。幼儿对长城非常感兴趣,纷纷描绘着“如果我是设计师”的话,我会怎么样造长城。此活动就是抓住了幼儿的这个兴趣点开展的。
五、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观察范例——幼儿操作——作品展示
1、引起兴趣
出示挂图,引起兴趣,提出问题。
长城像什么?是怎么样的?
2、观察范例,讨论
“长城是怎么造的,有什么特征,你会怎么设计长城?”
3、幼儿操作。老师观察
4、作品展示
幼儿展示作品,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长城》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绵延万里的古长城大家一定都知道,那么砌成长城的长城砖大家一定没有仔细观察过,今天呢,老师就要带大家去看一个关于“长城砖”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和工具书基本读通课文
2.完成课前预习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分别指定学生分自然段轮读课文;
(2)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3)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
(三)细读课文
1.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已经画了的同学就认真读一读这些语句,要让别的同学从你的朗读中能听出你的确是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交流
(1)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谈谈你的感受,在谈完后,再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下
(2)学生相互评议或发表不同的看法,或认为自己读得更好,可以来示范朗读,或指出他人的优缺点
(四)深化中心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讨论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
(1)学生分读最后一个自段然,再读一读全文,自由讨论
(2)全班交流,联系全文谈各自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结合课文解释词语
①妄自菲薄
②羡慕
3.搜集有关的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六) 板书设计
世界上最低下最无能,最可怜的砖→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不失去自信
《长城》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
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生词卡片、挂图、录音、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远望长龙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高大坚固
1、长城联想血汗和智慧
赞美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案】相关文章:
长城的教案02-26
《长城》教案01-25
长城谣教案10-13
《长城》教案(15篇)02-18
长城和运河教案07-13
长城课文教案07-19
长城和运河教案09-12
有关长城教案08-02
《长城》教案(通用15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