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赤壁之战》的教案

《赤壁之战》的教案

时间:2023-02-23 19:33:53 教案 我要投稿

《赤壁之战》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之战》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之战》的教案

《赤壁之战》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

  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

  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你们怎么知道的?

  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5.设计情境对话。

  课件出示。

  这里有一个小剧本,可台词不完整。我拣个便宜,我就来扮演周瑜,谁来扮演黄盖呀?指名学生上台,说:“你来扮演黄盖,必须把黄盖的话补充完整,能做到吗?”对其他学生说:“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希望大家认真地看,给我们提提意见。”

  师生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评价。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了火攻是通过黄盖写信假降、准备装着炸药的船只、趁着东南风出发、火烧曹营、周瑜带兵追击这么几个步骤来完成的?火攻的结果怎样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复述一下战争的结果。学生集体复述。

  四.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原因的语句来。

  学生自读。教师调整好课件,巡回检查。

  2.能说明东吴胜利,曹操失败原因的句子,你找到了哪一句?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黄盖是周瑜手下一名聪明的老将,你认为他的聪明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军的弱点是什么?曹军 呢?教师板书:知己知彼。

  黄盖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态度是怎样的?你能用胸有成竹的语气来读一下这段话吗?指名读,集体读。

  3.你还找到了哪句?

  学生说“不错……硫磺。”一句。

  周瑜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子来袭击曹操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天时地利。

  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基本一致,可很显然,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要生动。你觉得,第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用“不是……也不是……而是……”来写句子吗?

  学生写,交流。

  4.曹军80万,却负于东吴区区3万兵马,你觉得曹操有没有责任?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先出示第一句。

  (1)这句话说明曹操有没有怀疑黄盖是假投降?他为什么不怀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骄傲自大。

  (2)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显示第二句。

  失信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哪个词语写出了曹操对黄盖投降一点都不怀疑?曹操相信黄盖没有失信,说明他怎么样?

  根据回答板书:大意。

  让我们用骄傲自大、得意洋洋的语气一起来把曹操的这句话来朗读一遍。集体朗读。

  (3)课件出示第三句。

  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发生改变吗?指名学生发言。

  五.教师总结:因为周瑜和黄盖能知己知彼,巧用天时地利,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打击敌人。所以,东吴赢得了胜利。而曹操却因为骄傲自大而失败了。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学习周瑜和黄盖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在各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是……

  我要把这幅作品送给我们班级,希望大家多学习我们祖国优美的古代文化。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的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二、自读自悟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角色扮演

  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四、分析战程。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

  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6、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段。

  五、明晓战理

  1、战斗结束后,无论是获胜的周瑜,还是惨败的曹操,都在进行总结:赢在哪儿,输在哪里?你想加入哪一方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或教训?

  2、学生自愿结组,热烈讨论。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六、畅谈收获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七、拓展阅读

  1、上节课就有同学问:“曹操为什么相信了黄盖?”文中写的比较简略,而原著描述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蒋干中计等。请你们到《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去读一读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将关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的教案3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赤壁之战》的教案4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赤壁之战》的教案5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黄盖诈降

  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 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度( )驻( )瑜( )

  遗( )渡( )注( )愉( )

  策( )( ) ( )( )

  窜(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南岸 东吴3万(少) 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赤壁之战》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集中讨论人物对话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史家笔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历史史实: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相关内容:

  赵子龙长坂桥七进七出、张翼德声震三军、孙刘联盟、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剑、巧借东风、苦肉记、蒋干盗书、火烧赤壁、华容道、借荆州、气周瑜

  三、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

  1、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文段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

  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

  问题讨论展示: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3、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赤壁之战》的教案7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1段——鲁肃献策

  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2、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赤壁;

  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

  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

  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3、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4、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5、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6、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1、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2、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3、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4、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二、讲读第2段——诸葛回访

  1、第一段重点写鲁肃,这二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三、讲读第3段——降战之争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四、第四段——周瑜论战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五、第5段——孙权决断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的教案8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 教学重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

  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 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小组讨论】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5、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七、对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一)本节课是我校在面向全校举行的交流性上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在看板书讨论中,(课前看课件) 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特别是“火攻”的三步骤。)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具体落实在: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并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4、教师及时借阅《三国演义》,增强文化基奠。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课后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进行指导。

《赤壁之战》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1、2、3。

《赤壁之战》的教案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丿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80万

  周瑜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3万人,而“北魏”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这说明——(巧用天时地利)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20条船里装满芦苇,上面铺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着。

  B.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逃来了。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考虑安排周详)

  (六)小结原因: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三、总结

  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

  1.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1.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探新

  探索问题 目标指向 适时点拨 拓展延伸

  学生: 引发思考─→探索讨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质疑问难 明确指向 解决问题 巩固延伸

  教学过程 :

  一、学习回顾,质疑导入

  二、读关键句,目标定位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5—11自然段,探究计策内容

  1、 自读课文5—11自然段

  要求:边读边想,有必要还可以动笔划划,做做记号

  形式:个人─→小组

  2、 交流计策的具体内容(要点略)

  3、 再读关键句,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读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之周到

  1、 从实战效果的角度,你对黄盖的计策作怎样的'评价?

  2、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511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说说计策中

  的哪一点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读、小组讨论)

  3、 交流,结合朗读(要点略)

  五、总结,探究启示

  1、 东吴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 万人?

  2、 拥有80万大军的曹军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惨败?

  六、创设情境,引导研究性学习

  附板书:

  19、赤壁之战

  曹(骄傲)(8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写诈降信

  扬长避短 智 东南风

  利用天利地利 备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军随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吴(3万)

《赤壁之战》的教案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最好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

  三、启发激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

《赤壁之战》的教案13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的后面部分和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前面部分,有删改。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它的起因是:东吴大将周瑜率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大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战前双方都在做战斗的准备:曹操为了大军渡江,叫人用铁索连船,周瑜针对曹军弱点,决定实施火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

  1、默读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6)操叫苦连声。

  ⒊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

  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⒋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①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②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⑵出示书信内容

  “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说

  带士兵粮草投降,为船里装火药打埋伏;

  信中说杀江东名将,其实杀的是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

  信中说周瑜看防得紧,无计脱身,只在今晚二更。这样曹操不但不会起疑心,而且这样为在离曹营二里点火创造了条件,天黑不易被发现。

  ③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深谋远虑)

  ④集体朗读书信的内容。

  过渡语:接到信的曹操此时已是满心欢喜,迎风大笑。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曹操十分高兴,还有一处描写可以表现曹操此时心情十分高兴,同学们迅速找一找。

  2、学习“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

  请同学朗读“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结:看来,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曹操抬头仰望明月高悬,俯首江中翻波戏浪,迎风大笑。当听到军士报告黄盖粮船驶来,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这时,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3、学习“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

  导语:但是,曹操马上醒悟了,为什么?

  ⑴集体朗读程昱的话。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程昱的认识。

  ——仔细观察,细心谨慎。

  导语:可惜曹操省悟已迟,黄盖在距曹寨二里水面点火,江面一片火海。

  ⑵出示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④出示插图,观察图画,并结合这段话中的具体词语,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

  A着火的时间短还是长?(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红)

  C烟浓到什么程度?(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

  D曹军的士兵此时是什么样的?(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E用一段通顺的话说一说。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曹操见大势已去,是叫苦连声,此时,你想对曹操说什么?

  4、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

  ⑴“火攻”计策的成功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⑵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赤壁之战”的结果验证了“火攻”计策制定的正确、实施安排的周密。而计策的制定又源于战前东吴周瑜、黄盖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能够知已知彼、扬长避短,特别是把握了曹操的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用铁索连船潜伏着的危机就是: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

  在“赤壁之战”的火影刀光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

  四、集体朗读诗句,回味赤壁之战

  魏吴争斗决雌雄,

  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业布置。

  1、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3、学完课文,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吸引。请同学们课后把《三国演义》找来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火攻)

  周瑜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的教案14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具学具 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内容,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习,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要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请同学说一说。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朗读课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后同学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火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准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火攻这一仗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

  (1)“锣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说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二、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1、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三、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以少胜多的原因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巩固生字。

  六、布置作业:预习《飞夺泸定桥》。

  板书设计:

  15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赤壁之战》的教案15

  教师:同学们,中外战争史上这场闻名的赤壁之战就在两节课的时空内留在了我们的心里,相信这场战役一定深深地震撼了大家,每个人的内心肯定有许多话要说。那么假若你就是曹操当时身边的一个谋士,亲身经历了赤壁这一战,你有什么话要对曹操说,请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或者请你以21世纪小学生的身份向三国时代的曹操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场战役的认识。也可以设想曹操当时在打了败仗之后,在向全军大会上,会如何向他的将士们本次战役。请你选择一种情景写下来。

  于是学生把阅读课文后的感悟与看法流诸成了以下的文字:

  1、致曹丞相的一封信

  曹丞相:

  您好!

  自从赤壁之战吾军被吴、蜀以3万败80万之后,汝可安好?此役,我军大败之因,吾了以下几点:

  其一、此次周瑜联合孔明敌我,我军自智斗不过其也;

  其次、此番黄盖使出苦肉之计,周瑜又假冒蔡、张二人,使汝将其二人斩之,我军武力大打折扣;

  其三、我军刚以少胜多败袁绍,而汝太轻敌也;

  其四、大战之日,东南风大作,火势才得以蔓延,可谓“天败汝也”。

  但此役尽为一教训,而后诸如此类之战仍有许多,汝万不可轻敌,亦勿须自卑,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汝做为一乱世枭雄,万不可轻易放弃。

  祝我军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谋士徐玮琎奉上

  公元332年

  2、曹操在败仗会的

  各位将士们:

  大家好。

  这次赤壁之战,我们不但没有取胜,而且伤亡惨重。但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这次教训,我也吸取了许多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是我太骄傲了,因为上次官渡之战的胜利就骄傲自满,轻视了对方的实力。现在80万大军惨败在3万小数下,真是惨痛啊。

  第二,是我太异想天开了,这也是骄傲引起的。黄盖是周瑜手下的一名老将,向来对国家忠心耿耿,他怎么会轻易投靠我军呢?

  第三,一个大错,就是我错杀了蔡瑁。如果我当时没有杀他,让他继续帮我练水兵,也不会造成今日我军死伤惨重。

  从今天起,我军要重新整顿兵力。以后,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

  (呼号)曹军必胜!曹军必胜!

  3、一个小学生写给曹操的信

  孟德大将军你好:

  我是21世纪的一个小学生,是《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三国的.历史时,晚辈十分佩服将军的聪明过人,官渡以少胜多,使袁绍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谋士许攸也弃袁绍而去,最后将军大烧袁军粮库,袁军不战而败,这胆略令晚辈佩服之至。

  不过在阅读你与周瑜的赤壁之战历史时,晚辈有几个想法想与将军交流交流。一、将军应该知道轻敌是兵家大忌吧,那次黄盖来信,将军怎么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就相信了呢?你想,黄盖是孙权手下一员大将军,对孙权忠心耿耿,他们施行的那么一点苦肉计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呢?真是令人吃惊。二、让晚辈来分析一下这场战役中的各种因素吧。首先将军的兵士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而孙权军都是南方人,对水性了如指掌,虽说孙权军队才3万人,你军有80万人,可是,真打起来,你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你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这点呢?其次,那几天东南风很急,而且江面上波浪滔天,周瑜用火攻,恰恰是给你以致命的一击,这说明这一战周瑜军是经过了周密的安排的;第三,你军的船用铁索连着,想逃都逃不了,真是作茧自缚啊。因此,在晚辈看来,这场战役是你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战略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役,实在令后人叹息。

  但你也给后人留下了活的战争策略,那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知己知彼,正确决策、抓住机会,周密安排。不知将军是否有同感,也不知将军现在是否已经明白了其中的事理。

【《赤壁之战》的教案】相关文章:

《赤壁之战》教案12-29

《赤壁之战》教案15篇12-29

《赤壁之战》教师教案08-26

《赤壁之战》说课稿12-06

赤壁之战五年级教案11-19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教案04-15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2

大自然教案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