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时间:2023-02-25 12:36:51 教案 我要投稿

声声慢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声慢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15篇

声声慢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三、鉴赏:

  (一)一提到《声声慢》,我们首先会想到哪一句诗词?(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1、逐句分析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伴着音乐,再一起来齐声诵读,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时间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

  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生: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四、结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五、作业

  准确理解了词中的意象,感受了词的意境,把握了词中愁的内涵后,请同学们将《声声慢》改写成诗歌或散文。

  1、展示学生作品

  2、展示教师作品

  板书:

  叠词 增强了音韵美 哀婉凄凉基调

  曲尽思妇之情

  淡酒 黄花

  过雁 晚风 愁: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梧桐 细雨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声声慢教案2

  1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经验。

  2重点难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3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愁,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两地相思离愁别绪,愁是我国古代文化风景中凄凉的一角。李煜的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崔莺莺的愁是“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那么,作为词坛愁将的李清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词——《声声慢》。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

  3、教师范读。

  4、疏通词意。

  5、把握词眼。

  ﹙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常有“诗眼” “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是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或句子,请找出本词的“词眼”。﹚——明确:词眼是:“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活动2【讲授】品味语言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人评价“自然贴切”,“无斧凿痕”,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希望找到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结果不但无获,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反而感到凄凉忧戚。这句话放在开头,奠定词的感情基调。﹚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迷惘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国愁 山河沦丧 亡国之恨

  愁之二:家愁 夫妻永别 丧夫之哀

  愁之三:情愁 形影相吊 孀居之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了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无法消愁。有诗为证“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雁”有何象征意义?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引导:触目伤怀。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于是雁成了旧相识。雁可以重新回到北方,此人却只能客居江南,国破家亡之苦。丈夫亡故,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依旧,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追问三:“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引导:倍感孤单,李清照有用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丈夫赵明诚也常将菊花簪在她的.发间。而今,物是人非,只能认黄花凋零。看到花的憔悴,推物及人,愁上加愁。

  结论: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独守凄凉。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这一系列的意象都是最能体现愁思、愁绪的意象。作者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将愁情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8、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活动3【活动】总结

  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把握“词眼”

  意象

  品味语言

  意境

  领悟主旨

  感受艺术特色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词作家表现“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声声慢教案3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体分析

  (一)导入思考: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欣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教案4

  《声声慢》教案

  ——南宋之乱世词心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以往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比较单一,常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很难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而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情景的创设由语言讲述的苍白与单薄,情境设置的抽象、静止、平面化,优化为具体、形象、多维化,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真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过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论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欣赏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最后,在拥有细腻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按照读、品、背、写四步进行。

  新课标要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了解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表现力。

  3、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赏读:

  (1)欣赏词朗诵MTV(录音范读,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的音乐曲调;黄花满地,雁排长空,李清照沉思凝望,自饮自酌的FLASH投影),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音韵美;

  (2)学生集体随读;

  (3)女生诵读,男生和读。

  二、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概括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三、《声声慢》赏析:

  品味意境,鉴赏佳妙,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教师预设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明确: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

  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比较少女时的醉酒)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该绿肥红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四、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境明情。

  具体分析:

  1、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杜甫,知道安史之乱后他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把自己比做远浮天边的一片孤云,悬挂于长夜中的一轮孤月——“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也就理解了当他在浣花溪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时他何以会如此欣喜。当秋风卷走屋上的茅草,雨水漏湿了屋内的地面,作者彻夜难眠,面对艰苦的处境,杜甫发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历史上多少豪宅大院比起杜甫的茅屋,不知坚固豪华多少倍,可早已湮没于历史中。而杜甫的茅屋,却得到世人的敬重,被一代代保存下来,成为一处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旅游景点——杜甫草堂。那是人格的坚固、精神的坚固,穿越时空,胜过单纯的物质的坚固。

  比喻说王维,知道他的诗中有画,知道他晚年信佛,求静。这反映在诗中:往往描绘一种静谧的意境,多使用“空”字,“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而“空”并非是“无”,而是表达一种宁静、清冷、空明的意韵,且多以声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这对我们赏析其诗作,会有很大得帮助。

  诗词下的注释

  2、诗的题目《送元二使安西》苦喜孤客

  “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脉搏。

  3、4、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味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鹤——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劳,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绝不同流合污。

  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用语中再体味作者的情感。明月——寒月,春风——秋风——寒风。

  5、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含蓄,讲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但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没有单纯写景的,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服务,入境并非最终的目的,入境是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

  五、引导学生对全词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进行归结:

  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你能说说这首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吗?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六、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七、背诵全词

  八、练笔: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把这幅画面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来。(30--50字)

声声慢教案5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每上完一次课,教师总会有所收获和反思,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声声慢公开课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声声慢公开课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教学目标:

  一,学会品读关键词把握诗人情感。

  二,掌握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传达出愁情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结合作者生平创作概况,回忆初中所学的前后期词作创作风貌。

  再借由现代作家梁衡的话引出李清照后世影响的评判: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因其词作风貌对后世影响较大,所以后人建造了李清照纪念堂,引出一幅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易安故居楹聯

  解释对联,说明李清照词作虽然以白描著称,但是依然有些残留宋代口语痕迹现代人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所以要解决基本字词。

  乍暖还寒:忽暖忽寒。秋天的季节

  最难将息:最难休养

  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对付

  憔悴损:极点,程度高。

  如今有谁堪摘:可以

  独自怎生的黑:怎么,这样

  这次第:这种情况,这种光景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幻灯片,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部分学生朗读,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3.听教师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1,找出本词的词眼,

  教师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愁。

  2,除了这一词眼,还有哪些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

  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

  3,探讨词人愁情的内涵,词人的愁从何而来?

  教师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思念之痛

  4,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情的?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5,本词中如何体现的这种间接抒情?

  教师明确:意象,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情愁,这首词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她的愁?

  6,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

  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小结:

  最后以一首《宋时月光》结尾。

  这堂课中心把握基本到位,但是学生活动少,讲话太多。教学结构上,开头太多,且幻灯片转换太快,对具体词句的分析太少,没有落实到具体句子上,使得整堂课显得有些漂浮。总体说来,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没有很好的贯彻,今后尚待改进。

声声慢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 “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声声慢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上下阕的含义。

  2、理解诗人在词中表现出的愁。

  教程: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早年受到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韵律。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孀居生活。

  二、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十四个叠词,总写心表的悲哀,为全词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愁苦不堪基调。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1、用“寻觅”的动作反映心情空虚怅惘,无所依托的情境。

  2、寻觅之后,没发现可以聊慰寂寞的东西。顿感周围的环境“冷冷清清”,这是有感于外。

  3、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流离失所,孤独无依,内心自然感到“凄凄惨惨”

  4、由凄惨可怜更感“戚戚”,即悲伤,忧愁之极。

  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气候令人生愁)

  写身体不佳是由于气候多变的缘故,其实环境的冷清,内心的悲伤都包含在其中。

  优裕,安宁,美满(幸福) ------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痛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风逼人生愁)

  愁苦太甚,酒难解愁,便觉酒味也淡了。

  明与以酒御寒,难敌风急,暗寓以酒浇愁,愁更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早时相识,(雁声入耳生愁)

  鸿雁传书,已成为过去昔日的欢乐又是那么遥不可及,让人伤心不已。这不是词人的个人感受,也反映了乱离社会广大妇女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开头三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又用三层写出令人生愁的情景

  1、黄花凋零生愁。

  以花的命运暗示人的苦境。

  2、写日长难忘生愁

  白天尚且难熬,漫漫长夜更无法形容,的确是度日如年,一种难言的忧苦蕴藏在这平淡朴质的语言中,耐人寻味。

  3、雨滴梧桐生愁

  秋色愁人,秋雨更添愁绪,雨滴落在梧桐叶,也打在词人的心坎上。以声衬情,无法自抑。

  最后一句,总括以上六层令人生愁的情形,这样的处境,遭遇,此时此刻的痛苦,忧伤,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用反问结束全篇,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三,总结

  1、景随情迁

  写风急时的寒冷,以淡酒的难敌相衬

  写雁过时的伤心,却偏偏说它是旧时的相识

  写菊花的堆积,责怪无人采摘

  写黄昏时的梧桐雨,却出现了作者孤独地倚窗凝痴。

  2、明白如话的语言

  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手法,毫无雕琢痕迹。

  3、叠词的运用

  既准确形象生动,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册课后思考题二三题。

  《声声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

  2、李清照《声声慢》中“,,”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

  5、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6、李清照《声声慢》中“,,?”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7、《声声慢》中“,!”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8、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9、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答案:

  1.怎一个愁字了得!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7.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9.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教案8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 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旧相识”: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当日与之共同 赏菊的良人已去

  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大。“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

  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理啊。

  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

  四、体会意境。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

  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朗读体会)

  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要求:提高)

  提示:除了语速舒缓外,也许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

  表扬。

  五、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投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问题:体会;回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

  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雨……

  现实:联系我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练笔)

  练笔展示。

  教师展示。老师也有愁绪,面对时间。共赏析。

  六、知人论世。]

  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DD李清照。

  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

  齐读。

  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声声慢教案9

  一:导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屈原到曹雪芹,历代都有不少优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灿若星辰,名垂青史。

  请同学们猜猜看,这其中我最钦佩的会是谁?

  那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来都由男性统治,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夺目!

  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二:先比较,完成整体诵读,整体感知。

  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读得别扭,只因写得别扭_确实远不如中国古诗词的音韵)

  然后全班齐背(学生已会背)李清照的《声声慢》。

  问: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痛苦、绝望、(至)愁(“至”字空出)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三: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

  3这是词里的哪一句?

  明确:最末一句。

  师结:这句也算得上是此词的关键句、主旨句。这一“愁”字算得上此词的词眼。

  (需要插入背景――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4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找——

  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

  5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学生作答——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人):衬人憔悴,不止是“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还有家亡,国破呢。

  梧桐、细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_温庭筠《更漏子》)

  小结: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比之克洛岱声嘶力竭的呐喊,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6为了写“愁”,词人巧妙地撷取了人生岁月里的一个小小时段,这个时段从何时起,又到何时止?

  学生齐答:早晨(起床),傍晚?__黄昏(采用纠错学习法——我觉得该从早晨开始,有道理吗?)

  师问:怎么看的出是早晨?

  明确:学生难答时,作提示“乍暖还寒”。

  设疑引导学生辩识:不同版本:教材作“晚”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作“晓”字,哪个恰切?为什么?

  (讨论:不求一致,但求自圆其说)

  师个人认为:“乍暖还寒”表明是“晨”;下片有“黄昏”,上片当有与之对应的时间,“晚”则重复,“晓”则呼应;古人有早晨饮酒的习俗(扶头酒);若是“晓”,则从早到晚,词人“傻愣愣”守着窗子,捱至天黑,加重加深了愁苦的表达!

  7这首词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别,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齐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词人起床后的情状。

  点明:依次写及动作、结果、感受,词人尚未从梦中走出,含有双重的哀愁!(寻寻觅觅——词人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感受。)

  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与末句呼应)

  《声声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声声慢》鉴赏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

声声慢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

  2、理解文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1、词中出现的意象及其体现的情感

  2、背诵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济南市)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幼受文学艺术熏陶。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流落异地,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而以词的成就最高。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情调感伤,风格顿变。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语言清丽,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此外,她的词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善于以新颖的形象抒发情感,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 解题

  词牌

  三、 整体感知

  (1) 教师朗诵,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 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 具体分析

  ㈠导入

  思考: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㈡探究

  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

  明确:

  淡酒 / 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

  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

  “愁”〈 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

  梧桐 / 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

  ㈢名句欣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比较《乌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项羽视死如归的精神,谴责苟且偷生,屈膝投降的宋朝官员。

  李清照见识志向,胸襟怀抱不输于男子。

  六、 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教案11

  【设计理念】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1.作为高二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畅所欲言话清照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三、美读感知——以声传情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习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

  (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

  (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

  四、整体把握 ——用心体情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 “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意象: 酒 、 风 、 雁 、 花、 梧桐、 雨

  (淡)酒、 (急)风、 (过)雁、 (满地)黄花 、 梧桐 、(点点滴滴)的细雨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个性品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

  1. 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学,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声声慢教案12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生齐读

  2.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2)“秋风”意象略讲

  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亡国之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

  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

  五.小结

  出示幻灯片20: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声声慢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朗读,初步感受。1、生齐读。2、听录音朗读。

  (三)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①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②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气。“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4、这愁苦如何排遣?结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结果愁更浓重。)

  明确:(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明确:①“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衬托愁苦的浓重。

  ②“晓来风急”,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晓”使愁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①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俯视地上黄花)(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满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1)“有谁堪与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雨丝象征愁丝。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老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8、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声声慢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可见,我们刚学过的《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二、背景画面: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声声慢》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感。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四、课堂拓展: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2分)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声声慢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零天涯。

  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所有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希望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千年以后,很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诵。

  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

  (一)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

  1.问: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诵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

  生:好(或还行)……

  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诵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筑的朗诵,却会有着别样的光彩。当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

  对于这个朗诵录音,我先不作具体的评价。我相信,等我们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交流,朗读也是如此。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感情,是诗词的灵魂。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诉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悲伤、孤独……

  问: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愁

  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在词的最后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PPT展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问: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

  问:开篇十四个叠字,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答: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寻找,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

  问: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答: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

  问: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

  答:诗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问:寻找的结果如何呢?

  答: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问:“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

  答: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寂寞。

  问: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呢?

  答:“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

  (4)朗读指导:“寻寻觅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

  “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

  2.小组讨论,解读词中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关“酒”的诗句:(PPT展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点拨: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淡酒”呢?——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③结论:淡酒象征浓愁。

  (2)秋风

  ①有关“秋风”的诗句:(PPT展示)(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①有关“雁”诗句:(PPT展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②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略讲)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PPT展示)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②点拨: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结论: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

  (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PPT展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

  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PPT展示)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②点拨: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安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

  班里有同学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

  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总结: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愁还可形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言已尽,但愁难了。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词中多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PPT展示:李清照大事记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答:丧夫之痛

  寡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补充: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

  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

  (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

  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背诵全词。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五、结语。

  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声声慢教案】相关文章:

《声声慢》教案04-15

《声声慢》教案01-21

声声慢教案02-10

声声慢教案11-16

《声声慢》的教案范文01-20

《声声慢》教案九篇03-27

精选《声声慢》教案4篇04-02

【精选】《声声慢》教案4篇05-06

《声声慢》教案10篇01-12

《声声慢》教案7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