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时间:2024-11-17 03:03:38 教案 我要投稿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

  1、理解: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

  ⑴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

  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

  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1、第一段:

  ⑴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

  ⑴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

  ⑴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 读准音:“相之”。

  ⑷ 口译本段。

  4、第四段:

  ⑴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 悲夫(fú)

  5、第五段:

  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讨论问题

  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提示:

  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

  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提示: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记同游之人和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写法,可使行文简洁紧凑。

  二、读全文,师指点

  三、完成思考与练习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2

  【教学目的】

  1、理解: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

  ⑴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

  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

  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1、第一段:

  ⑴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

  ⑴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

  ⑴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 读准音:“相之”。

  ⑷ 口译本段。

  4、第四段:

  ⑴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 悲夫(fú)

  5、第五段:

  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讨论问题

  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提示:

  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

  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提示: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记同游之人和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写法,可使行文简洁紧凑。

  二、读全文,师指点

  三、完成思考与练习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3

  【课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准备教授的内容:

  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

  《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

  《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计划用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1、作为复习与铺垫,齐读《赤壁赋》。

  2、导入课文。

  3、学生默读、齐读课文各一遍。

  4、疏通课文大意,找出重点段落、分析作者观点。

  5、与《兰亭集序》比较,明确相关内容。

  6、与《赤壁赋》比较,明确相关内容。

  【课堂简述】

  第一课时。完成了《赤壁赋》的诵读。由王安石变法导入(可以用来印证,文中的观点),完成课文诵读。梳理了课文第一、二段。没有翻译,让学生注重注释,互相补充理解课文。在讲授中,调动了学生游览的经历。

  第二课时。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详解志、力、不随以止(不盲从)、无物以相之(客观条件)的关系。进行与《兰》的比较,强调了对失败经验的汲取是更为重要的。举了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面对几百次失败,说:我已经知道了这几百种材料不适于做灯丝。的例子。进行了与《赤壁赋》的比较。通过三篇文的差异比较,总体强调,文章的形式要服从于所要强调的内容、材料的安排应以感受最深、最突出的内容为中心。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文言文还是存在,先入为主的看不懂现象。根据导引大部分学生能够理顺文章大意,这反映出学生大多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教学重点】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任务:

  1.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本课所有“其”的句子,分类整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应义项后;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游褒禅山记》教后反思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1.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突出“文”,还是突出“言”?若“文”“言”兼顾,应如何协调,课堂节奏如何把握?

  2.对于学生学过的文章怎么教的问题。作为新授课讲的话,这篇文章有大量可讲之处,如:词句上可讲讲“其”、词类活用,可讲讲具体语句的翻译;构思上可讲因事说理的写法,叙议结合的结构;内容上可讲成功的要素“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可是,这些也一定是学生当初学这篇课文时老师重点讲授的内容。如果只求形式上的创新,难免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并不能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这岂不是抛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4.这篇文章的词句理解难度不大,按已授课方向准备,“言”的部分处理什么呢?本课层次清晰,所说之理不难理解,“文”的部分还有什么可处理之处呢?一篇冷静的'、理性的、有思辨意味的文章怎么讲出点语文味,甚至是文化味呢?

  可以说这些困难直到讲课前一天去见学生都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可是,有两点我很清楚。第一,“其”这个虚词最适合用这一课来总结。所以见到学生后我布置下了一个明确的课前准备任务——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本课所有“其”的句子,分类整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应义项后。第二,明天我面对的是这些学生,明天的课也将在对他们了解的基础上展开。于是我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第三段是要求背诵的,你还会吗?通译全文,哪些句子是你翻译时仍有困难的?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5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 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6

  一、导入

  齐背课文。

  二、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三、拓展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四、作业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08-26

《游褒禅山记》 教案07-04

游褒禅山记教案02-22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02-26

(优秀)游褒禅山记教案11-28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02-01

游褒禅山记教案15篇08-02

《游褒禅山记》教案15篇02-17

《游褒禅山记》教案(15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