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功》教案

《功》教案

时间:2023-03-02 16:05:33 教案 我要投稿

《功》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功》教案

《功》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二)功的计算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练习题:

  1、用100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40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3000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课堂小结: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四、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功》教案2

  《花与蝴蝶》

  【活动目标】

  1、训练波浪、撩手、柔臂等手臂动作,让幼儿在组合中增强上肢的表现力。

  2、鼓励幼儿大胆的表演。

  【活动准备】

  碟片、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舞蹈基本功练习)

  二、导入组合音乐(花与蝴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这里面有美丽的花,美丽的`蝴蝶,我们先来听一听。

  三、引导幼儿模仿花与蝴蝶

  师: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一下花的样子吗?(请各别幼儿上来表演选一个模仿的与组合动作最像的幼儿为样本共大家学习)

  师: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表现一下蝴蝶吗?(请各别幼儿上来表演选一个模仿的与组合动作最像的幼儿为样本共大家学习)(波浪手)

  四、组合导入。

  1、教师完整演示组合一遍。

  2、请幼儿说说在组合里哪些动作是你会的?

  幼:小花的动作、小蝴蝶的动作、双手摆动的动作等。

  3、与老师一起做一做会的动作

  4、与老师一起练习不太会或不会的动作(单个分开做)

  5、按歌词将动作串联起来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慢慢的边唱歌曲边把我们刚才学过的动作加进去。

  6、将舞蹈组合分为A.B段教

  五|、结合音乐演示。

  1、教师与幼儿一同随音乐表演。

  2、表演后将幼儿的出错点与不足反复的练习与讲解鼓励幼儿大胆的表演。

  3、最后在随音乐完整表演1-2次。

  六、放松练习。

《功》教案3

  课题

  功

  课型

  新授课(计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两个要素;

  (2)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

  (2)w=fscosa要灵活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关键

  学生要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

  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循序渐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它们加以综合比较,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功”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重温“神舟7号载人飞船”直击长空,振奋人心的.发射录像。播放视频,教师讲解,说明在燃料燃烧的推力作用下,火箭冉冉升起于碧空之中。这个过程涉及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5.2 功)

  2.提问:什么叫做力做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要求学生动手将物理课本从桌子的一端移动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台上)。

  4.请一学生将一书包从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5.请一学生将放有重物并带有拉绳的小车从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6.提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平推、上提、斜拉等搬运方法达到搬运的目的。

  7.提出问题:几位同学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他们对物体的作用力在那些阶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计算?

  1.观看视频,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

  3.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4.动手操作后并将操作过程用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5.思考问题。

  进行新课

  1 . 提出问题:高中对功是怎样定义的呢?

  2 . 引导学生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3.举例并指导学生分析:人拉车向前运动,说明拉力对车做了功。(强调车在拉力作用下,发生了哪一段位移,并指明位移的方向。)

  4.强调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5.想一想,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同?

  6.“位移”与“距离”有什么区别?“发生”跟“通过”有什么差异?

  7.引导学生分析后讲解:位移是矢量,距离是标量。发生的一段位移并不要求物体非要沿着发生位移的路径通过,如人提水桶上坡,提力对水桶做功。人提水桶上坡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竖直方向两个分运动。提力对作水平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对作竖直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用“发生一段位移”取代“通过的距离”不是简单的更换词组,它使我们所学的功的概念更深刻、更严密、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其实,功这个概念是19世纪人们在广泛使用各种机械时总结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功的概念也渐趋严密、科学、完善。我们学习功的概念也应由浅入深,由局部到一般。在今天和往后的学习中,我们是能体会到这一点的。(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和认知规律的教育)

《功》教案4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 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 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课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 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课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

  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 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议议 结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来想想为什么要强调"在力的方向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功和功率

  功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功》教案6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生活中大量实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时,该力才对物体做了功。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教材分析

  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可见该节内容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能正确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很多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只关注力和距离,而忽略了物体移动距离是否沿力的方向,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一种模型,即物体在受到力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才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再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如铅球、哑铃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做功的多少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都有关。在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再让学生体验测量直接提4个钩码上升5cm做的功。这样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来,并逐步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受力分析、力的测量、判断物体的移动距离及其测量方法已经了解,但往往对两者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并不清楚;常导致功的计算产生错误,本课通过对大量生活实例的归纳,及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功,将有利于学生对功的理解。

  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实验器材

  教师器材:哑铃(大小各一对)

  学生器材:每组一套共20组:弹簧测力计1把、刻度尺1把、钩码4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7分钟)

  播放一段大力士拉车的视频,观察两位大力士的拉车情况。

  教师:掌声送给取得胜利的亚诺,但我认为掌声更应该送给明知道已经失败却坚持到底的汤米。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上,到处充满着各种比赛,希望大家向汤米一样,勇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

  【设计意图】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熏陶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凡事有锲而不舍的勇气和决心。

  教师:(展示两幅图片,①拉汽车水平运动,②提起重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时,是什么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拉力。

  教师:物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物体受到绳子施加的拉力,且物体运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

  教师:(再展示两幅图片,①搬石头却没搬起,②拉汽车却没拉动)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拉力。

  教师:这个力是否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物体虽然受力,但未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移动距离。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头顶西瓜的神骑哥;图片:学生背书包行走)在物体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1:神骑哥给了西瓜向前的摩擦力。

  学生2:因为西瓜已经匀速运动,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

  神骑哥给西瓜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并明确学生2的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3:学生给书包施加了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足球比赛视频;图片:子弹离开枪膛的瞬间)不计阻力时,球离开脚后(子弹离开枪膛后)水平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受到什么力?

  学生1:足球在草地上受重力和支持力。

  学生2:子弹受重力。

  教师:它们的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都与受力方向垂直。教师:(用课件将以上四种情况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请将上述四种情况对应填入下表。

  是否受力 运动距离 两者方向

  1

  2

  3

  4

  学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思考,通过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发现这些现象中的异同点,从而提炼出物体受到力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这一模型,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解

  1.功的定义(约8分钟)

  教师:在物体学中,把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的情况提炼出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叫做功。

  (板书功的定义)

  教师:由定义可知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必须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对,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用哑铃完成一些动作,大家一起判断他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动作1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平举在手中,从讲台左侧匀速慢慢走到讲台右侧。

  动作2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小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3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至与肩齐平。

  动作4要求:请学生A将一对大哑铃从地上拿起并慢慢举过头项。

  学生:判断A是否对哑铃做了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将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是举哪一对哑铃更累?

  学生A:举大哑铃。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更累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到与肩齐平时要做更多的功。

  教师:请A同学谈谈都是举大哑铃时,举到与肩齐平还是举过头顶更累?

  学生A:举过头顶。

  教师:请大家思考,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更耗体能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生A将大哑铃举过头顶时要做更多的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同时意识到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

  2.功的计算(约4分钟)

  教师:通过以上的.体验活动,大家知道了功是有多少之分的,且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多少都有关。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W=FS

  教师:介绍功的单位及焦耳生平。

  板书:功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进行人文教育,并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为了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教师:请大家想想,刚才所举的事例中,另外三种情况为什么没做功呢?

  学生1:第2种情况物体受力但没移动距离。

  学生2:第3、4两种情况物体受力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刚建立的功的概念,反推不做功的情况,强化学生对于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理解。

  3.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约5分钟)

  教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测量直接用手提起四个钩码上升5cm所做的功。

  要求:

  (1)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选择实验仪器

  (3)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仪器,设计数据表,然后进行实验。

  教师:请大家在实验时必须沿力的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及仪器,并设计数据表,如下表: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钩码上升的距离S/m 做功的大小W/J

  直接用手做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仪器并动手实验,练习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司机对汽车做的功是多少?

  2.如图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a到b,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B.从b到c,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

  C.从c到d,没有力对铅球做功

  D.从a到d,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

  让学生快速思考回答,老师做适当点评。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学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以及达标测试演练、课后作业等方式,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考核评价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定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二、功的计算:

  1.公式:W=FS

  2.单位:J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并从生活实例中熟悉的受力分析和与移动距离找出共性与差异,提炼出要研究的物理模型,符合STS的理念。提炼出模型之后,再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为了化解本节课的难点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场景设问,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破“外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及做功多少”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功》教案7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论述的观点。

  2、仔细揣摩关键词句的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增强语感。

  3、能区分文章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学法指导:

  前面已经学过几篇议论文了,学习本文要善于用学过的议论文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通过学习本文除了掌握有关知识点以外,更得要真正认识到背书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今后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落实。

  学习步骤:

  一、积累下列字词:循规为圆,依矩成方 失之东隅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反刍 渚 搪塞 孤鹜 庾平行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标调(3分)

  ①失之东隅

  ②参差披拂

  ③葛藤

  ④反刍

  ⑤烟渚

  ⑥搪塞

  2、解释下列词语(5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融会贯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搪塞

  3、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2分)

  (I)燕剪春风:

  (2)鹰击长空:

  (3)雁横烟渚:

  (4)莺穿柳浪: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自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背书的好处?使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三、研读课文

  1、第②段中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

  2、第③段中“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句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看”,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3、背书对于写作有这么多的好处,作者没有板起面孔来说教。他在讲这些好处时,都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使你信服的?结合3—5段的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学习讨论。

  平行训练: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1、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2、见文章第四段。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理解”或者“背书与创新”的看法。50字左右。

  附:达标测评:愉快是基本标准

  ①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②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③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作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

  ④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

  ⑤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

  15.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16.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③自然段中“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2分)

  17.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④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所阐述的读书应取的诚实态度。(2分)

  答案:1.(2分)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也对)。

  2.(2分)离开了物质利益的追求,(1分)只追求精神的享受(只出于真性情而读书)。(1分)

  3.(2分)感兴趣(感到愉快)的书就读,(1分)不感兴趣的书就不读,不做不懂装懂人人云亦云的事。(1分)

《功》教案8

  课题:电功和电功率

  课型:新授课

  设计:何xx

  编写时间:20xx年12月5日

  执行时间:20xx年12月8日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教具准备:

  36V40W电灯1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电流表、

  电压表各1只,变阻器、电源各1个。

  教学方法:复习引入、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电流通过电扇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电流做功72 000J;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通电2s,做功40 000J,电流通过哪一个电动机做功多?

  二、讲授新课:

  1、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

  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根据定义:P=W/t,W=UIt

  所以,P=W/t=UIt/t=UI

  上式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单位:瓦、千瓦,1 kW=1 000 W

  由公式得W=Pt得

  W=Pt=1 kW×1 h=1 kW · h

  =1 000 W×3 600 s=3.6 ×106J

  即:1 kW · h = 3.6 ×106J

  一盏电灯边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光中通过的电流是68mA,这个灯光的电功率是多少瓦?一个月总共通电100 h,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多少千瓦时?

  (4)演示实验:(运行课件)

  实验数据比较:

  2、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1)定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2)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容易损坏

  U实

  三、小结:电功和电功率的比较

  四、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习3、4。

  2、预习下节实验:

  ⑴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⑵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⑷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如何连接?

  ⑸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⑹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⑺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功》教案9

  《电功》教案

  一、教学的目标

  1.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2)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千瓦时、度。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及读数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思想目标: 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 教具

  学生电源、开关、演示电压表、演示电流表、电动机模型、铁架台、投影仪“6V 6W”、“6V 3W”的灯泡各一个、导线若干条、50克砝码一个、细线约1米

  五、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可以借助于水流来类比,提出电流也可以做功。演示课本图9-1所示的实验,通电后物体被提起,证明电流可以做功。并向学生提出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实质

  在刚才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向学生指明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伴随着一些现象或变化等电流的效应的发生,如通电后电灯发热发光、电风扇转动、电饭锅发热、溶液会发生化学变化等,然后启发同学们思考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电流做功的例子,鼓励同学们大胆思考、踊跃发言,并及时表扬以肯定同学们的正确回答,最后教师作总结发言: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物理教案《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第二阶段 研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研究电流做功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类比水流做功时与水压、水流、时间的关系来说明。然后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对电流做功进行定性研究,为了使实验操作简便和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可采用“比较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课本中“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实验,利用电灯发光强弱的变化来表现电流做功多少的方法,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配合投影仪模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来增加实验的可见度,采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电功与电压、电流和时间的关系,在实验中注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具体的实验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先利用两灯串联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电压不同而灯的亮度不同来研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利用两灯并联时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电流不同而灯的亮度不同来研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对于电功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只需稍加说明,不需要专门演示。最后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写出电功的计算公式:W=U I t,对于公式W=U I t要向学生强调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并特别强调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即U I t必须是对应于“同一段电路(或同一个用电器)”的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它们具有“同一性”和“同时性”的特点。

  第三阶段 介绍电功的单位

  电功的单位是焦耳(强调它与机械做功的单位焦耳相同,证明电功也是功),另外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对焦耳这个单位形成具体的印象。如通过手电筒小灯泡的电流,一秒钟做功约一焦耳,100瓦的白炽电灯正常工作时电流每秒钟做功100焦耳,家用空调器工作时电流每秒钟做功几千焦耳,通过这些实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焦耳这个单位形成感性的认识,还使学生体会到焦耳是个很小的单位,从而引出工农业生产和技术资料中使用的电功单位:度和千瓦时。提示学生知道电功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四阶段 电能表的.读数

  出示电能表实物,说明电能表的作用,采用投影的方法让学生们练习电能表读数的方法。最后,结合课本图9-4,介绍一度电的作用,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第三环节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新课教学

  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检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1.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 电 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炉子通电后,电流做功,这时是将 电 能转化为 内 能。电流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时,电 能转化为 机械 能。

  3.电流在某段电路上做的功等于电路两端的 电压 与电路中的 电流 以及 通电时间 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W=U I t。

  4.小刚同学家的电能表月初的示数是21658,月末的示数是22136,这个月小刚家用电 47.8 度。

  5.一只灯泡接到6伏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 0.5安,则通电5分钟电流做了900焦耳的功?

  6. 把5题中的小灯泡若接到3伏的电路中,通电5分钟,电流做多少焦耳的功?并分析在这两种情况下电压、电流、电阻和电功率之比分别是多少? (分析电功时要提醒学生注意U I t的同一性和同时性。)

  第四环节 .小结本节知识目标,布置作业。

  六、 板书设计

  第九章 电功和电功率

  第一节 电功

  一 电流做功的实质:

  二 研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三 电功的计算公式 W=U I t

  四 电功的单位 焦耳 千瓦时 度

  1千瓦时=1度=3.6×106焦耳

  五 电能表的读数

  电功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功》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会使用电能表正确读数,能结合实例理解电功。

  2.经历对电功的探究,体会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提高思维变通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节约用电的意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功的概念

  难点:对电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场景:思考家庭中一个月需要交多少电费?由学生的.回答引出交多少电费的依据——供电部门通过电能表来计算电费。提问学生对电能表了解多少,由此引出课题——电能表与电功。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介绍电能表的概念,并实际展示电能表,引导学生思考电费的多少表示什么?电费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结合电子式电能表,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思考表上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教师介绍含义并强调额定电压和基本电流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电能表的读数,介绍电能表的计量单位,学生总结供电部门计算电费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家庭中交的电费不一样,引出电功。教师可以列举点亮的小灯泡、给电热器通电、给小电动机通电、给电视机通电等例子,让学生思考电能转化为哪些能。学生总结是因为电流做了功,所以才有了能量的转化,即电能的消耗,得出电功的概念。

  教师讲解电功的表达式,强调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并补充它的推导公式,即通过欧姆定律得到的变形公式,注意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在一定时间内,电流做的功越多,灯泡就越亮)

  设计并进行实验:1.将两个电阻不等的白炽灯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压表的示数;2.将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流表的示数。

  实验分析:串联时,通过灯泡的电流相等,电阻较大的电压越高,灯泡越亮;并联时,通过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电阻较小的电流越大,灯泡越亮。

  介绍电功的单位:

  国际单位:焦耳,符号为J,1J = 1VAs;常用单位:千瓦时,符号为kW·h,1kW·h=3.6×106J。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教材中习题,小组内完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课后思考电功已经会算了,那如何计算电功率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板书设计

《功》教案11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教具准备:

  36V40w电灯1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电流表、

  电压表各1只,变阻器、电源各1个。

  教学方法:复习引入、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例题1]

  电流通过电扇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电流做功7xxxxj;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通电2s,做功40000j,电流通过哪一个电动机做功多?

  二、讲授新课:

  1、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

  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根据定义:P=w/t,w=UIt

  所以,P=w/t=UIt/t=UI

  上式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单位:瓦、千瓦,1kw=1000w

  由公式得w=Pt得

  w=Pt=1kw×1h=1kw·h

  =1000w×3600s=3。6×106j

  即:1kw·h=3。6×106j

  [例题2]

  一盏电灯边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光中通过的电流是68mA,这个灯光的电功率是多少瓦?一个月总共通电100h,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多少千瓦时?

  (4)演示实验:(运行课件)

  实验数据比较:

  三、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习3、4。

  2、预习下节实验:

  ⑴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⑵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⑷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如何连接?

  ⑸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⑹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⑺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功》教案12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知道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关系;

  (3)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了解探究两个不成正比变化关系的物理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探究力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的困难,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2)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象处理数据;

  2、难点:

  (1)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2)复杂问题的转化方法。

  三、教学用具

  弹弓一只、小纸团若干个、长木板(带垫木)、小车、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纸带、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投影弹弓图片,展示弹弓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儿时的游戏,教师再通过演示重现“玩弹弓”的有趣活动。

  提问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答:被拉伸的橡皮筋产生弹力,弹力对小纸团做功,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提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呢?(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初步形成实验方案)

  评价学生提出的不同实验方案,肯定优点,改进不足,并逐步形成课本上的实验方案。(稍后,展示本节实验器材)

  让学生讨论课本实验方案并思考:

  1、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为什么要通过改变橡皮筋条数来改变弹力对小车做的功?

  3、如何测定小车的速度?该选用哪些点迹来测定小车的速度,为什么?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对速度的影响怎样消除?

  (三)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

  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数据表格,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实验步骤略)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适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2)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

  (3)橡皮筋的拉伸长度要适度;

  (4)使小车挂住橡皮筋的中点,放正小车,使小车沿木板的中间线运动。

  (四)分析与论证

  1、教师指导学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选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2、通过对照、计算可以知道:力对小车做功越多,小车获得的速度越大。

  3、有没有更直观的`处理方法吗——图象法。

  (1)功——速度图象:所得图象是一条曲线,不能直接确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功——速度平方图象: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分别作出图象,确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4、结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探究课的实施过程,突出方法与过程的重要性。

  附:板书设计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一、实验探究

  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平方变化的关系

  二、实验结论

  结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

《功》教案13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充足、稳定的气息是发音的基础。说话时,横在呼出气流通道上的两条声带,迅速地一开一闭,把稳定的气流切成一串串的喷流,进而转换成听得见的峰音,随着舌、唇、腭等器官的运动,不断改变声道的声学性质,将峰音变成能区别的语音,通过胸腔、喉腔、咽腔、鼻腔、口腔组成的共鸣器放大而发出声音。这就是发音的全过程。气息的运用与呼吸、声带、共鸣器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着重要进行下列训练:

  一、呼吸训练。

  有的人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气”不足。其间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气息调节技巧问题,即呼吸和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

  1、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间进行的,停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或朗诵,必然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

  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应当采用由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法),即运用小腹收缩,靠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郭兰英在谈到运用这种呼吸方法时说:“唱歌时小肚子常是硬的,唱的越高就越硬”

  胸腹式联合呼吸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是二者的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吸气:小腹向内即向丹田收缩,相反,大腹、胸、腰部同时向外扩展,可以感觉到腰带渐紧,前腹和后腰分别向前、后、左、右撑开的力量。用鼻吸气,做到快、静、深。

  (2)、呼气:小腹差不多始终要收住,不可放开,使胸、腹部在努力控制下,将肺部储气慢慢放出,均匀地外吐。呼气要用嘴,做到匀、缓、稳。在呼气过程中,语音一个接一个的发出后,组成有节奏的有声语言。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使腹部和丹田充满气息,为发音充足的“气”,同时,由于小腹向内收缩,胸前向外扩张,以小腹、后腰和后胸为支柱点,为发音了充足的“力”。“气”与“力”的融合,为优美的声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过程中,要处理好和呼吸的关系,必须注意:

  第一,尽可能轻松自如,吸气要迅速,呼气要缓慢、均匀,吸入的气量要适中。

  第二,尽可能在中的自然停顿处换气,不要等讲完一个长句才大呼大吸,显得很吃力。还要根据自己的气量来决定是否用中途不便停顿的长句,不要为了渲染和曾强表达效果而勉为其难地为之。那样,会适得其反。

  第三,尽可能时时的姿势有利于呼吸。无论是站姿和还是坐姿,都要抬头舒肩展背,胸部要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脚并立平放。这样发音的关键部位??胸、腹、喉、舌等才能处于良好的呼吸准备和行进状态之中。呼吸顺畅,方可语流顺畅。

  3、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2)、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3)、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4)、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5)、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如: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六个枣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开始做练习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气息有了控制能力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甚至多说几个枣儿。

  二、声带训练。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靠后天的训练和保护。注意恰当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1、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

  2、声带运用。声带运用要科学,得当。这主要是指:

  第一:在长时间计划之前,声带要做准备活动,犹如赛跑前韧带要做准备活动一样。方法是:将声带放松,用均匀的气流轻轻的拂动它,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仿佛小孩子撒娇时喉咙里发出后的那种声音。可以逐渐加大到一定分量,使声带启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长时间运动。

  第二: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时,发音要轻松自然,处理还节奏,停顿,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说话,不能直着嗓子叫喊,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哑,影响效果。

  3、声带保护。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要有意识的少抽烟,喝酒,甚至,不抽烟,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那些对声带都有不良影响。不喝过烫或过冷的汤水。

  三、共鸣训练。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占人们时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音器官,直接引起语音共鸣的是声带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头腔也有共鸣作用。说话用声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共鸣器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这里是语音的制造场,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以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低音共鸣区,主要的胸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

  要想使说话的声音好听和持久,就要正确的运用共鸣器。而运用共鸣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畅”与“阻”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所谓“畅”,就是整个发音得声道必须畅通无阻,胸部舒展自如,喉部放松滑润,脊背自然伸直,以便声音不憋不挤,形成一个声柱流畅地奔涌出来。所谓“阻”,并不是简单的把声音阻挡住,而是不让声音直截了当地通过声道奔涌出来,让它通过共鸣器加工、锤炼、变得洪亮、圆润、雄浑、优美动听。

  要处理好“畅”与“租”的关系,必须进行共鸣训练。一下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共训练方法。

  1,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

  2,学鸭叫声。挺软腭,口腔张开成一圆筒,边发gaga音,边仔细体会,共鸣运用得好的gaga音好听,共鸣运用得不好的gaga音枯燥、刺耳。

  3,学牛叫声。类似打电话的“嗯”(什么?)和“嗯”(明白了)。

  4,牙关大开合,同时发出“啊”音。

  5,模拟汽笛长鸣声。(di)既可平行发音,也可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地变化发音。

  6,做扩胸运动,同时尽量发高亢或尽量低沉的声音。

  7,“气泡音”练习。闭嘴,用轻匀的气流冲击声带,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

  8,音阶层练习。选一句话,在本人音域范围内,先用低调说,一级一级地升高,然后又一级一级地下降,在一句高一句低,高低交替,一句话又高到低,再由低到高。

  9,夸张四声练习。选择韵母因素较多的词语或成语,运用共鸣技巧做夸张四声的训练。如:清正廉洁,英勇顽强。

  10,大声呼唤练习。假设某人在离自己100米处,大声呼唤:张师傅,快回来!喂,那里危险,快离开!

《功》教案14

  教材分析

  新课程小学人教版教材小学体育第十册第八课:武术基本功串联。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素材。在体育教学中,武术以及一些其它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一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些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他们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但针对他们的兴趣广泛,模仿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这些特点,我决定在上课前先做一下完整的动作,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正确的认识,之后学生进行学习,练习,教师指导,并根据动作先后顺序,动作要领编动作口诀以便于学生记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武术基本功串联和套路动作,使学生继承民族体育文化,激发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学习武术的主动性及兴趣性。加深同学们对祖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改进少年拳(第一套)(1-4节)动作要领。使85%以上的'学生初步了解少年拳(第一套)的基本动作的要点,并使60%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少年拳第一套的基本动作。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提高自学、自练与合作学习能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在学习中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注意能力。提高学生在练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建立和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少年拳(第一套)的动作要点,并初步掌握动作。

  教学难点:

  学生能在单个动作比较熟练的基础上,过渡到组合动作练习,并能够注意手、眼、身法和步法的紧密结合,以及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

《功》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搜集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 态度、价值观

  能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接纳别人不同的观点。

  能正确对待微生物的功与过。

  科学知识

  了解微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教学准备】

  事先了解和搜集、整理一些关于微生物知识的资料卡片或书籍杂志。

  第一课时

  学习调查计划的制定

  【教学设计】

  一、整理回顾:

  1.关于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实验情况汇报,总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2.根据微生物的生活特性,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它们的繁殖与生长?

  3.微生物作为一个无处不在而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存在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新授:

  ㈠、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1.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2.看来大家对于“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的了解并不多(或:大家已经对“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有所了解),微生物对人类还有哪些影响了,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还是去做一番调查吧。

  ㈡、制定调查计划

  1.怎样进行调查呢?我们得先做一份调查计划。你认为一份比较完整的调查计划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2.讨论:(教学中引导学生

  ⑴我们的调查可以采用哪些的方式?(采访、查阅书籍、上网搜索)

  ⑵如何进行采访?

  问题设计

  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预约)

  意外情况的处理(临时有事、采访中断)

  ⑶收集到的信息处理

  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分类罗列、及时记录

  3、制定实验计划

  (调查组自由组合,教师做好登记)

  三、拓展

  请各组同学课后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查,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调查得好!

  第二课时

  整理汇报,展开“微生物的功与过”的辩论会,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培养具理力争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不断跟进了解学生调查情况,及时指导学生整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

  提供呈现学生调查结果的展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静心制定了自己的调查计划,并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大家劳动的成果。

  二、新授:

  ㈠参观各组手抄报

  1.讲述参观要求:

  ①讲文明讲次序

  ②一边看一边想:比较一下,其他小组哪些调查结果与本组相同?哪些是我们小组不知道的,我们小组有哪些内容是其他小组不知道的。

  2.集体交流:

  ①你们小组在调查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②经历了这次调查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㈡小小辩论会

  1. 谈话: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真的很密切,那么,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同学举手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同学举手

  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到底谁的理由更充分呢?我们来开一场辩论会吧!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

  2. 举行辩论会

  ①评委评价标准: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表述条理分明、能倾听和吸取对方合理的观点。

  ②正反方分别陈述、发言、总结

  ③教师小结

  三、拓展:

  阅读指南针信箱“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预防微生物导致的疾病?

【《功》教案】相关文章:

电功的教案03-08

电能电功教案03-31

初中物理《功》教案07-31

高中物理功教案03-31

《功和功率》教案(精选6篇)05-14

电功和电功率的教案09-17

功的说课稿01-14

《功》说课稿07-06

电功和电功率物理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