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声》教案1
设计理念:
小时候,我们曾在空房子里或山谷中,听到过奇妙的回声。那时,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探索科学的兴趣,就在这神奇的发现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现在,我们捧读课本,与学生一起诵读,体验小青蛙的快乐、奇怪,体会青蛙妈妈的亲切、智慧。本着“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让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回味童年。”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巩固练习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会写“倒、圆、游、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动画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回声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大家都想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31课《回声》。
二、引生入境、复习生字:
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妈妈,现在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妈妈说了,想去的孩子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复习学过的六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
三、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
(一)进入情境,体会景美
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随着青蛙妈妈出发啦!大家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忽然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啊!到地方了!快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谁想把对这里的赞美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
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两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指导书写:圆、倒。强调生字在格中的占位)
(二)抓住标点,体会心情
1、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你们听,他在说什么?
出示:“呱呱呱,多好看啊!
你是谁?你在哪儿?“
(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2、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3、站着的同学来表演小青蛙,坐着的'同学来表演看不见的小青蛙。
采访:刚才你们说第一句话时有人学你,现在说了第二句话,又有人学你,你心里怎么想的?
是啊!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所以他跑去向妈妈请教,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三)抓住动词,揭示方法
1、导: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老师找到了一个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跳”你还能找到吗?
老师来读这段话,同学们来做做青蛙妈妈的动作。
3、大家快看,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练习:青蛙妈妈()着小青蛙()到河崖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纹。波纹()到河崖,又一圈圈地()回来。
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青蛙妈妈的动作和河水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说话和写话时,也可以用上连续的动词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四)抓住因果关系,突破难点
1、导:水的波纹和桥洞里的回声有什么关系呢?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咱们一起来听听它是怎么说的。(听青蛙妈妈的讲解)
2、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能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吗?(和蔼可亲、亲切)是啊,妈妈对孩子说话就是亲切的,你能像青蛙妈妈一样也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吗?
3、小青蛙听完妈妈的话高兴吗?是啊,他高兴得一蹦老高。谁来读读他的话?
4、同桌之间互相扮演青蛙妈妈和小青蛙,注意他们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5、指一对同桌来表演。课件演示回声的形成。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见回声?
小结:明白了为什么,得到了知识,让小青蛙感到无比的快乐,接下来他又去做什么了呢?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桥洞底下又响起了欢快的叫声)就让我们再次齐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再一次体会小青蛙那快乐的心情吧!
四、生字迁移、巩固识字:
老师把这篇课文编成了一首小儿歌,里边藏着这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认的字。看谁能正确地读出来。
(小青蛙“呱呱”叫,听到回声好奇怪。妈妈带它跳上崖,扔下石子做实验。波纹圈圈去扩散,碰到崖边又返回。小青蛙,开心哩,蛙声回声连成片。)
五、举一反三、指导写字:
这课还有两个字我们没有写,一个是游,一个是围。游字的结构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倒”)围字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圆”)写这两个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书写练习。
六、拓展阅读、启发思考:
你还在哪些地方听到过回声?讲讲当时的情景。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回声》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控制声音的力度变化,尝试用声音的强弱变化形象地表现“人声”和“回声”。
2、能根据谱图理解并记忆歌词。
3、能分角色合作表演,体验与同伴合作歌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歌词图谱一份,山谷图片一份
活动过程:
一、我们去爬山
1、今天天气真好,开上我们的汽车去山谷里玩吧!教师带领幼儿开汽车跟随歌曲伴奏走进活动室!
2、瞧,山谷已经到了,山谷里静悄悄,你到了山谷里会做些什么事?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3、我到山谷里会和大山公公玩游戏!你听,我是这样玩的,我先来唱一声,大山公公好!再来叫一声,小松鼠儿早!
4、我是怎么玩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你发现哪里好玩?告诉您们我和大山公公玩的游戏叫回声,你知道什么是回声吗?山谷回声是大自然的'一种有趣的复制现象,当我们的声音碰到了障碍物反弹回来发出的声音就叫回声。
5、大山公公的声音和我的有什么不一样?(强弱)你也来试试看!幼儿根据图谱学唱。
6、山谷回声好不好听?山谷回声真好听(教师唱)一起来唱给大山公公听!(真好听真好听)大山公公怎么回答?乐得我们怎么样?(哈哈哈哈笑)
二、山谷回声真好听
1、山谷回声真好听,让我忍不住想来唱一唱,你听!教师清唱歌曲,幼儿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2、说说听到些什么,再次欣赏歌曲,提问:请你再来听一听歌曲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分辨那几句是小朋友唱的,哪几句是大山公公唱的。
4、怎样唱才能让人一下子就听出是谁唱的?重点学唱回声句。引导幼儿控制音量,用强弱表现回声。
5、山谷回声真好听,乐得我们怎么样?大山公公也学我们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是怎么笑的。
6、你给这首歌想个好听的歌名吧!歌名就叫《山谷回声真好听》。
三、我们与大山公公对话
1、根据歌曲内容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小朋友,一组扮演大山公公。
2、幼儿跟角色演唱一遍歌曲。
3、怎样才能让几个人的声音听上去像一个人那样?
4、引导幼儿扮演小朋友的幼儿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演唱。
《回声》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网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向学生介绍回声的形成这一块上。但是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在这节课中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还是有很多:
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3、学生对这个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够好。
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反思: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我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回声》教案4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体会美感的伴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听一听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小朋友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读了课文后你就能知道了。
(二)创设愉悦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认字〗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2、检查认读情况。
3、放伴奏带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熟悉课文,巩固生字。
4、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字。
(三)通过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述的`小青蛙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置疑〗
1、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3、学生就以上问题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精选四五段)。
(1)学生互相说一说对回声的理解。
(2)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①观察水的变化。
②口述水的变化。
③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④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河、岸、碰”等字,并进行字义理解。
(3)通过小组内交流,并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朗读感悟第五段〗
①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该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要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②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稍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5、以读为主,通过各种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多读中悟情。
(分角色感情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指导自编自演课本剧。)
6、指导写字。
7、实践活动。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山谷或空矿的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并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
(四)总结全文,回味欣赏。(略)
《回声》教案5
《回声》的教案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⒈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⒊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
⒈课件。
⒉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⒈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
⒉揭题激趣: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师: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文中把小青蛙当作人来写,这是童话的特点。小青蛙是不会说话的,但课文中讲的知识却是真实的。
二、初读课文
⒈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标出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⒉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描绘小河上的一座石桥,交代回声产生的环境。
第二自然段:讲小青蛙跟妈妈来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的美景高兴地叫起来,不只什么地方发出同样的声音。
第三自然段:讲小青蛙发现回声很奇怪就去问妈妈。
第四、五自然段: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纹来比声波,给小青蛙讲回声的道理,使小青蛙懂得了什么是回声。
第六自然段:讲天真活泼的小青蛙在桥洞里欢快地叫着,它觉得回声很好玩。
三、认读生字
⒈出示生字:呱 哩 圈 纹 碰 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⒉识字巩固
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
老师检查,指名读,带读。提醒“哩”读第轻声。
⒊组词。
四、指导写字
⒈观察。
①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②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请大家仔细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口字的左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⒉示范指导。
①范写“纹、影、倒、游”四个字,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②讲解要点:“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⒊学生临写。
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二、朗读感悟(1—3自然段)
⒈请几位小朋友读他自己喜欢的段落给大家听,你仔细听,读后请大家评一评。
⒉指导朗读第一段。
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书本上指一指大月亮在哪?
⒊第二段朗读。老师也很想读,让我来试试好吗?再指名读。
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
⒋朗读第三段。请小组读。
⒌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⒍小青蛙在桥洞里说话会有回声,小朋友你们在哪儿听到过呢?
三、感悟四、五自然段
⒈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⑴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动作的词语。
⑵演示释疑: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的淡红色的水。请你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 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⒉朗读课文第四段,北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所用物品、所做动做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⒊朗读感悟第五段
⑴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⑵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⑶小青蛙听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乐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练读 —指名读—齐读。
四、精读启思
⒈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⒉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
⒊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⒋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五、拓展延伸
⒈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⒉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⒊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附录:资料袋
⒈回声
是山谷中或者大厅内常有的一种物理现象。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⒉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⒊声波
是指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一般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或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有反射和折射现象。声波也叫音波。“声音的波纹”是声波的浅显说法。
《回声》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呱、纹、圈、返”等生字,学写“影、倒、游”三个生字。
2.在画一画、读一读、玩一玩小青蛙的话中,发现语气词的特点,并初步进行迁移运用。
3.圈圈、做做青蛙妈妈动作的词,体会动作的连贯性,圈圈、画画波纹动作的词,初步体会回声的动作路径。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这个教室好大呀!
台下坐着许多老师和家长呢!
让我们掌声欢迎他们吧!
活动一:学习、积累第一段,走进故事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轻声词,老师特地把轻声词缩小了,读的时候可得又轻又短哦!
自由练读,指名读
正音:倒影,齐读,指名读
谁有发现?【显红:大月亮】,你发现大月亮了!谁来指一指大月亮在哪儿呢?
这么美的大月亮谁来读?指名读1,齐读
这么美的景色赶紧把它背下来吧!
2.这么美的地方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揭题,读题
活动二:发现、运用语气词,趣读故事
1.赶紧再去读读课文吧!
2.读完交流,这个故事有趣在哪儿?
3.哦,原来是小青蛙的故事很有趣。读2、3自然段,拿起笔来画一画小青蛙说的话,用上横线。
【教师巡逻时,随机用iPad拍下学生划线的句子。然后,切换到大屏幕上,进行校对交流。这个环节,旨在更加直接有效地促进交流。】
4.【出示】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出示字卡:呱】这是青蛙的叫声,谁来叫一叫?
这是一个口字旁的字,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口字旁的字?
【显红:哪吧哩】说发现:语气词、口字旁、都在句子末尾、轻声的
指名读句子:语气词不仅要念得轻,不同的语气词还要念出不同的语气。
自由练读,指名分句读,小结:多有趣的语气词呀,让我们说话更有意思!
【出示】这里还有一句话,你能给它加上语气词吗?
“你是谁?你在哪儿?”
师生合作读:现在我就是这只小青蛙,你们就是躲在桥洞里的那只看不见小青蛙!
玩回声:谁在学我说话呢?明明是你在学我说话呀!你怎么这样啊?你真不讲道理哦!
前后桌练习,指名同桌展示
5.它就赶紧去问问妈妈,【出示】
妈妈笑着说:“孩子,你跟我来!”
小青蛙心里想:“”
语气词:呀吧呢啊哩
练习说话
活动三:圈划、积累动作词,玩中识字
1.【出示】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一圈圈波纹。
(1)读句子,认识“纹”
(2)积累:指纹、掌纹、皱纹
(3)理解一圈圈波纹(生画),看,波纹是一圈一圈的,所以圈的外边是个大口框
(4)圈出动词
(5)看谁记得快
(6)选择动词填一填
活动四:儿歌复现记生字,学写生字
1.【出示儿歌】拍手读
小青蛙,呱呱呱,水中倒影多美呀!
我说话,谁学理?
宝贝连忙问妈妈,
蛙妈妈,游上岸,
扔石子,激水花。
波纹碰岸荡回来,
原来这是回声啊!
2.写字:影倒游
3.生写:头正身直脚放平
【师巡逻,随机各拍下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各一张。随后切换到大屏幕,让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评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4.互动评议:
(1)字写正确,奖一颗星。
(2)写对魔法棒、魔法圈的要求,奖一颗星。
(3)整洁美观,奖一颗星。
《回声》教案7
课 型:综合课
设计思路:本优秀教案以“主体、创新、探索”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提高素质为宗旨。
1 针对儿童“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丰富直观的画面,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绘声绘色讲述来感受其中的乐趣。
2 根据儿童“好动、善于模仿”的特点,播放各种声源,让学生听辨并模仿出强弱,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特点。
3 随着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打击乐器声音的强弱和表示故事。
4、以儿童生活中不常见,但特别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回声”作为本课的情境主题。
教学目标:
1 在聆听自然界声音和打击乐器声音的活动和游戏中,能够听辨出声音的强弱,并能在打击乐器上奏出强弱音。
2能学会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用歌声表示声音的强弱。
3 能用声音模仿、表示“ 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点:掌握并表示声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较准确地用歌声表示回声的强弱效果。
教学方法:
启发法、竞赛激励法、 赏识鼓励法、才干展示法、欣赏互助法、
互评互学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等。
教学准确;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若干、头饰、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听音乐《什么动物出来玩》律动进教室。(全班同学带头饰,创设大森林的情境)。
2、师生问好:小动物们好!兔妈妈好!
二、 引导掌握(故事设计)
1、练一练
兔妈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关于我们家淘淘的故事。昨天顽皮的淘淘,背着我溜到大山里玩去了。淘淘不讲礼貌,跟大山吵了起来。(课件播放“吵架”过程)。
兔妈妈:这是怎么回事?
小动物:回声。
兔妈妈:小动物们真聪明,对,这就是回声。那么回声和喊声有什么不同?
小动物:喊声强一些,回声弱一些。
[出示课件]揭示回声的奥妙。
兔妈妈:淘淘无精打采的`回到家里,淘淘错在哪儿了,谁能帮帮他呀?
小动物:淘淘要有礼貌·····
兔妈妈:那我这就带淘淘去跟回声道歉。请小动物们模仿回声协助淘淘改正缺点。
(课件播放淘淘喊声:“你好吗!”“对不起”“我要对你有礼貌”······小动物们模仿回声)。
兔妈妈:回声真好玩,我还想唱歌呢! 12 34 5- 16 16 5-
(指导喊声大,回声小)。 啊 啊
兔妈妈:你们想跟回声唱什么?(生创编歌词唱)
2、唱一唱
兔妈妈:小动物们,山谷回声真好听(揭示课题)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师弹奏旋律有感情范唱歌曲一遍)。
兔妈妈:多有趣的一首歌呀,小动物们,我们一起来学,好吗?
(1)师:我们模仿小树叶在微风中跳舞的声音来唱旋律。(指导学生用“lu”音轻声唱)。小动物真聪明,学得真快,这遍我们学唱词。
(2)师带唱词一遍。
(3)兔妈妈:小动物唱得真过瘾,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唱!(师生接龙唱)。
三、启发发明:
1、辨一辨
兔妈妈:在小动物的协助下,淘淘已经是个懂礼貌的好小朋友了。淘淘听到我们的歌声,忍不住走了过来。
淘淘:我已经改正了错误,你们愿意跟我游戏吗?(课件出示淘淘说明游戏规则:我敲鼓请个小伙伴敲鼓模仿回声)
淘淘:(用力敲击打鼓,一小动物轻轻敲击大鼓。)
淘淘:小伙伴们,同一面鼓为什么敲出了不同的声音?(力气大声音就强,力气小声音就弱)
原来声音是有强有弱,真奇妙。在生活中大的重的音叫强,小的轻的音叫弱。
淘淘:可以用两个英文字母来表示它们的名字,聪明的小动物们谁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f”“p”)这个“f”象一个小伞把的记号表示强。这个“p”象个小汽球的记号表示弱,“f”的记号,就表示这局部要唱得强,“p”记号要唱得弱。
淘淘:小伙伴们,想一想在你们平常生活中,哪些声音互相比较年之后有强弱之分。(课件播放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雷声、雨声、狮吼声、绵羊声、马蹄声、小鸟声等等,小动物手上拿着“f”“p”记号听到相应的声音就举相应的记号站起来用动作表示。)
2、奏一奏
淘淘:小伙伴们,你们除了能用耳朵听辨声音这里有很多的乐器,还能用打击乐把声音的强弱演奏出来吗?好,我来当小指挥,你们来当小乐手,我们一起来演奏一个下雨的故事好吗?(教师拿“f”“p”记号道具提示)。
故事开始了:春天的钟声敲响了,天阴阴的,下起了蒙蒙细雨。慢慢地雨下大了,小树苗张着嘴巴尽情地喝着雨水。可是越下越大,哗啦啦,哗啦啦,还不时的有闪电,打雷,小树苗被大雨淋得直不起腰。饱了饱了,雨公公,请您慢慢地停下来吧。雨慢慢地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3、演一演
淘淘:真不错!多美丽的雨景呀!刚才小动物们都感受到了声音的强弱。因为有了这样的表示方法,我们的声音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音乐才更加优美动听。想想刚才你们唱的歌曲里哪些地方该唱得强,哪些地方该唱得弱?(请一名小动物分别把“f”“p”7记号贴在歌曲相应处)。
淘淘:那我们带着强弱,带着美好的心情再来唱二遍。
A、请小动物们第一遍按原歌词唱。
B、第二遍加大难度,在回声这段旋律里,小动物们想对山谷唱什么,就唱什么。
C、请小动物们随歌曲律动并做回声动作。兔妈妈在歌曲强弱处用“f”“p”记号提示。
四、结束:
淘淘:多么美丽的山谷呀,多么奇妙的声音呀,欢迎小伙伴们下次再来做
游戏。 (听音乐出教室)。
《回声》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
2.了解回声的含义。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什么是回声吗?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话,就跟着老师一起去问问小青蛙吧!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遍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明。
4.通过读课文,认识课后的生字吗?
三、引导读第 1—— 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1)小青蛙和妈妈在哪儿玩耍?、
(2)小青蛙为什么“叫”起来?
(看到美丽的景色而高兴得叫起来)
(3)小青蛙为什么奇怪极了?
(因为看不见的一只小青蛙跟它说一样的话。)
2.指名读。
四、学习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
(1)青蛙妈妈捡起石子扔进河里,是为了说明什么?这一段起什么用?
(2)被激起的波纹为什么会回来呢?
因为波纹碰到河岸,所以又一圈一圈荡回来。
(3)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又会怎么样呢?
(也会返回来。)
(4)石洞里真的有一只小青蛙吗?
(没有,那只是小青蛙的回声。)
五、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你知道回声是什么了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读课后的生字,并说说课文中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抽卡认读8个生字的字意,并说说每个字的结构。
读新词。(可板书在黑板一则)
二、学生练习生字词。
1.指导学生练习生字,学会组词。
2.抄写生字词,加强巩固。
教学板书: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课后反思: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上,有的甚至还没碰到过这种情况,对回声的形成更是不明白。为突破这教学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通过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在桥洞下面的叫声,让学生理解了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全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热情。例如:、师生互读、齐读、默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能根据小青蛙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由赞美到奇怪到欢乐。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回声》教案9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正确的力度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在优美的歌声及有趣的游戏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重难点:
用正确的强弱力度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和绘画纸笔。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感受美
1、播放《友谊的回声》伴奏音乐,以美丽的大山做背景,学生听音乐走进音乐室。
2、师生问好。
二、寓教于乐
音乐实践,体验美
1、基础练习:
1=F2/4
5342|1-|5342|1-‖
lalaililalailu
2、情境导入:
师:大家的声音真美,将这么简单的练习都变得如此动听!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声音是最美妙而复杂的,他能将大自然中很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回声。
设问:什么是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大家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空房子里、山谷中)
3、模仿回声:
师:我们就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电子琴用固定音高不同力度伴奏)
f p
噢 — 噢 —
4、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现在老师把回声加上音高,请同学们唱一唱。(电子琴伴奏,控制力度)
1=bE2/4
f pp f pp
ⅰ 6 0 | ⅰ 6 0 |7 5 0 | 7 5 0‖
噢 噢 噢 噢
5、学习力度记号: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是美啊!尤其是加入音高后,声音更加动听了。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想请大家回答:
我们向着山谷喊的声音和山谷中的回声一模一样吗?有什么变化?(喊声“强”,回声“弱”)
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音乐中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强”?什么记号表示“弱”呢?
板书:“f”表示强,“p”表示弱。
引申:“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6、小游戏
师: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声的游戏,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
(1)介绍方法:10人模仿回声,表现p,其他的同学模仿人声,表示f。(电子琴伴奏)
1=bE2/4
f p f p
ⅰ 6 0 | ⅰ 6 0 |7 5 0|7 5 0‖
噢 噢 噢 噢
(2)学生自己设计f对pp和ff对pp的回声游戏,然后实践。
三、创造表现
表演歌曲,理解美
1、聆听歌曲。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再听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边听边引导学生划2/4拍的图式。
设问: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内容?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2、复听歌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设问:你觉得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唱曲调:
(1)教师示范曲调,要求学生仔细听并手划指挥图式。
(2)师: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
(3)生选择。
(4)第一部分的方法:
①分组自学,找出问题。(师钢琴单旋律作为背景。)要求:遇到问题的可做出标记。
②各出一招,解决问题。
③跟琴的伴齐唱第一部分的旋律。
(5)第二部分的学习方法
听琴唱第二部分(最后的14小节)歌谱。师关注学生的情况解决难点。
(6)完整唱全曲。希望同学们能表现出中间部分的回声效果。
4、填词。
(1)听琴轻声填词。
(2)找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3)歌曲处理。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才能表达出友谊的回声呢?
(4)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四、编创表演,升华美
1、自由选择小组:歌唱组、伴奏组、绘画组、舞蹈组。
2、分组编创,以歌曲伴奏做背景。要求:歌唱组用最美的声音表现歌曲,伴奏组可以选择打击乐或自备乐器为歌曲准确伴奏,绘画组画出你心中美丽的大山,舞蹈组用优美的舞姿表现歌曲的美……)
3、集体表演。
五、完美结课、延续美
原来你喊出的声音是可爱的,那么你的回声也是可爱的,就像同学间的友谊一样,如果你付出的是真诚、友好,那么同学回报你的就像回声一样,是真诚、友好的,所以,这首歌曲唱出了《友谊的回声》。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的篇幅较长,如果采用整体听唱法显得有难度,因此在课的开头通过童话故事《回声》对重点乐句进行突破练习,学唱时把歌曲进行分解,牢牢把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给学生学习自主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让教学在“学习重点乐句——整体听赏——分解学唱——整体练习——情感升华”五步环节中逐一落实,让学生学得轻松,唱得愉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虽然不像成年人那样去创造、发明,但是,他们对事物或问题好奇、好问、好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被这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并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导入本课教学时,我运用故事导入法引出《回声》,通过让学生欣赏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回声”,从而使学生在接下去的“回声游戏”中能更好地表现“回声”,并在课堂中制造“回声”,轻松解决歌曲难点。
二、明确地位,引导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在“自信地做”中进行,引导学生自信尝试,自信表达,自信探究,自信创造,并在良好的自我观念和积极探索心态下,表现潜能,体会到“学唱歌我能行”。
在教唱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唱部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状态中。另外,在学唱难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自己解决问题,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自信地去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三、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情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无一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最后部分,通过课外拓展,要求学生当一回大山和小兔淘淘共同喊出了“友谊的回声”,并引出话题“生活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朋友之间友谊的存在”,让学生尽情讲述身边的“友情”,表达感激之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为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部分,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诉说“友情”,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只是从旁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回声》教案10
设计思路:
《山谷回声真好听》是小学二年级下的音乐教材。因为是回声,所以歌词中反复的部分较多,部分旋律对大班孩子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孩子的学唱兴趣?在活动中以 “回声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在一遍遍倾听、感受、游戏中轻松学唱歌曲。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体验与同伴合作对唱的快乐。
2、能用声音的强弱变化表现歌曲中的“原声”和“回声”。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1、孩子已有回声的经验
2、图谱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回声”的游戏。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回声的事情?
师幼回声游戏。
2、理解歌词和旋律
师:有一群小朋友在玩回声游戏呢!听一听,他们在哪里玩呢?
(1)清唱第一遍
提问:小朋友们在哪里玩回声游戏?(出示图谱)
(2)钢琴伴奏第二遍
提问:小朋友在向谁问好?(出示图谱)
师幼回声的游戏。
(3)音乐伴奏第三遍
提问:山谷里还有其他回声,你们听出来了吗?(根据孩子回答出示图谱)
这个回声出现了几次?这两个回声一样吗?会有什么变化?
师幼回声的游戏。
(4)音乐伴奏第四遍
提问:最后一句“乐得我们哈哈哈哈笑”和前面的原声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师幼练习。
3、学唱歌曲
师:山谷里有这么多回声呀!我们一起来玩回声的游戏。(完整出现图谱)
角色扮演
4、延伸
活动反思:
这么多年,自己也承担了不少的公开课,从未像本次送教活动中那样“纠结”。纠结在于对教材的处理,纠结在于发展部分游戏化的设计。在林组长手把手的指导下光试教就试教了好几遍。原本以为目标的定位较到位,环节安排较流畅,然而执教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并未被调动,老师上的“汗流夹背”,孩子却“无动于衷”。问题出哪里了?在聆听名师、各位研究员点评时,其实大脑里还是“一团糟”。直到自己静下心来比对叶老师的教学活动,回过头再去反思自己的活动,才恍然大悟,终于寻找到了音乐活动中学习障碍。
一、教材的分析须“到位”
姚老师点评活动中说到了歌唱活动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我在执教中最大的问题。在分析教材时,我把重点放在“能用声音的强弱变化表现歌曲中的原声和回声”。也想到了原声和回声对比用音频的效果会比老师的范唱好。但是因为在处理降调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上的问题,最终还是放弃了音频的使用。而老师在示范歌唱时无形中强调了“原声”的“强”,从而压抑“回声”,不仅仅破坏了原先音乐的“优美”,更抑制孩子们的大胆表现,效果可想而知。我不禁想起了谈亦文老师在音乐活动常见学习障碍一文提到的“教师的自身情绪、歌曲示范都和音乐本身所要求的情绪不协调。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幼儿的情绪体验达到同一频率时,师幼间才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上的共鸣。”
二、发展的练习需“激趣”
我们都知道,活动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学唱兴趣,每个环节加点味精,层层递进的.设计才能让孩子学习热情一直保持,这也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自己会不自觉的“胡里花哨”,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在“山谷回声”活动设计时,之前也想设计一个场景,但是马上就否决了。想当然地觉得,孩子不停的移位,跑来跑去只会让孩子“发神经”。但看了叶老师最后“山谷情景”的设计后,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真是“想万次不如尝试一次”。 想当然———错误的动力定型。
三、细节的处理需“合理”
在活动设计中,自己是做了很多预设。比如提问山谷里还有其他回声,当孩子回答“乐得我们哈哈哈哈笑”时,随机解决最后一句,让孩子在听辨中去发现前后两句节奏的不同,在看图谱练习中学唱最后一句,从而解决难点。在执教中,孩子的确也发现此回声的部分,但我没有按照预设行进。因为自认为孩子可能对“山谷回声真好听”回声分组练习更感兴趣。其实当返回去再解决最后一句歌词时,把其割裂开了,从而影响了此环节的流畅性,同时阻碍了孩子的思维。
本次活动尽管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从最初的文本设计到最终的活动呈现,自己有很多的思考(包括图谱的使用)。特别是执教后的反思,使我对一个普通的歌唱活动如何去设计积累更多的经验,相信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会不断成长。
《回声》教案11
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1、能够初步听辩声音的强弱,寻找自然界音响的.强弱,并能在打击乐器上奏出强音,弱音。
2、演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够用歌声表现强弱。
3、 从中体验到大自然中充满的乐趣。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听音乐进教室
1、 听音乐,根据节奏拍手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感受、引导、掌握
1、 听音乐,感受强弱。
2、 理解“强弱”定义。
3、 再听,分辨强弱,认识“f”和“p”。
4、 奏出强弱,并能根据弱音,做出相应手势。
5、 想象自然界中的音响。
三、听赏、表现
1、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中带回音)。
2、 学回声
3、 欣赏歌曲
4、 师生合作学唱歌曲
(1) 师生互唱
(2) 模唱
(3) 分组接龙唱
(4) 齐唱
四、小结
大家玩的高兴吗?从中都学到了一些什么?
对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掌握知识目标方面 ,利用各种手段,淡化音乐知识概念,注重了教学的感受性。整堂课,学生能和老师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合作和创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回声》教案12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探究、设疑以及师生合作中学会歌曲;在倾听、实践、评价等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p”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教学材料分析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第二乐句是第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复习反复记号“ ||::|| ”。
3.掌握前半拍休止 2/4 OX XX | ……
教学难点
1.学习使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
2.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 ”、“p ”。
3.了解“ff”、“pp”、“f”、“p”。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看动画片《回声》片段。
2.看后回答大山里神秘的声音是什么吗?(生答:回声)
师: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声音是最美妙而复杂的。他能将大自然中很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回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
二、解决难点,感受“回声”
1.分两组进行模仿“回声”练习
f p
噢噢(交换练习)
2.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我们能为回声加音高吗?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f pp
i60|i60|
噢 噢
f pp
750|750|
噢噢
f pp f pp
i60|i60|750|750|
噢 噢 噢噢
3.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音乐中,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强”?什么记号来表示“弱”?
师讲解:
“f”表示强,“p”表示弱。
引申:
“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4.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
2/4
fppfpp
i60|i60|750|750|
噢, 噢。 噢,噢。
(师生对唱——生生对唱——加上动作唱)
5.小结:这真是美妙的回声,我们仿佛就在跟大山对话一样,可爱的回声,友谊的回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友谊的回声》
三、新课教学,学习“回声”
1、竖起你的耳朵,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欣赏这首歌曲
2. 复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聆听歌曲,思考)
3.现在,让我们一起划着二拍子,再次聆听歌曲。
4.自己任选歌中的一句来学唱,学会后唱给同学们听
5.在唱谱过程中,如果你遇到难唱的乐句请举手示意,我们请“小老师”或老师来帮助你。(生提出难点乐句,如果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如果有难度,可以通过教师范唱解决难点乐句)
6.跟着老师轻轻地来唱歌曲的旋律(学生轻轻跟唱)
7.填唱歌词
8.完整演唱歌曲
9.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把歌曲学会了,真棒!
10、山谷的回声仿佛还在歌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伴奏,合着山谷的回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拓展教学,情感升华
1.拓展延伸,再次观看《回声》片段。
友谊的回声真美啊!让我们来当一回大山和小兔淘淘来一次亲密对话(当小兔淘淘对着大山喊一声时,我们来当大山轻轻地回应他一声)刚刚我们和小兔淘淘共同喊出了“友谊的回声”,那么请你们也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朋友之间友谊的存在。
2.请学生讲述。
3.分组做游戏“回声”
4.让我们用最优美的歌声和舞蹈动作来表现“友谊的回声”。
5.师:是啊!友谊的回声无处不在,就像兔妈妈说的: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同样会对你好。友谊是一朵鲜花,只有在双方的浇灌下,才能越开越美,愿友谊的回声永远飘荡在我们周围!
《回声》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3、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 学生观察。
(2) 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
《回声》教案14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 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⑶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 小声自由读。
⑵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⑶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⑷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⑸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①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②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⑹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⑺ 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⑵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⑶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⑷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⑸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⑹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波纹 荡
⑺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⑻ 齐读这个自然段。
⑼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⑵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⑶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⑷ 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⑸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⑹ 填空练习:
①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②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③ 小结板书:明白
④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3、完成课后练习题
4、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5、布置作业: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抄写生字词。
6、附板书设计: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回声》教案15
【片断】
第四、五段教学。
【教学思路】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课件或投影)
⑴观察水的变化。
⑵口述水的变化。
⑶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⑷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⑴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⑵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回声》教案】相关文章:
《回声》的教案06-17
《回声》教案10-23
《回声》优秀教案10-28
回声优秀教案09-28
《回声》的教案15篇09-27
《回声》的教案(15篇)07-15
《回声》教案15篇02-09
《回声》教案(15篇)02-18
《回声》的教案通用15篇11-05
《回声》的教案(通用15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