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1
【教学思路】
《马说》是一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读成诵。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⑵ 诱导思辨,激发争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创新的语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问题。
⑶ 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掌握古今异义词。
⑵ 背诵全文。
⑶ 正确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难点:
讨论有关人生观、人才观、用人观的问题。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1、播放《万马奔腾》音乐;展示几幅马图来激活气氛。
2、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
3、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千里马有了伯乐的发现、启用,经过精心喂养,自然精壮神骏,能驰骋沙场,立功扬名了!但如果没有伯乐的出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写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千里马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全文。
2、老师指导诵读的断句、节奏、重读、语气、情感表现等。
3、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好难字的读音,把握好语调、语气。
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探究难词难句和关键句,了解全文大意。(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千里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2、谁该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辨、探究和争论)
3、“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你的感觉又如何?(学生应感同身受,有感而发)
4、像这样借写它物来寄托情感、阐明道理的写法叫做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本文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争辩: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只会等别人来发现吗?如不然你可怎么做呢?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文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引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托物)
表达:怀才不遇 《马说》
本论: 食之不能尽其材 (愤怒)
控诉:埋没人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讽刺)
千里马 托物寓意 人才
《马说》教案2
1、课前3分钟演讲
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3、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四、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1、 [朗读提示] 划分节奏
2、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3、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五、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初二语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马说》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难点:
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
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顺畅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请一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
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1)、重点实词
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
(2)一字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词,能够
食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
而 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却、可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语气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异义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 有时 今 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 古 马鞭子 今 常指“政策、决策”
(四)三读课文,把握精髓。
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 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
明确: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 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饱含对愚蠢、荒唐的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
2、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师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主旨。
(作者写千里马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有着和千里马一样的遭遇)
作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和根本原因,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课堂检测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表面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这篇文章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10、《马说》一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个人才?
作为学生成为“伯乐”的机会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在我们遇到伯乐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设置此问题是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
《马说》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马说》教案5
【学习目标】
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⑷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学法指导】
1、简介文体: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2、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3、[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课前预习】
1、正音正字
祇()骈()尽粟一石()
食()马者其真无马邪()
2、重点词理解
例: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写出几个与“马”有关的成语。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整体感知
1、翻译课文,将你认为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积累在下面。
2、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何以为证?
2、第二段说明了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第三段内容上写什么?哪些句子揭示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本段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4、品读文章每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语气由各段的内容决定)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200字左右)
六、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和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__通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____________通____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_____通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7、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C、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D执策而临之临:靠近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既克,公问其故。
10、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1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
1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1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1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
17、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18、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1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
2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21、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22、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3、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4、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5、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6、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
《马说》教案6
1..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关于字词方面,《马说》一文,课下注释已经较为详尽,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讲文中没给注释的,而学生又提出不懂的。有的学生不会看注释,那是方法上的问题,要在学习中培养。但是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马说》篇幅不长,当然是整体解决字词。建议言用25分钟,文用15分钟。
字词可以让学生先预习,对照课文中的注解,自行翻译,然后划记好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上课的时候提出来,这样比较轻松一点,字词也能落实下去。
关键在后面,如何把文章的深层的内涵讲清楚,可以先让学生提问,然后老师归纳问题,在学生提问基础上去解决文章疑难,可能比老师的牵着走更好,关键在老师的引导,如此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出来了。
《马说》教案7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鸿《六骏图》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这样一幅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所画的《六骏图》。画面上的几匹马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这种马,它的遭遇确实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马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学能简要的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韩愈呢?
生:韩愈,字退之。
师:这位同学答除了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有关韩愈的有关介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韩愈生平)好,同学们请看一下标题《马说》,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标题?
生:有。师:有哪些?
生:《爱莲说》
师:那这些标题中都有“说”,说是一种文体,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议论题材,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大家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词翻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组长上来抽签。(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任务分配)
二、朗读课文,实现读准、读对停顿
(一)让学生拿出导学案一起读一读文言字词积累中的第一题。
(二)请生读课文,并让同学点评。(让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词及停顿,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频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的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音频。(有些同学听的很认真并未能做好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三、掌握字词及全文翻译
(一)请生将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答案写在黑板上,并生进行点评。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我们应该注意?
(二)请学生翻译,并进行点评。
之后挑出重点句,开火车形式下来进行翻译。
四、分析文章内容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看这几个小问题:(1)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案:伯乐对千里马有重要作用。
师: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千里马并没能遇到伯乐而是遇到(生答:食马者和奴隶人)
(3)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马也。
师:课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话大声斥责了那些食马者。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即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被摧残进行分析。这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请生回答导学案中主题探究。(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比喻义)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抨击
五、拓展延伸
在韩愈所处的社会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对待?
生:各抒己见。
总结:1.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不断的完善自己。3.抓住机会去展示自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写一写
3.相关练习朱静思
《马说》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⑶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②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⑷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③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④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②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③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④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⑷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归纳课文:
⑴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
课时共2课时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刘翔被称为“中国的速度”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在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的比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英国运动员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目冠军。刘翔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2、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如:《爱莲说》
《捕蛇者说》、《说勤》。
3、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
集》。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三考进士不第,多次被贬不得志。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熟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①生字词:②重点词语③重点句子
2、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①生字词: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shi)、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槽lì(枥)、其真无马(邪)
②重点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执策而临之(面对)
2、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3、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亦可用现代汉语回答: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人才的人
发泄怨愤,为怀才这遇之士鸣不平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背诵课文及重点句子的意思。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明确: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4、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名马被埋没—根本原因——不知马
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作业布置
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教案10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4、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
1.范读。(学生听,划出通假字)
2.生初读,正音: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
3、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组翻译。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4.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语速较缓,语意惋惜。)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惋惜)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观点,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愤怒。)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3)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嘲讽的感情。(板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三、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四、拓展延伸。
1、你们记得《天下无贼》中贼的头头黎叔说的一句话吗?“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在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没有发现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尽其才。
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结合本课的内容把它改写一下,应该怎样说?
3、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
《马说》教案11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轻松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 》里。《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堂导学】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2、提出疑难。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2、感悟作者的情怀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的愤怒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提醒读者注意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杂说龙说》,完成下列题目。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亦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1)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3)理解。
①文中龙比喻()云比喻()
作者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比喻:
2、请同学们阅读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
3、说话练习:
完成《学检》第十小题。
《马说》教案12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当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习: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附: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案13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五寨到小河头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课本《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
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教案15
学习目标:
1.我要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我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3.我能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我能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重点:
1.我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我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我能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他本人也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韩愈,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世称韩昌黎或称昌黎先生。________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另一外文学家并称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说”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相马()2.骈 ()3.槽枥()
4.食马者() 5.外见()6.策之()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骈死() 2.故虽有名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尽粟一石()5.策之不以其道()
6.执策而临之()()
4、用/划出下列句子停顿的节奏: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的节奏;读出感情
2、疏通文意,基本理解文章意思。(结合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通,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③其真无马邪通,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2)古今异义词: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今义: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今义: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
⑤策之不以其道。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之
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③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虽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⑥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⑦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4)词类活用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5)执策而临之执:
2、翻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能力提升(选做题)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填原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
。这句话在全文中还起到的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
(5)讽刺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主旨句是:
四、《马说》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退之;唐;柳宗元;韩柳;一种文体
2、(略)3、(略)4、(略)
二、合作探究
1、(略)
2、(1)①“见”通“现”,显现、表现
②“材”通“才”,才能
③“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通“饲”,饲养;喂养
(2)①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②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③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④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⑤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3)①之(1)的(2)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3)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4)音节助词,不译
②策(1)名词活用动词,鞭打(2)马鞭(3)动词,记载
③而(1)连词,表转折,但是(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承接
④食(1)吃,动词(2)通“饲”喂养,动词
⑤虽(1)即使(2)虽然
⑥其(1)代词,代“千里马”(2)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3)表推测,“恐怕”(4)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⑦以(1)把,用(2)按照
(4)①辱:受屈辱,形容词用作动词。
②尽:吃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驱使。
④千里:日行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略)2、(略)
3、(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没了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呢?说明了什么?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6、文中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指什么?
7、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什么的写法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2、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6、“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能力提升(选做题)
比较阅读,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甲《马说》原文略。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买其首五百金()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第二课时)
1、明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明确: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说明伯乐对与千里马的重要
3、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明确: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5、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6、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7、明确:作者借千里马难遇到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mèn)之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6、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能力提升(选做题)
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马说》教案01-22
《马说》教案01-24
《马说》经典教案03-03
马说优秀教案通用08-29
《马说》教案15篇02-26
《马说》教案(15篇)03-09
《马说》教案(共15篇)07-19
《马说》教案常用15篇09-19
马说优质教案(精选10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