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时间:2024-10-14 02:49:50 教案 我要投稿

《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15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1

  一、上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

  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

  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五、具体教学环节

  (一)、课前两分钟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用日历牌换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㈠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㈡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㈢师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师范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

  ㈣找一生读,师评价

  ㈤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四)、理解课文,深明“辩日”

  ㈠师提出要求: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㈡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㈢交流共议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师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再问: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再追问,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一儿远 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点一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一生说一个孩子的观点,再点生,点评,自练。再说另一个孩子观点,练习说好。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3、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为:原因。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一儿远 (沧沧凉凉) 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师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师点评: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重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4、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师:孩子们,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谁能读出这种天真?点一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五)、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齐读。

  六、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 (沧沧凉凉) 近(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2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两小儿辩日》教案3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

  汤:

  热水 去:

  距离 以:

  认为

  东:

  向东 为:

  同谓说 知:

  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

  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小儿甲:

  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

  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

  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

  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

  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

  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

  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

  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话文一句一译地说。)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词语进行检查,使得字词教学扎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带动关键句子意思的疏通与检查,让学生明白“远近”与这四个词语的关系。]

  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你们说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

  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

  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

  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

  5.“辩斗”是什么意思?请问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还是含有“斗嘴”的意思?

  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

  预设教学过程: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

  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同桌“辩斗”。

  [设计意图:紧扣“辩斗”一词,和学生读中辨,辩中读,读读辨辩,亦读亦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还能背诵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

  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孔子不能决也。)

  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

  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案5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6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3、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 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 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七、 板书

  日初 日中

  一儿 日初近(大) 日中远(小) 勇于探索

  两小儿辩日 一儿 日初远(凉) 日中近(热) 学无止境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教案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神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故先让他们自己讲故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动画片也是学生所钟爱的,播放动画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总之,这一环节旨在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

  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师: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员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联系前文的知识,导入新课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2.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孑L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资料链接

  《山海经》,18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则为西汉作品。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两小儿辩日》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8226;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 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8226;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

  (“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2.流畅地背诵课文。

  (重点熟读第二句话并理解“惟弈秋之为听”“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理解结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最后连贯在一起进行背诵。)

  3.学生试背。

  4.指名背诵。

  5.联系实际说一说,学习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虽然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6.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朋友、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弈

  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板书课题)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阅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辩(biàn)日 盘盂(y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

  着重分析指导“辩”,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为日出离人近还是日中离人近辩论无果,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决断。)

  2.通读课文,为什么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另一儿却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是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3.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读课文,准确断句。

  重点指导:(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孰为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讨,理清结构。

  1.第一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层,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是故事的经过,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层,写孔子不能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这是结果。也就是说,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

  五、课堂延伸拓展。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同学们,我们来给两个小孩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吧。

  3.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的感受。

  日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透彻。

  2.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两小儿辩日》教案9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10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人物、事情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感受)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练习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聊成语了解《列子 汤问》

  1、课件出示成语

  高山流水 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 杞人忧天

  2、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对这些成语的了解。

  3、介绍《列子 汤问》。这些成语都出自一本书,这本书是《列子 汤问》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刚才的成语都出自这本书,这部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去看一看,说不定每则小故事都能给你很多的启发。

  一、谈话导入,解题释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它也出自《列子 汤问》。

  2、板书课题:这个课题中,哪个字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辩”

  3、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这篇文言文,我们从题目中基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

  2、打开课文,放声读,注意把课文先读通读顺。

  3、指名读。(及时正音、停顿指导等)

  4、文言文的断句处理比较难,教师出示已标断句的文章,让学生再练读。

  5、齐读。

  三、再读古文,理解内容

  1、古文读通读顺了,但是古文的理解总是让我们觉得有点难度。这节课上,我们继续用学习《学弈》的方法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篇文言文读懂。还记得我们学习《学弈》时用到了的办法吗?

  归纳小结:A、借助注释,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

  B、借助工具书,如《词语手册》、《字典》等

  C、询问老师或同学

  D、多读,把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好,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来学习这则文言文。

  3、交流:

  刚才看大家学习得非常认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学习的结果。说说你关注了哪些字词,理解了什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A、这句话中关注一下:游(游学)、 故(原因)。

  B、这句话还是这件事情的起因,交代了故事的人物。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A、抓住“以、去”这两个关键字理解句子意思。

  B、知道这是两小儿的截然相反的观点。

  C、指导朗读。

  D、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一儿曰:“我以( )去人近,而日中时( )。”

  一儿以( ),而日中时( )。

  E、指名背,齐背。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请你往下看,我们继续交流。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A、抓住:“大如车盖、如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关键词语来理解内容。

  “汤”在古代一般指热水,如成语:固若金汤、赴汤蹈火等。

  B、请你再读读这两句话看,除了你读懂了内容,你还有其他读懂的吗?

  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

  a、对比:初出——大如车盖(沧沧凉凉);日中——如盘盂(如探汤)。

  b、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如”的理解。

  c、反问:此不为…………乎?

  d、孩子聪明、善辩;

  e、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结合学生的理解,及时进行朗读指导。

  C、指导朗读。

  联系上下文,感受当时的气氛怎样?辩斗——“很激烈,双方在辩斗,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

  D、这两小儿的语言太精彩了,让我们也来听听你们同桌之间是怎样“辩”的。

  角色朗读(指几组同桌来朗读——分组角色——师生角色)

  E、这两段不仅语言精彩,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两小儿那自信、说话有理有据的形象。让我们把这么精彩的描写背下来吧。

  一儿曰:“日初出( ),及日中( ),此不为( )而( )?”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 ),此不为( )而( )?”

  F、指名背,齐背。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孔子不能决也。

  从“孔子也不能决也。”你看出了些什么?

  A、辩论的问题很复杂。

  B、孔子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啊,对于两千多年了孔子和那两小儿来说,这个问题他们无法解决,那对于现在我们的同学来说,他们辩论的最后观点你知道了吗?(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离我们是一样远近的。至于其中的科学道理,我们同学可以下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

  面对孔圣人也无法判断,所以两小儿: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A、这句话中,好像难理解的字比较多,你们关注到了哪几个?(孰、为、汝)

  B、你们觉得两小儿的笑是在笑什么?(孔子知识那么渊博竟然也会有不知道的)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C、你对这两小儿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天真、可爱)

  D、指导朗读。

  4、文章学到这儿,你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意思来说一说吗?

  (自由说——指名说)

  5、作业反馈

  下面,我们看看课前我们所做的两道题目,在学习好课文后,有没有修改或补充的。

  第一小题,大家借助了(注释、词语手册),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第二小题,看看这两句话的意思,自己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谁把你的理解读给大家听一下?

  第三小题,你先看一遍,口头完成一下看,我请同学来说说看。

  第四小题,你课外摘录了孔子的哪几句格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四、回味“辩日”,课后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这则文言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布置任务:课外把这则文言文熟练背诵。

《两小儿辩日》教案11

  7年11月29日,“柯城区语文中坚力量教学比武”在巨化中学举行,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四十周岁以上的老师,农村、城市的老师都有,可谓是精兵强将的聚会,听了七节课,特别是听了白云学校方建良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后,有一些感想,表述如下。

  第一、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几年课件引进语文课堂后,大家争相使用,凡是公开课都必采用,语文课堂显得很热闹,电影、动画也出现了。但是在我看来语文的的本色已经被淹没了,有一次徐为全老师在书院中学的赛后评课中也曾说,今天的课大家都使用了课件,但是如果哪节课不使用课件,反而会更新颖,更能体现这堂课的特色。但是在几年后的今天,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多媒体被教师合理的使用了,与课堂教学溶为一体。课件上的课题,生字注音,简洁明白,“我能读顺课文”、“我能读懂课文”、“我来辩一辩”、“我能读出感情”等环节条理清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却并不喧宾夺主,课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来通过几年的使用,语文课对多媒体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了。

  第二、新课标的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在课堂开始,“你们谁能说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个环节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有四、五位同学举手发言。到底什么时候太阳距地球近呢,老师并没有直接搬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探究在整堂课里得到了体现。请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了自学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在学习中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会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课文最后对孔子实事求是的充分挖掘,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体现出对学生情感上浓浓的关爱。教师对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鼓励学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始终显出饱满的学习态度。学生帮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忘提醒说谢谢,老师的对课堂的关注很全面。通过努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到最后学生甚至提醒老师要兑现唱歌的`承诺,而老师也动情地唱了,学生打节拍,下课了还恋恋不舍,很动人的场面,很感人,说明学生很投入,这样的情境是教学的良好基础。

  第四、教师对文体特点、学生状况深入的了解,并在备课上课中充分体现,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是的内容又比较浅显,老师采用了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齐度、个别读、范读,形式多样,读顺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要求一步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不减,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总而言之,方建良老师的这节课环节自然,教态大方,激励充分,目标合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课堂是最能体现老师综合素质的地方。在这次教学比武中,我发现我们这个年龄的老师有良好的素养,敬业、执着,洞察入微、激情依旧,在课改的浪潮里奋力前行,是一群可敬的人,是我们真正的中坚力量。教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在课堂上他是一个引领者,一个谦虚的倾听者,一个文化历史的传播者,一个个性张扬的促进者,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他是学生的楷模,也许把这些加在语文课堂上会使我们很沉重,但是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的天职,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似乎承载着更多的责任。所幸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并且已经在承担着这样的责任。是我在这次听课中一些不成熟的体会,欢迎指正。

《两小儿辩日》教案12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多角度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13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

  投影显示生字词:

  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愣:失神,呆。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

  3.指导语: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

  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

  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

  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四、拓展迁移

  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

  (词语:勇敢坚强害羞)

  学生练习、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

  (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两小儿辩日》教案14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 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 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 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 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 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 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 ——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 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释:[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2]扪: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两小儿辩日》教案】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案11-22

《两小儿辩日》教案05-27

两小儿辩日教案04-03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11-25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09-12

【推荐】《两小儿辩日》教案07-08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07-20

《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07-21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12-05

《两小儿辩日》教案(15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