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苏设计教案

苏设计教案

时间:2024-07-26 22:15:20 教案 我要投稿

苏设计教案1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设计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设计教案11篇

苏设计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锺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

  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苏设计教案2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

  1 导语:明确任务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阅读、做好批注。 教后反思

  3 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 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

苏设计教案3

  1、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制作风格独特的鞋。

  2、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出来。通过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3、结合班级或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鞋展活动,体会鞋与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图片和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设计风格不同的鞋,并尝试将自己设计的鞋制作出来。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制作出风格奇特的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由《灰姑娘》的`故事引入到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鞋,鞋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制作鞋。

  二、教学新课。

  1、欣赏讨论鞋。

  我们一起来欣赏鞋的图片。

  同学们一定要看仔细这些鞋的造型,了解它的特点和装饰的纹样。

  2、分析创作。

  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鞋。

  3、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制作鞋。

  三、作品展评。

  采用自评、互评、点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评。

苏设计教案4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和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 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 指名读句子。

  (3) 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 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 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身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 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 书”)

  (3) 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平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协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身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 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 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习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 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 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 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 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 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 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 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 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 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 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 练习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 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 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 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 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 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 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平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妙,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苏设计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下生字词。

  (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对文字的概括、加工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备统复备

  一一、导课: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被书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建筑大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贝聿铭简介)

  二、解题

  华夏顾名思义指中国,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中国什么文化的魅力?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

  剔透轩然大波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出:

  (1)在美国的建筑界,贝聿铭

  (1)是怎样一步一步初露头角的?

  (2)在人们的非议中,贝聿铭设计的哪些建筑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3)你对贝聿铭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感悟贝聿铭的杰出艺术成就。

  1、(1)、出示快速阅读方法,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阅读方法:即不出声,不四视,眼光沿中轴线左右移动,视幅要宽……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术成就的句子。

  (3)、学生交流所找到的句子,教师及时评析。

  2、(1)教师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学生直观地感受贝聿铭的杰出成就。

  (2)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导游,如何带领游客游览贝聿铭所设计的.著名建筑。

  (3)学生上台表演。

  〈二〉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

  2、交流体会。

  3、情景感悟。

  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歌曲中再次感悟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五、迁移:

  1、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

  2、学生谈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

  六、总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之情,我们只要立足现实,打好基础,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必能像贝聿铭那样拥有高超的技艺,定会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贝聿铭、了解贝聿铭,请看本节课的作业。

  七、作业:

  围绕爱国这一主题,请你写一篇文章、画一副画、或者用其它的形式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

  八、板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杰出的艺术成就赤诚的爱国之心

苏设计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苏设计教案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做一个活泼健康的阳光少年。

  能力

  1.掌握和运用调节情绪的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2.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知识

  1.懂得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我们的身体、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2.知道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搜集整理调控情绪的故事和方法等。

  2.学生搜集自己调节情绪的好的做法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快乐颂》,营造氛围。)

  [讲故事]

  教材第41页“多愁的老奶奶笑了”。

  思考:(1)这位邻居说了句什么话让老奶奶笑了?

  (“老奶奶,您好福气呀!一到下雨天,您大儿子的雨伞就卖得特别好;天一晴,您小儿子的店里就顾客盈门,真让人羡慕呀!”)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们的情绪反应不是由某件事引起的,而是由对这件事的看法所导致的。积极、乐观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积极、健康的情绪。情绪是与人的态度紧密相关的,情绪是可以调适和改变的。)

  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我们应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让快乐永驻心间!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保持阳光的心态。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抽测(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1.情绪为什么需要调控?

  情绪调控对我们十分重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忧伤、消沉、苦闷、愤怒……这些情绪如果调控好了,就会给我们信心和力量。如果情绪得不到控制,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

  你知道不良情绪对人有哪些影响?

  学生归纳:

  (1)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许多疾病的产生都与情绪有关。人在情绪不好时,人体免疫功能会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中医认为“七情过度则伤人”,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等。现代医学资料也显示:那些长期情绪压抑、悲观、绝望、低落的人,很容易患癌症和其他疾病。)

  (2)影响人的学习。(科学研究表明,精神愉快、乐观积极的儿童,活泼伶俐,智商较高;而情绪忧郁、悲观消极的儿童,表情呆滞,性情孤僻,智商较低。)

  (3)影响人的生活。(如果情绪过于偏激,生活就难以安宁;如果情绪过于平淡,生活就会枯燥乏味;如果情绪过于变化,生活就会杂乱无章;如果情绪调控不当,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师总结:情绪需要调控。克服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对任何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很有必要,因为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明辨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在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的`同时,也经历着丰富的情绪变化,情绪表现很不稳定、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情绪的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使得不少未成年人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居高不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很好地调控情绪。

  [惨痛教训]

  展示教材第42页第二个案例。

  副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哪些警示?

  (设计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带来的危害,情绪宣泄时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从而达到优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2.调节情绪是有方法的,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倾诉法、转移法、换位法、自我宽慰法等。(结合“信息链接”理解)

  [问题情境]

  小陈说:“我参加作文比赛没有取得好名次,我安慰自己,‘我已经很好了,好多同学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

  小徐说:“每当我苦恼时,总让自己去做些使自己高兴的事,如听音乐、打篮球。”

  小吴说:“我受到委屈时常向好朋友诉说。”

  小吕说:“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会从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

  问:他们分别采取了哪种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

  点评学生的回答。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吗?

  学生列举,如:意志控制法、情绪升华法、认识改变法、合理发泄法等。

  [走进故事室]

  故事一:《塞翁失马》

  问:塞翁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是什么?

  (认识改变法。改变对引起不良情绪的事物的看法,以改变我们的不良情绪。)

  故事二:《卧薪尝胆》

  问:勾践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是什么?

  (意志控制法。运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

  故事三:《徐悲鸿和奔马图》

  问:徐悲鸿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是什么?

  (情绪升华法。我们可以将一些苦闷、愤怒、忧愁等情绪与头脑中的闪光点、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转化为积极而有益的行动,从而振作精神,激励我们奋发向前。)

  [妙方分享]

  活动:学生将自己调节情绪的好方法放在老师事先准备的情绪调节妙方盒里,由班长随机抽样展示,然后同学们根据展示的效果,评选出身边的情绪调控高手。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现身边调控情绪的榜样,从中得到启发。)

  教师小结: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都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锦囊妙计来积极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做到我的情绪我作主。

  [合作探究]

  假如你是他,你会怎样做?(小组讨论)

  中午,期中考试成绩发下来了,小红考得很不好,想到回家要挨妈妈的批评,她心里非常难过,也很懊恼。邻座小胜考得不错,他不禁喜形于色,大声地对周围同学说:“我妈说了,如果这次考好了,就给我买名牌服装,到时候,我穿给你们看。”小红听到这话,一声不响地走出教室……

  思考:①小胜当时的情绪表达是否合适?你能想象当时小红的心情吗?②我们在运用一些方法调控情绪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①略。②情绪的表达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用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情绪表达需要考虑他人感受,要喜怒有常、喜怒有度。不良情绪需要宣泄,但是一定要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同时注意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小结】

  学生小结课文,畅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总结: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同学们,我们不要做情绪的奴隶,要做情绪的主人。每天早晨醒来,我们都要对自己说:

  沮丧时,我放声高歌。

  悲伤时,我开怀大笑。

  恐惧时,我勇往直前。

  自卑时,我换上新装。

  不安时,我提高嗓音。

  穷困潦倒时,我想象未来的财富。

  力不从心时,我回想过去的成功。

  自轻自贱时,我想象自己的目标。

  总之,我们的情绪我们自己作主!

  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

  永远会有太阳在照耀!

  让阳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愉快地去迎接新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在《快乐崇拜》的歌声中去慢慢体味今天的学习内容。

  (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设计意图在于以歌导情,以歌激情,情景渲染,情绪升华。)

苏设计教案8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主体课文写了苏红不小心把参加比赛的画弄脏了,又在爸爸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一张美丽、有情趣的画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课文行文简洁流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结构严谨,呼应对照严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道理的同时,要抓住“满意、端详”等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认识本课“苏、祥、幅”等13个生字,学写田字格中“参、详、奖”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图画导入,设疑激趣

  1.课件演示苏红的画并质疑:你看到了什么,发现图上什么地方画得最有趣?(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画上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狗。)

  2.为什么画上多了一只小花狗呢?这只小花狗是怎么来的?带着疑问学习课文《苏红的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注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同桌互助学习,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3.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并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小心把参加比赛的画()了,在()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一张()的画。

  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深入读文,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带有“满意”的`两段话,读一读,体会这两个“满意”的不同内涵。

  (1)出示第1段话:“苏红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①学生齐读这段话,想一想“满意”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什么?先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然后全班同学交流。

  ②这句话中的哪两个词语说明苏红对她画的画很满意?

  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满意”和“端详”说话。

  ④说说苏红的内心感受。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出示第2段话:“苏红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给画增添了不少情趣。苏红满意地笑了。”

  ①学生齐读这段话,联系上文想一想苏红是怎样把画弄脏的?把画弄脏后心情怎样?有感情地读出有关句子。

  ②爸爸为什么让苏红在弄脏的地方画一只小花狗?读出有关句子(“仔细”“……弄脏的地方,很像……花斑。”)说说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③“苏红满意地笑了”中的“满意”包含了哪些意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小结过渡。

  2.再读课文,升华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9自然段,想一想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说明爸爸和苏红肯动脑筋?课文中所写的“坏事”指什么事?“好事”指什么事?(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的句子,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3)说说苏红和爸爸是怎样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四、诵读全文,交流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交流学习本文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9苏红的画

  变

  坏事———好事

  动脑筋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学习《苏红的画》,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出字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歌诀、字谜、换偏旁、加减偏旁等方法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把要求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

  2.指导学生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1)让学生谈谈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应如何占格。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评”字,学生先书空,然后在生字本上认认真真写“评”字,同桌互相检查,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写字情况。

  (3)按照上面方法指导学生写“拾、脏、梯”3个字。

  3.指导学生写上下结构的字和独体字。

  四、学生练写

  1.要求学生把本课中的10个生字再分别写3个,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2.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纠正、指导,对写得好的提出表扬。

  五、课外实践

  收集古今中外少年儿童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故事,筹备召开一次故事会。

苏设计教案9

  一、游戏引入,初识象形字

  1.组织游戏:(出示课文插图)

  (互)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2)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把你们看到的用简单几笔画下来,看哪一组画得多画得像。

  (3)请一组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画。

  2.引人新课:

  (1)想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记录这些事物的吗?(示象形字)。

  (2)猜猜看,这些古代字符分别表示图上的哪些事物?

  门)这些古代文字逐渐演变,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些现代汉字。(示现代汉字)

  二、识读字、词、儿歌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木会读的字多拼几遍拼音。

  (二)识读字、词。

  1.自读生字。(示生字)

  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生词。(示生词)

  要求:词儿连读。

  3.小组学习,查读字、词。

  要求:小组同学互相帮助,让每位同学把每个字、词都读准。

  4.全班查读字、词。

  (l)查读字,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重点指导:川chuan 什chen

  (2)查读词:正音,词儿连读、读好听。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

  a.“竹子,石头,燕子”第二个字是轻声。

  b.“竹子”:看,绿油油的竹子,品读。

  “泉水”:听,泉水流动的声音,品读。

  “燕子”:说,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燕子吗?品读。

  (三)识读儿歌。

  l、自读儿歌。(示儿歌)

  要求:读准,读通顺。

  2.指名读儿歌。

  3.听录音读儿歌。

  4放音乐自由练读儿歌,练好后读给好朋友听,请他给你提提意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齐读儿歌。

  三、识字、写字:舟、竹、石、川、燕

  1.认读要识写的生字。(不带拼音)

  2.小组学习:讨论如何识记字形?

  3.重点指导“燕”字。

  (1)你有什么办法记“燕”字?(适时教学新偏旁“四点”,指正“燕’懒笔顺)。

  (2)师范写“燕”字。(边写边说如何把“燕”字写好看。)

  (3)生描红。

  4.全班交流其余4个字的识记方法。

  5.自学笔顺图。

  6.描红,观察各字的.重点笔画。

  7.书写所学生字。

  [说明]

  《识字3》一课是苏教版标准本实验教材小语~年级下册中的集中识字课型,是以介绍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为基本内容的看字形演变识字。此课要求学会9个生字,l个只识不写的字,认识3个新偏旁;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我们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以识字为切入口,以识词为中介,最后再以诵读儿歌来巩固树深识字、识词的成果,把看图到识字、识词,到儿歌连为一体。同时,注意处理好各部分的轻重,儿歌是为了结识字提供语境,而不是阅读课文,重点还应是识字、写字。于是,我们把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三大块:一是游戏激趣,引入新课;二是读准字、读好词、读通儿歌;三是识记字形、写字训练。接着,我们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设计各环节具体的学习方式及教学过程。

  1、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课时的游戏设计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在观察、画画、猜象形字的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象形字的来历,同时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坚持“先自学而后教”、“专教那些学生不会和相对薄弱”的原则。在识读部分采用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自读生字,同座互读词,小组合作学习查字、词,自读、听读、练读、好朋友互读儿歌等形式。在记字、写字部分采用小组讨论记字;自学笔顺图、自己描字、自己观察掌握如何把字写好看等过程,让学生充分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只对难读准的字,如“川、什”加以示范,对不易理解、读好的词,如“竹子、泉水、河川、燕子”加以点拨,对难记、难写的 “燕”字加以指导,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锻炼了自学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各方面得到发展。

  2.求实。

  对于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力求扎实。识字“实”:我们安排近20分钟时间识字,从初读的读准字音,到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到训练词儿连读,然后到小组学习查读字、词,人人过关。

苏设计教案10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主体课文写了苏红不小心把参加比赛的画弄脏了,又在爸爸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一张美丽、有情趣的画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课文行文简洁流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结构严谨,呼应对照严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道理的同时,要抓住满意、端详等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认识本课苏、祥、幅等13个生字,学写田字格中参、详、奖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图画导入,设疑激趣

  1。课件演示苏红的画并质疑:你看到了什么,发现图上什么地方画得最有趣?(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画上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狗。)

  2。为什么画上多了一只小花狗呢?这只小花狗是怎么来的?带着疑问学习课文《苏红的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注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同桌互助学习,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3。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并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小心把参加比赛的画()了,在()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一张()的画。

  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深入读文,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带有满意的两段话,读一读,体会这两个满意的不同内涵。

  (1)出示第1段话:苏红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①学生齐读这段话,想一想满意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什么?先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然后全班同学交流。

  ②这句话中的哪两个词语说明苏红对她画的`画很满意?

  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满意和端详说话。

  ④说说苏红的内心感受。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出示第2段话:苏红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给画增添了不少情趣。苏红满意地笑了。

  ①学生齐读这段话,联系上文想一想苏红是怎样把画弄脏的?把画弄脏后心情怎样?有感情地读出有关句子。

  ②爸爸为什么让苏红在弄脏的地方画一只小花狗?读出有关句子(仔细弄脏的地方,很像花斑。)说说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③苏红满意地笑了中的满意包含了哪些意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小结过渡。

  2。再读课文,升华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9自然段,想一想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说明爸爸和苏红肯动脑筋?课文中所写的坏事指什么事?好事指什么事?(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的句子,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3)说说苏红和爸爸是怎样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四、诵读全文,交流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交流学习本文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9苏红的画

  变

  坏事好事

  动脑筋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学习《苏红的画》,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出字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歌诀、字谜、换偏旁、加减偏旁等方法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把要求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

  2。指导学生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1)让学生谈谈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应如何占格。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评字,学生先书空,然后在生字本上认认真真写评字,同桌互相检查,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写字情况。

  (3)按照上面方法指导学生写拾、脏、梯3个字。

  3。指导学生写上下结构的字和独体字。

  四、学生练写

  1。要求学生把本课中的10个生字再分别写3个,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2。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纠正、指导,对写得好的提出表扬。

  五、课外实践

  收集古今中外少年儿童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故事,筹备召开一次故事会。

苏设计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浣溪沙·苏东坡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三、学生体验,指导赏析

  【赏析一】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赏析二】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赏析三】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四、学生品味,指导改写

  1、我独自漫步在枣花铺满了乡间的道路,一阵清风徐来,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满树的枣花,枣花扑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头巾上,我听到了轻微的落花声。整个村庄飘散着甜腻的气息,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觉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加上太阳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现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进入了一个山村,我在满村“吱吱扭扭”的抽丝缫车声响中,我听见有人吆喝卖黄瓜的声音。我来到一户农家前,试着敲门去讨碗水。在敲门时,我隐约看见,远处飘逸的柳树下,正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2、长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么落在身上,仔细一瞧原来是一朵朵枣花落在了衣巾上,好似为这一件衣服增加艳丽的色彩。在这村庄的路上走啊,听,两旁的屋子中传来了“沙沙”的缫车缫丝声音。不,不仅是两旁,沿着路上一直走过,到处响遍了缫车的响声。看,远方的那一棵古老的柳树,真想去感受一下历史的苍桑。咦,这儿已经有一个人了,那装在篮子里清爽的黄瓜正打算卖给路人,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刚刚喝完了好多酒,感到晕晕乎乎的,两个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闭上眼睛大睡一觉。我抬头望着高高的太阳,似乎奇怪地变成了好多太阳,一起将我喝水的欲望又上升一级。噢,天哪,我竟然离村庄越来越远,干渴的嘴巴到那里去寻找水。瞧,小路的两边,有好多百姓们在弯着腰辛勤劳作。汗水像下雨一样不停往下流,而脸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看那有一户人家。该吃饭了,可烟囱里并没有溢出饭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干活了么?我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没有人在家。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敲响了门……

  3、你看,枣花仿佛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会,衣巾上沾满了枣花,美极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么声音。如此悦耳动听,哦!原来是缫车飞快的转动的声音,飞快转动的缫车如一个失了控的转盘。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绿意在大地上覆盖着,像一件华丽的翠衣,一派凉意。农民在田地中来回穿梭,只见一顶顶斗笠在穿梭。一棵古老的柳树下,一位农民穿着粗布衣,正卖着一条条黄瓜,那黄瓜一排排整整齐齐,个个肥身材,黄瓜上还顶着一个下黄帽呢!人们围着那颗古老的柳树挑着入口爽脆的黄瓜,不一会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兴的喝几口酒,酒后,双眼开始打起架来,路还有那么长,现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觉。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空中,喝完酒后,觉的嘴渴得裂了条缝似的,难受极了。不意间,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间农舍,我犹豫地走到农舍前。正直丰收年,人们都到乡间劳作去了,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于是,我决定试着敲敲门,但愿里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装的官员,他就是苏轼。刚到这里作知州不久,这里就发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祷后终于下了雨,现在他就城东谢神去!他正赶路时,突然听到了簌簌的声音,原来是枣花轻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这说明春旱终于解除了呢,今年枣子一定丰收。苏轼一笑,不禁放慢了脚步,放松了心境,这才听到耳畔传来“吱吱呀呀”的缫丝车声,他侧耳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继续赶路吧,看见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农民坐在古老柳树的荫下,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此时行人并不多,卖主也并没有大声叫卖,只是斜依着柳树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点小酒,苏轼不由感到了阵阵困意袭来。天气炽热,二十里的路程显得是那样漫长,无法午睡也罢了,偏偏日头正晒,他渐渐越来越感干渴难耐,此时他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还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讨口茶来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会才遇到一山间的农家院落。于是他抱着希望上前敲门,心情却忐忑不安:正值农忙时节,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终于,有老妪来应门了,他用谦和的语气请求。接过百姓双手捧上的一碗清凉的井水,这位太守一饮而尽,困倦、渴望顷刻间变成了喜悦与满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这个热爱百姓、为民谢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让学生学习阅读与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吟诵、理解、品味、联想、反思是欣赏词的基本过程。

【苏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苏设计教案03-27

苏雅的画儿教案02-21

苏红的画教案03-21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10-29

苏红的画教案7篇03-21

苏洵六国论《六国论》苏洵教案04-02

《苏红的画》说课稿10-11

三年级苏版语文上册教案02-28

苏教 第四单元 乘法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