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怎样滚得远教案

怎样滚得远教案

时间:2024-08-31 11:09:3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怎样滚得远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怎样滚得远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怎样滚得远教案

怎样滚得远教案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上第34-35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对生活中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进行正确辨认和区分。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本质特征。

  四、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各种形状的实物和模型及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小朋友们,瞧!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带来了这样一份礼物,猜一猜里面可能装了什么?(任意猜)

  2.教师:究竟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打开盒子看一看吧!

  预设:小朋友打开盒子,看礼物。

  你们的盒子里都有哪些东西呀?谁来说一说。

  预设:我们的盒子里有魔方、墨水盒、水杯、肥皂、接力棒、足球、篮球、药盒。

  学生边说,边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自然而然引入所要探究的物体,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既兴奋又有期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特征

  1.分一分,初步感知特征

  (1)教师:小朋友们,这么多东西,你能把它们分一分吗?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该怎么分呢?4人小组讨论一下吧。

  活动提示:说一说,怎么分;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分。

  (2)教师:你们是怎么分的呢?

  预设1:把魔方、墨水、肥皂、药盒这4个分在一起;把水杯、接力棒放一起;把篮球、足球放一起。

  教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预设2:把魔方和墨水盒放一起,把肥皂和药盒放一起,把水杯和接力棒放一起,把篮球和足球放一起。

  教师: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合理呢?

  预设:方法2更合理,因为魔方和墨水盒都是方方正正的。肥皂和药盒都是长长方方的。

  教师:你们都同意吗?我们一起来分一分。(微课片段1)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渗透分类思想,使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初步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摸一摸、滚一滚,探究特征

  (1)教师:小朋友们,现在请小组合作,把盒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摸一摸、滚一滚,想一想为什么分成这样的4组。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2)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谁能来说一说为什么把它们分成这样4堆?

  预设1: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这两个物体都是方方正正的,都有角,还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这6个面大小都相等。

  预设2: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图形,这两个物体都是长长方方的,也有角和平平的面,只不过面的大小不同。

  预设3:第三组物体,上下一样粗,看上去像根柱子。而且上下两头都是圆圆的,躺下来之后,都会滚动。

  预设4:最后一组物体圆溜溜的,没有角,也没有平平面,它们会滚动呢,而且还会任意滚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滚一滚,摸一摸等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初步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把每一类物体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3.揭示概念,形成表象

  (1)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分成这样4组。我们一起跟着微课再来理一理。(微课片段2)

  (2)小朋友们,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脱掉这些外套,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微课片段3)

  教师:哇!原来第一组物体脱掉外套后,就是这样方方正正的,我们把它叫做正方体。(板书:正方体)第二组是长长方方的,叫做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第三组物体像根柱子,我们把它叫做圆柱。(板书:圆柱)最后一组圆溜溜的,叫做球。这4组物体在数学上都叫做立体图形。(板书:球)这4种物体,在数学上都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立体图形。(板书: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抽象出一般模型,揭示其名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强化特点

  1.判断立体图形

  教师:小朋友们,生活中有很多立体图形,现在就要来考考你了。看!这个是什么图形?(球)对了。这个呢?(圆柱)没错。下面这个呢?(长方体)是的。这个又是什么?(球)对!(播放微课)

  2.找立体图形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太能干了,这些图形难不倒你们。看,这个图形也是有这4种立体图形组成的。请你找一找它的身上每种立体图形各有几个呢?把答案写在书本37页上。开始吧!

  (2)学生数图形,并记录。(教师巡视时提醒学生边数边做标记。)

  (3)教师:我们先看长方体,一共有(4)个。一起数一数,1、2、3、4,4个。

  再看正方体,有(1个)。球有(1、2,2个)。圆柱有(1、2、3、4,也是4个)。

  (播放微课)

  小朋友们,你数对了吗?数对的请举手,真能干!

  3.教师:数一数,有几个正方体组成?有困难时用实物摆一摆,验证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1、2,把立体图形还原成生活中图形,把生活中图形抽象成立体图形,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拓展练习数正方体,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四)总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梳理主要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

  六、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物体

怎样滚得远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题材引导学生经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体会结论的可靠性,感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28-29《怎样滚得远》,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难点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及学生实验过程的控制。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角的相关知识后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已经具备了角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角知识的运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及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实验十分感兴趣,为本节课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学习资源的设计及使用说明:

  教学的准备:数学课件:自制的.相关滚动的动画,以及生活中的楼梯、桥梁、滑梯、滑雪场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创设情景

  激情促思

  1、师:(电脑出示汽车图)这是什么?我们怎样能卸下汽车上的油桶呢?(教师点击电脑出示滚动图)这样滚动有什么好处呢?真聪明!

  2、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点击林场图)你们知道森林里的伐木工人经常用什么方法将山上锯下的原木运下山的呢?对了,他们经常运用滚动的方法将山上的原木运下山。(点击滚动图)

  3、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到物体在斜坡上滚动的方法,这样既省力有方便。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滚动的实验,你们看。(点击出示滚动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4、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想不想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滚得远》。(板书课题)

  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了解。(板书:实验)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有许多的运用,大家看。

  1、电脑出示你知道吗?

  我们平时走的楼梯好像一个斜坡。如果我们在楼梯上铺一块木板,那么从侧面看木板与地面会形成一个角。

  比较两种楼梯,你发现了什么?

  2、电脑出示大桥图

  师:引桥为什么这么长?

  3、电脑出示滑梯图(坡度小和大)

  生:这是一辆装满油桶的汽车

  生1:找几个人搬下来;生2:先铺一块木板,把油桶放倒滚下来……

  生:省力、方便

  生1:用汽车运

  生2:从山上滚下来

  生:第二次比第一次滚得远。

  生:第二次的斜坡和地面的角度大了。

  活动延伸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有许多的运用,大家看。

  1、电脑出示你知道吗?

  我们平时走的楼梯好像一个斜坡。如果我们在楼梯上铺一块木板,那么从侧面看木板与地面会形成一个角。

  比较两种楼梯,你发现了什么?

  2、电脑出示大桥图

  师:引桥为什么这么长?

  3、电脑出示滑梯图(坡度小和大)

  师:看了这两种滑梯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4、电脑出示滑雪场。

  师:滑雪场为什么要设计出坡度呢?

  生: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较小时,楼梯显得平缓,但楼梯占地的面积要大一些;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较大时,楼梯的占地面积就小一些,但楼梯显得较陡。

怎样滚得远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是物体滚得比较远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会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

  你从中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二、讲授新课

  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

  1、用木板搭成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成30°角。

  2、将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上。

  3、轻轻松开手,让物体自动往下滚。

  4、等物体停止滚动后,量出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

  5、反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测量并记录每次滚动的距离,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三、记录好数据,填好表格:

  实验记录:斜坡与地面成30°角

  把木板分别搭成与地面成45°和60°角的斜坡,进行同样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实验记录:斜坡与地面成45°角

  实验记录:斜坡与地面成60°角

  各小组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试一试,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重难点精讲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完成后,师生交流结果,

  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不同,物体滚动的距离也不同。当地面与斜坡形成的角度是45°时,滚得最远。

  五、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说说你的收获。

  ①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不同,物体滚动的距离也不同。

  ②做几次同样的实验,再求平均数,得到的结论更可靠。

  ③很多生活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

  六、随堂检测

  1、下面是华江果品店某星期5天卖出苹果、橘子情况的统计。

  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五个同学积极向汶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捐赠图书,分别捐了83本,92本,70本,103本,82本,平均每人捐赠图书多少本?

  3、陈明看一本故事书,前三天平均每天读11页,后四天平均每天读18页,陈明这七天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七、板书设计

  怎样滚得远

  ①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不同,物体滚动的距离也不同。

  ②做几次同样的实验,再求平均数,得到的结论更可靠。

  ③很多生活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

  八、作业布置

  1、选择一个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进行调查,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

  2、预习第100、101页的有关内容。

【怎样滚得远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球儿滚得快》反思12-31

《看谁喷得远》中班教案03-24

中班体育教案看谁投得远反思12-23

中班体育教案《看谁投得远》反思12-27

幼儿园大班远与近教案09-08

《怎样呼救》教案10-31

水是怎样的教案03-08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02-2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