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初冬》教案

《初冬》教案

时间:2024-06-08 10:43:23 教案 我要投稿

《初冬》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冬》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冬》教案

《初冬》教案1

  【教学设计说明】

  《初冬》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它描写了我国农村初冬时节雾天的景色。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两幅插图分别展现了“雾中”和“雾后”农村的不同景象,为学生理解词义句意,提供了直观主动的语境。课文与此对应,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景色特点;学习生字新词,读懂描写景物变化;按提示会写“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式;朗读课文时,能正确读出句与句子间的停顿;能背诵课文。

  本教学设计注重从观察插图着手,借助景物的具体生动的形象,组织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在比较中激疑引趣,以诱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唤起儿童朗读课文的学习兴趣,在“看看、想想”中,释疑求解,在“读读、写写”中练词、练句。进而在朗读训练中理清句序,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对比法帮助记忆,进行背诵。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练”为主线,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动脑、动口、动手。同时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

  【教学主要步骤】

  一、看图激疑,学习字词

  1.观察课文插图二,学习生字。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雾后景色),说说这幅画中有哪些景物,美不美?借助图中景物学习生字:芒、塔、野。

  2.观察插图一,比较中学字。

  引导学生与图二比较,说说同一地方,景物有什么不同。(出示“模模糊糊”)学习生字:隔、层,并带着“为什么不一样”的`疑问,试读课文。

  二、读文释疑,理解第一段

  1.初读全文,解疑中学字。

  学生试读课文,了解课文分别写了“雾中”景色和“雾后”景色。读1、4节的句子。学习生字:初、雾、茫,比较“芒”与“茫”音形义的异同。

  2.细读第2、3小节,理解句子。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了雾很大?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有关的词句,说说意思。教师可用“纱巾遮脸”,观察图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望不见”、“看不清”、“不耀眼”的句意。结合讲读,学习生字“淡、耀”。比较“望”、“看”不同。

  3.试背第一段。

  教师可按“远处”、“近处”及空中方位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句序,练习背诵。

  三、练字练句,细读第二段

  1.用比较法学习第4、5小节。

  教师可指导学生与第一段对照,了解雾散后景色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应的词语:“射出光芒来”、“望得见”、“看得清”,这些词语在朗读时读重音,使雾中和雾散后的景色对比更加强烈。

  2.读读练练,学习6—8节。

  按“什么地方”、“什么怎么样”或“谁干什么”的句式读懂每一节的意思。学习生字“原”,口头完成练习4。

  3.重点理解第7节比喻句。

  让学生理解“灯笼”比作大柿子的形状,找出表示柿子多少、大小、颜色、形状的词语,完成课后练习3。

  4.读中理序,指导背诵第二段。

  课文第5—8节,每节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方位的词语,每节写法有相似的句式。

  这两个特点可用来引导学生背诵。

  四、配乐朗诵,激发朗诵兴趣

  配乐朗诵时,可让儿童闭目想象大自然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老师概括初冬季节自然景色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复习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隔野耀

《初冬》教案2

幼儿园深秋初冬教学教案


1

幼儿园深秋活动教案:在秋天里活动

2

秋季幼儿园大班教案:太阳喜欢

3

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去秋游

4

深秋幼儿园活动教案:秋天的画

5

幼儿园教案:我们去儿童公园玩了

6

幼儿园教案:秋天里的菊花

7

幼儿园活动教案:秋叶飘飘

8

幼儿园教案:飘到地上睡觉觉

9

幼儿园活动教案:送给树妈妈的.礼物

10

幼儿园活动教案:百货商店

11

亲子小游戏设计(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12

小兔跳房子(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13

帮助小鸟找家(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14

我爱秋天—桔子写生(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15

我是一片小树叶(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16

秋游计划(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17

飘到地上睡觉(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18

树叶果盘(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19

养成好习惯(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初冬》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 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 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 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 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 初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的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3.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初冬季节的一些景物特点,理解课文中太阳、田野和树林在雾中、雾后有什么不同。

  教具准备:电脑,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一年有几个季节?

  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走来,万物发生了变化,欢笑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过些日子冬天即将来临,那冬天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叫什么呢?巧妙的引出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初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

  1.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字词:

  初冬

  田野

  庄稼

  耀眼

  光芒

  柿子

  模糊

  白茫茫

  3.配上音乐,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做到: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评价老师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一)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1)这样大的雾,课文中用什么词语形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2)读白茫茫,要求:慢一些

  3)看电脑演示,进行品读。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数一数有几句话,想一想有什么没读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词句。

  1)隔着我们和田野、树林间的这层纱,指的是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模模糊糊

  3.思考:这两句话中为什么前一句用“望”,后一句用“看”?

  4.指导朗读,看电脑演示,试着把模模糊糊的感觉读出来。

  (三)第三自然段:

  1.师生分别读一遍,然后比较读的情况。

  2.指名谈体会,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体会词语。

  3.看电脑演示,体会:发出淡淡的光,然后在感悟的基础上练习读。

  (四)小结:

  1.课中练习:让学生口头练习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 )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 )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 )淡淡

  的光。

  进行评价: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 望不见 )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 看不清 )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 发出 )淡淡的光。

  2.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在理解词句时,运用了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在读书读报时遇到读不懂得词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做这些事情的情况,这样就可以读懂了。

  (五)第四、第五自然段:

  1.观察下雾时和雾散后的两幅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己读四、五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雾散后,太阳( )光芒来。

  2)雾散后,远处的塔、小山都( )了。

  3)雾散后,近处的田野、树林也( )了。

  3:电脑演示下雾时和雾散后景色的对比,体会后练习朗读。

  (六)第六到第八自然段:

  1.小组自学。要求:

  1)一个同学朗读。

  2)其他人结合一段内容谈体会。

  3)同学间相互补充。

  2.汇报学习成果

  3.看录像体会初冬景色的特点。

  四、再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师生共同介绍有关初冬景色的资料

  3.总结 :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了词句;在学习

  的同时,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领略了初冬的景色,收获真不少!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自己配乐朗读全文。

  2.从课外书中找一找,读一读描写各个季节的景色的文章。

  板书设计:

  22 初冬

  下雾时 雾散后

  望不见 望得见

  看不清 看得清

  发出 射出

  探究活动

  观察下雾前和雾后的景象和其变化。

《初冬》教案4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老师来到马鞍山已经好几天了,真为你们生活在这个美丽清洁的城市而感到高兴,那么你们知道老师的家乡在哪里吗?

  生:是不是在山东。是不是在北京。

  师:老师的家在北方的一座小山村,那里的景色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那里初冬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注意看这两个字,借助拼音读。

  生:(读略)

  师:“冬”是冬天,那么“初冬”是什么意思?

  生:冬天刚刚开始的时候。

  师:那么“初”是什么意思?

  生:刚刚开始的时候。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早就说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字离开词,词离开句,它的意义就很难说了,因为汉语的字、词多数是多义的,窦老师这样处理符合这一原则。

  师:冬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小山村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赶快把书打开,借助汉语拼音认真地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提出三个要求: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2.不懂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3.标自然段。听懂了吗?谁能把老师说的重复一下?

  生:重复。

  点评:初读的目标定位适中,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首要任务。“新大纲”说,“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是很有道理的。课文教完了,有的学生还读不通顺怎么行呢?让学生画不懂的地方,

  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的”,使教师的心中有数。但要逐步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不能满眼都是问题,以免把老师弄得无所适从。不能让宝贵的时间在“学生问,教师答”中流逝。

  师:嗯,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大声读。

  生:(读略,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首先检查一下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来读一下生字。这么多举手的,开火车读。

  生:(读略师指出重点字)

  师:安徽小朋友真聪明,快把书端起来,看看你画出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白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松树、柏树为什么到了冬天还是那么绿?

  师:关于这个问题,谁能说一说?

  生:因为松树、柏树的叶子非常厚。

  师:这个问题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也遇到了,《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里头就介绍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因为松树的叶子非常的细而且外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着它,关于这个知识细节,回去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淡淡的光”是什么样的光?

  生:“望”能不能改成“看”呀?

  生:柿子应该是结在树上的,为什么写挂在树上?

  师:同学们看得真细心呀,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把它提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么这样吧,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句一句地读,一边读一边体会,看谁不但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

  点评:窦老师处理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她把重要的、能通过读来理解的词语留下来,把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性的问题随即作一解答,而不是“有问必答”,更不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主导”与“主体”意识很强。

  生:好!

  师:先来学第一小节,谁来读?

  生:(读略、个别读,齐读)

  师:“雾”是个生字,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字的字形来讲一讲雾?

  生:“雾”是个生字,上边是“雨”下边是“服务”的“务”,根据上边的“雨”字头我知道“雾”跟天气有关。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白茫茫的雾呢?

  生:想!

  师:那么好!跟老师来一起看看(放录像)。雾大不大?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读字—卡“白茫茫”。

  点评:此时放“雾”的录像适时而且必要,这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阅读教学应该是读,由读而懂。能读懂的尽量让学生读懂,这样才不失阅读的意义,读不懂的可以采取电教手段或其他手段直观加以“辅助”。铺助而已,切不可喧宾夺主,窦老师的`更可贵之处是“以看促读”,看录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朗读课文,这叫“不忘本”,“万变不离其宗”。

  生:(读)

  师:刚才提问题的同学你懂了吗?

  生:懂了!

  师:把“白茫茫”放在句子中体会,谁能读读这句话?

  生:“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师:那么在早上,小山村在白茫茫的大雾中又是什么景象呢?快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略)

  师:这小节几句话?这么多举手的,看来读书很用心。

  生:这小节有两句话!

  师:我们来一句句读,讲一讲,谁来读第一句?

  生:(读略)讲的是雾太大,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怎么望也望不见!

  师:那么你怎样读让人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

  点评:这是落到一个“读”字上。窦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而是问学生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感情是读而后有的,不是先有而后读的。

  生:(读略)

  师:谁能来给他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蛮好的!“都”读得很长,我要读比她读得还好(读)。

  师:全班同学就像她这么读。

  点评:应当很好地表扬这位学生。他既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予以肯定,又很有自信心,敢和别人比这是很可贵的心理素质。

  生:(齐读略)

  师:谁来读第二句,讲一讲?生(读略)

  师:请同学往前看:(师画田野)注意看田野的野的笔顺(学生跟着说)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像近处的田野、树林都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的,是什么样的,在生活中你见过吗?(老师边说边画)

  点评:我多次听过窦老师上课。她绘画基本功扎实。这里的画,不仅有助于教学,也是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展示,它的作用远远超过插图,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生:生活中我见过,我感觉雾很大,下雾的时候什么都看不见!

  生:上次爸爸带我去公园玩,我看见一个新娘子,脸上有一层纱,纱蒙住了新娘的脸,看不清新娘长什么样子,感觉她很漂亮。

  师:不是漂亮,而是感觉模模糊糊很美吧?就像课文里说的一样。

  生:有一次我上学,雾很大,连学校都看不清。

  师: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就一边读一边想,女生读,男生想。

  生:(读略)

  师:非常好!刚才有个同学说“望不见”为什么不改成“看不清”,谁能说,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为什么不能换一下?

  生:因为看远处用望,看近处用看,所以不能换。

  师:望和看意思一样,“望”向远看,“看”远近都可以,也可改成看不见,但是课文里面这么用词,既准确又恰当,你们说好吗?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该生点头)

  点评:关键性的知识教师一定把握准,做到胸有成竹。

  师:刚才我们在理解这两小节时,是抓住重点词一边读一边想,去体会、想象,看同学们读得多有感情!那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体会学习三、四小节,你看哪个词应该重点体会就画出来。

  点评:窦老师时刻不忘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该退居二线时,就退下来,不要不放心。

  生:(读略)

  师:谁愿意读?

  生:(读略)

  师:同学们,她在读的时候,你认为哪些词读得比较好,说说看?

  生:她“慢慢地”、“淡淡地”词读的好!

  师:你们跟她一样吗?那我想问问这名同学你为什么这样读呀?

  生:因为太阳是慢慢地升起的,所以得慢点读。雾没散之前,太阳发光不强,太阳发出的光一点也不耀眼、很弱,所以应该读慢点“淡淡地”。

  师:好!说的非常好!给大家再读一读。

  生:(读略)

  师:同学们像他一样读。

  生:(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能不能加动作表演,前后桌商量一下。

  生:(议论)

  师:谁愿意来表演读。

  生:表演读。

  师:同学们很有创造性,“淡淡”一词,动作不一,接着读第四小节。

  生:(读略)

  师:嗯!读得不错。是呀,到了初冬的季节正是人们忙着收白菜的季节。我们就一边读一边想想人们正在忙着收白菜的情景。

  生:(读略)

  师:我们就找四名同学读一下,请一名同学推荐四名同学读,并分配读哪一自然段,其它同学闭上眼睛,让我们看看下雾时的景色。

  点评:学生能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就证明把文章读懂了。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说到底,是“还原”能力。

  生:(读略)

  师:睁开眼睛,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把你看到的和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生:(讲略)

  师:讲得这么认真,读得这么好,同学能背下来了吗?我们一边背一边想。

  生:(背)

  师:这里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唱个歌吧!

  生:唱歌

  师:刚才下雾时景色这么美,那么雾散时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一边读一边想,同桌之间讲一讲,开始读。

  生:(读略)

  师:读得很认真,请同学把题签拿出来,把你读懂的填上,填完举手!

  生:(填略)

  师:请同学按课文内容填空(幻灯),讲一讲为什么用“射出”?

  生:因为第一句讲太阳出来了,雾慢慢散了,光也明亮了,所以用射。

  师:看来你是真明白了,读第二句,谁填第二题?

  生(填略)

  师:正像同学们讲的那样,远处的塔、小山都望得见了。(画塔)

  师:谁来做第三题,我们读一读。现在老师要检查对课文的朗

  读情况,男生读五、六自然段,女生读七、八自然段,看清森林,还看清什么?

  生:柿子树。

  师: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

  师:好!让我们来细细看这句话,都看清柿子树什么了?

  生:大!多!圆!

  师:有个同学说为什么不说结着,而说挂着。淮能说?

  生:因为书上把柿子比作灯,所以用挂。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柿子结得又大又圆沉甸甸地坠在那儿,用“挂”真准确。那么同学明白了吗?作者用词恰当,一句话写出大小、颜色、形状,我们背下来。

  生:(背略)

  师:还看清什么?

  生:松树、柏树不怕冷,落了一层黄叶。

  师:那么我们就来读这一小结。想想这句话所描写的意思。

  生:(读略)

  师:女生读七、八小节,男生一边听,一边感受。

  生:(读略)

  师:通过刚才读,雾散美不美,想不想背,背诵方法很多,我们就试着看图背。

  点评:语文教学有积累意识,重视读背。幼学如添,小时候背的东西记得牢,能终生受用。

  生:跟图背。师:真不错,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遇到不懂的提出来,同学们去体会、理解,读得多有感情,让我们亲眼去到北方的小山村去看看景色,一边看,一边背(放录像),小山村的景色美不美,回去用课文的语言讲给家长听。

  生:好!

  师:下面来做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手势做出判断。

  生:(做略)

  ①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②农民正在收庄稼。

  ③人们正在园子里忙着种白菜。

  ④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⑤森林里落了一层黄叶。

  师:加上“初冬时节”能不能把上面这几句正确的话加上合适的词,把它连起来,说一说。

  师:全班说。

  生:(齐说略)

  点评:这项练习一箭三雕。第一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掌握了;第二,是对全文的概括;第三,有机地进行了说的训练。窦老师教学有心,从中可见一斑。

  师:同桌之间再讲一讲。

  师:刚才你们所讲的,就是书中所讲的北方小山村所描写的景色,再过一段时间你们马鞍山市就要到冬天了,请你做个细心的小朋友,去仔仔细细观察,把你们所观察到的写封信寄给窦老师好吗?

  生:好!

  师:下课。

  [赏析]

  于永正

  这节课最大特点首先是把“读”贯穿始终,把“读”落到实处。无论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都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教师讲的本不多,只是在教学中起到了“导”的作用,或点拨,或展开,或提示,或激励,或提问,如此而已。其次是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问题从学生中来,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在读中去思考,这是窦老师的高明之处。学生真正不懂的,教师还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窦老师良好的教学情感。上课时,她情感丰富,情绪饱满。因为她有良好的教学情感,所以她的课才上得既扎实又灵活。扎实这一点,从实录中可以看出来;至于“活”,读者就只好透过实录的文字去想象了——即去“还原”了。

《初冬》教案5

  《初冬》

  一、教材简析:《初冬》一课选自语文教科版第三册,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初冬》教案。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描写了一幅我国南方田园初冬早晨的美丽景色。课文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及其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通过比较,知道雾中和雾散后景物有什么不同,在想象和体会的基础上朗读文本,感受初冬的景色特点,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初冬的雾大和雾美。2、了解和体会初冬季节雾中、雾散时的壮丽景象。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四、教学准备:课件、白纱巾五、

  教学过程:

  (一)释题引入,引起兴趣师:孩子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师:一提到冬季,人们自然会想到那皑皑白雪,美丽的冰灯。其实初冬的雾景也很迷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初冬》。[课件]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试着写一写吗?(板书课题,“初”字是衣字旁,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师:那么你知道“初”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到初冬的小山村看一看。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课文中有许多新词语,谁来跟他们交个朋友?[课件]师:去掉拼音小帽,你还能读准音吗?谁来领读?[课件]师:仔细读一读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区分:芒和茫)[课件]师:你们能把这两个词送回句子中再读读吗?[课件]师:生字宝宝已经从生词里跳出来了,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课件]师:你见过“雾”吗?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师:其实在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小水珠聚在了一起,就形成了雾。[课件]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师:把字宝宝送回文中,老师相信你会读的更好,再来读一读课文吧,请你标出自然段。[课件]师: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师:是呀,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雾中的景色(板书),后写了雾散后的景色(板书)。请你们同桌合作再读一读,一起找一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了雾中,那几个自然段写了雾散后?师:谁来说一说?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雾中的景色?那你来读一读雾散后的景色吧。师:这两位同学通过他们流利地朗读带我们走进了初冬的美景中,在这一片大雾中远处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生汇报:①远处,望不见;[课件] (板书)师:谁愿意用他的朗读让大家都感受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师:他读得怎么样?师:那你也读一读。师:你的朗读使老师感受到了那浓浓的大雾,你感受到了吗?大家就像他这么读。师:那近处的景色又如何?②近处,像隔着一层纱,看不清;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你能看清大家吗?那现在呢?大家能看清他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看不清的情况吗?(在书上画一画作为积累)想不想亲眼看一下?[课件]文中句子写的多美呀,让我们感受到了隔着这层纱看近处的景物是一种朦胧神奇的美。带着感受再来读一读吧。[课件] (板书)师:“望不见”“看不清”都在说看雾中的景色,我们把这两个词语调换一下行吗?能说说理由吗?师:“望”是向远处看,“看”通常用于近处的看,文中的用词多么准确呀![课件]让我们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远近景色的不同吧,男同学用你们的朗读带我们看看远景,女同学向大家展示一下近处的美吧!(板书)[太阳课件]师:瞧啊,这是什么?雾中的太阳什么样?让我们到句子中去看一看。师:他读的怎么样?(随机指导、范读)师:快自己试着读读吧。师:这回谁再来读?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师:是呀,平时光芒万丈的太阳现在却只发出了“淡淡的光”,这是因为(引读“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远处的景物望不见了是因为(引读“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近处的景物看不清了也是因为(引读“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课件]师:是呀,在这白茫茫的一片大雾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由远及近的欣赏到了小山村的美景,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能背诵下来了,如果忘记了也可以看着屏幕想一想,让我们一同走进雾中的小山村吧。[课件]师:过了一阵,[课件](引读)“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那雾散后这些景象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快自己读一读、看一看吧。师: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师:树林中的柿子树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课件]①柿子树,像红灯笼师:小声地读一读这两句话,你认为那句写得美?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数量、样子、颜色)[课件]师:那怎样读才能展现出这句的这些优点呢?你来试一试吧?师:雾散了,树林里也别有一番美景[课件]让我们一起到树林里去看一看吧。落叶—黄,松柏—绿。(指导朗读,体会松树柏树的坚强的精神)(指名读)(齐读第8自然段)师:不怕冷的松树和柏树多坚强啊,它们为初冬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抹充满生命力的翠绿。

  (四)回味课文,美读结束师:孩子们,在这大雾弥漫的初冬,我们既感受到了雾中那模模糊糊、像隔着轻纱的朦胧之美,又欣赏到了雾散后这清亮的、多姿多彩的美,大自然是多么的美丽、神奇啊!它留在了我们的眼里,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最真挚的情感去感受初冬的美景吧。[课件]六板书:19 初 冬雾中雾散远望不见望得见近看不清看得清

《初冬》教案6

  《初冬》是小学语文新编教材第三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讲读课文。作者恰当运用了对比、比喻、重叠词等手法,描绘了雾中和雾散后景物的不同特征。教学中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深化词语的理解既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又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下列举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在理解“白茫茫”一词前,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浓雾弥漫时的景象,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像这样一眼望不到边的白就叫“白茫茫”。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景象可以用“白茫茫”来形容。这样从生活中抽象出词义再回到生活中具体运用,进一步建立了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联系上下文。文中描写雾中和雾后的太阳光,分别用了“发出”和“射”两个动词。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这两个词各出现在什么时候,在与课文的联系中使之明白用“发出”是因为太阳被大雾遮盖,光线弱,而“射”则强调出雾散日出后光线很强。

  3.运用比较。教学“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不清了”这句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句中一个用“望”一个用“看”?这两个词在句中能交换吗?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两词的细微差别。4.利用直观。

  理解“光芒”一词,教师画一轮光芒万丈的太阳,就形象地突出了“光芒”是指向·四·面·放·射·的·强·烈的光线。与前文“淡淡的光”相呼应,强调出雾散后太阳的变化。

  二、教给多种方法,深化理解比喻句课文分别在前、中、后三处运用了比喻句。而比喻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只是一知半解。我以此为突破口,由扶到放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比喻这一写作手法。文中首先出现的比喻句是:“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教学步骤如下:

  1.联系第一段思考:在这个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2.为什么把雾比作纱?它们在哪些方面相同?出示白纱演示。(纱和雾都是白色的;透过纱和雾看景物都有朦胧感;纱质地轻软,雾很飘渺,给人的感觉相似。)

  3.你觉得用上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这个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想出了雾的颜色和在雾中的感觉,言简而意丰。)

  4.指导朗读。“一层纱”读轻一些,“模模糊糊”要读得重一些、慢一些,显出在雾中努力张望的样子。把以上学法总结为四步曲:①找一找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②比一比它们哪些方面相同。③说一说这样比喻好在哪里。④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二句:“太阳像个红球,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采取学生自学一步,教师小结一步的方式。在第一步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不把太阳比作火球?帮助他们抓住雾中这一特点,体会作者比喻的准确。

  第三句:“柿子树上挂了许多大柿子,好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放手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仅在难点处加以点拨,如学生明白了柿子与红灯笼在颜色、形状上相似,还要引导他们注意柿子与灯笼所处的位置。

  另外,本体“·许·多大柿子”和喻体“·一·个·一·个红灯笼”两者间还存在着数量的对应。此外,在学科活动中还应把这一知识点用游戏形式加以延伸。由教师提供图片,以找朋友的形式连起本体、喻体说一句话。通过比喻句辨析,了解本体和喻体既要相似,又不能是同一类事物等方法。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比喻句的教学真正落实到位。

【《初冬》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初冬》02-25

初冬一教案04-12

初冬作文初中09-26

初冬初中作文01-29

初冬初中作文[精选5篇]03-11

初冬初中作文锦集(3篇)03-05

初冬的雨小学作文(通用29篇)10-27

教案中班教案02-23

高中教案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