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

时间:2024-10-09 10:05:40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海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思想:

  “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林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诵读、品味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像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

  教材分析: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而优美,生动地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教学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诵读,从而去读感悟美、表现美,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5、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大兴安岭广袤优美的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北上去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听说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与老舍爷爷同行,开始我们的兴安之旅!坐在疾驶的火车上??

  (出示投影:大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动感的画面,轻扬的音乐,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神情专注,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到此情此景之中,而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中,觉得自己已经走进优美的原始森林,给学生对林海的初步感受。)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板书:美

  二、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品位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小片段。一会告诉同学们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认真品味。你们品,我也品。一会看看到底谁找的是最美的谁汇报的是最精彩的!生:仔细品读。 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2、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

  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

  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三、品味美

  注:岭、林、花、木四个小片段的出示是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出现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学而导。

  1、岭的教学

  生:朗读。

  (出示投影: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云横秦岭”什么样子啊!感受到了吗?

  (出示投影:“云横秦岭”图片,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与秦岭的对比中,显示出秦岭的突兀险峻,突出“岭”的温柔,通过进一步朗读体会。)

  (2)老师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 (出示投影:配乐的温柔的岭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岭的温柔。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优美的。)

  问:那么你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温柔之美读出来吗?还有谁体会到了岭的温柔之美?先自由读体会,然后找人朗读。

  (3)齐读体会。

  2、林的教学

  (1)、生:朗读

  (出示投影: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呢? 生:一望无际 浩瀚无边 苍翠碧绿的林的海洋;

  生:到处都是树木,很辽阔,很美丽的画面??

  师:这时微风一吹,你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微风一吹,碧波荡漾、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真美啊!??

  师:如果给这幅美丽的画面配以动听的声音,你认为应是怎样的一种声音? 生:我听到了松涛“哗——哗——哗”如波涛拍击岩石的声音;时而柔缓,像小溪流过的声音??

  师:谁来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色彩斑斓的绿。

  生:朗读体会。

  师:有声有色多美的一幅画啊!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体起立,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抬头向四周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座座岭,还有山岭上的森林;我看到了千山一碧的山岭?? (出示投影:一幅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感象,感知满眼的绿。) 师: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地往前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还是森林、碧绿的、一望无际??

  (出示投影:又一幅更广袤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更深的一个视觉冲击,再次感知满眼的色彩斑斓的绿,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利于领略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其意。)

  师:是啊,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不要求的把感受说出来,而要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

  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看见了,看见了那浩瀚无边苍翠碧绿的原始森林。

  (2)、生:朗读

  (出示投影: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生:朗读评价,领略兴安岭的浩瀚。

  生:朗读体会。

  (出示投影:1、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比较感知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生: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再次朗读体会。

林海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林海》,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谈教法、谈学法、谈教学程序、谈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谈教材

  本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是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共三篇文章,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林海》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我的研究主题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读熟且会写本课五个生字,会给五个生字简单组词。

  2、能力目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不同方法,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学会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本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我以“美”为导线,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采用“三步教学模式”,即“回忆美——寻找美——创造美”。

  (一)、回忆美

  我采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用一个字形容你对“林海”的感觉为导入口,从而引出本课的一条重要线索——美。

  (二)、寻找美

  整个过程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扶——放的方式下学会找相关语句,学会表相似感受,学会读相应感情。具体操作如下:

  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岭的美表现在哪里?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在这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多样,如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指名学生演板。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有了上面学法的教学,在教学“林”和“花”时,我主要还是采用从扶到放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林”时,我先组织学生自由找表现林美的语句,进行交流评议再朗读,而在教学“花”这一片段时,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相信学生不仅对课文更加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创造美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请学生为“林海”写导游词和广告词的练习,这不仅是对整堂课的巩固,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好途径。

  《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美,让学生们通过读,找出文中反映景美的几个句子,通过读去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岭、林、花)的特点,从而回到“美”这个总的特点上。整堂课上下来,条理蛮清楚的,但是不足之处却是很多,具体如下:

  1、在总体把握上,把“美”作为该课的主线,尽管在理论上似乎是不错的,但对整篇课文来讲,似乎是太笼统了些,本篇文章的主线应该是“亲切与舒服”,在教学中我应该在“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深入一些,进而引出主题,让学生的学习再明确一些。

  2、还是没有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步一步,都是在扶着学生走,放不开手,而在讲解大兴安岭的景物描写这一部分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是方法去学习,但是我却始是以我的“讲“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的思路没有很好地拓展,而他们的主体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3、在朗读方面情感还是不够。尽管我的这次的研究主题是“以读悟情,以读表情”,但是从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来看,还是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追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未能明确地引导学生领会朗读的技巧。如:在教学“岭”时,我只是告诉学生要读出“岭”的

  温柔,而没让学生交流如何读出这种感觉,使朗读教学显得有些表面化,以致让学生的读显得有些平平淡淡的。另外在时间进度等方面都是有待改进的。

  总之,整堂课上下来,不足之处甚多,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中,努力改正,同时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将来走上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海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article/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sjbwz/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article/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抓特点 表感情

  岭 多而温柔 名字悦耳 亲切舒服

  林 绿而浩大

  林海 花 多而美丽 美得不空洞 亲切舒服

  木 美丽与建设

林海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用遮挡关系描绘林海。

  2、运用适当的色彩表现树木,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遮挡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适当的颜色表现林海。

  教学用具: CAI课件,油画棒,绘画纸等。

  学生用具:绘画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要求学生坐好,检查绘画用具

  二、导入新课

  观察一棵树,树林,林海的图片。

  告诉学生,很多树在一起称为树林,多得无边无际的树称为林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林海》这一课!

  三、出示课题

  四、教授新课

  1、 欣赏林海图片

  2、 讲解画法

  (1)林海的'表现,用“遮挡法”。(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解决)

  (2)表现自然的树

  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自然的树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错落有致的,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大有小,这样才是自然界的树!

  (3)涂色

  观看图片,看看图片中林海的色彩,都有哪些色,比比看,哪种色最多!

  3、 强调绘画步骤

  先画最前面的一棵树――再画近处的树――较远的树――很远的树

  (有空白处再进行添加,整幅画都要运用遮挡法)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学生四人一小组,在圆形的纸上完成林海!

  六、德育渗透

  让学生说说我们画满林海的纸像什么?(山丘、地球……)

  (生答)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

林海教案 篇6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板书:14

  《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板书段: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亲切、舒服。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板书: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板书: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那是什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板书: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秦岭的特点是什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教师画简笔画山峰。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

  提问题;

  ②

  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叶松比作海洋。“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碧绿)板书: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

  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

  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可以互相讨论。板书: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岭:多而温柔;林:多而碧绿;花:多而绚丽。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板书: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提示: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出示: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出示: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出示: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板书:《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林海教案 篇7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 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认真品读。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六、教学过程

  1、回忆美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 :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寻找美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欣赏美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讨论美

  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林海教案 篇8

  【创新设计】

  在全面进入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用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林海》这一课。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养;工具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听、说、读、写、议等一系列有效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的技能。通过品读、感悟、运用、方法、手段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点段,反复品读重点圈画来提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之美,进而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来突破大兴安岭称之为“林海”的原因和以“林海”做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林海美(动笔圈勾画)

  1、课前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请想一想,你们见过江、河、湖泊、海吗?说一说,是什么样的?(生简要回答)师板画(林海)你们见过这样的林海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走进大兴安岭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音像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文中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晴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选择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谁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下面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断,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

  A、你欣赏的小片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断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生:仔细品读。

  二、细读重点段、句、词、体会林海美(动口诵、背、思)

  片断讨论美

  (1)老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断进行议论发言。每个小片断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断。师:这个小片断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断的美?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断组织议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断的讨论之间。)

  1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断,愿意帮我说说吗?

  2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3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断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以再决一决!重点讨论五个小片断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夏、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总结深化、欣赏林海美(动脑、悟、辨、述)

  1、点睛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上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2、多读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断的朗读来心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3、诗文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4、旅游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板书设计】

  2、林 海

  岭多

  大兴安岭 林绿 美、不空洞

  花繁

  【教学评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语文课程生活化、学习过程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悟,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图,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学得比喻之后,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合作意识佳、和协氛围浓、情感体验真。

林海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而不空洞,在朗读中激发学生“亲切、舒服”的共鸣。

  2、以“冲突”串起教程,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脉络和感情的自然升华。

  3、渗透“与时俱进”观,正视大兴安岭的今日生态,唤起时代的责任感。

  预设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老舍先生吗?我们学过他写的的哪些文章?有什么感受?

  2、老舍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读他的文章的确是一种享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参观游览了大兴安岭,并且写下了《林海》这篇文章,今天,让我们走进《林海》,一起来感受大兴安岭的独特风光。(出示课题)

  二、畅谈感受,确立对话核心主题

  1、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与文本进行了独立对话。读了课文,你觉得大兴安岭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老舍先生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3、质疑:亲切与舒服,出现了三次亲切与舒服,感觉太强烈了!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感觉呢?就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

  三、引出对话分主题,寻找对话依托点

  (一)古木冲突,引发话题

  1、初入大兴安岭,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古木,你会有什么感觉?

  2、对古木,老舍先生怎么会产生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资料链接:1961年社会大背景

  3、我们就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林海带给老舍先生的亲切与舒服。圈圈画画找一找让你感受到了亲切与舒服的词、句,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体验)

  (二)寻找“亲切、舒服”,展开对话

  对话交流:

  ⊙群岭起伏(课件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觉。(温柔)你为什么会觉得温柔?

  现在我的面前就是一大片的岭,(课件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

  这样的的“岭”给你什么感觉?

  看来,老舍先生真不愧是语言大师,就这么个“点”、这么个“着”字,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多么温柔的岭,谁愿意来赞一赞。

  ⊙一碧千里(课件出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那是一些怎样的绿呀!

  面对这满眼的绿,你有怎样的感觉?读出你的感觉好吗?

  ⊙“浪花飞溅”(课件出示)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样表达这个意思,你还可以怎么来写这些俏丽的白桦?

  读着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俏丽、闪动、银裙)

  ⊙丰富多样(课件出示)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轻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只有谁穿绣花鞋的?你从绣花鞋想到了什么?

  ⊙无尽宝藏

  师:大海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大兴安岭有吗?大兴安岭有哪些宝贝吗?这些宝贝有什么作用?

  概括:这样的大兴安岭,这样的林海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

  (生接说)亲切、舒服

  领略到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

  (生接说)亲切、舒服

  看到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生接说)亲切、舒服

  (三)过去与现在的冲突,深层次对话

  大家看一看这几张图片,此时你的感受如何?

  (课件展示大兴安岭着火、过度砍伐的照片)

  同学们,假如,现在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还会有亲切、舒服的感觉吗?假如,现在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还能写出这样的“林海”吗?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想法,用你的笔写下你此时的感受!

  (四)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许多年前的大兴安岭是如此的亲切舒服,现在的大兴安岭是如此地触目惊心,在你们的心中,你希望未来的大兴安岭是怎样?。

  把小组中的想法真实地记录下来。

  四、提升思考,回归对话核心主题

  大兴安岭很美,她应该是一种广阔的美,立体的美,由内而外的美,她美得并不空洞。让我们深情地呼唤——林海!大兴安岭很美,这种美需要我们的爱护,需要我们的保护,因为它更应是一种永恒的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唤——林海!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锦集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的教案02-20

《林海》 教案03-16

《林海》教案优秀02-07

《林海》的教案15篇02-20

《林海》教案(精选15篇)02-24

林海的教案15篇01-12

《林海》教案(15篇)01-28

《林海》教案(合集15篇)02-21

《林海》教案集合15篇02-21

《林海》教学反思04-0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海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思想:

  “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林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诵读、品味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像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

  教材分析: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而优美,生动地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教学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诵读,从而去读感悟美、表现美,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5、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大兴安岭广袤优美的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北上去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听说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与老舍爷爷同行,开始我们的兴安之旅!坐在疾驶的火车上??

  (出示投影:大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动感的画面,轻扬的音乐,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神情专注,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到此情此景之中,而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中,觉得自己已经走进优美的原始森林,给学生对林海的初步感受。)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板书:美

  二、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品位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小片段。一会告诉同学们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认真品味。你们品,我也品。一会看看到底谁找的是最美的谁汇报的是最精彩的!生:仔细品读。 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2、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

  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

  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三、品味美

  注:岭、林、花、木四个小片段的出示是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出现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学而导。

  1、岭的教学

  生:朗读。

  (出示投影: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云横秦岭”什么样子啊!感受到了吗?

  (出示投影:“云横秦岭”图片,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与秦岭的对比中,显示出秦岭的突兀险峻,突出“岭”的温柔,通过进一步朗读体会。)

  (2)老师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 (出示投影:配乐的温柔的岭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岭的温柔。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优美的。)

  问:那么你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温柔之美读出来吗?还有谁体会到了岭的温柔之美?先自由读体会,然后找人朗读。

  (3)齐读体会。

  2、林的教学

  (1)、生:朗读

  (出示投影: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呢? 生:一望无际 浩瀚无边 苍翠碧绿的林的海洋;

  生:到处都是树木,很辽阔,很美丽的画面??

  师:这时微风一吹,你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微风一吹,碧波荡漾、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真美啊!??

  师:如果给这幅美丽的画面配以动听的声音,你认为应是怎样的一种声音? 生:我听到了松涛“哗——哗——哗”如波涛拍击岩石的声音;时而柔缓,像小溪流过的声音??

  师:谁来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色彩斑斓的绿。

  生:朗读体会。

  师:有声有色多美的一幅画啊!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体起立,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抬头向四周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座座岭,还有山岭上的森林;我看到了千山一碧的山岭?? (出示投影:一幅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感象,感知满眼的绿。) 师: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地往前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还是森林、碧绿的、一望无际??

  (出示投影:又一幅更广袤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更深的一个视觉冲击,再次感知满眼的色彩斑斓的绿,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利于领略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其意。)

  师:是啊,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不要求的把感受说出来,而要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

  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看见了,看见了那浩瀚无边苍翠碧绿的原始森林。

  (2)、生:朗读

  (出示投影: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生:朗读评价,领略兴安岭的浩瀚。

  生:朗读体会。

  (出示投影:1、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比较感知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生: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再次朗读体会。

林海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林海》,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谈教法、谈学法、谈教学程序、谈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谈教材

  本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是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共三篇文章,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林海》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我的研究主题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读熟且会写本课五个生字,会给五个生字简单组词。

  2、能力目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不同方法,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学会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本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我以“美”为导线,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采用“三步教学模式”,即“回忆美——寻找美——创造美”。

  (一)、回忆美

  我采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用一个字形容你对“林海”的感觉为导入口,从而引出本课的一条重要线索——美。

  (二)、寻找美

  整个过程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扶——放的方式下学会找相关语句,学会表相似感受,学会读相应感情。具体操作如下:

  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岭的美表现在哪里?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在这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多样,如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指名学生演板。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有了上面学法的教学,在教学“林”和“花”时,我主要还是采用从扶到放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林”时,我先组织学生自由找表现林美的语句,进行交流评议再朗读,而在教学“花”这一片段时,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相信学生不仅对课文更加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创造美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请学生为“林海”写导游词和广告词的练习,这不仅是对整堂课的巩固,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好途径。

  《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美,让学生们通过读,找出文中反映景美的几个句子,通过读去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岭、林、花)的特点,从而回到“美”这个总的特点上。整堂课上下来,条理蛮清楚的,但是不足之处却是很多,具体如下:

  1、在总体把握上,把“美”作为该课的主线,尽管在理论上似乎是不错的,但对整篇课文来讲,似乎是太笼统了些,本篇文章的主线应该是“亲切与舒服”,在教学中我应该在“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深入一些,进而引出主题,让学生的学习再明确一些。

  2、还是没有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步一步,都是在扶着学生走,放不开手,而在讲解大兴安岭的景物描写这一部分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是方法去学习,但是我却始是以我的“讲“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的思路没有很好地拓展,而他们的主体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3、在朗读方面情感还是不够。尽管我的这次的研究主题是“以读悟情,以读表情”,但是从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来看,还是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追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未能明确地引导学生领会朗读的技巧。如:在教学“岭”时,我只是告诉学生要读出“岭”的

  温柔,而没让学生交流如何读出这种感觉,使朗读教学显得有些表面化,以致让学生的读显得有些平平淡淡的。另外在时间进度等方面都是有待改进的。

  总之,整堂课上下来,不足之处甚多,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中,努力改正,同时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将来走上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海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article/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sjbwz/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article/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抓特点 表感情

  岭 多而温柔 名字悦耳 亲切舒服

  林 绿而浩大

  林海 花 多而美丽 美得不空洞 亲切舒服

  木 美丽与建设

林海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用遮挡关系描绘林海。

  2、运用适当的色彩表现树木,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遮挡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适当的颜色表现林海。

  教学用具: CAI课件,油画棒,绘画纸等。

  学生用具:绘画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要求学生坐好,检查绘画用具

  二、导入新课

  观察一棵树,树林,林海的图片。

  告诉学生,很多树在一起称为树林,多得无边无际的树称为林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林海》这一课!

  三、出示课题

  四、教授新课

  1、 欣赏林海图片

  2、 讲解画法

  (1)林海的'表现,用“遮挡法”。(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解决)

  (2)表现自然的树

  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自然的树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错落有致的,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大有小,这样才是自然界的树!

  (3)涂色

  观看图片,看看图片中林海的色彩,都有哪些色,比比看,哪种色最多!

  3、 强调绘画步骤

  先画最前面的一棵树――再画近处的树――较远的树――很远的树

  (有空白处再进行添加,整幅画都要运用遮挡法)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学生四人一小组,在圆形的纸上完成林海!

  六、德育渗透

  让学生说说我们画满林海的纸像什么?(山丘、地球……)

  (生答)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

林海教案 篇6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板书:14

  《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板书段: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亲切、舒服。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板书: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板书: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那是什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板书: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秦岭的特点是什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教师画简笔画山峰。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

  提问题;

  ②

  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叶松比作海洋。“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碧绿)板书: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

  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

  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可以互相讨论。板书: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岭:多而温柔;林:多而碧绿;花:多而绚丽。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板书: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提示: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出示: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出示: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出示: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板书:《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林海教案 篇7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 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认真品读。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六、教学过程

  1、回忆美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 :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寻找美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欣赏美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讨论美

  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林海教案 篇8

  【创新设计】

  在全面进入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用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林海》这一课。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养;工具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听、说、读、写、议等一系列有效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的技能。通过品读、感悟、运用、方法、手段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点段,反复品读重点圈画来提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之美,进而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来突破大兴安岭称之为“林海”的原因和以“林海”做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林海美(动笔圈勾画)

  1、课前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请想一想,你们见过江、河、湖泊、海吗?说一说,是什么样的?(生简要回答)师板画(林海)你们见过这样的林海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走进大兴安岭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音像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文中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晴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选择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谁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下面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断,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

  A、你欣赏的小片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断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生:仔细品读。

  二、细读重点段、句、词、体会林海美(动口诵、背、思)

  片断讨论美

  (1)老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断进行议论发言。每个小片断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断。师:这个小片断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断的美?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断组织议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断的讨论之间。)

  1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断,愿意帮我说说吗?

  2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3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断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以再决一决!重点讨论五个小片断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夏、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总结深化、欣赏林海美(动脑、悟、辨、述)

  1、点睛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上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2、多读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断的朗读来心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3、诗文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4、旅游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板书设计】

  2、林 海

  岭多

  大兴安岭 林绿 美、不空洞

  花繁

  【教学评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语文课程生活化、学习过程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悟,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图,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学得比喻之后,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合作意识佳、和协氛围浓、情感体验真。

林海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而不空洞,在朗读中激发学生“亲切、舒服”的共鸣。

  2、以“冲突”串起教程,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脉络和感情的自然升华。

  3、渗透“与时俱进”观,正视大兴安岭的今日生态,唤起时代的责任感。

  预设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老舍先生吗?我们学过他写的的哪些文章?有什么感受?

  2、老舍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读他的文章的确是一种享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参观游览了大兴安岭,并且写下了《林海》这篇文章,今天,让我们走进《林海》,一起来感受大兴安岭的独特风光。(出示课题)

  二、畅谈感受,确立对话核心主题

  1、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与文本进行了独立对话。读了课文,你觉得大兴安岭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老舍先生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3、质疑:亲切与舒服,出现了三次亲切与舒服,感觉太强烈了!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感觉呢?就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

  三、引出对话分主题,寻找对话依托点

  (一)古木冲突,引发话题

  1、初入大兴安岭,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古木,你会有什么感觉?

  2、对古木,老舍先生怎么会产生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资料链接:1961年社会大背景

  3、我们就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林海带给老舍先生的亲切与舒服。圈圈画画找一找让你感受到了亲切与舒服的词、句,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体验)

  (二)寻找“亲切、舒服”,展开对话

  对话交流:

  ⊙群岭起伏(课件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觉。(温柔)你为什么会觉得温柔?

  现在我的面前就是一大片的岭,(课件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

  这样的的“岭”给你什么感觉?

  看来,老舍先生真不愧是语言大师,就这么个“点”、这么个“着”字,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多么温柔的岭,谁愿意来赞一赞。

  ⊙一碧千里(课件出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那是一些怎样的绿呀!

  面对这满眼的绿,你有怎样的感觉?读出你的感觉好吗?

  ⊙“浪花飞溅”(课件出示)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样表达这个意思,你还可以怎么来写这些俏丽的白桦?

  读着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俏丽、闪动、银裙)

  ⊙丰富多样(课件出示)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轻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只有谁穿绣花鞋的?你从绣花鞋想到了什么?

  ⊙无尽宝藏

  师:大海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大兴安岭有吗?大兴安岭有哪些宝贝吗?这些宝贝有什么作用?

  概括:这样的大兴安岭,这样的林海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

  (生接说)亲切、舒服

  领略到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

  (生接说)亲切、舒服

  看到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生接说)亲切、舒服

  (三)过去与现在的冲突,深层次对话

  大家看一看这几张图片,此时你的感受如何?

  (课件展示大兴安岭着火、过度砍伐的照片)

  同学们,假如,现在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还会有亲切、舒服的感觉吗?假如,现在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还能写出这样的“林海”吗?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想法,用你的笔写下你此时的感受!

  (四)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许多年前的大兴安岭是如此的亲切舒服,现在的大兴安岭是如此地触目惊心,在你们的心中,你希望未来的大兴安岭是怎样?。

  把小组中的想法真实地记录下来。

  四、提升思考,回归对话核心主题

  大兴安岭很美,她应该是一种广阔的美,立体的美,由内而外的美,她美得并不空洞。让我们深情地呼唤——林海!大兴安岭很美,这种美需要我们的爱护,需要我们的保护,因为它更应是一种永恒的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唤——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