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0-07 03:16:24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5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车的一些共同特征。

  2.简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

  知道车的一些共同特征。

  难点:

  简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车子的秘密》,教学电子资源:《汽车小博士》。

  2.各种玩具车,教师提供或请幼儿收集一些关于车的图画书、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回顾已经知道的车的名称、外观特征及用途。

  1.我们已经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车,说一说你都知道了哪些车呢?

  2.老师今天要提几个关于车的问题 ,看看哪个小朋友知道的最多,看看谁是我们的“汽车小博士”。

  二、教师和幼儿围坐在大桌子边,请幼儿查看幼儿用书《车子的秘密》、玩具车以及各种车的图画书、图片等资料,回答教师的问题,争当“汽车小博士”。幼儿回答完毕后,教师再一边播放教学电子资源中的图片,一边给幼儿介绍关于方向盘、车牌、汽车加油方面的知识。

  1.车都有方向盘吗?

  2.哪些车没有方向盘?

  3.许多车是靠转动方向盘来控制方向,不过,像地铁、高铁等,因为行驶在固定的轨道上,所以是靠着操控杆来控制车子的'行进速度。

  4.为什么车斗有车牌?

  5.车牌代表车的身份,所有的车都要挂车牌才能上路,车牌号码由汉子、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同颜色的车牌代表车的不同类别,方便辨识。

  6.车都需要加油吗?哪些车不需要加油?

  7.不是所有的车都需要加油来产生动力,为了减少汽油的使用和空气污染,现在也有不需要加油的环保车。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石头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山上、河边、田野里、小路上都可以看见它们。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头却会被幼儿视为宝贝。赶海时,幼儿喜欢捡拾花色、形状不同的鹅卵石,会向成人追“石头是从哪儿来的”、“石头怎么会有花纹”、“石头可以用来干什么”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本次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石头的世界,探索石头的奥秘,感知石头的特性与作用;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感受自然界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中见的石头,感知石头的特性

  2·发现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

  3·感受石头的多样与奇特,萌发对生活中自然物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的不同种类、形状的石头每组 1 筐,装石头的布袋 1 个

  2.用鹅卵石铺好的小路。

  3·幼儿学习材料一《我的想象》

  活动建议:

  1.以“神奇的口袋”游戏导人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出示装有不同形状、大小、种类石头的口袋,请个别幼儿摸一摸、捏一捏、敲一敲、拎一拎,然后说出感受,其他幼儿根据该幼儿的'表述猜测口袋里可能是什么。

  2.请幼儿自由挑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摸一摸、看一看、捏一捏、比一比、踩一踩, 探究石头的特性。

  (1)幼儿自由探索后与同伴互相介绍手中石头的小秘密。

  (2)引导幼儿从纹路、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光滑或粗糙等方面感知石头的特性。提问:它们的颜色、大小怎么样?用手模一摸、捏一捏有什么感觉?

  小结:石头有很多小秘密,看上去是五颜六色的,花纹、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摸上去有的光滑、有的粗糙,而且很硬。小朋友玩石头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乱扔石子。

  3.引导幼儿阅读《我的想象》第 14-15 页,进一步了解石头的用途。提问: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石头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可以用来盖房子、建桥、铺路,有些石头经过加工会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如石磨、茶几漂亮的工艺品等。

  4.带领幼儿赤脚在鹅卵石铺的小路上踩一踩,再次感知石头的特性,了解石头的保健功能。

  延伸活动:

  请幼儿阅读《我的想象》第 13 页,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有趣的石子游戏,把自己发现的石头的秘密告诉爸爸、妈妈。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背景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但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我就产生了设计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科学,产生探究兴趣,并能进一步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活动目标

  1.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重点 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活动难点 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彩棒若干,橡皮泥若干(分成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团),关于三脚架的照片、多媒体设备,乒乓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有关材料(筷子、游戏棒、吸管、牛皮筋、茅根等)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T:"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是什么?"(揭示材料)

  T:"这是彩棒和橡皮泥,今天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介绍操作材料引入课题,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二)探索将彩棒撑起橡皮泥,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

  1.第一次尝试,探索用彩棒撑起橡皮泥

  T:"请大家用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稳稳地放在桌上。大家来试试看。"(放音乐、幼儿操作)【简练明确地提出操作要求】

  T:"你们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幼儿回答)

  T:"你用了几根彩棒?你是怎么把橡皮泥撑起来的?""彩棒撑起来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并在一起的?是怎么撑起来的?" 【教师指引幼儿具体、明确地说出彩棒如何撑起橡皮泥,让幼儿初步获得"三脚架"的结构经验】

  T:"请你在相应的数字下面打钩记录一下,表示用了*根小棒撑起了橡皮泥。" 【学习简单记录】

  T:小结:"刚才小朋友有的用了4根彩棒、有的用了5根彩棒,他们都成功了,真棒!" 【操作-讨论-小结,幼儿在丰富第一次探索经验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

  2.第二次尝试,探索用最少的彩棒撑起橡皮泥

  T:"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请大家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循序渐进地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关注提问的层次性】

  T:"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彩棒?"

  T:"你是怎么插的?上面是怎样的?下面是怎样的?"

  T:"有没有和上面数量不一样的?""你用了几根彩棒?"

  T:"现在最少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撑起来?两根能撑起来吗?为什么?有个小朋友她试了两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的,我们来问问她。""恩,原来两根彩棒撑的时候不稳。" "一根彩棒能撑起来吗?"【第二次操作-讨论-小结,幼儿获得更多操作经验,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认识的发展】

  3.第三次尝试,探究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和稳定特性

  T:"有的小朋友没有试过三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现在请大家都一起来试一试,用三根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通过操作努力让所有幼儿都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

  T:"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彩棒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象这样围绕一个中心点,把彩棒下面分分开,让彩棒下面围成一个三角形,这种架子就叫三脚架。"

  【教师在幼儿三次操作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后,揭示出三脚架的概念,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三)了解生活

  T:"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你知道吗?""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照片)

  T: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它们能把东西并稳稳地撑住,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教师在帮助幼儿扩展生活经验的同时,向孩子揭示了游戏到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四)活动延伸

  T:"老师也做了一个三脚架,是用什么做的?你们能做吗?这里有很多材料,我把它放在区域里,小朋友在区域游戏中可以去玩一玩,做一个漂亮的三脚架。"【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制作三脚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使科学活动生活化,同时也体现游戏回归生活的理念】

  (五)设计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还是对记录过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设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既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探索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中班的孩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记录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练习才会得以提高。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学会记录的重要途径。从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无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脚架"这一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通过幼儿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建构了关于"三脚架"的经验,发展了探索能力。通过了解"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完成了游戏经验到生活科学的过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态度。

  幼儿在表述操作过程时,要讲清三脚架是如何架起来的有点困难,因此我在引导幼儿讨论时分成几步引导,让幼儿从完整到局部地说清楚操作经过,揭示科学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讨论-小结"的顺序开展,对幼儿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个活动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状态,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名称,学习八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地球图片,八大行星的嵌板、 太阳系图片;? 各星球字卡及图片

  2、 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太阳系轨道图

  3、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

  4、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太阳系资料的前经验。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蒙氏工作内容—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

  1、观看地球的照片——美丽的地球。

  (1)出示地球图片, 这是什么?地球上有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地球的家在哪里?师 :对了,我们要保护它、珍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 球。 地球有一个很美丽、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阳系,地球在这个家里排行第三,她有八个兄弟姐妹。哪八个呢???

  (2)师:你想知道这九个兄弟姐妹在太阳系的位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认识太阳系 及排列顺序。

  (1) 看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师:太阳系有哪几个兄弟姐妹?他们有什么特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2)师出示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依次向幼儿介绍八大行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字卡,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太阳:是这个家的妈妈,是主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太阳系家中的所有天体宝宝都围绕着它运动,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条轨道上住着水星大哥,他呀,动作最慢,是距离太阳妈妈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条轨道上住着金星姐姐,是最爱干净的一个。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上,是宇宙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个天体。

  火星:第四条轨道上住着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边。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条轨道上,是太阳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个,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还不够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条轨道上,她最喜欢漂亮了,老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条轨道上,是最乖的一个。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条轨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样,最不怕冷了。因为他们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摄氏度以下呢?

  3、出示八大行星的嵌板四个,请幼儿分四组给嵌板上的八大行星配上字卡,初步学习八大行星的位置。

  师:这是八大行星的轨道图,请小朋友看一看 八大行星的位置,把字卡放在相应的位置,比一比哪组最快???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2-1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8-04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6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3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1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2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5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05-04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