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数学认识教案

数学认识教案

时间:2023-04-23 13:19:00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认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认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认识教案

数学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

  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

  教具准备:

  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

  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

  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

  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圆

  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

  (二)运动中的圆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课件展示)

  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

  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

  (三)探究圆的形成

  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1、师:接下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用图钉固定线的一端,将细线拉直,绑有粉笔的一端旋转一周,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松开细线的这头,粉笔还能转圈吗?(孕伏“定点”意识),图钉按住起什么作用?

  2、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操作画出一个圆的?

  学生交流

  师:图钉按住的一端(不动),带粉笔的一端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这个点是(运动的),怎么运动的?

  师:(把线拉直)这样运动时动点就与固定的这点距离(保持不变)。粉笔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

  3、师:如果把细线放长,粉笔继续旋转一圈,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这细线的长短可以确定(所画圆的大小)

  (孕伏“定长”意识)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以“感知—想象—发现”为线索,逐步推进,串成学生探究“圆的形成”这一过程。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举例,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为过度到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这样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后用他们的想象力猜测、感悟“圆的.形成”两大核心要素圆心和半径,从而为后面的“圆”的本质认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从画圆中认识圆

  1、通过回想前面的游戏,让学生在感悟“圆的形成”过程中思考:你会画圆吗?

  2、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圆”的作品)

  师:请你评价下这幅作品?

  你想提点什么建议?

  师顺着学生的阐述引出“定点”、“定长”。

  (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对“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圆”的作品)

  师:请欣赏这幅作品是怎样被圆规创造出来的?

  两个学生介绍如何画圆,师追问“画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

  随着学生反馈画圆的三个步骤,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圆规画圆。

  4、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定点确定圆的位置,定长确定圆的大小

  5、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

  师:我们会在纸上画圆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画圆。例如:要在篮球场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圆,你准备怎样做?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反馈、相互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 “画圆”的环节,不仅仅只是学生掌握画圆的技巧、学会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继前三个环节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转化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还十分关注学生情绪,尊重学生意愿,在学生跃跃欲试时,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并利用可能“出现的问题”,揭示圆的画法、“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等深层次问题,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画圆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与“探究圆的形成”有个呼应。

  (五)解读圆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为什么?

  生1:原理都一样

  生2:都是按三步骤来画的

  师小结:画圆时都有两个点,一个点是固定的,一个点是运动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动点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所以,圆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一条什么线?(曲线、封闭的曲线)

  (课件演示)

  (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有关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将“圆心o”“半径r”“直径d”写在3张卡片上,请学生一一贴在黑板上圆的有关之处。

  师:谁能在黑板上的圆中将它们画出来并贴好。(3个学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圆心的概念

  3、半径

  师:像这样的半径,你会画吗?

  学生动手画半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

  (注意引导学生阐述“从哪里出发画到哪里”)

  师: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揭示半径的概念。

  (板:半径r)

  师:在同一个圆里,像这样的半径还能画吗?有多少条?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4、直径

  师:直径你会画吗?在你的圆片上画出直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那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呢?

  你们和数学家们总结差不多呢!翻到56页,全班齐读。

  (板:直径d)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5、师: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科学家就曾提出有关圆的概述(课件出示)

  师: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长”的意思是?

  6、判断:以下圆内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

  7、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师:你会怎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馈。

  课件验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d=2r r=1/2d

  ②制造冲突(展示学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

  疑问:在这两个圆中,半径、直径二者还存在以上的关系吗?

  (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设计意图]探究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怎么有个突破,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本环节是采用“画”、“量”、“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画”是发现,是印证;“量”是验证、确认。这一为学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参与,而且将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证了“儿童的智慧出在他们手尖上”这句话。

  三、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一)小裁判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厘米的圆大。()

  3、圆的直径都相等。()

  4、在同一个圆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二)你能帮忙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属概念教学课,作为反馈练习,仅设计了两大题。通过这两大题训练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情况,并解决学生容易混淆或出错的问题。

  四、解释自然中圆,欣赏人文中圆

  (一)解释自然中圆

  师:课的一开始,我们还留下三个问题(课件重返“三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1、分组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下面两个主要因素)

  ①平稳(因为车轴在车轮圆心上,同圆半径都相等,确定了车与地面距离不变,所以平稳)

  ②车速快(车轮接触地面只是一个点,摩擦力小,车速就快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题,以小组合作、同学互助,共同讨论为主要解题形式,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增强互助合作、敢于创新为目标。同时,本练习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教学艺术功能,成了学生善于动脑、勇于解题的动力,使学生在成功解答后有一种满足感,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欣赏人文中圆

  1、引言:同学们,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圆更增添了她的梦幻般的色彩。请欣赏

  2、课件演示:(配乐)

  摩天轮、花丛中肆意绽放的鲜花、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陶瓷艺术、圆形建筑、2008年奥运奖牌、神秘的阴阳太极图……

  还有古老的东方,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元宵等佳节,月下尝饼、桌上汤圆…这就意味着团圆、圆满;大陆同胞送给台湾同胞的团团、圆圆两只熊猫,不也就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吗?

  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是多么深刻而广远。圆,是和谐的象征,是幸福的感受!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愉快吗?你觉得这节课上得圆满吗?

  [设计意图]教学本质是一种文化。我们有理由向学生传递教学本身的内涵和鲜活的文化背景,引领他们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浸润于学生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为此,设计“欣赏人文中的圆”这一环节,就是引发学生领略“圆”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征,拓宽学生对“圆”的认识视域。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人对“圆”的特殊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学好“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认识教案2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数学认识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摸觉等感知1和许多;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许多红萝卜,一个白萝卜,兔子玩具一个,黑板上布置一个房子,门里面有许多小兔图片,橘子实物

  配套课件:小班数学公开课课件《认识1和许多》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谁来了啊?(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有多少爸爸妈妈?(幼:有许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2、PPT出示小兔,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动物,快看,她只露出了一对耳朵,你能猜出她是谁吗?"(师出示小兔)

  幼:1只小兔。

  师:"她不仅是一只小兔,还是一位兔妈妈。她要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呢。"

  二、创设情景,用听觉、视觉及动作感知"1"和"许多"

  1、初步感知"1"和"许多"

  师:今天兔妈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我们来看看,这里有谁?

  (师指着PPT课件上的房子,把门打开,引导幼儿观察)

  师:有谁?(有小兔)

  有几只小兔?(有许多小兔)

  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有1只小黑兔,有许多小白兔。)

  2、指导幼儿亲自参加分和操作活动,掌握"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

  三、师:小兔肚子饿了,兔妈妈要去拔萝卜了。(师把PPT上的"门"关好,请小兔在家里别开门。)

  1、观察萝卜,寻找1和许多

  教师指着菜园问:"这里有多少萝卜?"(许多萝卜)

  "这些萝卜都一样吗?"(有一个白萝卜,有许多红萝卜)

  2、拔萝卜

  幼儿帮小兔每人去拔1个萝卜,"你拔了几个萝卜"(我拔了一个萝卜)

  提问:现在菜园里还有萝卜吗?(一个也没有了)

  教师小结:菜园里有许多萝卜,每人拔一个,菜园里一个萝卜都没有了,许多萝卜分成了1个、1个、1个

  3、送萝卜

  教师带领幼儿唱小兔子乖乖歌曲,请PPT课件上的兔子开门,并告诉兔子"我给你送萝卜来了,我送你一个萝卜。"

  幼儿把1个1个萝卜都送到小兔家里去。

  提问:现在盘子里有多少萝卜?(没有萝卜了)

  师小结:小朋友把1个1个萝卜送来,小兔有许多萝卜了。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四、小兔请客,再次熟悉"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1、分橘子(实物)

  小兔:"谢谢小朋友把一个一个萝卜送来,让我有了许多萝卜。我要请你们吃橘子。这里有多少橘子啊?"(有许多橘子)

  现在老师来分,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摸摸手上有几只橘子,然后告诉你的好朋友"我有1只橘子。"

  2、吃橘子

  和同伴、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橘子结束本次活动。

数学认识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1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四、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八第1、2题。

  2、动手实践量一量:

  (1)《品德与生活》这本书的长、宽、厚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2)10张纸大约有多厚?

  (3)橡皮擦的长、宽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数学认识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两颗针。

  2、幼儿人手一个钟。

  3、幼儿睡觉时间和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用谜语引出活动。

  师:在上课前我给大家讲个谜语,可要听好哦:“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滴答滴答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幼:时钟。

  (二)观察钟面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钟,现在请小朋友仔细看。请你说说你看到这些钟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幼:形状不同(圆形、方形),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红色,黄色)。

  师:小朋友们都观察的仔细,它们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

  师:那,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的呢?

  幼:都有两颗针,钟面上都有数字。

  师:出示一个大的钟,都有那些数字呢,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师跟幼儿一起读出1、2、3、4、5、6、7、8、9、10、11、12.原来钟是由从1到12这些数字围成的。看看它们都是怎样排列的。

  幼:按顺序排列的一个圆圈。

  师:正上面的数字是多少?幼:12

  师:这两颗针有什么不同?

  幼:一根长、一根短。

  师:其实啊他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长的针叫分针,短的'针叫时针,今天我们先认识分针何时针。师指着长、短针分别教幼儿读出时针分针。重复几遍

  师:请你们看看这两根针都是朝着那个方向前进的。(师拨动钟)

  幼:1至12的方向。

  师:对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针兄弟就是按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的转动的。小朋友知不知道针兄弟跑起来有什么特点?

  (三)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

  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请你们猜猜谁会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钟表)

  师:谁跑得快啊?

  幼:分针

  师:请小朋友好好看看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师:原来!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四)认识整点,开展游戏。

  师:那么分针和时针指的数字又表示几点呢?别急,老师来告诉你们。看钟的时候,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当时针正指着一个数字时,分针有正指着12时,就表示(几点了)师一边操作一边说,如:时针指到3,分针正指到12,就是3点整。请张老师帮我们记录下来,时针指到6,分针正指到12,就是6点整。那么时针指到12,分针也正指到12,这时是几点啊?

  幼:12点整。

  师:原来分针都是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代表是几点整。如果分针不指向12,时针也不指向数字,

  算不算整点?

  幼:不算。

  (五)快乐时钟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钟面,认识了时钟,下面我们来做一做快乐时钟游戏好不好?

  幼:好

  师:说明要求,这是什么针?

  幼:时针。

  师:这是什么针?

  幼:分针。

  师:请小朋友每人拿两颗针。

  师:我们一起玩,左手拿时针,右手拿分针,开始了,滴答、、、、、滴答、、、、、滴答几点呐?

  幼:1点呐。

  师:滴答、、、滴答、、、滴答几点呐?

  幼:2点呐。

  师:师幼一起玩到12点整。

  师:请个别小朋友上来玩,让其他小朋友猜几点。

  师:好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今天我们轻松地认识了整点,

  (六)、幼儿操作、巩固整点:

  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请每个小朋友上来拿一个你喜欢的时钟,

  我说时间,你来拨。6点整,我来看看你们拨对了没有,小朋友也可以相互看看他拨对了没有。

  师:好,小朋友都对了,早晨6点我们该怎么样啊?

  幼:起床。

  师:下面8点整,8点我们该怎么样啊?

  幼:上幼儿园。

  师:再拨11点整,11点我们又该怎么样呢?

  幼:洗手吃饭。

  师:请小朋友把钟放上来,原来小朋友生活都是有规律的,都知道几点该干什么。可是前几天,有个幼儿园组织去春游,老师要求下朋友今天晚上9点钟睡觉,明天早上6点钟起床,8点钟到幼儿园。可是在出发时却发现少了聪聪小朋友,是什么原因呢?

  幼:生病了,睡懒觉。

  师:他没有生病,对了,原来聪聪昨晚10才睡觉,8点钟才起床。他能不能去春游啊?

  幼:不能。

  师:所以小朋友们要珍惜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师:小朋友都会认识整点,老师再拨一个时间,9点半,小朋友认识吗?

  幼:不认识。

  师:这是9点半钟,等下节课老师教小朋友认识半点好不好。

  师:好请小朋友去休息。

数学认识教案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页2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及进行相应的`测量。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细心观察。

  教学具准备:

  1分米长和1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生准备学生尺及米尺

  教学流程:

  一、激趣入课

  (1)故事导入

  (2)提示课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分米的认识

  1、谈话引入

  讲解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2、看一看

  ①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②得出:1分米=10厘米

  3、画一画

  ①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互相检测

  4、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5、教学1米=10分米

  (二)教学毫米的认识

  1、测量引入

  ①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②引入毫米,认识1毫米的长度

  2、教学1厘米=10毫米

  3、说一说:生活中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

  4、提问: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三、巩固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1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认识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1分的硬币等。

  学具准备:

  直尺、1分的硬币、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开课:猜一猜某个学生的身高是多少?再实际测量出这个学生的身高。引出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2、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突出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新课教学:

  1、认识毫米。

  (1)引入:电脑显示不是整厘米的一支铅笔,用直尺去量它的长度,该是多少呢?(7厘米多)。那么这支铅笔到底长多少呢?

  师:要想比较精确地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毫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

  (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尺子,用两支铅笔尖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师巡视)。再用右手的笔尖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那么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笔尖指出1毫米、2毫米、3毫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

  (3)师:请同学们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请同学们像我这样轻轻夹住一分硬币,然后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这条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宽。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填在书上。并向学生说明误差是存在的。

  (5)电脑显示小蝌蚪变青蛙图,分别得出:1厘米(10毫米)、2厘米(20毫米)、2厘米6毫米(26毫米)、6厘米8毫米(68毫米)

  (6)电脑显示前面那支不是整厘米的铅笔图,让学生说出是多少毫米。

  (7)做书上第66页第3题。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

  (1)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在实际生活中,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作单位。1分米有多长呢?

  (2)学生自学教材,认识1分米的长度。

  (3)电脑显示10厘米的长度,10厘米也叫1分米。

  (4)同学们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引出:1分米=10厘米。

  (5)量一?的长度大约是多少?(1分米)

  (6)量准备好小棒,看是不是1分米长。

  (7)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请一人带上1分米长的小棒上台来实际量一量,引出:1米=10分米。

  (8)量出3分米长的纸条,剪下来,同桌互相检查一下量得准确吗?

  (9)以分米为单位,让学生估计下面物体的大约长度:水彩笔、钢笔、音箱高、课本长……再实际测量长度,并将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填在书上。

  (10)将今天学习的毫米、分米与以前学习的米、厘米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排)。

  教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巩固练习:

  1、电脑显示:在括号里填上米、分米、厘米或毫米。

  钢笔长14()楼房高20()粉笔长75()

  电脑键盘长约5()图钉长10()教室宽6()

  2、做书上第69页第1、2题。

  3、请学生带上直尺和卷尺自由测量教室里各种物体的长度。

  教师口述要求:

  ①测量时可以与你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并作好记录。

  ②爱护公物,注意清洁卫生。

  ③当音乐响起就开始去测量,当音乐停止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请几个同学汇报测量的结果。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1分米大约有多长。小朋友回到家里可以对自己的家俱、电器等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下次上课再请大家汇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开始让大家猜测某一学生的身高,并实际测量,接着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2、主动探索,学会学习。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小蝌蚪变青蛙等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并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认识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

  课前准备:

  20千克的矿泉水4桶,每位学生准备1元硬币一枚,1千克重的物体一包,搜集一些物体的重量。

  设计理念:

  1.在猜测中生成悬念。课一开始,让学生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对勇于猜测的学生,老师都予以表扬。在热烈的氛围中,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14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才大约有1吨重,设置了“吨”的悬念。

  2.在探究中生成概念。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学生得出20千克一桶的矿泉水,搬运50次,才正好是1吨。

  3.在体验中生成新知。在抱抱你的好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吨的概念,并且由全班学生的总体重得出了“吨”与“千克”的化聚方法。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中让学生生成新知就显得很自然了。

  教学过程:

  一、猜与掂

  1.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我大概有多重,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看看谁说得最接近。

  2.老师的体重是75千克,你猜对了吗?

  (通过猜测老师的体重,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估计重量的能力)

  3.与千克有关的重量单位还有吗?(指名说)我们再来说一说千克与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那么75千克=( )克。

  4.现在请你拿出一元钱的硬币放在自己的手上,静静地感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把1千克的物体放在自己的左手上,继续静静地体验一下。现在来说说1千克重的物体给你的感觉。

  (通过“掂”这个过程,增强乐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学生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从而为学习“吨”的认识打下伏笔。)

  二、引题

  1.老师的体重是75千克,谁来试着抱一下老师?(抱不动)老师告诉人家,大约14个老师合在一起,就有1吨重了。对此,小朋友们有什么感想?

  2.刚才我们用手掂1克、1千克的物体的,现在1吨的物体你还能用手来掂吗?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与吨有关的'知识。

  (用“让学生尝试抱老师”这种方式来引题,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14个老师的体重才大约有1吨重,让学生感受吨。)

  三、新知探究

  1.吨的用途。

  在这之前,你看到或者听到过跟吨有关的事例吗?(生举例

  师总结:计量较重的物体的的质量,通常用“吨”来做单位。计量大宗物体的质量,也用“吨”来做单位,在平时我们看到的“t”“T”,这就是吨的记号。

  2.体验1吨。

  (1)下面,老师组织大家搞一个实践活动,主要是搬运矿泉水。要求:每组派两个代表,一人搬,另一人数次数,把搬运的次数写在黑板上。从讲台的这一端搬到那一端,搬到你不想搬为止,其他的小朋友为他们加油,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身体的变化。(在搬运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我们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搬不动就不要硬撑。)

  (2)刚刚参加搬运的小朋友站到小组中间,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这么短的距离,搬了10次都不到,他们就这么累?

  (3)再一次搬运矿泉水,请刚才发表观点的几位同学参加,搬完,请你们跟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4)1桶矿泉水约重20千克,搬50次就是1吨。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50桶矿泉水重1吨。

  生:20×50=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5)5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再次体验吨,以使学生对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3.再次感受吨。

  (1)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估计体重。要求:①互相抱一抱你的好朋友;②估计一下他的体重;③把你的体重告诉抱你的好朋友。游戏在2分钟内完成。

  (2)抱完了你的好朋友,静静地体会,你有什么感受?假如把全班同学的体重都看作是25千克,要多少个同学合在一起才会有1吨?现在我们班有52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的体重是25千克,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全班小朋友重25×52=1300(千克)。

  4.化聚方法的渗透。

  1300千克=1吨300千克

  假如有3200千克的物体,又是几吨几千克呢?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搬运矿泉水”、“抱抱好朋友”的实践游戏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并掌握新知。)

  四、展示收集来的信息

  1.展示课外收集到的一些物体的重量,谁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2.在这些信息中,哪些物体合起来大约有1吨?所有物体的重量合起来有几吨几千克?

数学认识教案9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形纸、课件2、学具准备:制作正方体的图样纸、彩笔、胶棒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问候

  2、情景导入"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积木房》:积木宽,积木长,我用积木盖新房,小朋友们请进去,都夸房子真漂亮!

  二、集体活动。

  (1)观察图形幼儿观看课件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

  (2)操作活动教师做示范,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今天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小朋友们也来试试吧。

  (3)认识形体请幼儿观察正方体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一样大吗?"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

  1、游戏名称"掷骰子"游戏2、游戏规则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骰子上标注问题)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

  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

  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

  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2、活动小结

数学认识教案10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在前面的教学活动中认识了5一内的数,本次活动是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有关书写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运用数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活动首先以游戏导入,引出问题,让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其次让幼儿探索尝试、发挥想象,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测讨论的方法寻找问题的规律性。最后引导幼儿将找出的规律性和获得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活动因此自然而然进入、开展、结束。

  活动目标:

  1.认识6,了解6的意义,知道6与5的关系 2 .学会点数6以内的实物数量 3 .初步理解数的守恒,培养幼儿动脑的习惯 4 .正确认读和书写数字6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点数6以内的数,认识6和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了解6的意义及6与5的关系,正确书写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口哨一个,数字卡,点子卡,小黑板。 2.幼儿准备彩笔。

  活动过程 :

  一.游戏导入

  1.将5把小椅子先摆成圆圈,请6个小朋友出来玩“抢椅子”游戏。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围着椅子走,拍手由慢到快停,此时幼儿立即找一把椅子坐下,没坐上椅子者为输。再将椅子摆成一排一行或两排,重复玩几次。

  2.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椅子坐?

  3.启发幼儿数一数有几把椅子?几个小朋友?从而知道有6个小朋友只有5把椅子,6比5多1,5比6少1。

  二.教学认识6

  1.问幼儿:要使6个小朋友都有椅子坐,应该怎么办?

  2.添上一把椅子,再玩游戏,每一个人都能坐上一把椅子,使幼儿通过活动知道5添上1就是6,6里面有6个1。

  3.问幼儿:现在玩游戏的有几个小朋友?几把椅子?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板书课题:认识6

  4.出示数字卡片6,教幼儿认读。

  5.让幼儿说说6像什么?(出示口哨,6像哨子吹得响)

  6.教幼儿正确书写6

  四.巩固练习 1.拍手游戏后抽读数字卡片 2.出示小黑板〔2〕树上有几个桃子,请你再添画一个后再数数有几个桃子,将数字填在方格里。

  五.活动延伸:让幼儿拿出算术本再本子上书写6.

数学认识教案11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4、5,知道他们的实际意义。

  2、能对5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排序。

  3、能仔细倾听,并按指令进行活动。

  活动准备:1-5的数卡和实物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数字1、2、3

  1、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来玩一个“看数字拍手”的游戏,好不好?

  2、介绍游戏玩法: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先读出数字,再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拍手,要求幼儿听口令:预备―拍!幼儿才能拍。

  3、教师出示数字1、2、3,进行游戏。

  (教师可加快举卡的速度,培养幼儿的敏捷性)

  4、那除了用拍手来表示数字,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呢?

  (拍肩、拍腿、拍头、跺脚……)

  游戏好玩吗?瞧,这里来了什么?有几个呀?

  (教师出示1―5的实物卡片)那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教师相应地贴上数字1―5)并让幼儿再次认读。

  二、认识数字4、5

  (教师出示4、5)请小朋友来看看4象什么?

  4可以表示4只帽子,那还可以表示什么呢?(幼儿自由说)

  5象什么呢?5在这里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幼儿轮流接着说)

  三、排序活动

  1、现在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宝宝和实物图片,但它们混淆在一起,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排排队,你们愿意吗?

  2、幼儿操作活动,教师个别指导。

  3、你们真能干,谢谢你们小朋友的帮忙。

数学认识教案12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

  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

  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

  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

  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

  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

  (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

  (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

  (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

  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

  (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数学认识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体会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数学认识教案14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能正确区分2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小鱼头饰若干 1——20 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鱼妈妈,3个幼儿扮演鱼宝宝,边游边说:小鱼游,小鱼游,向上游,向下游,找个朋友一起游。有一个幼儿没找到朋友,3这个数字有一个名字就叫单数。

  2、请6个小朋友做游戏,最后都找到了朋友,6就叫双数。

  3、找出10以内的单双数。

  4、游戏:抱一抱。(进一步熟悉单双数)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说出是单数还是双数,如果是单数,就自己抱;如果是双数,就同桌抱。

  5、活动迁移:找出20以内的单双数。

  6、游戏:抽奖。幼儿任意抽取数字卡片,说出单双数,是双数就中奖了。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探讨0 是单数还是双数。

数学认识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数学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认识8》教案02-08

数学《0的认识》教案03-31

数学圆的认识教案04-09

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06-17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12-10

数学《认识钟表》教案02-20

数学5的认识教案02-16

数学认识左右大班教案04-08

数学认识圆形小班教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