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学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认识磁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活动主动探究磁铁的穿透性,帮幼儿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2.让幼儿在实际的主动操作中感受探究的快乐,在评价中体现成功的愉快。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块磁铁,各种物体(小磁铁、铁钉、扣子、塑料袋、纸片、布片、纸杯、泡沫等),操作纸(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了解“发现”
1、 提问:幼儿上课的环境有什么不一样?
不断的说出“发现”这个词,让幼儿对“发现”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发现环境的不同,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缓解幼儿紧张的情绪,以便导入课题。
2、 提问幼儿前段时间玩磁铁的发现? 请幼儿依次发言,老师作小结:
① 磁铁能吸铁的东西
② 磁铁能和磁铁吸起来
3、 老师:老师带来了不是铁的东西,问幼儿能不能被吸起来(请幼儿依次回答)。
4、 老师:看看能不能想办法将它们吸起来。
揭开每组桌上用来遮盖的布,每组的幼儿分别从篮子里拿出各种物体试验看能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5、在记录纸上画下来,先画磁铁,再把自己吸住的东西画在磁铁上
6、将幼儿的记录纸收上来贴在黑板上,配班老师将每人小盆里的东西倒入大盆子中
7、请幼儿导黑板前来,分别讲述自己将什么东西吸起来了。幼儿说出自己吸到什么东西后,老师再问其它幼儿有没有跟他一样的。
8、老师: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一组小朋友吸的东西多,幼儿开始比赛。
9、老师分别到每组前讲述比赛结果,分组数,并在黑板上记下每组的数量
10、老师:我们再进行一轮比赛好吗?
11、老师分组讲述比赛结果,分组数,将重复的东西剔下,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
12、幼儿帮老师收拾操作材料
13、老师:磁铁真的把不是铁的东西吸起来了吗? 幼儿分别回答,并根据幼儿的讲述做实验,实验成功后,老师问:磁铁到底在吸什么?
小结:磁铁还是在吸铁,只不过透过纸、布片把铁吸起来了。
老师:磁铁还能透过哪些东西把铁吸起来呢?我们去找一找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自始自终都围绕着老师创设的环境进行,刚开始老师让幼儿了解“发现”一词,循序渐进,让幼儿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个活动基于幼儿在以往的活动中已有发现磁铁的经验,启发幼儿回忆有何发现。在幼儿操作后,在记录纸上画下自己用磁铁吸住的东西,记录纸下方注有“姓名”一栏,但没有一个小朋友将自己的名子填上,没有起到作用。
在幼儿分别讲述自己用磁铁将什么东西吸起来的时候,老师应引导幼儿是怎样把不是磁铁的东西吸起来的',在比赛前,老师没有交待幼儿一定要吸不是铁的东西。
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应引导幼儿合作探究,在数数量时应让幼儿自己数自己组的数量,再报出来,或者为了更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可在比赛时引导幼儿进行分工,几个人拿东西吸,一个人专门记录吸到的东西,并数数。
本次活动有静有动,有可操作性的由西,整个活动安排的比较轻松。
本次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其它幼儿无法参与进来,幼儿无法实现相互交流,无法实现互动,这个环节值得老师思考。
“让幼儿与环境对话”表达了环境创设的一种新取向,实现了环境创设的一种质的转变:变静态环境为流动环境,变单一环境为整合环境、变局部环境为宏观环境,变物质环境为心理环境,同时促进了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成长,发挥了环境作为教育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真正实现了环境与幼儿的“对话”。
小百科:如果将地球想像成一块大磁铁,则地球的地磁北极是指南极,地磁南极则是指北极。磁铁与磁铁之间,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所以,指南针与南极相排斥,指北针与北极相排斥,而指南针与指北针则相吸引。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在学习操作中,探究发现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小;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等不同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2.知识准备:幼儿对所提供的农作物已有认识,能说出名称;请家长与幼儿查阅资料或与幼儿一起做实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有的声音较大,有的声音较小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在家寻找的答案。
二、基本部分
(一)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1.介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豆子的软硬、大小。
2.根据幼儿提供的方法,请幼儿选择一种豆子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3.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软硬、大小、多少与在瓶子中产生声音大小的关系。
4.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二)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1.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换,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2.得出结论: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少;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3.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不容易掉出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三、结束部分
幼儿利用手中的瓶子与老师一起随音乐起舞。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我园位于小区中心,旁边就有个小公园,风景宜人。特别到了春天,鲜花盛开,美不胜收。结合中班主题课程《花花朵朵》。我们利用小区的良好资源,开展了这次科学探索活动《寻找春天里的花》。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中春天的气息。
2.通过为花儿拍照,观察花朵多姿多彩的形态。
3.初步尝试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2.幼儿操作材料:相机、彩笔、记录表人手1份;
教师材料:喊话器1个。
活动过程:
一、引导部分。
1.教师和幼儿边走边聊: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总结:春天来了,路边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小树发芽了,公园里的花儿也开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寻找春天里的花”。你可以给花儿拍一拍照,仔细的观察它,也可以摸一摸,闻一闻,然后把你观察到的,还有你的感受都记录在记录表上。
二、寻找春天里的花。
1.带领幼儿一起寻找春天里的花,鼓励幼儿用相机拍摄下来。
2.幼儿记录:花的形状、颜色,开在哪里,几个花瓣,什么气味,自己喜不喜欢等等。
三、幼儿介绍自己的拍摄成果。
1.教师带领幼儿回园。
2.将幼儿拍摄的照片输入电脑,结合刚才的记录表,幼儿做花儿的介绍。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
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
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
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
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教师原想借助于视频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视频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课件是为了活动服务,该课件制作较粗糙,与活动的配合不够紧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
1、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
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2、出示一张表格。
这是什么?(苍耳)苍耳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幼:小鹿)我们画上小鹿,打勾,为什么在小鹿下面打勾?
这是什么?(麻雀窝)麻雀窝
怎么传播种子的?在哪里打勾?
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小朋友的猜想记录下来。
评析:该环节教师示范一例后,可让个别幼儿来记录,大班幼儿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示范后,应抱着相信幼儿的态度,放手让幼儿在前例的基础上探索记录。
动物传播标记制作为小鹿,使幼儿错误的认为只有小鹿才能传播,建议:1、对知识经验要进行小结:为什么小鹿能传播苍耳的种子,还有谁也能传播苍耳的种子?2、标记可改为不同的动物头像。
3、幼儿探索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选择一张记录表(有特殊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讲评。
评析:幼儿的记录卡上出现错误时,教师的态度是放任回避,这不符合科学活动要求,科学活动应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的知识经验,教师可抓住机会,让其他幼儿来讨论。通过讨论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最后的评讲活动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交流、大胆讲述,变教师的评讲为幼儿评讲,把幼儿推在前面,更多创造生生互动的机会。
活动结束前的讲评,不但可以判断正误,更重要的是可对种子传播方式进行总结:如,哪些种子是靠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的,及其原因。总结是对幼儿所获经验的一个提升,以便生活中幼儿再发现新的种子,可以准确地进行经验的迁移。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模仿不同的小动物,认识不同的家。
2、感受模仿活动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区分小动物的家。
环境创设幼儿经验:各种小动物图片,背景图。
活动流程:
一、请小动物来做客
(价值分析:学学小动物的动作,对小动物有亲近感)
1、出示小动物,学学它们的动作,互相问好
2、幼儿和老师一起做做模仿动作。
:天上飞的小鸟,水里游的小鱼,草地上跑的小羊都来了,真热闹。
二、去小动物家做客
(价值分析:知道不同的动物,家也在不同的地方)
出示背景:看看、认认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小鸟的家在哪里?小鱼的家在哪里?小鸡的家在哪里?等。
幼儿自主交流
:原来不同的.动物他们的家也是不同的。
三、送小动物回家
(价值分析:为迷路的小动物找家,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1、根据老师指示送小动物回家。
如:送小鱼回家,幼儿就学小鱼,一边模仿小鱼游一边回到小河的家里去。
2、引导幼儿大胆的想象还有哪些动物,他们的家在哪里?
活动反思:
活动以游戏为主,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模仿动物的动作,幼儿的兴趣十分高,但是幼儿的动作比较单一,在活动中应该引导幼儿多想出一些动作。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场景,幼儿很快将动物与场景对应起来,为后面游戏做了铺垫。小动物的住处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还不是很熟悉,但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几种常见动物的家。由于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所以采用动一动的教学形式能够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内容:生蛋、熟蛋大比拼
教案目的:
1、尝试探索区分生、熟ji蛋的方法。
2、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案准备:
1、生蛋、熟蛋、玻璃杯若干,月亮、星星标签每人一张。
2、电筒、盘子若干。
3、记录表一张.
4、录音机、磁带、小篮子2个。
教案流程:
一、以游戏形式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今天,有两个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来找一找他们是谁。
二、尝试探索区分生、熟ji蛋的不同方法。
1、摇一摇,通过感官感知生、熟ji蛋的不同。
(1)和蛋宝宝一起跳舞,仔细感觉两个蛋宝宝有什么不同.
(2)说一说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3)验证幼儿发现:晃动的是生ji蛋、不晃动的是熟ji蛋。
2、照一照,利用光线区分生、熟ji蛋的不同。
(1)鼓励幼儿利用电筒尝试、探索,区分生、熟ji蛋。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互相说说再回答)
(3)验证幼儿的发现:透光的是生ji蛋、不透光的是熟ji蛋。
3、转一转,通过旋转区分生、熟ji蛋的不同。
(1)进行转圈比赛,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猜猜转得快的是生蛋还是熟蛋。、么和熟蛋宝宝要索区分出生、熟ji蛋,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转得?
(3)验证幼儿的发现:转得慢的是生ji蛋、转得快的是熟ji蛋。
三、记录并再次尝试。
1、讨论区分的方法并用记录表记录。
(1)说一说:自己用了那些方法区分生、熟ji蛋,并用标识进行记录。
(2)总结区分方法
2、用标识区分小篮内的ji蛋(生蛋贴月亮,熟蛋贴星星)
四、看标识分享熟ji蛋,进行自我验证,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活动重点: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将相同声音的响罐配对。
活动准备:
1、装饰成各种卡通娃娃的空八宝粥罐子、盘装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等若干。
2、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3、录音机、舞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直观教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出示罐宝宝──介绍给幼儿的新朋友。
2、出示并认识罐宝宝的“食物”──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探究。
1、喂一喂──指导幼儿随意给每个罐宝宝喂一样食物并提醒幼儿盖严盖子。
2、跳一跳──引导幼儿上下左右摇一摇罐宝宝,让他们自由地跳起来。
3、找一找──启发幼儿相互猜测罐宝宝吃的是什么,并将相同声音的罐宝宝配对成舞伴,在舞曲中快乐地舞蹈。(幼儿亦可共同跳舞)
三、结束部分:帮罐宝宝到户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的罐宝宝摆放到“科学操作区”,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
活动后的反思: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他们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儿认为罐宝宝吃饱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听一听罐宝宝肚里的水声,拓展了幼儿的视野与经验。
这次活动的不足是:师幼互动少了一些,在活动中可以在游戏中穿插一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感知许多物体(或图形)可以分成相等的几份,理解等分的含义;
2.尝试运用等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3.喜欢等分物体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使用过刀具,能安全使用刀具。
物质准备: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人手一份;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纸片人手一份;剪刀、小刀、小盘子、笔若干;萝卜片若干;、米、红枣、花生仁若干;工具:塑料刀、剪刀、自制量杯果冻杯“分数圆片与数字连线”的作业单人手一份。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入课题让幼儿用过操作初步理解等分的概念。
引导语:今天,老师把你们带到魔术城里,让大家变魔术,好吗?
1.介绍玩法:魔术城里的这些东西,老师请小朋友去找一样东西来分成一样多的几份,等下告诉老师。
师介绍材料:你想想看怎么分可以分得一样多?你想把它分成几份?这是什么?你怎么分可以分得一样多?
幼儿操作材料:
第一组: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等边三角形纸片
第二组:正方形纸片人手一份
第三组:花生仁若干,小袋子若干
第四组:绳子和剪刀若干
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2.分享交流:你找到了什么东西分?分成几份?怎么分?
3.师梳理等分的概念:把一种东西分成一样多相同的的几份就是等分,有的小朋友是分成二份就是二等分,有的小朋友分成四份就是四等分。如果分成三份那会是几等分?
二、幼儿分组再次操作,巩固等分的`概念。
引导语:魔术城好玩吗?那现在我们再去魔术城玩一次,这次玩的材料和上次会不同,请大家要把玩的过程记录下来!
1.介绍记录要求:
2.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幼儿自由选择小组操作活动)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能否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等分方法。
4.操作材料:
第一组:分米
第二组:分糖果、花生
第三组:分饮料(颜料水)
第四组:切豆腐干、萝卜片等分现象
幼儿分享交流等分的做法:你用什么办法?你分成了几份?小结:小朋友用了目测法、计量法、数数法等方法对这些东西进行了等分,想想看平时的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也可以用等分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去操作。(提示:客人来了分东西、小朋友班级里面分书本、橡皮泥等)
3.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引导语:今天老师给每桌的小朋友准备一块饼干请大家也来用等分的方法一起来吃掉!
-----分享等分饼干(华芙饼)
延伸活动:小朋友平时遇到什么事可以用等分的方法然后记在班级的这张记录表上告诉大家。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区分认识洋葱、大蒜、蒜苗这类的蔬菜,通过观察比较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
2、了解这类蔬菜的营养和功能,并且学习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
观察认识这类蔬菜
活动难点
分辨这类蔬菜的异同
活动准备
1、蔬菜若干
2、洋葱头形象
3、大表格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初赏故事,设疑悬念
1、教师讲述故事前半段,提问:为什么洋葱头没人愿意跟它做好朋友?
2、通过观察讨论,总结洋葱头的外形及特点。
二、观察操作,找出朋友
1、教师提问,那我们小朋友来帮洋葱头找朋友吧,请幼儿去后面的操作区帮洋葱头找朋友。
2、通过观察,认识各种蔬菜的名称并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
三、表格列举,说明原因
1、请幼儿说说找到了谁做洋葱头的好朋友,并说明原因
2、教师根据洋葱头的特点和各种蔬菜的特点,列表对比
3、教师小结,为什么这些蔬菜能够成为洋葱头的好朋友,说明这些刺鼻味道的蔬菜的营养和好处。
四、续赏故事,验证结果
1、教师根据幼儿的试验结果,继续讲故事的.后半段。
2、验证结果,是不是跟我们找出来的朋友一样。
五、延伸活动
制作食品
将这些有营养的好东西带到宝贝厨房去做成美味的事物吧。
设计意图
洋葱头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蔬菜,我们在幼儿园的午餐中经常有它的声影出现,可是,在午餐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不愿意吃这有着刺鼻味道的蔬菜,都不愿意吃。而这个有趣的故事,使我觉得,我可以借这个故事,引导孩子们发现洋葱头的秘密和它的用处,更好的让孩子接受洋葱头这类的蔬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12-09
科学教案12-02
科学教案12-02
科学教案12-02
科学教案12-02
科学教案12-03
科学教案12-03
科学教案12-04
科学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