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有的幼儿身上存在着惰性,遇到问题不爱思考,遇事不乐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皮球上来了》这节活动。在这节活动中我设境让幼儿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遇事自我解决的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遇事勤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勤于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故事教育幼儿学习猴子遇事勤于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听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寻求将球找回来的方法。
教学难点:悟出其中的.道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故事磁带、录像带、图片。
2、皮球、水、模拟树洞。
【活动过程】
1、出示猴子引水图,引导幼儿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
2、利用放大的插图或投影片,引导幼儿根据理解说出每幅图的意思。
3、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
4、引导幼儿再看第一幅图,并要求幼儿思考:猴子想出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小结:猴子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事物,一边想办法的
5、利用第二幅图和实验,帮幼儿理解猴子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球的。
6、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7、讨论:(创设情境,组织讨论,发展幼儿思维。)
(1)思考提示:鳄鱼不相信猴子的话会怎样?
(2)幼儿讨论,合作交流,表达看法。
(这个问题既在故事之中,又延伸了故事之外,引发幼儿思考讨论,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调动了积极性。)
8、活动(引导幼儿想像情境,练习说话,拓展思维。)
(1)教师拿出准备的头饰(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启发思考:如果我们是这些个小动物,我们会怎样帮助猴子呢?
(2)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把合作想出来的办法,表演出来
9、教育幼儿遇事一定要积极动脑思考寻找解决方法。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
一、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四、活动延伸
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幼儿对水的认识。
2、通过将不同材料投放水中,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不同物体落入水中声音大小及其沉浮现象。
3、让幼儿在玩水中产生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水盆,塑料盒,小石块,纸片,塑料球,硬币。小口袋等活动重点:让幼儿感知水的特点,比较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活动难点:
幼儿通过材料的轻重体验沉浮的关系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猜谜导入
不洗不脏,越洗越脏,花草树木要用它,人人要健康,就是不能没有它。(打一自然物水)
1、让幼儿把手放入水中,感知水无色透明的特点。然后让幼儿双手捧水闻一下,体验无味的特点。再观察,水慢慢变少。感知水有流动的特点。
2、(1)将准备的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听一听不同材料放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2)引导幼儿自己多观察,多给他们自己主动发现的时间和耐心。
然后,让幼儿自己拿喜欢的材料往水里投放,自己主动发现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自己总结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结论: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的声音大
3、(1)将同一材料从不同高度投入水中听一听声音大小
(2)让幼儿自己从自己想要扔下的高度往下扔,听听声音的大小。先让幼儿自己总结发现了什么现象,然后教师对幼儿的说法进行总结。
结论:同一材料,高处投入水中的声音比低处投入的声音大
4、观察不同材料,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感知材料轻重与沉浮的关系。
结论:重的材料会沉入水中。轻的会漂浮在水面
5、让幼儿收集整理材料。(锻炼他们收拾东西,整理桌面的能力)活动延伸:对幼儿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用过的水要浇花。不要浪费水应该怎么做。让幼儿自己思考回答问题)
6、布置一个小思考题:轮船那么重,为什么会飘在海面上,而不是沉进大海里面呢?(小朋友们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同思考这个问题,明天老师邀请咱们班小朋友给大家一同分享)
《水池活动》教学反思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思考。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设计意图与反思
水池活动内容选择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水,是孩子最喜欢玩的材料之一,于是就利用这一启发,进行大班的科学水池活动的设计。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玩”是本次活动的关键,整个活动过程既是“玩”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我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集中体现“解放、游戏、体验、轻结果”四大特点。
“解放”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准则,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解放儿童的天性,本活动根据孩子的生活已有的经验,设置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乐想;为此,我提供了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材料,石头,纸,泡沫,铁块,树枝等,所有尽可能丰富有价值的材料,教学刚开始,让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了解每个材料的特点,让孩子乐做: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互动分享,解放了孩子的嘴巴,让孩子乐说:生活拓展引领孩子去感知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让孩子乐学。
“游戏”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途径,其本质就是在“玩中学”。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孩子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孩子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本活动通过设置游戏情境,让孩子在游戏状态中轻松、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表达、在游戏中想象,以此让孩子懂得水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特点,在孩子进一步探讨,研究现,不同材料的沉浮情况,孩子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验”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内容,强调身体力行,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内容:
接管子
二.活动目标:
1. 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 能按要求连接管子,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3. 尝试绘制和使用管子组合连接线路图,了解线路图的作用。
三.活动准备:
接管子的模型(线路)结构框架、长短不一的各种管子、接头、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实验操作:按要求连接管子。
(1) 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将分离的两个管子连接在一起,并能通过两个“花园”。
(2) 幼儿两人一组连接管子。
(3) 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3. 依据管子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1) 集体讨论线路图的绘制方法。
(2) 幼儿根据本组管子的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3) 集中展示线路图,并验证是否正确。
4. 实验操作:看线路图接管子。
(1) 幼儿交换线路图,并看图连接管子。
(2) 讨论并:线路图的作用。
5.延伸活动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黄牛和水牛都是牛,但是两者之间却有非常大的区别,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习惯上都值得孩子细细的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比较黄牛和水牛的外形特征。
2、激发喜爱牛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比较黄牛和水牛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认识、比较黄牛和水牛的外形特征。
难点形成原因:
黄牛和水牛体型非常的相似,如果光是看外表,需要幼儿有非常好的观察能力
难点解决策略:
1、有效提问。
2、图画对比。
3、列表。
设计依据:
以故事情境作为贯穿,再以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发现、辨别黄牛和水牛。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
除了奶牛,你还见过什么牛?它是什么样子的?在什么地方?它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初步了解黄牛和水牛的不同特点。
二、观察挂图,了解黄牛和水牛的不同之处。
提问:黄牛和水牛都有什么自己最厉害的本领,黄牛最厉害的是什么?水牛最厉害的是什么?他们头上的角有什么不一样?
水牛为什么喜欢泡在水里?
三、观察图片,了解黄布和水牛的相同之处。
提问:黄牛和水牛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他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他们的长尾巴有什么本领?
活动反思:
这节课虽然幼儿比较感兴趣,一节课下来,幼儿也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反思后,因为这节课在说出黄牛和水牛不同和相同的地方时,要用到记录表,所以我是直接告诉幼儿的,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不便于记住了,如果在幼儿说出黄牛和水牛相同和不同时,我用图片的形式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在讲故事时,图片有点少了,对于幼儿来说只能通过故事里的词语知道黄牛是怎么样的,水牛又是怎么样的。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所以需要老师多找一些黄牛和水牛的图片,水牛喜欢在水里,可以找一些水牛在水里泡着的图片,供幼儿观察等。这样幼儿就能更加了解黄牛和水牛了。
科学教案 篇6
课题生成:
本学期班上设立了“七色花”专栏,要求每位幼儿带张照片,比比谁得的花多。左右带来了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张浩第一眼看到了,惊奇的喊:“你们看,这是谁呀?”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喳喳的,议论不停,这个说:“是个小娃娃。”那个说:“是个小弟弟,左右听到别人的议论非常得意,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孩子惊讶不已。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长大的,但对周围人与物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设计了“一切都在变”这节课。
活动目标:
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挂历纸、皱纹纸、金鱼缸、杯子、冰、凉水、温开水、糖、勺子,吹气的球、高锰酸钾、橡皮泥,抹布、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吸管、蜡烛、火柴、范画、相片、洗洁精、打气筒、吸管。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引起兴趣。
(1)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老师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时候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是谁呀!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个子长高了,眼睛变大了。)
(2)出示老师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猜出来。(因为老师长大了,成大人了;因为不一样了,有变化了。)
2、人的生长过程出示图片。
讲述人的生长过程:开始是从妈妈肚里刚生下来的小婴儿,然后长成了我们小朋友这么大,再长就成了老师这么大了,最后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学一学老爷爷、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儿自由做试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自己去试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试验一:冰变成水(快看,冰慢慢变成水了,淌眼泪了)。
试验二:蜡烛燃烧(蜡烛有火的地方变软了,越来越短了)。
试验三:玩橡皮泥(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猪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猫了)。儿童网站
试验四:水的试验。
(1)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进水里,慢慢变成红的“云”了。然后水全变红了。
(2)纸放到水里变湿了。
(3)试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灯上烧,变成气了。
(4)把糖放在温开水里(快来喝,这是糖开水)。
(5)把洗洁精放进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试验五:吹气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帮忙用打气筒打(看,我的'气球越变越大了)。
4、启发式总结谈话。
(1)你刚才做了什么试验?都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冰变成水了;我把纸放进水里,硬的纸慢慢变湿了软,软的纸一提就变短了;我把蜡烛点着了,慢慢地我看到蜡烛变短了;我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可以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我把高锰酸钾放里水里,水就变红了;我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把它放在火上烧,试管里的水烧一会儿就变成水蒸气了;我把白糖放进水里,白糖就没有了,水变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洁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气球了,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衣服,变旧了;头发,变长了;小树,长高了;蚕宝宝,变成蛾子;我种的大蒜,长叶子了;我家门口的小河,变清了;鸡蛋,放在锅里三分钟煮就熟了。
(3)小结: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有变,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5、幼儿作画:《一切都在变》。
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
课题评析:
一、效果分析
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照片,向别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同时也在看别人小时候的照片,非常惊奇。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孩子们更是惊奇不已,注意力被紧紧的吸引住了。此时,教师讲述人的生长过程,让孩子明白了人的变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发现其他事物的变化,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及时帮助孩子总结“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最后,让孩子把自己现的变化物体画出来,加深对“一切都在变”的理解。
二、专家点评
此活动运用了发现法,让孩子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体现了幼儿向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与讨论
你时常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和儿童的活动吗?持之以恒去观好的课题自然生成了。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幼儿学会捏人物的五官和表情,并能用色彩表现人物的情绪。
活动准备: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不同的脸谱。
各色橡皮泥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游戏,引起幼儿变化表情的兴趣。
游戏:"会变的脸"(苦脸、笑脸、生气的'脸、害怕的脸等)。
2.启发幼儿互相观察人的面部表情特征。
提问:"人笑时、哭时、生气、害怕时眼睛、眉毛和嘴巴有什么不同?请幼儿分别描述出来。"(教师边听边捏出来)
3.引导幼儿体验色彩与每一种脸谱的关系。
提问:"当你生气时,你的脸色会有什么变化"?(变红)"黑色使你感到怎样?让你想到什么表情?":"表情不仅可以通过五官的变化来表现,还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来变现。"
4.幼儿制作脸谱,教师巡回指导和帮助。
每个幼儿选一种表情。
5.戴脸谱到户外玩"猜猜我是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12-09
科学教案12-02
科学教案12-02
科学教案12-02
科学教案12-02
科学教案12-03
科学教案12-03
科学教案12-04
科学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