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反思大全(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我尊重学生质疑,另辟捷径帮助学生解疑。在堂课上,学生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学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其性格特点,我另辟蹊径从“名医”入手!质疑:“名医”“名”在哪?通过回归文本知道名医名在: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追问:如此名医为何医不好蔡桓公的病?好!回归文本细细体会作者的表达领会其意!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如果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通过3次对话提示语、语言内容、病况发展细细体悟学生异口同声:讳疾忌医!问题迎刃而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忠言逆耳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从中我们获得启示:防微杜渐!迂回问题,巧妙解疑深化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妙!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扁鹊治病》是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以蔡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小病延误成大病,最后无药可医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学时,我让概括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课文时,主要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及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领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现的时间“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时间?”,学生答道:“是说蔡桓公的病每过十来天就会更加严重。”时,我适时引导这是为了突出病情的发展,由小病变成大病的过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听扁鹊意见的结果。在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后,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中有情,读中有话。
但本课教学遗憾的是,对人物的心理体会得还不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2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是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了扁鹊三劝蔡桓公治病,而固执的蔡桓公坚信自己没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自以为是。而“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说不出来。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出这个词语的,找一找蔡桓公的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及早治疗会怎样?学生答蔡桓公的病有皮肤到皮肉到肠胃到骨髓,导致无药可救了;如果及早治疗还有康复的希望。然后,我小结“像这样由小病一点点恶化,到病入膏肓,是一点一点累计的,如果想及早根治,就要防微杜渐。”然后板书这个词,再问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当时课上总感觉不是特别顺畅,总觉得这个词的出示那么牵强。
后来看了一课教学设计,感觉这才是水到渠成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是这样小结的“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以致酿成大错”
由此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并有效的引导。课堂真的是一门艺术,好的设计带给学生的是自然的习得,如何把一堂课设计好既需要博采众长又需要精心的思考。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3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教学时我通过研读扁鹊和蔡桓公的表现,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这个部分学生的`想象很丰富也很合理,只是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学生读不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我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通过语气的对比,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可由于学生的朗读总是达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时间又仓促,我只能赶快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朗读的训练成为一个虚设,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没能真正实现。
本课的寓意揭示,若让学生多方面联系自己的缺点谈感受,那么这则寓言的学习会有更大的价值。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4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通俗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体会。
教学时我分三步实施。
一是课前质疑“扁鹊是一位名医吗?”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阅读文本,寻找自己的答案。这个问题,学生理解非常到位。
二是以扁鹊三次劝说蔡桓公治病为主线,通过研读扁鹊和蔡桓公的对话,揣摩两个人物的不同心理,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贴近文章,在表达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同时还能从中感受到扁鹊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蔡桓公讳疾忌医和固执己见,为明理做铺垫。
不过,在朗读训练时,对文中人物的语气把握还稍有欠缺。朗读的基本形式能够达到教案的设定环节,但是在学生回答并且指导读的时候还有些牵强,显得不是那么自然。
三是联系生活体会寓意。理解寓意是学习寓言的灵魂,能把寓意不着痕迹又水到渠成地理解透彻并有深刻感悟是完美教学的目标。本课的寓意揭示,我先借分析蔡桓公病症由小到大的原因渗透“防微杜渐”的意思。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但是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上,以至于草草结束了课堂。此次教学活动,感谢潘书记的悉心聆听,细致的点评。从这堂课中,我学习到了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且在习作中学会运用对话描写。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5
《扁鹊治病》是杭州采荷一小的王红校长执教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朴实无华”,她体现了高效的课堂,很好的和孩子们一起解读了文本。先学“扁鹊的医术高明”,接着质疑:“这么高的医术,怎么治不好齐桓公的病呢?”接着理解齐桓公的“固执己见”,很好的揭示了中心涵义,最后依次写出“微、渐、防、杜”,合成“防微杜渐”,巧妙地揭示了寓意。这个课堂我真的很喜欢,因为它朴实,适合家常可用,试想一节好的展示课,不就是为了可以推广给每一位一线的老师用吗?王老师做到了。
王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非常吸引我。那就是王老师的评价语特别丰富。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不重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做出自己的评价。让我听得十分震撼,因为这是我最欠缺的。如当学生有感情地读完扁鹊劝蔡桓公医治病情的句子的时候,她说出了“扁鹊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你真是心急如焚啊”这样的评价语。如果这样的评价语可以预设的话,那么王老师对于另外一个学生的评价则真是非常的高明。王老师让学生讲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蔡桓公生病了,扁鹊给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不听,最后扁鹊就离开了赵国。”当我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时,我觉得这个学生已经答得很不错了,可是王老师却这样来评价:你的起因和结果讲得都很不错,但是过程可以讲得再详细一些吗?听了老师的评价,学生把扁鹊三番五次劝谏这样的过程补充上去了,这样的教学让内容更加符合寓言,也让学生懂得了概括内容应该更加注重过程。这才是培养孩子概况能力的时候,而不会因为是公开课怕耽误时间,扼杀学生的而学习时间,不得不让我佩服。如果我们可以像王老师这样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智慧让答得不完整的学生提高,那么我想在慢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提高都难,这是需要老师心中有孩子们才可以做到的,佩服佩服。
这可能就是王老师的特点吧!那样的润物细无声,就像春雨滋润着小草般,让孩子们成长的更加健壮。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6
教完本课,总觉得不尽人意,反思课堂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不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二、要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本课教学就是要体现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7
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
好久不来了!人啊!一旦松懈了勤奋的脚步,就会越来越懒!
这些天在构思《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当我“绞尽脑汁”终于完成了教案之后,却无意间又重温了被遗忘很久的一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吓一跳!其中她谈到“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这一节时,这样写道:
“教者的作用显得至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情感储备和调动——悲喜哀乐,酸甜苦辣;教师必须让自己、让学生通过文字“怡情养性”,让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健旺起来。可以打这样的比方:如果说教材是“泉眼”,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状态一定是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为了这条河的.畅通与灵魂,教师还要为它修筑“岸”或“桥".有了岸的“约束”,桥的“搭建”,孩子们才如这生命之河中的生灵——水草丰茂,鱼虾成群,与天光云影共在这源头活水之中畅游”。
“教师和孩子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完全沉浸于学习之中,教师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师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缘于一种真实人的外露。那就是,无论什么性格的教师,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而这,就是他(她)个体化的激情”。
“听过太多的优质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我常想着:语文课堂,我们到底应该留给孩子们什么?是能力,是伴随着他们一生的学习、生活的能力!这个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论提升!我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8
说到备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钻研教材,但在《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备课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生的盲点,让课堂教学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拿到《扁鹊治病》的第一稿,导入和初读课文的环节基本一致。在切入课文学习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
2、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故事中知道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从死神手里把人救活,这次神医为何治不好病?是否徒有虚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扁鹊的句子,细心体会,动笔写写;你从这些句子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了解扁鹊的医术高明,具有先知先觉的智慧。)
看起来较满意,板块也较清晰,因而一开始也没试教。等到试教时。第一个问题一出示: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很多同学都纷纷举手:扁鹊给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不让他治,最后蔡桓公死了。学生都已知道了是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接下去我们还怎么去找原因呢?这些环节不是形同虚设吗?
于是,这天晚上霍老师和我一起修改教案稿。当我打入“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脑中立刻跳出白天试教时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入“你从哪儿看出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呢?”学生的'一句句回答仿佛响在我耳旁……“扁鹊那么有名,为什么蔡桓公不让他治呢?”思路越来越顺畅……
第二天,我拿着修改稿去试教,感觉课堂十分融洽。其实,里面的内容我没换,只是提问的切入口改变了。
这堂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备课真的要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9
从备课上来说,课前准备较充分。查阅了不少关于扁鹊和桓公的资料,记住了扁鹊的小故事。对于文中桓公的表现,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与分析,得出了独到的见解。绞尽脑汁将课文的各个环节用自然的过渡性语句串到一起。尽量的打开思维的空间,不拘泥于课文中仅有的.文字描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补足了文中人物的丰满度和立体感,让学生们察觉到:其实看似遥远战国人物也并不是那么平面化,那么不可感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好像和他们一起度过了故事中的这段时间,因为有了亲身经历的体会了,入文了,所以感觉就实在了,道理也就水落石出了。另外在其它几个班级试讲,又有和同级部老师以及领导的交流和沟通,对这一课的了解只有越来越清楚和深刻。那么,即使没把交流的内容悉数呈在课堂上,但因为感觉知道的多了,所以,讲课的底气就不一样了,好像什么样的状况都可以驾驭了。
从上课上来说,总体课堂确实气氛不错,学生的发言,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问法,举例说明,如果一个问题太难,太宽泛,那么可以问得具体点;可以提些选择性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问题分成三节来问,环环相扣,层层加深;可以把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变成下一个环节的问题;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简短的暗示、提示等等,这是课堂气氛能否活跃的技巧),听讲的态度,老师的整体调度,基本上较为顺利。除了有个别小环节有遗漏,再是对板书有些小遗憾之外,凡是能想到的差不多都做到了。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0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我能够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课前让学生搜集扁鹊的资料,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并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就连平是不喜欢表现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表演中来。
缺点: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第一轮表演指导不到位。寓意提炼急促,还应侧重联系学生实际用寓意导行。在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应该让学生点评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进,指导学生演好人物角色。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锤炼自己。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1
《扁鹊治病》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它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以名医扁鹊反复劝说蔡桓公治病无果的故事,来警示人们要学会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的道理。
这篇寓言故事,用短小精湛的对话来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紧抓寓言的文字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扁鹊和蔡桓公的四次对话,揣摩主人公的想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人物性格,从而理解寓言的寓意。
首先,在学习一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请学生自由地读课文,并说说他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很快地找出时间、人物、事件等信息。
紧接着,我出示文本的第三至六自然段,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结构和第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也能立马发现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特点:短小精炼,句式结构单一。每段都是由扁鹊的动作、扁鹊的话语、蔡桓公的反应三个部分组成。四段排列在大屏幕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每个部分利用多媒体用同一颜色进行标注,让孩子们看得更直观了。
而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上设置特殊出现方式:让学生在说出某句话时,屏幕中的句子能相应变红或蓝。并让孩子对自己的发现畅所欲言。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自主地找到扁鹊和蔡桓公的四次对话,并针对自己想说的部分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理解人物特点,体会到了寓言的文字魅力。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出现的为数不多的问题,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更应该紧抓它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感悟寓言的真谛。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2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明,但道理深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帮助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导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寓言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新词,会写9个生字。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明白寓言揭示的道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古代医生扁鹊的故事,想听吗?
2.出示故事,师读,生听。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3.指名汇报。
4.交流扁鹊资料:课件出示幻灯片1扁鹊图片,介绍扁鹊。
5.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画自然段的的序号。
2.检查认读词语:(幻灯片2)
(1)检查正音:蔡桓公敷烫肠胃几剂汤药骨髓
(2)相机指导书写:汤肠
(3)检查读文,理清课文思路。(读带有“拜见理睬无能为力医治”这四个词语的句子。)
3.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幻灯片3:借助关键词语概括)
三、全文质疑,品读句子,感悟人物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有问题要问吗?
2.质疑归纳。
3.理出需深入追究的问题。
四、深入读文,追究原因
1.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原因。有这样的名医伴随,蔡桓公怎么会病死呢?读课文找原因。
2.指名汇报。
3.明明是有法可治,最后连名医也无能为力,(幻灯片4)究竟是什么要了蔡桓公的命?仔细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批注原因。
4.指名汇报。
5.小结:我们发现原来是蔡桓公的不听劝告和固执己见要了他的.命。(板书:不听劝告、固执己见)
五、穿越时空,体会寓意
1.面对这样一个蔡桓公,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幻灯片5)(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指名说。
3.春秋战国时期,好多辩士都喜欢讲些故事或引用熟语来劝说,你能在刚才的发言中用上一句这样的熟语对他说说吗?(幻灯片6)
六、结合生活,迁移运用
1.聪明的人会把学到的道理放到生活中去,同学们,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能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2.指名说。
3.课文学到这,你觉得这个故事可信吗?追究寓言的价值。
4.感受寓言故事的体裁特点。
5.借韩非说寓言的寄托性。
6.如何去读懂一则寓言故事,故事本身只是一个跳板,我们要学会借故事去明白寓意。每则寓言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引导自读寓言故事,从故事中明白道理。
7.小结。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7)
1.推荐阅读《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三人成虎》等等。
2.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扁鹊治病》或自编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不听劝告
固执己见
扁鹊蔡桓公
(善听意见及早改错)
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以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我执教的《扁鹊治病》是本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写了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请求为他治病,而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拒绝治疗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以致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警示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有问题及时改正,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堂课的设计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并联系有关词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想法,明白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感受寓言的特点。再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并在学生自主读文后,以词语为抓手,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此同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从而突出了重点。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由此引发“为什么有扁鹊这样的名医,蔡桓公还是病死了?”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主探究,在深入研读中最终明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是蔡桓公丧命的根本原因,突破了难点,使体会寓意,水到渠成。
从课堂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来看,教学的设计还需改进,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层面的对课的把握,才能使课堂更具创新、更有活力。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3
《扁鹊治病》取材于《韩非子·喻老》。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了本课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善于对话,必要时要设置一些恰当的情境,因为在对话中才能了解到学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反应要灵敏,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我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还是过于考虑自己的教案,对学生关注不够,对于学生的不足和精彩之处及时评价这一环节做的不太好。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太固执等。其实学生能说到这点就已经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词语就送给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
这节课表现更加出彩的是学生们:
1、孩子们对这样的寓言故事有着很高的兴趣,顺学而导让孩子们在争议与分歧中思维火花进行碰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若想知,前置学习下苦工”;
2、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讨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质疑,把握重点,师生交流最后突破难点;
3、教学设计上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最后的课堂检测题实质是从研究考试入手所设计的一系列能力提升题也是对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考验:我能读,我会填,争当小神医等等,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具体把握,也考查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快速找寻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看到孩子们努力的自读自悟,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我来说也倍感欣慰。
总之,《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4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语文四下《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是一篇精读课文。《扁鹊治病》写的是: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精读课文,一定要精读。精读就是精细地研讨。为了让学生反复阅读,把《扁鹊治病》读通、读懂、读透,我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粗知课文;自问自探,感悟课文”等环节。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地有效,为了让学生在精读中开智促思,我精心设计表格,通过表格来初知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填表,交流表格,学生板填表格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这个表格的解决更是学生自问自探文本的基础。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阅读探究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探究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通过文本中划、反复读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话来深入感悟人物的鲜明个性。
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为一体。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我们要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始,学生进行组词的训练,对本课的重点字词有了深入地感知。学生通过填空来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的多样填空让学生多元地解读了飞卫和纪昌,既给扁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了范例,更是对扁鹊、蔡桓公人物形象的解读设置了悬念。课中对“站了一会儿”、“理睬”等词句的理解,更是对人物形象地深入解读。
对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学习寓言故事的重难点。对于《扁鹊治病》中的寓意的理解,我主要通过“这些表示病程时间和病情情况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来体会防微杜渐;通过抓住描写蔡桓公态度的句子进行反复地朗读来体会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对于寓意的深入理解更离不开人物形象地理解。让学生评价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不仅解决了课始的悬念,更是深入地解读了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当然,由于学生填表时间的大量使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时间不够。由于时间的有限,所以对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讨论,例如: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没有进行想象写话和寓言故事的推荐。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5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本课的教学我有很多的体会:
一、在质疑中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蔡桓公为什么几次三番不相信扁鹊呢?有的同学说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要跑掉呢?还有的同学说蔡桓公的病扁鹊怎么能够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通过想象,丰富文本的语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较言简意赅,但是,本组课文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复述课文。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读好人物的语言是关键,而读好人物的语言必须通过联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扁鹊每一次劝蔡桓公时的想法,透过蔡桓公的态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又通过朗读时语气对比和语言对比(将每次病情的发展后果提前告知结果又会如何?),发现扁鹊的话语含蓄、谨慎、机警是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语言的朗读就显得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也大放异彩,课堂气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为复述而朗读的被动记忆,读活人物语言是本课教学一大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朗读完成了记忆、思维等多种训练。
三、理清思路,为复述架设桥梁
这则寓言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明了,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理解寓意做铺垫,然后根据单元导读要求能复述课文。既能让复述课文的方法的引领能无痕且扎实而有效,又不使课堂学习枯燥、僵化,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追求。所以在执教时,我以复述课文为教学主线融概括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寓意理解为一体进行教学。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2-05
课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选20篇)12-14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通用3篇)03-31
2020课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4-20
扁鹊治病说课稿05-22
《扁鹊治病》教案03-01
扁鹊治病教案01-10
《扁鹊治病》说课稿12-21
扁鹊治病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