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02 07:11: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1

  一、环节的设计也要讲究科学性。

  为了追求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准备了两辆相同的小车,请两个同学上来现场PK一下看谁的小车行驶得远些,以此引出让同学猜一猜,小车行驶的距离远近和什么有关。虽然同学也猜想到可能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课后细细考虑,不同的小车,不同的橡皮筋,不同的人,不同的操作,所引起的变量太多,可能性也就很多。以此来引出猜想,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科学课原本就要求同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师的环节设计一定也要讲究科学性。

  二、要注重实验数据的展示和分析。

  同学实验完毕后,由于已接近下课时间,我只请了一组同学汇报实验纪录,而没有展示其他组的数据,就此得出结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近;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远。一方面结论的得出缺乏科学性,因为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要有多个数据的支持,只有一组数据并不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不利于发现其他组同学实验中发生的问题。

  我为这节清楚的课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同学认识什么是弹力;二是让同学经历探究橡筋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的活动。

  所以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弹簧拉力器,让同学体验弹力。同学感受到了弹力,但很难描述清楚什么是弹力,容易和拉力混淆。在这里必需要加强与拉力的比较,进而发现“弹力”其实正好是和我们的拉力相对的那个力。是弹簧或皮筋这样的物体在被改变形状后,要恢复原来面貌时发生的力。我们老师的这几句小结必需要精练、准确。否则就可能造成同学思维困难。

  在认识弹力之后,引入探究“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活动,同学目的性非常明确。这个环节关键是器材的准备。我在准备时发现配套的学具很容易打滑,不利于关系的有效得出,同学容易被此现象分散探究目标。所以事先,我就对小车进行了配重,以保证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我还统一了绕的圈数为:5圈、8圈、11圈。因为我的.这批橡筋12圈以上断的概率较大,容易降低活动效率。在排除了这些容易影响活动的细节后,这节课的活动效率还是很高的,但还是因为这是一节教室内外结合的课而浪费了不少组织的时间,从而没能完成最后的数据整理、交流和汇总。打算下节课再花些时间完成整理结尾工作。

  幸好五年级的进度还比较快,这个单元的活动我还可以放心的充沛展开。不像三年级那么郁闷,课时量太大,无法充沛展开。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2

  《用橡皮筋作动力》是在第1课用重力拉动小车的基础上,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作为动力使小车前进。本课主要有两大实验活动,第一是研究橡皮筋缠绕方向与小车前进方向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后,我有了一些想法和启示:

  一、实验前老师要认真钻研,先行一步

  我在课前发现一些问题:1.固定橡皮筋的红色轮子讨在小车的轴上太松了,不能起到传送动力的作用,所以我在轴上绕了一定厚度的透明胶带纸来增加轴的.直径;2.小车比较轻,动起来容易打滑,根据这个情况我在小车的尾部加上了一个重50克的金属垫圈,这样效果比较好。

  二、课上指导应该更细、更全面

  在课前我做了实验,发现了一些问题,觉得学生应该注意的也就这些,但是我发现结果不然,学生因为知识结构的差异,很多细节老师都应该去关注、指导,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往前绕怎样才算往后绕;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一圈;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测量小车的行使的距离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全面的指导。

  三、科学结论的得出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老师是一个“旁观者”

  在课上学生记录了很多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只能从表面上发现一些问题,但这不是我们最终要的结果,当然学生的思维在没有任何指引的情况下是不会自动生成,这就需要老师这个“旁观者”时时点醒他们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为什么小车行驶距离就远?(圈数多橡皮筋就长) 小车行驶了一段距离为什么自己会停下来?(橡皮筋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弹力就消失了),这些实验数据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光自己理解了弹力这一科学概念,而且还用自己的话说出弹力的概念,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科学课也需要安静地思考和活动

  科学课是以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实验验证一系列的活动完成学习,所以学生在课上有一定的自由来进行活动,这就需要学生有安静讨论和活动的科学素养,假设一直在闹哄哄的氛围中,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还要努力。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3

  《用橡皮筋作动力》是《运动和力》单元继《我们的小缆车》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构建“弹力”这个概念,通过活动知道“弹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导入环节,出示橡皮筋和弹弓后,孩子们知道弹弓拉得开弹得远,也知道是利用弹力的,但弹力具体是怎么样却说不清道不明,这为后面的学习明确了目的,打下伏笔。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使小车前进和后退”,二是“使小车前进更远”。在活动完成后提出促使小车运动的动力是怎么产生的,将拉开的橡皮筋与原来的橡皮筋进行对比,初步建构“弹力”的概念。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使小车前进更远”活动,知道动力大小是不一样的,最后结合课本P74页橡皮筋挂钩码实验认识弹力,再结合生活利用弹力。

  试教了2次,结合教学当中出现的状况做了修改。但这次教学后,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处需要斟酌。

  1、第一个活动“使小车前进和后退”,重点应侧重研究方向,对于 “一圈、两圈”可放到第二个活动时讲。

  2、使小车前进后退的.方法,描述不到位,主要是老师指导不到位。如果老师教给孩子们词语,教会用起来,孩子表达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这里若能让孩子们一边转动车轴,实物投影出来,一边描述就更好了。

  3、问题设计还要再思考。“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问题涉及的太宽了,孩子们也不能有针对性的回答。

  4、对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应如何改变、如何选择,没有抓住机会。可适当的提问记录2组的数据,再抛出问题“你觉得哪种更好?你想怎样选择?”让孩子们自己对比思考选择。孩子们的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从中也能知道。同时橡皮筋不能绕太多圈,是因为会断,究竟几圈会断,可告知,并限制圈数。

  5、数据处理太过简单。本课是用求平均值获得数据。数据处理应分层展开。先从两组开始,介绍数据,下结论。数据和结论呈现,促使孩子们有思考。再比较不同小组数据,看发现。所以教师在指向操作上要做考虑。

  6、弹力的概念建构不到位。概念建构应分点建构,而课本P74页橡皮筋挂钩码实验的作用其实就是对应弹力概念。先挂一个钩码,问橡皮筋的变化;多挂几个钩码,问橡皮筋的变化;拿掉钩码橡皮筋会怎样——会弹回去;弹回去就是恢复形状,恢复的力量来自哪里——弹力;三根橡皮筋对应的小车上三种圈数。讲完再回头问小车的动力,孩子们能讲清楚了,弹力概念就构建。

  7、生活中用到弹力的例子都是老师在讲,应该让孩子们讲,怎么讲,讲得怎么样,也可充分得知孩子学到了多少。

  8、弹力方向落实方式不正确。老师是在小车上改变橡皮筋受力方向来落实弹力的方向:与橡皮筋形变方向相反。既然是研究小车运动,应联系小车来落实弹力的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一致。

  我从没想过一堂课上得向公开课一样精彩,我更愿暴露教学上更多的不足来促进我的进步。希望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4

  我为这节清楚的课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弹力;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橡筋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的活动。

  所以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弹簧拉力器,让学生体验弹力。学生感受到了弹力,但很难描述清楚什么是弹力,容易和拉力混淆。在这里必须要加强与拉力的比较,进而发现“弹力”其实正好是和我们的拉力相对的那个力。是弹簧或皮筋这样的物体在被改变形状后,要恢复原来面貌时产生的力。我们老师的这几句小结必须要精练、准确。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困难。

  在认识弹力之后,引入探究“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活动,学生目的`性非常明确。这个环节关键是器材的准备。我在准备时发现配套的学具很容易打滑,不利于关系的有效得出,学生容易被此现象分散探究目标。所以事先,我就对小车进行了配重,以保证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我还统一了绕的圈数为:5圈、8圈、11圈。因为我的这批橡筋12圈以上断的概率较大,容易降低活动效率。在排除了这些容易影响活动的细节后,这节课的活动效率还是很高的,但还是因为这是一节教室内外结合的课而浪费了不少组织的时间,从而没能完成最后的数据整理、交流和汇总。打算下节课再花些时间完成整理结尾工作。

  幸好五年级的进度还比较快,这个单元的活动我还可以放心的充分展开。不像三年级那么郁闷,课时量太大,无法充分展开。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5

  一、环节的设计也要讲究科学性。

  为了追求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准备了两辆相同的小车,请两个同学上来现场PK一下看谁的小车行驶得远些,以此引出让学生猜一猜,小车行驶的'距离远近和什么有关。虽然学生也猜测到可能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课后细细思考,不同的小车,不同的橡皮筋,不同的人,不同的操作,所引起的变量太多,可能性也就很多。以此来引出猜测,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科学课本来就要求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教师的环节设计一定也要讲究科学性。

  二、要注重实验数据的展示和分析。

  学生实验完毕后,由于已接近下课时间,我只请了一组同学汇报实验纪录,而没有展示其他组的数据,就此得出结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近;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远。一方面结论的得出缺乏科学性,因为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要有多个数据的支持,只有一组数据并不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不利于发现其他组学生实验中发生的问题。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用尺规作线段》教学反思03-03

用厘米量教学反思03-07

《用连乘方法》教学反思03-29

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02-09

《用太阳计时》教案及教学反思08-25

用彩墨画鱼教学反思03-15

《用彩墨画鱼》教学反思04-15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2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