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筝教学反思3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筝教学反思1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还是先从“读”字入手。但是,怎样孩子们读的有趣,学的轻松?又成了设计教学的关键问题。最终我确定思路:
首先让孩子们能正确识读本课生字,词语。用有趣的识字方法为孩子们的阅读扫清理解的绊脚石。其次,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读悟结合,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再次,让孩子们在理解课文之后得到情感的升华,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堂上,阅读理解感悟的环节中,让孩子们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是“放风筝”的环节,跃跃欲试。教室虽小,但也体验了一把放风筝的快乐。继而引导风筝不见了,孩子们跑着寻找,“为什么孩子们那么在意那只风筝?”成了孩子们争论的焦点,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我借势引导孩子们体会风筝与孩子们的情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放风筝的快乐同时,也体会童年生活中自由自在的快乐,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读,悟,思,说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能感受到秋天的快乐。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本节课中,孩子们说了很多,但是忘了让孩子们在表达感受之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所以,对于孩子们的“读”做的还不够到位,是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要进步的地方。
风筝教学反思2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内容,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风筝》一文是贾平凹先生写的,文章极富儿童气息,充满情趣,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和小伙伴做风筝,放风筝的愉快经历,既写了放风筝时自由自在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体现了孩子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上课伊始,我把课文所表描写的风筝通过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油然而生,在欣赏美图的同时也产生了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求知欲自然而然地被激发。
接下来,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抓典型词句,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间的妙处,使优美的文字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动情。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文本语言融入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语言。
随后的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取舍,没有面面俱到。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部分内容中,我重点选择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心情的快乐”。“找风筝”部分,以读代讲,简要掠过。为的是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拓展阅读。正是因为这种取舍,使得学生对“快乐”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了。
在用较短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开始进行拓展阅读。拓展内容选择了与教材同步的读本上《风筝》和《雨燕风筝》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结合“自主阅读要求”边读边思考。学生从“主要内容”、“喜欢语句”、“我的发现”等方面边读边批画,之后先和“黄金搭档”(同桌)分享,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又进行全班分享。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体验了情感、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了语文素养,体现了有效衔接课内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理念。
也许有老师问,一节课进行三篇文章的学习,是不是太囫囵吞枣了?我想说,拓展阅读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粗线条的,它不以解决语文的基本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教材学习之前,自己扫清文字障碍,也允许学生在拓展阅读内容的某些点上“不求甚解”。课堂遵循“兴趣第一,学生本位”的.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一个平台,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
课堂上拓展的阅读内容也不是随意找来的,它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可以从内容、中心、修辞、写法等不同角度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本课的拓展就是从内容这一角度,感悟同一内容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和描述。在本节课上,风筝就像一条丝线,将课内外文章串联起来,既体现了“扎根课内,拓展课外”的教学理念,也使课堂做到了主题明确,形散而神不散。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在时间分配上还不够合理,还可以让拓展阅读的时间更充分些,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该更丰富些,对学困生的关注也还不够。以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
风筝教学反思3
《风筝》是一篇有关贾平凹的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每读一遍都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以至于最后能一字不漏地背诵文本。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作者如何用朴实的语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生动展现出来呢?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所以我决定以朗读为突破口来挖掘文本。这就要在“读”上下功夫了。
风筝做好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地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文章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是围绕“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来品读课文,在“是否快乐”这个问题的调控下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新课标要求读书要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基于这点,把整堂课的重心都放在朗读,有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就朗读而言,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让他们齐读,效果会更好,充分体现团结的力量大。
【风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反思04-07
风筝的教学反思04-12
《风筝》教学反思01-16
风筝教学反思02-02
《风筝》教学反思02-26
纸船与风筝教学反思04-16
(热)《风筝》教学反思07-07
【热】《风筝》教学反思07-07
(荐)风筝教学反思07-10
【精品】《风筝》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