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08 07:21: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我们深刻的反思。

  一、小学数学课都要“情境”来包装吗?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听到这儿,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于是,人们不尽要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怎样的情境?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

  二、数学内容如何生活化吗?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臵,“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牛排、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

  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让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应该说,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

  替代菜名);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也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看到或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洋溢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有价值在这种趋向变异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难道,数学内容必须这样生活化吗?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课标语言)。所以,“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三、数学课堂如何评价学生?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许多老师喜欢采用以下方式来激励学生。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采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臵可否,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

  三是大搞物质刺激。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红花,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的工整奖一枝笔,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

  总有物质的回报。许多老师片面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似乎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

  诚然,课堂评价以鼓励为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激励性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将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带着新的理念,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把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

  经过反思,《约分》这节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约分的概念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从约分的概念看,约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简分数,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来分数的.小就行了,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只要数约小了,约分就结束了,因此结果也不是最简的。在此,我跟学生强调虽然约分的概念是没要求要约到最简,但是我们所有约分的题我们都要求要约到最简,这样统一要求,学生就清楚了。

  2、学生知道老师要求约分的结果要最简,但是结果不是最简时有的学生判断不出来,因此也出错,如2/18,22/14等。还有的分数学生判断不出是否是最简分数,特别是分子或分母是一个较大的质数时,学生误以为是最简分数,如17/34,19/57等。我跟学生强调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质数时,就验证分母或分子是不是这个质数的倍数,如果是那么这个分数就不是最简,如果不是倍数关系,那这个分数就是最简的。

  同时还补充讲解了一些约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4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笔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算在二年级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笔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年级的笔算,主要是万以内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混合运算。通过一年的教学发现学生笔算出错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笔算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一、培养学生学习笔算的兴趣

  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尤其重要。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笔算,能够激发他们更好的去掌握。

  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生能够正确的笔算是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计算方法时,一定要使他们理解该种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这样之后学生才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三、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练习

  学生掌握了方法就要进行练习,只有练习达到了一定的量,才能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单单进行笔算练习是比较枯燥的,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练习,一方面提高他们计算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形成技能。课上也可以采取分小组练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计算,从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二年级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计算,完成得比较快的学生上黑板上去做。那么他们在完成自己作业本上的速度会提高。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能够进行熟练的计算,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在平时的时候,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批改,相互比赛,这样不仅练习了笔算,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首先,让学生养成认真抄题的好习惯,仔细地核对竖式上的数是否和横式上的数相同。检查前核对相应的数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运用正确的方法去验算。一般加法的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验算好了要仔细的核对两个和是否相同。减法的验算方法一般是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最后计算完了也应该核对算出的被减数是否和题中的被减数相同。为什么强调核对两个和与两个被减数是否相同,这一方面是体验验算的必要性,还有一方面学生往往只是形式上验算了,大多数学生两个和与两个被减数是否相同看也不看直接就往下计算了,这样往往没有起到验算的效果。还有就是横式上的结果是第二道竖式的.结果,而不是第一道竖式的结果,有些学生老是写错。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使学生意识到验算的作用,认真的去验算,这样可以提高笔算的正确率。

  五、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进行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笔算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年级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都需用到20以内的进位加与退位减。因此要提高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必须熟练地、正确地进行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有了这样的基础,笔算才能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总之,提高二年级学生的笔算能力,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注重口算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去提高二年级学生的笔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本节课灵活性较强,希望看到学生的不同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笑脸。

  本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意图来完成小学高年级《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工作,课后,感觉——一个字“差”,三个字“真的'差”。

  一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第一次带着话筒上课,我与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头声大,抬头声小,占据了我的一些大脑空间;我的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联系密切,因为键盘鼠标放置在一个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占用一些时间,教学环节不流畅;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层面不能一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时观察到教师的表情,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差: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配合。陌生的学生,尽管短暂的了解,但是还是知之甚少。就拿这个来说吧:看大屏幕,自读小故事。学生却大声齐读开来,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感悟的知识,自读就可以了,听到学生的声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断他们,只能任由他们读下去。

  三差:不能很好的设计最细化的问题。问题较为粗略,学生答题有理解上的困难。回答很是不积极。这是我这节课的失败的关键所在。

  四差:学生的活动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没有很好的体现。尽管我用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最终得到本课的重点知识,但经过学生的活动,为了节省时间,我代替他们把活动的结果利用计算机这一媒体展示出来,我想,这是错的。不过,孩子们真的,没有发现,我的设计只能落空。最后不得不自已代替学生得出新学的知识。

  五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学,已经把自己的语言,神态包裹的严严实实。没有更多的流畅的教学语言,没有激励的话语。自己的言行,会犯下些许的小错误。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默默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精心设计却没有在学生身上闪现?还是因为自己的设计根本不够精心?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一、发现生活素材,凸显现实性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把丰富的现实原型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来,丰富学生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空间观念。教学时,我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重组教材内容,组织学习,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进而引发学习欲望。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图片:小动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数字卡片、几何图形、京剧脸谱等,在观察这些图形特点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接着通过“对折”的动手实验,学生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欣赏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图案等。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先请学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着出示校园、教室、学生活动等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角,感知角就在我们身边。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角,并让他们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见过的角,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时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灵活处理教材,增强趣味性

  教材是范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体验活动、多媒体演示,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进而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平移、旋转、对称》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知旋转、平移,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他们进一步理解简单图形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时,我先用动画演示“小蚂蚁爬树叶一圈”手摸长、正方形活动学具一周,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确了周长概念,再让学生观察长、正方形物体,根据其特征,概括优化出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再如,在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一是节约课堂有限教学时间,二是直观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既增强了数学课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合作探索,提高理解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恰当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平台,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这一节时,我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引申到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拼搭、观察、换位观察、交流反馈,使他们理解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物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如我在教学《摆正方形、长方形》时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许多小棒,要求学生合作选取合适的小棒拼出长、正方形,学生在交流、探讨、操作过程中发现:只有长度相同的小棒能摆正方形,而长方形是相对的边用的小棒长度相同,加深了对长、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再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配合,共同想办法找到物体的图形,并把它“变”在纸上,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多个办法而且他们在每一次的表达和倾听中,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观察比较发现,引导概括性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是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要求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摆立体图形展示总结时,学生从自己和他人的展示中概括出: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长方体、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大正方体。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用三角板判断直角》时,学生判断后,又发现了锐角和钝角的判定方法。又如,在《学习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合作交流各个图形的关系。采用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体会,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领悟数学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我在低年级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进行引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他们在学习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五、积极动手动脑,突出实用性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他们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创设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设计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学生都愿意,而且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字形……学生都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总之,生活是数学发展的源泉,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善于去发现、捕捉、运用生活中的具体可感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7

  学完了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基本运算,我就开始领着学生们学习这部分的应用题了。起初研究教材,觉得并不困难,在这道知道总数,知道一包两个.一盒四包求共装几盒的例题中,曾简单的.认为只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能装多少包,或者一盒有几个这两个转换思想就可以了,我也是这样上课的,但经过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理解的并不透彻,甚至有些学生迷糊了......我才发现,学生们还没有建立这种转换的思维,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解题方法,他们以前做过的都是直来直去的题目。认识了这些,我改进了方法,让学生交流提问,并用同类型的题目加深练习,现在,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样解,但是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解答。

  学生的思维和老师是不同的,特别是小学生,所以讲解题目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要参考他们的已有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定位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能有话可说。而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放在练习课中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逐步出示单式和复式两种统计图,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展示、比较,逐渐引导过渡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图例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直观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掌握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视制图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这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画平行线。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

  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三个步骤

  1、在纵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纵轴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2、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分别画两条垂线,与刚才画的直线相交,这样条形就画出来了。

  3、按要求在条形里均匀的涂色。按照这三个步骤,老师一步一步的.给学生示范。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以鼓励、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充分激发主动性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教学思路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将两种数据表示在一张统计图上,然后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统计图,否定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在汇报中辨析,进一步规范复式统计图的画法。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并没有把握好。在汇报反馈中,多数情况都由教师自身讲解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自我完善的机会。

  二、没有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在教学怎样利用已学的垂直知识来画好条形图环节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不同,但随机出现的学生反馈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把握住,教师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学环节安排中,没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针对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深刻的明白教学给予教师的使命: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台下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好一切准备,留出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一个孩子的自主性;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灵动与活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表现不同思维过程和方法,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思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习11减几的知识。 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童趣的教学情景,由到玩具店买玩具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交流来突破本课学习重、难点,通过对主体图中寻找数学信息,并让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还剩几个?”,在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下,列出相应的算式后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全班汇报交流。最后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那种算法进行计算,进行算法的优化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别人的算法,选择算得又对有快地方法进行快速的计算。 学生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时有深有浅。

  为了照顾到那些有困难的学生理解11减几的算理,我充分加入学生交流活动,通过“你是怎样算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通过充分交流活动,学生能较快的'理解算理,掌握多种算法,从而达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在最后设计练习时也采取了多样的趣味游戏,巩固深化,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游戏“摘智慧果”在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过小桥”中穿插了数数得题,不仅很好维护了课堂纪律,也增强了学生对时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在对自己做题中也加入了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愿望。进一步巩固掌握11减几的算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6月12日上午,市小学数学复习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早操之后,学生自由活动,我正坐在教室里批改日记。突然,有一位陌生的老师来到我面前,说第二节课想借用一下我班学生,上一节数学展示课。我当然很乐意,这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同学们可以向专业水平更高的老师学习,可以开眼界长见识。

  第二节课,我跟随我班学生一起来听课。上课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数学课,我这个教语文的“老外”只会看热闹,不敢妄加评议。但看得出,这节复习课设计独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思路明晰。最让我感动的是做课老师的“教风”:他语言得体,教态自然,跟学生交流时总是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生疏感,没有距离感,可以安静地思考,可以热烈地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畅所欲言。如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和谐的课堂气氛,连我这个“老班”都自叹弗如。

  事后我才得知这位做课老师是中小的鲁超校长。“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他儒雅中透着大气,沉稳中彰显智慧。这是一节公开课,更像是一堂常态课,循循善诱,真实自然,不掺杂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

  像鲁校长学习,做一名温和的老师,清风徐来,波澜不惊;溪水潺潺,缓急有致。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年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为是第一次使用实验教材,每册的教材编排特点比较生疏。因此我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科学布置有递次的作业,满足优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于后进生作业经常采取面批,精心辅导,有一部分学生进步神速。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回家上几楼?……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购买涂料、地板砖、沙石料等涉及用钱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火柴盒、实地调查运动场上的沙坑,还有粉刷教室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火柴内、外盒材料的计算”、“要把沙坑填满,需要购买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们应该买多少涂料?”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今年和去年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两个问题:

  四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次教学我却未作任何铺垫,上课伊始便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分饼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道思维的闸门。由于我没有“先入为主”的牵引,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他们才能按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一帆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次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学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

  六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七、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二)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要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半学期了,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教学反思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

  在练习中也有一些有着指导意义的插图,这些插图也为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们可发现练习里都有这样的题型与插图:让学生抽取0~10的11张数字卡片。要么用大数减小数(学减法),要么哪两个数想加得几(学加法)。受到教材插图启发,我让学生各自准备了自己的数学卡片袋,在巩固练习中开展分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自主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单元,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巩固了新知。

  2.发挥教材信息资源,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图例中有许多能解决问题的多个素材与信息,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空间。如果能善于挖掘这些信息资源,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课中,除了书本上列举的兔子与砖头、小猪与木头的比较外,还有萝卜与苹果、小猪与小鱼等多种有用信息,还可利用插图所提供的这些丰富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已获得的信息,让他们想一想:图中还有什么可以比。这样通过利用插图资源放开学生,让他们牵动探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多"与"少"的理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培养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本册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在教学数的组成时,先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把这几种分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分出来呢?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4.新教材更加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学生到学校来除了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新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与德育渗透,如:在"比一比"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但多数教师对教材在编排上还持有一定的意见,如:有些地方衔接不当,知识跨度太大;个别题目图意不明,如,第33页第1题"连一连",第45页第1题3幅连续的图等;在第36页"可爱的企鹅"中唯一出现符号"",显得突然,且给教学带来麻烦;没有更多地强调"数的组成",造成学生计算速度偏慢;有些内容对学生要求过高,有难度(如"连减");有的课时内容太多,完成有困难(如"操场上"),教材还有待于改进。

  二、在课堂教学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教学片断:分苹果(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师:黑板上有一堆苹果,你估算一下有多少个?再数一数。

  (说明:磁性苹果教具,可操作)

  师: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谁会分?还可以怎样分?(说明:老师这一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把这次公开课选为《分数乘整数》这一内容,是因为上学年听了冬梅老师讲了若干遍《分数乘分数》,并一举在市名列前茅。我选了《分数乘分数》的前一信息窗,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此类课的教学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觉有信心上好这节课。

  课堂上,我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结果第一环节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列出算式就出了问题,我提出:“‘求做一个风筝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其实就是求什么?”。一下子把孩子问在那里了。周折了一小会儿才开始列式计算了。紧接着第二个环节列式计算,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的意义还好。很顺利地进行到第三个环节学习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都用分母不变,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的。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呢?比比看谁的理由最充分。这时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带着“为什么”去探索。在课堂上迫不及待。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在理清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总结出法则。这一环节我自己还比较满意。到了第四环节,通过法则指导计算,并学会简便方法约分时,又出问题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约分后的分子相乘分数的大小还不变,一直在那里纠结,足足耽误了将近十分钟的练习时间。

  通过评课,同行们给我找明了问题的关键:

  1、教师在第一环节的`提问绕圈子了,不要问学生“要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直接让学生列式解答即可。在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6个相加可以写成×6的形式,从而明白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应当与算理相融合,一位同学探究说出算理和算法以后,应该结合课件再多找几个学生强化一下,这样落实面才会更广一些。

  3、当学生提出对于约分环节的不理解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可让其在练习的基础上验证一下,或告知其下课后继续研究,一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个别学生纠结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要有主观能控力。

  4、分数的书写顺序要注意标准。

  听了大家伙的建议,自己感觉很有道理,不再去邻班讲一次真对不住朋友们提出的这些大好建议。感谢教研组的评课,各路高手就像是一位位神医,帮我查找到这节课的各种病症,只不过要想医治成功还需要“患者”的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数学每一章都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于某些章节,可以采用下面方法来使学生学的生动,灵活。

  一、找准知识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的问题情境,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是开放的且能向学生提出智力战。

  二、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教学重点则在于学生自己发现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我并非浅尝辄止,而是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有利契机,顺水推周,放手让学生自编速算题目,结合学生编题中出现的“345+99”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与减法速算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加法速算要“多加几要减几”的道理,并层层深入,拾级而上,从整体的高度领悟加、减法速算的方法。又吻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为这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由此可想,这样的'教学,不但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学的轻松、学的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

  三、练习设计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

  注意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加、减法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方法的同时在练习设计中不断进行题目变式,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要认真审题,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学生自觉地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不言而喻,设计这样的练习,练习量虽少,但其效果远胜于机械重复练习的几十题,因为学生的思维一直伴随着习题的深入而展开,况且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整节课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不断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自己发现知识规律,不仅学会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而且数学思维得到较好地拓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5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2-04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11

(精品)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7

[精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门)07-0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07-0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我们深刻的反思。

  一、小学数学课都要“情境”来包装吗?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听到这儿,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于是,人们不尽要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怎样的情境?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

  二、数学内容如何生活化吗?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臵,“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牛排、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

  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让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应该说,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

  替代菜名);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也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看到或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洋溢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有价值在这种趋向变异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难道,数学内容必须这样生活化吗?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课标语言)。所以,“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三、数学课堂如何评价学生?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许多老师喜欢采用以下方式来激励学生。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采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臵可否,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

  三是大搞物质刺激。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红花,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的工整奖一枝笔,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

  总有物质的回报。许多老师片面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似乎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

  诚然,课堂评价以鼓励为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激励性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将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带着新的理念,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把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

  经过反思,《约分》这节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约分的概念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从约分的概念看,约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简分数,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来分数的.小就行了,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只要数约小了,约分就结束了,因此结果也不是最简的。在此,我跟学生强调虽然约分的概念是没要求要约到最简,但是我们所有约分的题我们都要求要约到最简,这样统一要求,学生就清楚了。

  2、学生知道老师要求约分的结果要最简,但是结果不是最简时有的学生判断不出来,因此也出错,如2/18,22/14等。还有的分数学生判断不出是否是最简分数,特别是分子或分母是一个较大的质数时,学生误以为是最简分数,如17/34,19/57等。我跟学生强调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质数时,就验证分母或分子是不是这个质数的倍数,如果是那么这个分数就不是最简,如果不是倍数关系,那这个分数就是最简的。

  同时还补充讲解了一些约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4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笔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算在二年级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笔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年级的笔算,主要是万以内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混合运算。通过一年的教学发现学生笔算出错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笔算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一、培养学生学习笔算的兴趣

  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尤其重要。可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笔算,能够激发他们更好的去掌握。

  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生能够正确的笔算是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计算方法时,一定要使他们理解该种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这样之后学生才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三、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练习

  学生掌握了方法就要进行练习,只有练习达到了一定的量,才能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单单进行笔算练习是比较枯燥的,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练习,一方面提高他们计算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形成技能。课上也可以采取分小组练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计算,从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二年级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计算,完成得比较快的学生上黑板上去做。那么他们在完成自己作业本上的速度会提高。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能够进行熟练的计算,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在平时的时候,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批改,相互比赛,这样不仅练习了笔算,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首先,让学生养成认真抄题的好习惯,仔细地核对竖式上的数是否和横式上的数相同。检查前核对相应的数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运用正确的方法去验算。一般加法的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验算好了要仔细的核对两个和是否相同。减法的验算方法一般是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最后计算完了也应该核对算出的被减数是否和题中的被减数相同。为什么强调核对两个和与两个被减数是否相同,这一方面是体验验算的必要性,还有一方面学生往往只是形式上验算了,大多数学生两个和与两个被减数是否相同看也不看直接就往下计算了,这样往往没有起到验算的效果。还有就是横式上的结果是第二道竖式的.结果,而不是第一道竖式的结果,有些学生老是写错。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使学生意识到验算的作用,认真的去验算,这样可以提高笔算的正确率。

  五、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进行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笔算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年级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都需用到20以内的进位加与退位减。因此要提高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必须熟练地、正确地进行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有了这样的基础,笔算才能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总之,提高二年级学生的笔算能力,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注重口算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去提高二年级学生的笔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本节课灵活性较强,希望看到学生的不同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笑脸。

  本着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意图来完成小学高年级《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工作,课后,感觉——一个字“差”,三个字“真的'差”。

  一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第一次带着话筒上课,我与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头声大,抬头声小,占据了我的一些大脑空间;我的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联系密切,因为键盘鼠标放置在一个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占用一些时间,教学环节不流畅;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层面不能一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时观察到教师的表情,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差: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配合。陌生的学生,尽管短暂的了解,但是还是知之甚少。就拿这个来说吧:看大屏幕,自读小故事。学生却大声齐读开来,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感悟的知识,自读就可以了,听到学生的声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断他们,只能任由他们读下去。

  三差:不能很好的设计最细化的问题。问题较为粗略,学生答题有理解上的困难。回答很是不积极。这是我这节课的失败的关键所在。

  四差:学生的活动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没有很好的体现。尽管我用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最终得到本课的重点知识,但经过学生的活动,为了节省时间,我代替他们把活动的结果利用计算机这一媒体展示出来,我想,这是错的。不过,孩子们真的,没有发现,我的设计只能落空。最后不得不自已代替学生得出新学的知识。

  五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学,已经把自己的语言,神态包裹的严严实实。没有更多的流畅的教学语言,没有激励的话语。自己的言行,会犯下些许的小错误。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默默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精心设计却没有在学生身上闪现?还是因为自己的设计根本不够精心?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一、发现生活素材,凸显现实性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把丰富的现实原型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来,丰富学生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空间观念。教学时,我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重组教材内容,组织学习,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进而引发学习欲望。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图片:小动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数字卡片、几何图形、京剧脸谱等,在观察这些图形特点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接着通过“对折”的动手实验,学生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欣赏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图案等。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先请学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着出示校园、教室、学生活动等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角,感知角就在我们身边。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角,并让他们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见过的角,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时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灵活处理教材,增强趣味性

  教材是范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体验活动、多媒体演示,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进而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平移、旋转、对称》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知旋转、平移,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他们进一步理解简单图形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时,我先用动画演示“小蚂蚁爬树叶一圈”手摸长、正方形活动学具一周,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确了周长概念,再让学生观察长、正方形物体,根据其特征,概括优化出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再如,在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一是节约课堂有限教学时间,二是直观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既增强了数学课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合作探索,提高理解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恰当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平台,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这一节时,我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引申到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拼搭、观察、换位观察、交流反馈,使他们理解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物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如我在教学《摆正方形、长方形》时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许多小棒,要求学生合作选取合适的小棒拼出长、正方形,学生在交流、探讨、操作过程中发现:只有长度相同的小棒能摆正方形,而长方形是相对的边用的小棒长度相同,加深了对长、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再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配合,共同想办法找到物体的图形,并把它“变”在纸上,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多个办法而且他们在每一次的表达和倾听中,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观察比较发现,引导概括性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是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要求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摆立体图形展示总结时,学生从自己和他人的展示中概括出: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长方体、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大正方体。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用三角板判断直角》时,学生判断后,又发现了锐角和钝角的判定方法。又如,在《学习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合作交流各个图形的关系。采用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体会,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领悟数学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我在低年级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进行引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他们在学习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五、积极动手动脑,突出实用性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他们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创设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设计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学生都愿意,而且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字形……学生都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总之,生活是数学发展的源泉,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善于去发现、捕捉、运用生活中的具体可感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7

  学完了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基本运算,我就开始领着学生们学习这部分的应用题了。起初研究教材,觉得并不困难,在这道知道总数,知道一包两个.一盒四包求共装几盒的例题中,曾简单的.认为只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能装多少包,或者一盒有几个这两个转换思想就可以了,我也是这样上课的,但经过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理解的并不透彻,甚至有些学生迷糊了......我才发现,学生们还没有建立这种转换的思维,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解题方法,他们以前做过的都是直来直去的题目。认识了这些,我改进了方法,让学生交流提问,并用同类型的题目加深练习,现在,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样解,但是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解答。

  学生的思维和老师是不同的,特别是小学生,所以讲解题目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要参考他们的已有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定位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能有话可说。而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放在练习课中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逐步出示单式和复式两种统计图,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展示、比较,逐渐引导过渡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图例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直观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掌握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视制图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这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画平行线。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

  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三个步骤

  1、在纵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纵轴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2、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分别画两条垂线,与刚才画的直线相交,这样条形就画出来了。

  3、按要求在条形里均匀的涂色。按照这三个步骤,老师一步一步的.给学生示范。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以鼓励、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充分激发主动性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教学思路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将两种数据表示在一张统计图上,然后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统计图,否定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在汇报中辨析,进一步规范复式统计图的画法。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并没有把握好。在汇报反馈中,多数情况都由教师自身讲解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自我完善的机会。

  二、没有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在教学怎样利用已学的垂直知识来画好条形图环节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不同,但随机出现的学生反馈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把握住,教师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学环节安排中,没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针对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深刻的明白教学给予教师的使命: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台下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好一切准备,留出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一个孩子的自主性;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灵动与活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表现不同思维过程和方法,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思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习11减几的知识。 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童趣的教学情景,由到玩具店买玩具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交流来突破本课学习重、难点,通过对主体图中寻找数学信息,并让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还剩几个?”,在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下,列出相应的算式后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全班汇报交流。最后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那种算法进行计算,进行算法的优化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别人的算法,选择算得又对有快地方法进行快速的计算。 学生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时有深有浅。

  为了照顾到那些有困难的学生理解11减几的算理,我充分加入学生交流活动,通过“你是怎样算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通过充分交流活动,学生能较快的'理解算理,掌握多种算法,从而达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在最后设计练习时也采取了多样的趣味游戏,巩固深化,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游戏“摘智慧果”在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过小桥”中穿插了数数得题,不仅很好维护了课堂纪律,也增强了学生对时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在对自己做题中也加入了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愿望。进一步巩固掌握11减几的算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6月12日上午,市小学数学复习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早操之后,学生自由活动,我正坐在教室里批改日记。突然,有一位陌生的老师来到我面前,说第二节课想借用一下我班学生,上一节数学展示课。我当然很乐意,这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同学们可以向专业水平更高的老师学习,可以开眼界长见识。

  第二节课,我跟随我班学生一起来听课。上课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数学课,我这个教语文的“老外”只会看热闹,不敢妄加评议。但看得出,这节复习课设计独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思路明晰。最让我感动的是做课老师的“教风”:他语言得体,教态自然,跟学生交流时总是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生疏感,没有距离感,可以安静地思考,可以热烈地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畅所欲言。如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和谐的课堂气氛,连我这个“老班”都自叹弗如。

  事后我才得知这位做课老师是中小的鲁超校长。“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他儒雅中透着大气,沉稳中彰显智慧。这是一节公开课,更像是一堂常态课,循循善诱,真实自然,不掺杂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

  像鲁校长学习,做一名温和的老师,清风徐来,波澜不惊;溪水潺潺,缓急有致。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年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为是第一次使用实验教材,每册的教材编排特点比较生疏。因此我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科学布置有递次的作业,满足优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于后进生作业经常采取面批,精心辅导,有一部分学生进步神速。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回家上几楼?……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购买涂料、地板砖、沙石料等涉及用钱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火柴盒、实地调查运动场上的沙坑,还有粉刷教室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火柴内、外盒材料的计算”、“要把沙坑填满,需要购买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们应该买多少涂料?”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今年和去年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两个问题:

  四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次教学我却未作任何铺垫,上课伊始便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分饼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道思维的闸门。由于我没有“先入为主”的牵引,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他们才能按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一帆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次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学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

  六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七、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二)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要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半学期了,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教学反思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

  在练习中也有一些有着指导意义的插图,这些插图也为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们可发现练习里都有这样的题型与插图:让学生抽取0~10的11张数字卡片。要么用大数减小数(学减法),要么哪两个数想加得几(学加法)。受到教材插图启发,我让学生各自准备了自己的数学卡片袋,在巩固练习中开展分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自主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单元,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巩固了新知。

  2.发挥教材信息资源,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图例中有许多能解决问题的多个素材与信息,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空间。如果能善于挖掘这些信息资源,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课中,除了书本上列举的兔子与砖头、小猪与木头的比较外,还有萝卜与苹果、小猪与小鱼等多种有用信息,还可利用插图所提供的这些丰富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已获得的信息,让他们想一想:图中还有什么可以比。这样通过利用插图资源放开学生,让他们牵动探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多"与"少"的理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培养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本册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在教学数的组成时,先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把这几种分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分出来呢?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4.新教材更加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学生到学校来除了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新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与德育渗透,如:在"比一比"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但多数教师对教材在编排上还持有一定的意见,如:有些地方衔接不当,知识跨度太大;个别题目图意不明,如,第33页第1题"连一连",第45页第1题3幅连续的图等;在第36页"可爱的企鹅"中唯一出现符号"",显得突然,且给教学带来麻烦;没有更多地强调"数的组成",造成学生计算速度偏慢;有些内容对学生要求过高,有难度(如"连减");有的课时内容太多,完成有困难(如"操场上"),教材还有待于改进。

  二、在课堂教学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教学片断:分苹果(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师:黑板上有一堆苹果,你估算一下有多少个?再数一数。

  (说明:磁性苹果教具,可操作)

  师: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谁会分?还可以怎样分?(说明:老师这一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把这次公开课选为《分数乘整数》这一内容,是因为上学年听了冬梅老师讲了若干遍《分数乘分数》,并一举在市名列前茅。我选了《分数乘分数》的前一信息窗,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此类课的教学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觉有信心上好这节课。

  课堂上,我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结果第一环节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列出算式就出了问题,我提出:“‘求做一个风筝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其实就是求什么?”。一下子把孩子问在那里了。周折了一小会儿才开始列式计算了。紧接着第二个环节列式计算,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的意义还好。很顺利地进行到第三个环节学习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都用分母不变,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的。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呢?比比看谁的理由最充分。这时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带着“为什么”去探索。在课堂上迫不及待。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在理清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总结出法则。这一环节我自己还比较满意。到了第四环节,通过法则指导计算,并学会简便方法约分时,又出问题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约分后的分子相乘分数的大小还不变,一直在那里纠结,足足耽误了将近十分钟的练习时间。

  通过评课,同行们给我找明了问题的关键:

  1、教师在第一环节的`提问绕圈子了,不要问学生“要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直接让学生列式解答即可。在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6个相加可以写成×6的形式,从而明白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应当与算理相融合,一位同学探究说出算理和算法以后,应该结合课件再多找几个学生强化一下,这样落实面才会更广一些。

  3、当学生提出对于约分环节的不理解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可让其在练习的基础上验证一下,或告知其下课后继续研究,一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个别学生纠结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要有主观能控力。

  4、分数的书写顺序要注意标准。

  听了大家伙的建议,自己感觉很有道理,不再去邻班讲一次真对不住朋友们提出的这些大好建议。感谢教研组的评课,各路高手就像是一位位神医,帮我查找到这节课的各种病症,只不过要想医治成功还需要“患者”的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数学每一章都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于某些章节,可以采用下面方法来使学生学的生动,灵活。

  一、找准知识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的问题情境,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是开放的且能向学生提出智力战。

  二、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教学重点则在于学生自己发现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我并非浅尝辄止,而是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有利契机,顺水推周,放手让学生自编速算题目,结合学生编题中出现的“345+99”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与减法速算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加法速算要“多加几要减几”的道理,并层层深入,拾级而上,从整体的高度领悟加、减法速算的方法。又吻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为这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由此可想,这样的'教学,不但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学的轻松、学的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

  三、练习设计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

  注意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加、减法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方法的同时在练习设计中不断进行题目变式,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要认真审题,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学生自觉地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不言而喻,设计这样的练习,练习量虽少,但其效果远胜于机械重复练习的几十题,因为学生的思维一直伴随着习题的深入而展开,况且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整节课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不断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自己发现知识规律,不仅学会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而且数学思维得到较好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