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10:04: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

  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

  【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

  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

  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交流。

  提供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动脉里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

  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2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原本打算让学生首先做一个简单的相机镜头,通过模拟模拟镜头,观察镜头成像,探究相机的成像原理。但是在设计的时候,由于的制作比较的麻烦而且凸透镜缺乏,因此我在上节课的布置了在课下事先按照相关的步骤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几乎都没有带来。我问他们为啥没有做呢?学生说家里没有凸透镜,因此没有办法进行之中。不得已本节课只能用我做的镜头,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得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但是只有一个,学生不可能都进行观察操作。我想这节课的改进的之处还是由老师准备凸透镜,学生准备相关的卡纸,双面胶,透明胶带等。然后还是在课堂上进行制作,然后用制作的凸透镜制作的.镜头,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然后通过镜头和眼睛结构的对比,得出眼睛的成像原理。本节课的关键是学生进行探究凸透镜的制作的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这是一个学生需要探究的的重点,而且是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能够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这个做的话,一定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组织的实施过程中,我想应该首先准备好凸透镜等材料,其次是制作方法需要老师进行指导。我想凸透镜由学校的老师进行用相关的放大镜进行准备,然后学生在探究过后,可以收取上来进行展示。制作方法的教学是个重点,为了学生能够高效制作成功,提高学生的制作效率,这个部分需要老师进行精心指导,但是也不排除学生的新颖的制作方法。然后就是镜头的原理原理的探究,这里需要学生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现象总结和结论得出。因此小组长的作用和职责需要加强。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奇妙的护身术》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保护色”和“拟态” ,基于这一教学重点,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我以情境导入法,以动画的形式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5种小动物,这些动物都是以保护色来隐藏自己的。同学们在游戏中感受动物护身术的神奇,顺势引出课题。

  第二,这一环节解决什么是“保护色”和“拟态” ,一开始以动画的形式出示一组动物,图片上有十一种动物,这些动物是以保护色或拟态的方式出示的,同学们非常的感兴趣,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获取知识,然后小组汇报结果,同学们没有找到的,教师出示,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露出惊讶的表情。进一步感受动物护身术的神奇,提高学生们探索求知的.欲望。趁机按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不同分类、归纳总结、引出概念,之一环节顺畅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很好。

  学生把课外收集到的动物的另外各种各样的方式以表格式进行汇报,有的学生可以列出7---8种另外特殊的保护方式以及代表动物,比如有的学生说:“还有断尾、放臭气、喷墨、逃跑、警戒色、卷缩、盔甲,长刺等等。”在这环节中,由于学生课前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所以在这环节中显得学生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相互获取了不少新知识,很好地为这节课走上了高潮,这时,虽然这节课到了尾声,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如果能在第一、二环节中把时间控制一下,挤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放在资料汇报这一环节,那这一环节就有8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学生之间的汇报与交流了,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得以充分的展示,更能完善整节课。

  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懂得了,要想上好科学课,就要熟悉课标,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多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而对于像我一样的初教者来说,更要认认真真,一步一步地进行。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学了科学课的基本模式: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奇妙的护身术》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点拨到位,如果能科学地把握时间,把汇报环节上得更精彩一些,学生将会得到更多的课本得不到的知识,从而把别的同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将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突出重、难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时间的把握。

  相信在不远的明天,我会成为我科学教师队伍中合格的一员的,以此作为这学期我奋斗的目标,我会时刻为自己加油的!首先,学会从情景入手;再学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就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摸索,相信我的课会越来越进步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学具需要比较简单,孩子们准备好实验即可进行实验,孩子们进行观察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注重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多想、多思考。

  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给学生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

  但也有不足,在课堂上缺乏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进一步探究以及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提问意识,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关注。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通过对教材的内容的重新演绎,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好发挥。在实验中,学生体验到了如何根据目标,设计出实验,最后一步步达成目标的过程;学到了用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力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稍有遗憾之处就是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并不是特别了解,需要老师补充相关内容。正因为如此,也就不可能让他们独立设计探究实验了,不然就可能有某些与教学内容不怎么相关的现象干扰教学的进程。

  本课中的学生实验部分我共设计了两种方法,分别在两个班级进行了试验,效果大有不同:一种方法是学生分好小组后,自己看老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边做边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商讨得出结论。另一种方法是分好小组后,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做,教师对于某些关键性的,学生理解时有些问题的`地方及时予以帮助,最后师生共同形成观点。两种方法试验下来发现第二种方法更好,更符合学生实际。虽然看起来第一种方法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但毕竟运用的知识是学生还没真正学过的,一下子脱手让他们自己来,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由此看来,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来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生活经验——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在课堂上,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亮半边黑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是一样的,只改变了光照这一条件。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中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

  在备课和做课前准备的时候,我遇到了几点困难:

  1、分组实验材料如何准备的问题:实验材料需要准备很多,是由我统一准备还是由学生分组准备呢?在和另外的科学老师交流之后,达成了共识——分小组让学生带实验材料,在前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通知学生下节课要带的实验材料时,也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

  2、上课实验探究实验的安排问题:如果想要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实验,35分钟的上课时间就很紧张,探究时间和实验效果就无法保证了,所以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要做的实验,两个实验二选一完成。实验结束后,请小组来交流实验结果,这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实验的结论。

  五个班的这节课都上完之后,我发现,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很有热情,但是对材料准备的要求都没有听仔细,让大家准备一个贴上保鲜膜的鞋盒做实验器材,结果很多学生放进了泥土,实验就没法进行了,除此之外,很多蚯蚓裹着很多泥土,实验过程中一动不动的,最后实验失败的也不占少数。看来,在课堂上进行生物类的`实验,难度很大,不光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还应该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进行多次强调和解释。

  科学课堂是一个欢乐的课堂,但这种欢乐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的认真准备来共同营造,相信通过一次次的失败和认真的分析,我也能上好一堂生动的精彩科学课。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山脉的变化》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的第一课,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重点是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本课通过4个相关联的活动,用观察、假设和探究的方式,让五年级的小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山脉的变化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高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反思如下。

  本课导入时,首先根据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提问“你喜欢爬山吗?你想知道山脉是怎样变化的吗?”来引入课题,而后出示了不同形态山脉的图片来引导比较“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引起学生的思考;第二个活动通过对有可能引起山脉变化的自然力量,提出假设;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第三个活动是根据假设,进行模拟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设计课程时,我本来预设了多种引起山脉变化的因素,但还是有学生提出了生物尸体对岩石的腐化作用,初听这个猜想,我有些措手不及,但随即肯定了学生的猜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完全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预设,并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解释与肯定。

  其次,在学生设计实验环节,仔细想来教学的每一部我都牢牢的掌控着,比如我事先准备了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等。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于此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只能摹仿课本给玻璃片加热,然后用水冷却。学生拿什么设计课本以外更开放的试验方案?这里可以让学生在看到课本内容和实验器材之前先设计实验方案,这样的实验设计可能五花八门,但也能最大限度的放飞学生的思维。然后再给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实验并操作。

  遗憾的是学生对课堂上的模拟实验和大自然的真正的风化作用还不能有效的整和,课堂上的体验、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理解和实际总存在着一定的“缝隙”,学生经过实地考察后整理出的问题,课堂交流起来就很能切入到问题的要害。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应尽量满足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的往往比“想出”来的要直接实际的多。

  探究教学所追求的不只是让学生收获知识、认识事物,还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与体验;不只是让学生获得探究世界的能力,还鼓励学生有质疑问题的勇气和乐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智慧的重要,还让他们体会到个性发展的自由、生命力量的彰显。

  最后,课堂实验的完成并不是教学的终结,运用于生活实践才是知识的升华。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1、结合科学教学,反复体会新课标教师与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各自角色,教学一词,重点在“学”,精彩应呈现于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对一堂科学课学习重点是通过探究,学会一种新知识,而对于小学三年的科学学习来说,重点是培养科学素养,掌握有效的科学探究规律与方法,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的角色则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重要的是,应如何引导学生在三年的科学学习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一种探究规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会用己形成的探究方法自主地探究其他知识和现象。教师为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反复经历设想——实验——改进——总结的教学方法探究过程。

  2、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己有经验,第一次讲这一课时,我直接将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然后依照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我的唯一感觉就是“累”,因为在第一步我就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思维,找不出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情绪平淡,无探究热情,因为我忽视了他们的感知,是在牵着他们跟我走。下课后,我向学生调查,有的学生就说:“其实,水力发电站我见过,只不过你没让我说。”一语惊醒梦中人,所以这节课我更注重学生感受,利用他们的热情来调动课堂氛围。

  3、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知矛盾,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何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矛盾,首先,老师得掌握学生己了解什么,不知道什么,从尊重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看法或己有经验入手,如本节教学,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水力发电站的结构认识”,教师出示图片才有意义,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认识也不全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我插入了手摇发电机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水力发电站的发电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的疑问,由发电机转动快慢不同,产生“怎样使小水轮转动的快一些?”的疑问,正是因为学生有了新的认知矛盾,产生了新的疑问,教学才轻松。所以科学课教师为减轻自己的压力,应努力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来进行引导,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4、引导学生体验“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观察——整理归纳”的探究方法。一节科学课最有意义的问题应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整堂课是在研究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如这节课整体问题是“水力发电站是怎样发电的?”,重点问题是“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一些?”有问题才有探究动力,有猜测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确定实验方法,为实验探究打基础。教师要做的仅仅只是在实验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同时,这一探究方法要在每节实验探究课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本节需要学生了解的科学概念是: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来体验物体具有向下的力让学生明白重力的存在,同时引入弹簧测力计,通过物体重量与质量的比对以及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使学生明白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N”,引出力的单位“牛顿”。在重力与质量的比对中,让学生明白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课前游戏活动看似随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弹簧的特性“受力大伸长长”,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接着让学生感受物体落地而引出了重力,任何物体都有重力,但学生之前对于质量的感念印象比较深,很容易把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混淆起来,引出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重力的大小,给了学生一个悬念,进而让学生更加向往进一步学习。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力的单位以及测力计“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受挫,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细致地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后,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心中建立细致观察、细致实验的印象。经过前面的酝酿,后面的操作实验水到渠成。在以前的分组实验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混乱和一边倒的情况,鉴于此,我先让学生说说完成实验的打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明白了合理分工在完成实验的重要性,也保证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后面的实验感想进一步让学生重塑在科学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本节的收获。

  课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整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我较多地考虑了如何落实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概念,整节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以自己心中的预设为主线的,没有能够做到放开来让学生探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对于《光和影》一课,上了也有一个多月,但仍牵动我心,久久难以将之遗忘。今天,还是想一吐为快!这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也许就是牵动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败,自然有其缘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无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课”。

  “用平常心上平常课”这句话是张鼎儿老师说的,就这么一句话,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长。我们老师在公开课时总是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课上得不平常,总想让自己在公开课中“露一手”,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无法克服紧张的情绪,无法脱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灵魂”控制,说得好听点是对公开课的重视,说得直接点就是心术不正。当然,人非圣贤,谁可以用一颗平常心上一堂“不平常”的课?而这不平常的.课往往淹没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无法让自己变得不平常。以上是一个俗人说的话。

  二、指导不到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

  学生的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到底这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指导多了,束缚学生手脚,无法还课堂于学生;指导少了,学生的实验会显得杂乱而低效,有时在原地打转,无谓地消耗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指导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常说要努力做一个无害的老师,如今看来这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无害的老师,光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光有责任心也是不够的,“做一个无害的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光和影》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回想准备以及上课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想要抒发的。

  准备阶段:即将上光和影,我开始烦恼起上课的环境:黑暗。学校的所谓的窗帘基本不能遮挡多少阳光,没有黑暗,又该如何产生影子,于是期待着上课时的天气能够稍微阴沉点。除此之外,学生做实验的光源缺少,去仪器室一看,还好,有手电筒,但缺少电池,于是托人去买了电池,光源搞定了,木块就用一个长方形小药盒子代替,屏用白纸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上课过程:两个班级都上完了,自我感觉实验那部分自己上的`不是很顺畅。当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做实验,反而做起了手影戏。我想,在我讲授实验过程中,课堂设计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让学生一个一个做实验比一下子做完三个实验的效果要好。当然时间的控制上也得多加注意。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反思如下:

  1、实验方面。

  (1)材料选取。虽然顾及了能够让学生多些探究的内容,但是相同的实验组数太少,有时一两个小组汇报不全面,就没有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学生对认识会不全面。

  (2)仪器使用。酒精灯以前学生用过,但在这节中没有拿出来温习,就出现了一些错误操作:灯帽的平躺、用嘴吹灭酒精灯。还有坩埚、滴管的实验都有错误,所以还应做到仪器的规范使用。

  (3)记录单的使用。一节课重于探究,但实验效果并不可观。学生忙于动手做,现象观察不够仔细,记录跟不上,动脑分析的更少,导致实验记录单的功效没有充分发挥。

  2、教材的研读。虽然我也也对教材进行研读,但有些方面仍然拿捏不准。例如:课文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我多次试验效果都不明显,我知道应该用冷而干燥的烧杯,但对于学生实验,则比较难以实施,所以,改为将集气瓶罩在蜡烛火焰上方1-2分钟,观察瓶内有什么,用玻璃片盖住瓶口2-3分钟,看看玻璃片上有什么,我在实验时看到明显的水珠,但学生实验时出现这一现象的非常少,我看到8组现象明显。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仍然要研究。

  3、细节还雕琢不够细腻。有时给人师生配合不够紧密,有时教师忙于自话自说,变成独自的说教;有时学生探究过于放手,教师收回过于生硬,所以以后环节的衔接要自然、紧密。

  一节课结束了,但是探究的脚步依旧匆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仍然会作为指导我教学的宗旨。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造房子》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四课。它以“造房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建造纸房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体验创造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我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只涉及了学生动手卷纸棒和小组合作设计纸房子图纸的过程,意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开始,让学生想像并绘制出古屋的房架结构,是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纸房子的框架结构图纸设计奠定基础。

  设计归设计,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纰漏和和不能及时解决的新生成问题。现将我的反思总结如下:希望各位与会老师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不足。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要在教师有效的控制之下,既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权和主动权,又要加强及时反馈和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留心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加以点评。一个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理解。

  各位与会的老师也看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他评,而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若说课堂上有学生“自省”的体现,那就只有一处:我让没有完成图纸设计的小组寻找原因。但这在整堂课中,只如海中一粟,渺小得无力,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他评”总没有“自省”的效果好,我希望各位与会的老师,要以我为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的“自评”与“自省”。

  二、只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是学习者。在探究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只关心探究学习本身获得的结果,而对自己在探究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发展,并不十分关注。这恰恰是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和引导其正确发展的的地方。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将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本身的意义上,忽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正向发展也关注不够,指导不到位。比如今天我讲的这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到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环节,所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就没得到正确的引导,这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这方面的发展,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科学探究学习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师在重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引导其能够正向发展。

  这节课,在学生展示纸房子图纸设计的环节中,由于时间关系,有三个小组没有得到展示设计成果的机会,学生表现出了失望、懊恼、甚至有的学生要责怪同伴动作慢。这时,如果我让这三个组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并找出失去交流机会的原因,就会使这些学生重新找到自信,消除同伴的责怪,也不会在以后的科学探究中失去信心,而产生消极的应付行为。

  三、小组同伴的参与率不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一个人并不能真正完成高效率的探究活动,必须要多人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各项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今天在课堂上,大家看到了每个小组都有未参与活动的学生,尤其是第五小组汇报时,说他们两个人完成的图纸设计,就更证明了这一点。实事求是的讲,他们两人设计的图纸确实不错:上面有三角形结构,有拱形结构,而且也非常美观,基本上用到了前几课所学的知识。但我们科学课上要讲究合作,所以在课上,我建议他们以后要注意小组合作。虽然是这样,但怎样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个困扰我好长时间的问题,一直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在我的课堂上,探究课和观察课,学生参与率还比较高,但拓展创新课和搜集资料课,学生的参与率真的很低。我也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研讨交流,把“提高学生参与率”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找到好的办法,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四、抓不住新的生成,使有效的教学资源流失。

  现在的高效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理想的生成。但再好的预设,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意外的生成,这时,只要我们抓住这些意外的生成,而且巧妙处理,一定会形成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反之,只会使有效的教学资源流失。

  这节课,我在课前,我就交给了组长两个任务:一是为大家服务;二是组织好本组的同学共同研究,共同探讨,高效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本来以为这样的设计,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但事实上,学生的参与率还是很低。大家也注意到,课堂上有一个稍胖的小男孩最活跃,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是我没有抓住,没能利用他来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再者,当有的小组失掉了展示图纸设计的交流机会时,有的同伴产生了责怪之意,这时,如果我能及时抓住这一生成,让其寻找原因,交流心情,也会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发展和升华,但这些很好的教学资源,我没有抓住,白白地流失了,现在反思起来,真的好可惜!

  以上是我反思到的不足,在实际中,可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名位与会的老师多多提出批评建议,本人将感激不尽!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4-01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30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1-29

(通用)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10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必备]06-10

科学教学反思02-06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04-0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04-0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