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5 08:20: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1

  第十五章《平移与旋转》中涉及到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两种图形变换的教案,教材本着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观察、实验画图,总结规律,简单运用的主线,展开了知识点。由于学生储备了较足的准备知识,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困难,学生面临的是根据要求画图的要点,在说理过程中运用知识的难点,而这些课本中又忽略掉,采用模糊过程,承认现实的做法。学生学习起来很高兴,一看一说都清楚;一作业问题就出来了,该保留什么样的痕迹?如何反映要点?都注意什么样的解题格式?课本没有一个完整的示范。第十六章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能够严格说理过程,而在逼近这个要求的过程中又没有明显的循序渐进,这个问题有点乱。

  有鉴于此,我在教案中就有意强化,给予学生明确的示范,甚至是摒弃教案理念的.束缚,与学生共同学习。每一节课前都督促学生做必要的预习,课中,强调作图,通过作图,带出图形的特征。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作图,不强调原因,但要作出正确的图形,在练习中来感受。不怕浪费时间,要的就是培养作图的能力,力图落实在课堂上。在一些细节上,我把分开的叙述聚拢来,条理化。

  平移图形的教案中,平移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的特征,对应点的连线段的特征,书中采用分段式(先一般后特殊),其中既有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笼统概括之。学生极易认识完整但做不到位。在教案中,我把一般的和特殊的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结论。

  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对应角;

  对应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对应点的连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学生对特殊情况对应线段和对应点的连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感觉不深(或忽略),放在一起可以加深印象。 根据图例,我也给出作图的具体要求,强调几何作图的完整性。 前面要有: 解:如图所示 (好比打仗中的先头部队,侦察兵) 在规定的位置: 按要求正确的画出图形(保持整洁)

  找对应点的痕迹画虚线,在不写做法的情况下,平移图形要在图中 表现两要素(方向与距离),旋转图形要表现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角度)

  (知识与技能的再现)

  图后要有交待:则即为所求。(横线上是所作的图形)(下结论。好比打扫战场)

  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有度可依,有章可循,几何中有的知识点是条理化的,没有发散性思维可以贯穿其中,学生的创造性是在明晰的思考下图形的完美表现。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也要求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体现各个要素,说理的严密性是一个渐进性的,一步一步达成。

  图形的旋转,我干脆直奔主题,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运用工具直接画旋转图形,教师的示范性必不可少,学生对为什么弄不清楚,但可以接受,可以画出旋转图形。亲身体验的实验有时更有说服力。图形的两种变换学习之后,我设计一表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示例图形 对应角 图形的形状与大小 对应线段 对应点的连线段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段 所有的旋转角 1 / 2 平移图形 旋转图形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点提一下:旋转图形中,对应线段所在的直线所成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打牢学生几何图感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去研究几何图形作充分准备。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2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个内容,通过简单图形的变换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能力。

  我认真解读了教材,发现图形的旋转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转动相等的角度。在初读教材后,发现图形旋转要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绕着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为了突破学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这个难点,我思考能否将静止的方格图形在学生手中活动起来,让学生看清楚它的完整旋转过程?再用“探究验证”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操作——验证”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图形旋转的方法和关键点。基于以上思考,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回归生活本原——再现生活场景,感受数学魅力

  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借助“钟面上时针转动”、“风扇叶转动”、“地球的转动”、“风车转动”等生活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及其基本特征。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来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强烈。为了让学生能初步体验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再次利用生活中收费站道口的转杆运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打开”、“关闭”转杆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支撑下,进行了充分的比较和发现。

  二、预留教学空间——亲历操作体验,激起思维火花

  为了突破学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想像一下旋转后的三角形会在什么位置,再拿出三角形纸片转一转,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的自己摆的位置和想象的位置是否一致,然后在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为后面整个图形的旋转作好铺垫。课本中的旋转长方形,为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模型作为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尝试操作,再根据操作过程把图试着画出来。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学生亲历了操作体验的过程。

  三、智慧延伸——体验策略优化,感受应用价值

  教学图形的.旋转画图以后,告诉学生图形的旋转在我们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几次旋转后,会变成一幅优美的图案,进而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自己设计一朵美丽的小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本课结束在音乐声中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案,充分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3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图形的旋转》是在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我首先以有趣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了一组学生熟悉的有关旋转的画面,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入课题,最后让学生列举身边有关旋转的.例子,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的得到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然后提出应该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运动的、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合作交流,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片段中,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串给予小组这样一个争辩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并且趋于一致时,及时表扬了学生,由于大家都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动态显现,化难为易在导入新课时,引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及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都使用了多媒体手段,特别是在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时,在学生经历了实践、观察、总结后,再通过多媒体反复动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性质并加深印象。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扣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地、愉快地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教学语言方面,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该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以上是我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查漏补缺、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4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课标》新增加的一个知识点,三年级学生只是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初步接触了将一个简单的图形向一个方向平移一次)。本课是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接受起来又绝非易事。开课伊始,通过欣赏漂亮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成了知识的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铺垫。教学中,先利用钟表(线的旋转)探索旋转的三要素,再上升到图形的旋转(面的旋转),学生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然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拔,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如“旋转点”、“基本形”等数学语言所体现的简约美;再如,旋转变换带给学生的`奇妙感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推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练习图形的旋转过程,既让学生演示了顺时针旋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逆时针旋转等不同方法得到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 总之,“图形旋转”的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逐步从形象思维向空间想像过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注意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叙述中,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其实,课堂上必要的时候,教师的引导是必须的。

  2.课堂容量比较大,图案设计没有如期完成,最后留为课外作业。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5

  《图形的旋转》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图形运动(二)的第3个知识点,承接“轴对称”和“平移”。本节课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入到旋转的实质,不仅要理解旋转的含义和三要素,还要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的画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对比、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归纳概括、参与游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创设了图形旋转情境,展示了一幅幅动态美丽的旋转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说出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再让学生举一些旋转的例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

  2、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在认识旋转三要素这一环节,我用多媒体动画播放简单图形的旋转运动,通过两个相同的.图形不同的旋转运动,让学生认识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通过动画演示和对比,进而让学生用手比划,模拟,有效用多媒体制作的运动过程能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定义、旋转三要素及旋转图形的画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完新课后,我将本课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先欣赏由旋转创造出的美丽图案,感受旋转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便捷,并能用旋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用旋转知识创造美的热情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旋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本节课不足之处。

  反思本课的教学环节,我觉得不足之处有:

  ①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时,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关注度还不够。

  ②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

  以上是《图形的旋转》这节复习课的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6

  一、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并紧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旋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直接就拉近了本节课和学生的距离。紧接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研究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地

  教材选择钟表上指针的旋转引入本课,因为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他们可能从四五岁开始就认识钟表了,再加之小学低段对钟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所以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用它引入,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已有的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新知的探讨起到了有力的催化作用。在探究旋转的三要素时(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一画,比较逐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在这儿我要特别强调“体会”,不是在教师的传授中让学生认识到旋转的三要素,而是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再认识。新课标提出不能只把学生仅仅看成知识的容器,而应立足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就特别注重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总结如何用语言描述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特别告诫自己不要从自己的嘴中告诉学生应如何描述,让他们通过对旋转三要素本质上的理解,通过自己说,听他人描述,经过比较,通过思考最终总结出如何来描述旋转现象。

  三、线上教学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旋转的本质

  新知探究的最后一个层面: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当然对于一个班的学生而言,水平又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在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时,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通过图片画图功能,让学生直观的感知线段旋转的本质: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可以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即顺时针、逆时针),让学生感受到线段的旋转有用圆规画圆的感觉,同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旋转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为了照顾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总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始终是以学生的学作为核心的,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自建过程。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角。

  三、努力发挥好教师是引领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虽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师有效、有序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正确的航向下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眼、耳、口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在如何引导学生上我做了以下尝试:1、利用观察、操作进行引导。这个在第二部分中我已经谈到了,不再重复。2、有意制造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在对比中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认识旋转中心时,我有意对指针的旋转作出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对于旋转现象首先要认清图形是绕哪个点旋转的。认识到旋转中心的重要性。3、借力发力,让会的学生引导不会的。这样一方面让会的同学真正体验一把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再度深入思考的过程,毕竟,会画和会讲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四、两个取舍

  1、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最初我还想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这一思想,所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欣赏利用旋转设计的美丽图案及利用旋转设计的舞台造型,如千手观音的舞台造型,还有其他的一些舞蹈造型图片。但又考虑到导入用时太长,有点喧宾夺主,所以舍弃了这一初衷。

  2、要不要复习"平移",并拿平移与旋转进行比较。最后考虑到本单元的第三节:图形的运动,就会综合运用到平移、旋转、轴对称,同时为了使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所以也就放弃了这一想法。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7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 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知识生长如同花开,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地培育。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便可静静等待学生知识之花盛开!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8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学生都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度,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第三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画一画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一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抓住要点讲到点子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3、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9

  生活中许多复杂的图形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所要展示的就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

  1、在普通熟悉的现象中探求数学概念、定理、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较快进入学习角色,避免了教学内容脱离现实而引发的`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

  2、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过旋转,所以回答出教师所展出的实例中的共同特点并不困难,也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旋转的数学定义,所以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可以是具体的生动的。

  3、通过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10

  《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度后画出来。这是学生在认识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后的动手操作,内容不多,但感觉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它又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作为支撑,图形旋转后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心中不明确,所以画的时候,就非常困难。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看收费站的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再结合课前就让学生观察的钟面指针的转动,来认识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接着我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有60度角的三角尺,并把直角所在的顶点定为A点,然后让学生把三角尺在随堂练本上绕着A点旋转90度,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画下来,然后进行比较。生 1 说:“旋转前后两图形完全一样。” 生 2 说 :“ 旋转前后三角尺的位置变了,但是有一个点还是连着的。 ” 我告诉学生:这是旋转中心。生 3 说:“三角尺的一条长直角边原来是竖着的,后来横着了。” 我追问:旋转前后两者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时很多孩子都能说出互相垂直。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回忆:在刚才旋转三角尺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我看到很多学生的'眼睛在转,“要绕着一个点转”,一个学生说。“要注意是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旋转后图形大小不能变”,学生陆续举起了手,说得真不错,看来刚才的听课他们还是挺用心的。“我们还要注意旋转的度数”我接着补充了这一点,然后在黑板上板书:点、方向、度数,告诉学生这就是旋转三要素,我们在画图形的旋转时要注意这三点。紧接着我又请了几位同学上黑板用三角尺演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绕A点旋转是指A点固定不动,并让演示的同学边演示边说旋转时与A点相邻的两条边转到了什么位置,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旋转的经验。

  在接下来的想想做做练习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助功能,让学生先自己画,然后四人小组交流画的情况,有学生不能很准确地画出图形,这时候爱思考的孩子马上就充当起了小老师:

  1 、你可以用直尺照着书上的样子把它按顺时针旋转 90 度,然后再画在书上。

  2 、你可以用手按住书上 A 点,然后按顺时针旋转书后将看到的图形画到书上。

  3 、记住原来竖着的边旋转后变成了横着的,横着的旋转后变成了竖着的。听着孩子们想出的点子,感觉他们真的很可爱、很聪明。学生完成书上的小旗图逆时针旋转90度后,我又补充了一个任务:你能再试着画出顺时针旋转90度的情况吗?有一些同学把小旗画错了。“你用三角尺帮助转转看”,在我的启发下,好几位同学很快发现了问题,不好意思地改了过来。

  课前我预想这部分内容一定很难上,可能要把学生转昏了,一节课下来我对孩子们还是挺满意的,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有时“小老师”的作用不亚于我的喋喋不休,孩子们其实也很聪明,他们会借助实物帮助自己感受图形的旋转。当然班上还有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没有真正学会,这在作业中就能反映出,对他们还需要手把手进行辅导,尽量让每个学生不掉队。当然,我的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也要做相应的提高。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是课件教学,运用几何画板向学生展示图形的旋转。

  从钟表出发,通过钟表指针的演示让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之中的旋转方向和旋转的中心点,使知识层层深入,突出了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把难点通过学生的实践和观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旋转角度的`认识,让学生根据“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把前后的图形画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全班交流发现展示的图形不一样,制造了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认识了旋转的角度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当学生学习到较疲倦之时,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设计图案”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教学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欣赏不同的设计图案,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义?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开始的时候都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义在两个层面,包括描述旋转现象和设计图形。但在实际中该以哪个为重点,特别是对设计图形的目标该定位到哪一步。对于学生来说画旋转后的图形应该还算是个难点,比如把一个三角形旋转后,他(她)可能知道旋转后的图形,但如果把它画下来却并不一定规范,如果说把这个也作为这节课的目标的话,无疑提高了教学要求,学生不一定能达到。所以我觉得描述旋转现象才是重中之重,设计后面还有两个课时的要求,放到后面重点解决。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12

  《图形的旋转》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后,第一次教学旋转的方向和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围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是按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伸出手臂,自己感受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式,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同时,让学生起立后做一个旋转90°方向的小游戏,使学生实际感受旋转的意义。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第三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画一画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一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只要找到与中心相关的.几个关键边,把它们一次进行旋转,找到对应点,再连线,最后画上小弧和箭头就可以了。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充满童趣的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上完后,虽然学生在画图形的旋转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自己觉得上得很“累”,特别是引导学生的过程有点“累”。

  课后我也详细地分析了一下原因:就是缺少对旋转意义的深入研究。学生对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掌握得比较好,也体会到了旋转后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没有变,但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进行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图形旋转后的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相应地旋转了这一知识点,学生无论在直观上没有形象地感受,思维更没有得到提升,感觉到这节课学生对于旋转的理解比较浅显,作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本节课已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从课内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旋转的意义是可行的,而且是很必要的。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13

  反思与评析

  今天听了XXX老师的《图形的旋转》一课,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 《图形的旋转》是课改后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看,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具体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其外显的表现就是“能识别”,“会画图”,离定性地认识、定量地研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如画图等活动来进行。而且还规定了画图的行为条件“在方格纸上”。这是教学的需要(提供参照系),自然也是降低学习难度的需要。这部分知识更进一步的目标就是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这节课从教学的设计及教学的实践上来看,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合理使用教材的素材,从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出发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学习素材,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让学生感受、欣赏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验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了创造的潜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但能有始有终,而且能恰到好处。新课伊始时把复杂的、静态的图案还原,通过动态的演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旋转”带来的美,从而产生出探索的欲望;新课中,又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明晰了旋转的三要素;拓展延伸环节,更是通过演示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前后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可以说,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置身于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而不知疲倦;又通过教师的预设,让学生的每一个设想成为现实,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

  2. 教师适当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如旋转的中心点不同,形成的图案不相同;旋转的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相同。

  3.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们看到,这节课的“新知”环节,教师并没有一次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因为对学生来说,探索全过程要面临的难点过多,没有扶持会感到不知如何去做,缺少探索的着力点;但又不能走回老路——“一步一步”地小步子“教”,这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于是薛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去考虑,以“既要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又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为出发点,设计了三次不同的操作。这样的设计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的核心。课上学生探索过程的流畅与和谐,是对这一设计理念的最好回应。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扮演学生的“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始终关注学生,本着“引”而不“教”的原则参与学生的活动,“发现”由学生说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愿望;并通过教师鼓励的眼神与话语,让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

  5.欣赏与设计图案。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浓厚的阶段,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引出无数美妙的图案,可以使数学更生动地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励他们用图形变换的观点去审视周围的事物 。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完美。尽管这节课有许多的优点,但我觉得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让学生观察图形旋转前后发生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大小、形状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以简单的原始图形的一条边为标准,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位置变化(顺时针旋转90度),可以为下节课的在方格纸上作图奠定一定的基础。

  2.开课时的课件视频在教师没有定格四个画面之前,很少有学生注意到它用了什么数学知识。从儿童的生活世界来看,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物体,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变换现象。例如,电梯、地铁列车在平行移动,时针、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这些现象为儿童学习图形的变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如果采用生活中学生更加熟悉的物体变换现象,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平移、旋转变换的感性认识。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14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 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在这节课中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处理的比较到位:

  1、以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学生的兴趣很高。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学情把握充分,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三要素,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

  3、让学生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是学生学的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4、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播,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但课后觉得还是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对顺时针逆时针的理解还是很模糊,需要下来做个别辅导。其次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15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最基本的三种变换,一个图形不改变它的形状和大小,从一个位置变换到另一个位置,不外乎经过这三种变换。这三种变换只要教会学生每一种变换的要素即可。

  平移的要素要有三个:

  1.基本图形——是什么图形发生了平移?

  2.方向:向什么方向发生了平移;

  3.距离:平移了多远?

  旋转的要素要有四个:

  1.基本图形——是什么图形发生了旋转?

  2.旋转中心——是绕哪个点旋转的;

  3.方向:向什么方向发生了旋转,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4.角度:旋转了多大的角度?(一般旋转90度和180度)如下图中的图形是绕点O,顺时针依次旋转了90度。

  轴对称的要素要有二个:

  1.基本图形——是以什么图形为基本图形进行变换?

  2.对称轴——以哪条线为对称轴作变换?

  无论平移还是旋转运动,我们关注的是其运动过程,也就是说要看这个图形是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变换到另一个位置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变换中的要素,一是要借助于操作将思考与操作结合起来,如:多让学生思考,操作并记录学习过程,然后汇报交流总结经验。在操作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教师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二要借助于方格纸进行操作和学习。方格纸呈现了平行和垂直的网络线,即可以看出变换的方向,又可以看出变换的角度和距离,直观方便,便于学生理解图中的各种关系。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0-27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4-08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5-17

《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反思05-15

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2-20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5篇04-08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5篇)04-08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5篇02-22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11-10

图形的旋转教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