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15篇【热】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教学反思1
本学期即将结束,回想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为此,我也思索过很多。
作为历史老师要教给学生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两年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学生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一中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站领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
仅仅是感兴趣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在中考这根指挥棒的牵引下,学生们的重心都是放在主课上,他们不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背、默历史这门学科了。由此,我们也就能想到,在没有多的练习作业的情况下,没有被重视的学科,想有好的成绩,仅靠课堂上45分钟是不可能有好成绩出现的。
不管历史的前景与命运如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会一如既往做好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从点滴做起,上好每一节课。从课堂教学着手,强化课堂45分钟,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理解历史和了解历史,同时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巩固复习、督促到位,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向课堂要质量。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
历史教学反思2
(一)基本状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资料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资料个性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状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取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务必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取题的潜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中国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中国台湾交往,答案就应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资料。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状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取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状况还能够,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善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取题的潜力,多做选取题。
2.务必注重学生的背诵状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务必要记忆。
3.加大非选取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历史教学反思3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时代的浪潮中,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要,同时也符合青少年自身发展成长的身心特点。历史课堂同样也要顺势而为,不仅停留于讲讲历史故事,照本宣科式的“教教材”,而应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中学生,尤其初二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而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思想阵地。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要收获生动的历史知识,更应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从历史中获得感悟,从而指导自身人生之路的发展。只有在历史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核心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就是很好的课题,能充分借助于历史知识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如何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还需要不小的努力。如何在本课的教授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更是不小的挑战。
回首旧中国,从晚清开始一次次的被侵略与反侵略,使得中华民族承受了深重的灾难,而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瓜分中国,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为实现民族独立,避免亡国灭种的可能,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中华民族终于觉醒,此时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从未这么强烈过!但如何把这样的爱国情绪传染给生于21世纪的中学生呢?历史的细节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本课的教授中,出现了一张张历史人物的照片,尽管大都是黑白画面,教师也并未特别说明,只是把这些画像结合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相互映照。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配合照片中的各种表情和动作,从而自觉自发的给冰冷的'文字赋予了“人性”: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穿戎装或着便服……不变的是他们曾经存在过,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仅仅是历史人物,哪怕是没有生命的卢沟桥和其上的石狮子,教师也能赋予其“生命”,在本课第一子目“’狮醒’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的教授中,借助无言的建筑,赋予他历史见证者的绝佳身份,尽管屹立千年不倒的卢沟桥在1937年7月增添了一些新的伤痕,卢沟桥上神态各异的石狮也有一些弹孔,这无疑是文物古迹的缺陷和遗憾,但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过往中的历史事物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境遇,历史遗迹所拥有历史的沧桑感也是一种财富,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更要学着铭记历史,从而有所得有所悟。
历史教学反思4
上一学年我担任初三五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始终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总体回顾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点是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教案、作业,只是按部就班地解决了每堂课的任务,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学习任务延续到课后。这一点很值得反思。很多同学始终认为这是副课,而不去重视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历史,这其中有些学生因为历史曾经学得差,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听听历史故事,再加上历史知识点较多,难记。历史给他们的感觉是死记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记,也不愿去理解分析;中考的开卷考试更是让他们觉得无需多下功夫,课后就更不用说去自主学习。
第二点是学生答题缺乏规范化指导。平常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一是历史学科内容多且复杂,知识点零碎,不像学数学、物理那样能逻辑性很强。二是真正说来历史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要识记而且要理解,如材料、问答题学生往往答不出,也答不到点子上来。因此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利用早上课前三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早读,让学生熟悉课本知识。
二,立足考纲,以考纲为指导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中考基础题占70%左右,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对于考纲上的知识点我通过小问答题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通过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三,结合中考题型有针对性的训练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要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 “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我会精选精编一些题目要求学生闭卷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
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字,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字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历史教学反思5
一、校本课程学习应远离惯性思维
在当前评价体系和考试语境下,学生对教师与教材依赖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教材+试题(考试)的模式让历史教学常常陷入困惑与尴尬之中。虽然现在新课改搞的轰轰烈烈,结果也只是远离教学一线的专家们在卖力推销与利益圈占而已,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多不过是公开课的做秀场,更多的时候往往都游离于新课改之外,该干嘛还是干嘛,实际效用微乎其微。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原因有二:
其一,对师生、学校考试评价体系的存在。只要这种考试评价机制还存在,应试教学导向就是非常明晰的,尽管这几年教育部门大动作频繁,不断改革考试制度,但是不管何种方式,考试的形式与内容还是没多大的革命性变化,缺乏质变的量变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改革,而频繁的改革,莫名其妙的专家术语已经让一线教师趋于麻木,因此教学上的路径依赖仍然是大行其道,理想离现实很远;
其二,在一轮轮的课改中,一线教师基本上是被动的,是被一些所谓专家们牵着鼻子走,没有任何话语权可言,而专家们的话语霸权进一步阻碍了教师们学习和教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才会有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踏踏实实的题海战术。
在这种背景下,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也算是对当前尴尬的历史教学现状的一种突破与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更尴尬的问题接踵而至,学生们似乎习惯了有教材,划重点,教师讲学生记,背背再考试的惯性学习方式,当面对校本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需要大家查资料,展开思想交锋,写写小论文等学习方式时,积极性都不怎么高,更多时候,学生们都是抱着学习的功利化心态来面对这类课型,有时候还把高中历史教材拿来对照,看看上面有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做笔记,甚至还用这个时间做其他科目的练习,气氛有时候很沉闷,这对本校本课程开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设计活泼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尤为重要。
二、课程内容处理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
教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本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一个中心,即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与能力与中心;其二,两大载体,即历史案例与口述史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其三:三大意识,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辨意识、探究意识。这三点可称之为本课程的课程标准,以这三大标准去查找资料,探究思考,开发教程的一个准绳。除此之外,更需要关注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虽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理性认识,但是高中历史教学毕竟属于基础性课程,过于强调专业性已经是现有历史教材的一大弊病,因此怎么降低难度,接近学生水平就是开发本课程时要把握的.最大的度。
从本课程实施来看,以历史案例的方式、讲故事的方法提供教学素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也深受学生欢迎,但是问题设置上学生反映有点偏难,难在学生的阅历难以理解内中的历史智慧,但若采用传统的“读教材、看问题,(从教材中)找答案”又违背了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如何衔接好两者关系是完善本课程的后续任务。
历史教学反思6
沈丘一高中自20xx年开展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改。两年间,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高校和和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现将笔者在工作中进行历史教学革新的探索与感悟做一归纳反思。
一、《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的重要性分析
虽然目前的新课改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但是不少教学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模式的束缚,对于组织教学依旧不用采用新课改的精神。对于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解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深入了解高中历史的特点、主要内容等,帮助教师了解其中的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思想态度转变。同时,对于《解读》研读的加深,还有利于进一步吃透课程资源,创造一定的历史情境,启迪学生领悟历史的变化过程,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
二、新课改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差距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历史在中招考试的时候属于开卷考试,所以初中对于历史等课的教学并不重视,大多数学生只是大致的给学生划定一定考试的范围,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自己亦不重视。导致大部分高中生并没有得到初步系统的历史训练,历史的水体系结构不能满足高中教学的要求。因此,开展新课改的时候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甚至连最初级的朝代顺序都模糊不清,如此的知识体系显然不可能对于比较深入的历史理论透切了解。比如,在讲述必修1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之时,就要求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基础的薄弱,已经成为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
(二)教学内容容量大与课时少之间的冲突
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偏多,必修课每学期在25课时左右,在加上学校选用的是"北师版"的教材,教师如果想透彻的讲述教材,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清晰的了解,教师在授课之时必须要补充大量的内容,内容之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是历史课时一周只有两节,这就导致课程的进度缓慢,教师在补充相关的内容之后基本上不能按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如若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则必要的内容补充就无法进行。
(三)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现实的压力之间的矛盾
新课改主张"以学生为主",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历史教学。但是教学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又会面临"如何引导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研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保障,在本来就很捉襟见肘的有效课时里,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多余时间来供学生思考探究。所以,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就处于这样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认知一定的历史规律;同时高中生又会面临着日益紧迫的高考压力。所以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虽好,但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实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三、加强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使学生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刨除旧有的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一种新的学习教学理念。历史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够利用所学的历史基本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对于当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等具备一定的认识,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构建初步的知识和思想体系。
(二)教师之间加强合作,革新备课形式
1、历史最新的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与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
2、强化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历史组成员每周都应集中在一起,为将要进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加以讨论,对于如何实现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攻破重点难点以及如何更好的现实教学效果加以讨论总结,并对以前所学的内容的经验以及疏忽之处加以更正等。这样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大致可以得出所要讲习的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然后在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备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想达到此目的,就应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让学生融入课堂,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置一定的历史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开动思维,认真的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并对于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关联体系。
结论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长期探索、创新的过程,所以需要在理解新课改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正,通过改进历史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内,获取历史知识,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质量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历史新课改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创新。
历史教学反思7
本组对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学备课有以下几点反思:
1.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在备课时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利用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明白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历史老师只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备教案同时也要备学案。为学生提供哪些课外阅读?什么情况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历史专题讲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都要预先计划好,做到有备无患。备课过程中要本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涉猎的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课内外教学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2.授课过程中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
《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学科体系浓缩为数十个专题。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反思8
紧张的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回想这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的收获,自己也在这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历史学科本来就是很枯燥的,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了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也有不足之处,现在与大家分享。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能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因此,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故而教学效果很好。
2、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家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我们不能让学生死读书本,指导学生就某个知识进行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这样就能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让他们好学、乐学,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3、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经验加上反思等于成长。在教学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指导,走进他们的心理,使之达到好学、乐学之目的,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历史教学反思9
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标准,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时空和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空观念,了解时空里的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掌握解放区、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组,让小组搜集和整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资料,对历史事件建立时间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史实发生的时间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且枯燥,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春游图”,展现出一个充满朝气、开放的时代情境,引出唐朝的繁荣盛世。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原因,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历史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教材中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以及史料实证的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历史问题,全面了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究,搜集并整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自主归纳总结反抗殖民统治战争的主要事迹,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拓展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挖掘历史教材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历史学习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敏感性才能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片片段,并对教材中鸦片战争的背景进行介绍,拓展鸦片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拓展延伸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得到发展。
历史教学反思10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备好学生和教材,而且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结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想,谈谈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新教材的特点,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和价值。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结构上确定专题型教学体系,弥补了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之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新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优点,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和选择空间。但是新教材对许多编写者来说,毕竟是第一次,她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跨度大、跳跃性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时,少一些抱怨,多一点扬长避短的精神。教材即材料,我们引领学生,去解决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依据;是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养成的借助平台。它的作用是被我们“用”,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教学。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巧妙整合历史新教材内容。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增。充分发掘各种课程资源,以简驭繁,化难为易,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使用教材,回归课本,立足教材,突出主干,夯实基础。
培养学科素养和能力。
(一)注意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二)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
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能不或尽量少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
(三)、提炼和概括要点。
学习历史必须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
(四)、仔细推敲词句。
阅读中学历史课文,必须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中的有关词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进行一番“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智能的目的。
(1)抓关键的字词。仔细领会,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抓表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萧条下去”。抓住以上关键的词句,就可理解和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3)抓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句。例如,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五)、圈点批划
所谓圈点批划,就是做记号(圈、点、划)和写批注。它的作用是:
(1)可经常提醒我们细心读书,用脑思考,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2)可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难点、疑点随时标记下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精华;
(3)可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理解和“再创造”,使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创作出新东西。
总之,圈点批划是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对教材所作的不断加工、分解和初步消化,也是把书本知识化为自身知识的重要步骤。
历史高考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时下的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历史高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联系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也就是说,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拓宽视野,关注新知,也就成为高考的一项必然要求。因而,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意专题和练习题。比如今年中国的`载人飞船上天,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飞天的梦想,因而我们就可以更多地给于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以更多的关注。台海关系由于台湾的独立意图“修宪”又趋紧张,因而台湾的问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还有东北问题等等。
第一,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
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同学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个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的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加以改进。
具体操作时可把安排背书任务、布置课后练习、设置小结论文和进行阶段效果检查(单元测试、专题测试、综合测试等)相结合。“情”。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包括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它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节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也有一句老话说,大学生是因为喜欢某科而喜欢老师,中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某科。也就是说,能让中学生“喜欢上”老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感,使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高一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已然具备一定的理性认知能力,因而,教师要想在紧张的备考中“取悦”学生,单靠简单的口头表扬,口头鼓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更应该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
历史教学反思11
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积极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多维的对话体系而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对八股取士观点不一,让学生进行辩论,体会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更深层的了解它。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创新,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经历、探索与体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生不是一个知识贮存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花,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后,历史学习并没有随课堂教学结束而戛然而止,相反他们提出的探究问题越来越多。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学习当中体会快乐,陶冶情操,受到教育。
历史教学反思12
下面,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谈谈我对课后反思的一些看法。
一、课后反思的思路
我认为,课后反思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既要在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又要分析学生学习的心态和进程,这样才能使教和学相互促进。
层次递进。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的过程,要让学生首先感知历史的学习层次,从基础知识开始,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抗美援朝对战争的影响”时,我们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先讲“抗美援朝”对美国的影响,继而讲对日本的影响,再进而讲对朝鲜的影响,最后讲对整个世界的影响。通过知识的递进关系,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能够给予客观、全面的认知。其次,历史教学存在纵横联系,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纵向贯通、横向联系,充分揭示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内在联系,认识发展趋势和本质。
发现“亮点”。要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不同的历史时代拥有不同的时代风情,服装可以作为记录时代变化的最直观体现。通过中国历史上服装的变化,我们可以归纳出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唐装、近代的中山装、独具中国女性魅力的旗袍、革命战争时期的列宁装、新中国成立后的军装,以及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伴随着时代的演变,新颖别致、特色鲜明的现当代时装,这些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浪花,总能让我们感叹历史的魅力与风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进行反思时,多思考教学新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发现“亮点”,摒弃一些不好的做法,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多角度、多层次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常记“败笔”。每一堂课,不管课前做的设计多么完美,课堂上都可能出现失误。课后,如果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就会认真地分析、思考、总结,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
二、课后反思的具体方法
教师本身反思。通过本身反思,列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教师本身反思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采用的.教法是不是符合教学实际,是不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对历史知识的建构是否遵循着课标的要求,能否真实地反映事物发展的特点。从本身反思中,教师可以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从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注重理论的指导意义,又重视课堂实践的反馈指导作用,将历史课讲得妙趣横生。
学生表现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分析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在以后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如我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先给出了几段材料:材料一主要讲的是清政府官僚腐败,国家政治昏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材料二主要讲的是各地运动频发及太平军声势浩大的反清运动;材料三讲的是清政府剿灭太平军的一系列行动。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让学生总结发生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还有另外一组材料:鸦片战争打开列强侵蚀清政府的大门,鸦片进入中国从每年3万箱增至7万箱,中国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失海外……同时,洋布、洋油、洋棉等挤占了中国的市场。由此分析,鸦片战争之后,外国的商品缘何成为中国人的必需品?由此会对中国造成哪些影响和后果?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其不断进行引导,让学生反思清政府的行为与列强的行径,民族反抗运动原因慢慢清晰,如阶级矛盾的激化,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救亡运动的形成,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接近事实的真相,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恰好是反思运用的结果。反之,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教,教学效果则迥异。
同事旁听反思。作为老教师,工作时间一长往往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套路,久而久之,很难发现自身的不足,也很难客观地对自身进行评价。同事作为旁观者,请他们来进行听课和评议,可以发现我们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盲点,对于自身水平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
历史教学反思13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时,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历史教学反思14
通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我们知道,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总结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同时在课堂和自习上,尝试给学生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只规定背题的范围,不规定必须背下来,或是抽背、默写,人为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和紧张,如果学生经常在这种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而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真正地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课堂任务。经过几个周的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历史课学生喜欢上了,课堂上也活了起来,以前复习时所有的题都是自己讲,一节课下来累的筋疲力尽,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从分组以来,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活跃,没有一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学习。
通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意识到,在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告诉我们,要加强中考、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教师要经常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通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
历史教学反思15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苏争霸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小组讨论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图表信息运用比较多,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图片文字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的危害,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霸权主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但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冷战政策这个框题内容的学习中用时太多;教师激情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冷战的影响分析不深刻,没有明确指出:美苏冷战打破了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两极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用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在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根本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的教学反思03-24
历史教学反思02-02
历史教学反思05-15
历史教学反思随笔04-14
期末历史教学反思04-14
有关历史的教学反思03-18
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03-25
通用历史教学反思01-15
历史期中教学反思03-29
历史期末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