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这篇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作者先总述,在分述,最后将自己的感受。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的总起段,点出了索溪峪的特点:野。第二部分作者分别从山、水、野兽和游人四个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继续采用生本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规律,对教材进行了整体的处理。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根据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索溪峪的“野”,与同学合作学习。其中在学生交流到游人“野”的那段话时,学生不仅仅抓住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体会,并且对比自己的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表达。一个学生说:“一般在城市的时候,人们不会那么的放松,相信那个戴眼镜的姑娘在城市的时候也不可能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而在这里,自然放开了,变得“野”了起来。”一个学生说:“是啊,我也对这段话的句子有补充,年过花甲的老人竟然在这里能够蹦来跳去,这也是让人想不到,城市里的老人一定不是这样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确了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是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自主地参与学习,在课堂上处处闪现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和成功的喜悦。当然,我也觉得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过于少,没有能比较充分的进行朗读。这也是今后在生本课上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没有反馈与评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更有效、长久地进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应及时地给予反馈。在展现优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学生才能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与成功,从而提高学生进行合作的信心和兴趣;纠正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学生合作学习后,我首先对他们的合作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最团结互助的小组、最有创造性的小组、最有收获的小组等,以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时要用心倾听并给予指导与评价。当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合作成果时,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激励性评价,并让其他小组的成员也来发问与评价,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魅力,它给学生带来的是“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成功体现。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 篇3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我本人是很喜欢的,因为身临其境的感受过张家界的山水和动物,自己在那大自然的情境中返璞归真了,所以决定选择这一课来讲。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点批注。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语句读出来,可以是自由轻声读,可以是默读,快速读,读完后选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喜欢哪就读哪,觉得怎样能读出野性美,就怎样读。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媒体的运用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不只是孩子,听课的老师也对索溪峪的美景叹为观止。只有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才能激发出他们读书的热情,才能让孩子们爱上课文,爱上语文,由爱引思,课文的内容,文章的中心感悟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这节课的最大问题便是时间的分配,匡校长听后也对这节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索溪峪的山讲的、读的是很到位,但对于一片自读课文来说,这样的时间安排是欠妥当的,后面的水、动物、游人只能一带而过,课的后半段略显突兀,这也是我以后要斟酌和修改的地方,谢谢领导的引领和指点。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 篇4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悦的心情。
课文先总述,最后讲自己的感受。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总起段,点出了索溪峪的特点:野。第二部分作者分别从山、水、野兽和游人四个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最后一个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一、课堂教学成功之处
1、执教者在教学中能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野”这个重点,围绕“野”设计教学,制作网络课件。教师所上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充分考虑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目标预设,比较全面、具体,要求适度。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始终是围绕索溪峪的“野”来展开的。准备浏览的网页,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形象化的可视平台,通过真实、生动、鲜明的影象、图片,引发学生的感受。从最初的教学导入语,到最后的总结,教师始终突出了“野”,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在转动。
2、教学方法多样,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设计中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提出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以此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选择相应方法进行学习。能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了整体处理,利用网络课件的形式重新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脉络和主线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那就是索溪峪的“野”,;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教学时,根据课文的要求制作了网络课件,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在网上观看索溪峪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的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的“野”。
3、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背景下的学生获得了与教师同等的学习资源:
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问题设置,组织实施上。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探讨成为可能。教师在建设主题网站时以优美的风景录象和图片,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索溪峪和桂林、庐山、泰山、黄山等中国名山的区别,站上关于桂林、庐山、泰山、黄山等名山风貌的图片,既使学生直观在感受到了桂林的秀,庐山的俊,……,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索溪峪和桂林、庐山等名山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野性”的美。
4、在教学效率上,教师将张家界索溪峪、桂林、庐山、泰山、黄山等中国名山的有关资料、图片都放在了站上,省去了学生直接上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过程,使课堂效率更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更贴近学生实际,可操作性更强。
二、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1、语文教学中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利用网络课件来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网络平台。但是因为有了网络,而忽略了生生之间、生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2、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缺少课堂生成。
3、学生还没有切实参与到评价当中,教师的评价也是以知识评价与操作技能评价为主,对情感与价值的评价还体现不够,评价内容只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而对过程和方法评价少。
4、语文教学味不浓,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不够,学生的朗读缺少个人体验。对文中的重点佳句指导不够。
三、新的教学设计
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媒体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通过视频导入后,让学生了解张家界。初读课文,紧抓索溪峪的“野”。突出山、水、动物、人四个方面,提供相关的学习提示。利用网络论坛,提出自己所感兴趣及所要了解的问题,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在学习汇报中后完成相关的习题。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的成功之处是:
教师能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努力体现学生是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者的主体地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在学生自学前进行一定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有待商榷改进之处:
1、本课教学内容过于庞杂:
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要完成对课文的初读感知,细读感悟,品读积累,还要浏览和欣赏网上相关文字、图片、录像,并要在论坛中进行交流,写作小诗,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完成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的自学如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流于形式,走马观花。
改进意见:重新调整教学环节,最后的论坛交流和写作小诗可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另行安排。初读感知和细读感悟应分开进行,分别组织交流。
2、缺少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交互性强,便于进行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这堂课上几乎没有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协作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最终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
改进意见:学生的自学可以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进行交流协商。自学结束后,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能获得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阅读感受的机会,在交流中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的论坛交流也可安排在自学过程中进行,这样要比最后孤立的进行更为合理。
3、学习目标落实不到位:
由于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时间不足,导致了学习目标的形同虚设。最明显的.是,教师开始有求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研读课文,领悟作者表达方法,品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但最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这两点在学生的交流中均未体现。
4、个别精英学生的自学交流取代了全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本课中交流自学采用的是个别学生的交流,发言学生一共不到十个,而且几乎每个段落只有一两个学生发言,其余学生没能获得参与的权力。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 篇6
《索溪峪的“野”》一文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
观看完录像,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亮点: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教师设计了内容丰富的网站,通过图片,声像等多种途径,把枯燥、单调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可视素材,将大量的关于“索溪峪”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体现了网络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这一教学理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中,教师没有什么“牵引”,更没有针对重点语段进行分条缕析,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从一开始导入后的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到学习课文过程中的交流:你用哪种方法学会了什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在轻读学习目标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两种学习方法:以读为主和网上学习。
当然在这节课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语文课的特点不够突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首先它是一节语文课。整堂课学生朗读得不够,品读更是欠缺。文中许多优美的词句教师应重点出示指导一二句。如在写水的野时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写出了水的欢快、活泼,教师作重点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欠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先选择同伴开展讨论学习。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是两个思想。”让学生在小组或同伴之间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提出学习困惑,甚至是激起学习是的矛盾……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评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学生在阅读中开阔了眼界,受到了美的感染,对索溪峪的心向往之,又使本课教学成为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 篇7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的课文。文章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姚老师的这堂课,能够放手让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中自由地翱翔,运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并将其感悟和体会到的内容、学习的结果作全班交流分享,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本着讨论研究共同发展的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先概括,后具体地对索溪峪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姚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或上网学习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她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上课之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张家界和索溪峪的风光,把学生很快带进了课文。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关注这个字体、大小、颜色、粘贴方法不同的“野”字,让学生读出感觉。我觉得在这一环节上,这样处理不当。感觉很生硬。学生第一眼看到的课题上有变化,很自然地就会关注到这个字。这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来说说你对这个字的感觉。当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之后再来读课题,这样,教师就不用再反复、没有目标地让学生读课题了。另外,还可以在教学完课文之后回过头来再读课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在导入课文之后,姚老师又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说索溪峪“野”?“野”在哪里?怎样“野”等等……在教学完课文之后,老师有没有把孩子所提的这些问题给解决了呢?如果没有回答,那么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浪费了时间。姚老师说:“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接着她就介绍制作的专题网页。网页制作得很漂亮,板块介绍也非常清晰,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可以用读课文的'方法,进行初读──默读──研读──品读;也可以用上网学习的方法,查资料──交流体会──进行网上讨论和写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上网学习的方法。
二、从教学方式方面来看
姚老师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悟、自己搜索资料、自由探讨的能力,效果较好,教师只在疑难处上作适当点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根据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制作出各种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出多种和谐的情境,这些情境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是教师教学色资料,是训练语言文字的凭据,更是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宝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运用网络,整合反馈方面来看,姚老师的设计还是非常好的。她能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体现教学上的总──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三、从语言训练方面来看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能力。就这一点来说,训练不到位。“关于语文多,语文本体少”。在一节语文课上,让学生认识了很多课文之外的东西,没有很好地落实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连最基本的课文句子都读不通,更不要说读得优美了。就这一点来说,姚老师语文训练不够。
四、从训练反馈方面来看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预期目标制定非常好。上课后,教师让学生读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一个很好的指导,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学生没有对课文有初读──默读──研读──品读这样一个深化的过程。
教学完课文之后,教师马上让学生写一首小诗和文章来赞美索溪峪。学生写不到位。
以上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请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 篇8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先生也曾谆谆教诲我们,“把开发文明宝库的钥匙尽我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小组的交流合作”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这样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者,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本身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我在语文的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有迷茫,有感悟,现在我结合《索溪峪的野》的教学谈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体会。
一、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学习中充满温情与友爱,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平等和宽松,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首先,我从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入手,为合作学习做精神准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应该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我总是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之前,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关于搜集张家界资料的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作为一名合作的参与者,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同学们一起上网浏览;和他们一道做资料整理等。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学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愿意与我一起讨论与解决,也敢于对我的看法提出质疑,师生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其次,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围。
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是他们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往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独领风骚。成绩较差的同学存在着自卑心理,往往是一言不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平时出发,让这些差生多表现自己的优点,使他们自己树立信心,让那些优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我在平时的训练中,开展组内评出“忠实听众”,“最佳主持”,“优秀组长”,“合作星”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和老师的激励,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形成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人拼凑在一起,而应该对时间和人员等有合理的配置,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小组合作只能成为几个人的共同学习,而达不到小组合作所期望的交流与提高的目的。据此,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有合作机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
1、合理配置合作人员:
小组人员合理的配置,有利于小组合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也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在小组交流读书体会,探究感悟索溪峪的野时,我从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出发,根据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不同,在各小组中合理地安排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形成了以6人为单位的小组。并且,每小组还选出了小组长,以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
2、合理配置合作时间: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在小组合作的时间配置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以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讨论、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在组织学生汇报自学体会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感悟、质疑,以产生对所需讨论的问题的见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进一步合作,形成小组的统一结果,在此过程中,我根据合作内容的需要,给予学生适宜的时间配置,以达到合作的充分。
3、合理配置合作内容:
合作内容是指每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具体问题。制定的合作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因此,我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表达。交流之后,提出合适的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认知目标,在《索溪峪的野》这课中,学生或感悟索溪峪的语言美,或领悟作者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或质疑解疑。这样,在合作内容上体现出层次性,难易程度,使学生保持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使合作学习充满活力
没有反馈,汉有评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更有效、长久地进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还应及时地给予反馈。展现优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与成功,提高学生进行合作的信心和兴趣;纠正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学生合作学习后,我首先对他们的合作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最活跃的小组、最有收获的小组、最团结互助的小组等,还将合作学习的评价和班级的“合作星”评比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在合作过程评价的同时,反馈合作学习的成果。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合作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
在小组合作的初涉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魅力。我们积极地融入其中,体会艰辛、享受乐趣。“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合作的胜利!
【《索溪峪的“野”》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03-28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03-08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02-04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02-02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2-01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优秀02-25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范文01-21
《索溪峪的野》优秀教学反思01-21
索溪峪的野优秀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