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9 18:15: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学生刚学习完面积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其他的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的;也有的同学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习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习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学生毕竟是首次接受面积单位的进率学习,所以在兼顾中下生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是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需要提醒!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2

  我上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复习以后让他们知道周长单位,就是长度单位,再复习长度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为新课作好铺垫,然后进入新的内容,本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比如我在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时,教学中,让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感觉到太难量了,还可以用更大的,教师接着与说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 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从活动中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让学生比较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乐。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对于1平方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 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3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认识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通过情境导入引入面积,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让学生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再用手摸一下课桌的桌面,感觉哪个大;再请一位同学再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谈感觉;接着总结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有大;最后小结:物体表面的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2.感受封闭图形的大小:通过学过了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认识封闭图形,并认识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从而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认识三个面积单位时,都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有没有这样大小的物体,学生找出牙齿大的小约是1平方厘米、脸的大小、手掌的'大小约是1平方分米、半个黑板的大、一个窗户的大小约是1平方米。然后教师引导:记住了生活中这些物体的大小就是记住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三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面积单位的表象。

  最后在练习巩固上,我设置了填适当单位(包括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题目,还设置了给定数目的相等的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看看不同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等题,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是在面积单位的应用上,学生不能非常准确地使用,如填上适当单位的题目,很多学生都把长度单位很面积单位混淆了,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区别的学习,这与后面将要学习的面积知识与之前学习的周长之间区别的学习同样重要。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4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从线到面”的一个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学本课后,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组织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在教学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时,我依据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开。但是在提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任务后,没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哪个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但是学生的反馈热情并没有我预计的那么高涨,这也许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在教学中我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同时也可让学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这一环节,没有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总而言之,这节课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不够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5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面积单位(1)》,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初步建立这些常用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中从测量课桌面的面积这个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产生同一面积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课桌面的大小大约有8个数学书封面的大小,40个字典面的大小,由于测量的标准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同;接着通过故事的引入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不统一标准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我们要用数学知识来统一标准,这样才能更方便,从而引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接着介绍1平方厘米的`含义,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能用平方厘米进行直接计量,然后介绍了1平方米的含义,感知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通过对1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含义的认识,类推出1平方分米的含义,再感知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在这课上,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增强对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认识,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6

  不久前,听一位教师执教《面积单位》一课,执教者在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平方米的基础上,设计了几次充满情趣的数学活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帮助学生丰富了对这一面积单位的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在观察中体验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方厘米,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现在,老师打算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一量黑板的面积,感觉怎样么样?

  生:不行,太小了,很麻烦。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生:可以找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师:这样的单位有吗?

  生:有,平方米!

  师:平方米有多大呢?闭上眼睛,先在头脑里想像一下。

  学生闭眼想像,教师把红色的1平方米的模型贴在黑板上。学生睁眼后——

  生:哇!好大。

  师:和你想像的一样吗?

  生:差不多。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

  生:只要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是不是都1米就可以了。因为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肯定就是1平方米。

  师:真善于思考。那么,究竟是不是1平方米,谁来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确认该正方形边长的确是1米。

  师:观察这1平方米,感觉怎么样?

  生:1平方米真的很大!

  活动二:在操作中体验

  师:光说很大显然是不够的。老师这儿还为每个大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一块1平方米大的红色正方形布。同学们待会儿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共同来感受一下这1平方米。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怎么来感受?是躺一躺,站一站,还是另想别的办法?

  学生组内交流后,选择了合适的办法展开了体验性活动。随后交流——

  生:我们组选择了躺,发现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上大约能躺2个人。(生笑)

  生:我们组选择了站,结果发现,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居然能站15个人。

  师:能再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第二组同学再次演示了15个人同时站在上面的情形,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

  生:我们组选择了摆数学书。可惜我们的.数学书不够,没能够把1平方米摆满。

  师:但你能根据你们已经摆的,推算出一共可以摆多少本数学书吗?

  生:能!我们发现,一排可以摆6本,可以摆4排,所以一共可以摆24本左右。

  师:多棒的想法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来探讨这一问题。

  生:我们组是在上面摆文具盒,结果发现……

  活动三:在比较中体验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现在,我来把这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放到一起来。

  教师将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模型分别剥下来,依次贴到平方米的模型上。学生又一次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师:惊讶什么?

  生:我发现三个面积单位放在一起,他们的大小相差真的很大。

  生:我发现平方米比平方分米大得多,而平方分米又比平方厘米大得多。

  生:我发现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小不点。

  生:我还在想,1平方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平方分米呢?1平方分米中又有多少个平方厘米呢……

  纵观三个教学片段,从观察到操作再到比较,学生对于平方米这一面积单位的感知由最初的模糊、粗线条不断得到了精确化与提升,相应的空间表象也在层层体验中不断得到了强化与升华。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息息相关。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7

  1、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同学对“面积”并非一片空白,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小朋友,他们早已从家长们关于“买房”、“卖房”、“装修”的谈论中,耳濡目染了“面积”、“平方米”等等,然而这时的“面积”和“平方米”对他们来说,还都只是停留在“词”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发生联系。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假如要进行涂色竞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同学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身的理由时,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让同学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通过摸一摸自身和同桌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让同学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逐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把同学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知识的笼统性与同学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同学思维的不时突破和发展。,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再通过涂色竞赛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都有一定的面积,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同学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同学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际,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同学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锻炼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规范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同学始终在兴奋中考虑、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而且使同学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二、不足之处

  1、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这节课中小组活动似乎变了味儿,有的同学独领风骚,有的同学手足无措,还有的同学孤军奋战,……今后要从平时课堂训练着手,使小组活动扎实、有效。

  2、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也不够到位。小组合作的效果只由个别同学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3、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还不得不忽视了许多小朋友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论小朋友们的探究是否完成绩将活动嘎然中止。比方最后的丈量活动,小朋友们活动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但铃声即响,我无可奈何,汇报时显得匆匆忙忙。看着他们高举的小手、失望的眼神、遗憾的表情,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在考虑这局部内容能不能分开讲,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沛、有效。

  不论胜利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同学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示自身的.机会,让同学增添更多探索胜利的喜悦!

  1、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同学对“面积”并非一片空白,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小朋友,他们早已从家长们关于“买房”、“卖房”、“装修”的谈论中,耳濡目染了“面积”、“平方米”等等,然而这时的“面积”和“平方米”对他们来说,还都只是停留在“词”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发生联系。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假如要进行涂色竞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同学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身的理由时,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让同学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通过摸一摸自身和同桌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让同学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逐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把同学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知识的笼统性与同学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同学思维的不时突破和发展。,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再通过涂色竞赛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都有一定的面积,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同学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同学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际,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同学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锻炼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规范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同学始终在兴奋中考虑、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而且使同学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时,首先请学生回忆1厘米、1分米和1米的,帮助学生再次建立1厘米、1分米和1米的表象,再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并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今后计算和估算物体表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面积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大小的物体。在认识1平方米时,我制作了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并且让学生四人一组制作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学生依次进入,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当学生一个个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平方米的大约能容纳这么多名学生,这时的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紧接着我将学生分为4个大组,让学生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中摆一摆数学书,估计一下大约能摆20本数学书,帮助学生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最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学生们说到了洗衣机的一个面的表面、包装大彩电的`箱子的一个面等等。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同时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了面积单位。使学生思考数学,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升华。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9

  今年教学评估复查,我承担了讲数学课的任务,我选择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的教学。面积单位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所以我把“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做本节课的难点。

  1.激趣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涂色比赛,看哪个组涂得快。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注重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我合理利用小组合作,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新知,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让学生探究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学会合作精神,探究的精神。

  3.但我觉得在处理难点和重点时,采用的方法和时间的处理上都不够合理,现将本节课的不足总结如下:

  学生初次接受面积这个概念,我以为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面积和意义。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时,从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而且讲解得比较详细。其实对于面积这个概念,只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让他们进行比较面和大小时,都能比较出来,只是不知道这就是面积。所以在讲解概念时,通过实物让学生明白就可以了,不必要做那么详细的讲解而我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就花费了近20分钟的时间。

  在引导学生理解引进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我发给每组一些圆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让他们利用这些图片,探究出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时要统一单位。而学生们都采用的是用同一种单位比较大小,例如,选用圆的都用圆,选用正方形的都用正方形,所以他们没有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所以,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这一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课上我应该分发给学生们这些不同的图片,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图形比较大小,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不出来结果,这时,老师可以走到小组中,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看,老师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比较出大小来呢?”就是采用同样的单位进行比较。此时的学生,才会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才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所以课前一定要对课堂生成做一个预设,想出预设的办法。

  对于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一内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于在小组活动及认识面积概念这两上环节用时都比较多,当讲到面积单位时,时间不够用了,用时比较少。而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课上我忽略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面积单位,忽略了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一立厘米有多大,要用不同的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停地出现,让他一闭上眼就知道一立方厘米有多大,两立方厘米有多大等,一立方厘米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后,再让学生感受一立方分米的大小。继而再感受一立方米的大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以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不要急于求成。

  讲课已经结束了,崔老师给我的意见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跟进设想:

  针对教研室给我提出的若干问题,我对我的教学做了这样的设想:

  1.本节课的导入确实让学生兴趣大增,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不够高,面对这一情况我想,我想在设计两个随意图形的时候,让它们的差距大一些,激起部分学生的不满,也就是认为这样的评比不公平,激起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让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我想这样设计: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两上不规则的图形,然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们来个涂色比赛吧,从A组和B组中各选一个人,看哪个组先涂满这个图形为获胜者,获胜组将获得一面小旗。当有一组学生涂完以后,就让另一个学生停止,分出胜负,为获胜组画上一面小旗。预设:此时如果有学生提出比赛不公平,让他们说说理由。他们可能会说出一个面大,一个面小,当然不公平。此时再找几个同学也说一说,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若是没有学生提出比赛不公平,就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有的人涂得的快 ,有的人图涂得慢,从而说出图形大的涂得慢,图形小的涂得慢,再引出面积的概念。这样大约也就是要5分钟时间,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面积。然后再就教室的实物,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把面积的概念写在黑板上。大约再要3分钟时间。

  2.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用时要少一些,大约要10分钟时间。在分发学具时,把每个组的学具都放在一起,让组内的成员自己选择,通过拼组,让他们自己探究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到底哪一个长方形更大。最后总结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必需要用统一的单位才能比较出大小来,比较得才准确有。若是学生想不出办法了,都没有比较出结果来,教师要深入到一个小组,教他们怎么去做,然后在全班推广。

  3.对于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一内容,我课上我用时比较少。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再设计时我要用时大约20分钟的时间来突破这上难点和重点。这次不再采用让学生自学单位面积概念了,而是由老师出示实物,直接告诉同学们,这个就是一平方厘米,这个就是一平方分米,这个就是一平方米,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然后,分别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与这些面积单位差不多大的实物,真正让他们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断地巩固,加深印象。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0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习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1

  教材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分为两个课时:什么是面积和量一量。我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两部分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于是将两部分内容一起备,分为两个课时上。

  本课是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上设计的,是学生对面的理解的加深。面积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产生的。设计本课时我的想法是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的大小,充分感受面积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看、说、摆、剪、折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领会,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1.首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比较两个物体面的.大小,接着过度到比较图形的大小。

  2.给出面积定义,让学生摸物体的表面,直观感受面积,让学生初步认识面积。

  3.比较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4.通过画一画,强化学生对面积的理解。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描画身边的橡皮、尺子、硬币等物品,再涂一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渗透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学生在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积极性很高。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习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习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平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平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习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经过部分练习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习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习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4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知识,表面上看内容较简单,但真正掌握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再通过面积计算的方法得到了不同单位的面积分别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得到了这两个答案都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自然而然的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整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记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热情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主要体现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上,这些学生容易将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弄反,由小单位变成大单位时,前面的数字应该变小,而个别学生弄不清楚,有单位变大数字变大,单位变小数字变小的情况,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课后要引导这些学生观察、总结,形成技能。

  课中体现出教学机智还不够,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进行纠正。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5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动机。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了两台大小不同的电视,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这种由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巧设情境,就把学生引入了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必然使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而未得”的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师提问,还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在引出“面积单位”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看到面积单位,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学生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

  二、创设矛盾“陷阱”,促进学生质疑、探讨。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生敢不敢质疑,教师除了积极地给予鼓励外,还要巧设矛盾“陷阱”,创设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大房屋砌起来的工作学生去做。”教师提供的“建筑材料”应当巧设一些“陷阱”,才能使学生“垒砌起来”时,更具创新能力。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我创设“陷阱”提出了“方格大小不同的图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吗?”这个问题,制造了矛盾,引发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在矛盾中意识到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这就很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这样,不断揭露矛盾、不断解决矛盾,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索之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注重学法指导,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有法可依,要有一定的学法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出示了下面的问题:

  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进行研究:

  为什么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

  选择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看它的面积用什么单位测量合适,并估计大小。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动手量一量,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有多大,同时观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感受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由学生汇报得出结论,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是自己动手、动脑能解决的事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合作交流的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学会了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四、加强学生情感交流、合作交流及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这些数学能力的绝好机会,因此,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数方格的方法和认识面积单位),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探讨、交流、展示,充分地发掘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在课中,也有一些地方还需进一步改进。

  首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使其能更自主地进行探究。教学中,我虽然很注意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还有一些引导得过多过细之处,应该做到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来说,比如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方格大小不同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让同学说一说,看到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其次,在理解面积的含义和教学面积单位时,有点过高的估计了学生,还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知,在触摸的经历中获得关于物体表面大小的经验,在量一量的活动中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有助于它更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另外,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今后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想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公开教学,都要以“合作者”代替“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要少重复学生的表达,多表扬、赞赏听得认真的同学和敢于怀疑和否定的同学,要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才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才是一种进步,把学生推到合作交流的前台,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3-1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4-22

面积教学反思02-2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12篇04-16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案04-01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02-25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2-17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02-04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