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0 08:35: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扩展到除法意义而产生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仍然按照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去分析,从而发现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关系,列方程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算术法解?思路是怎样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到用除法解题思维是分数乘法解题的逆思路。从而让学生把两种类型的.应用题有机的统一在一个知识点上。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受到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数乘法应用题理解除法应用题。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教学中,我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接着放手让他们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这类应用题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能解决问题。

  2、鼓励方法多样,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改变以往过早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我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种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 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整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强调-------对于均分问题用除法算。接着,再引出几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不能整 除),根据前边分饼的活动,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把除法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 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 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几个算式,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讨论,然后找学生说 一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再找学生完整地说,我再补充,并强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且板书。

  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都有充分的展现,学生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或者道理来 证明,语言表达得十分流畅,分析能力路较强。通过最后练习题的.巩固,学习效果不错,大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角形的特性听后反思

  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 到感兴趣,由不热爱到热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 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 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 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 实验、解释— 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 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通过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 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3

  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习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由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架好了阶梯。

  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还应有另类关注。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获取一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充分借助图形语言,将抽象变直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以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方法的合理性。

  接着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一组算式,在运算、比较的过程中再次使学生验证操作活动中发现的规律。给学生表达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如: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原始体验,再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4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 “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习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这样,即满足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

  4、学生习惯养成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习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第二单元分数的乘法时,出现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够,所以,在进行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时,没有匆匆带过,或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整数除法的意义引入,再引导学生通过改编成一组分数除法题,让学生观察、推理出分数除法的意义。我留给学生时间去做,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得其要领。

  第二部分内容通过例2引导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得出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再比较、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动手操作是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花的比较多。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为什么分数除以整数就是乘这个整数的倒数。但后面的`练习就没有时间做了,所以,不值的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是否能熟练的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拘束孩子,也不要拘束自己。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6

  分数除法是学生在学会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这是学习分数除法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由于教材的学习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我试图在教学初始把直接展示静态例题改变成小故事展现出来,形成一个有趣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殊到一般的快乐又严谨的数学学习过程。

  在教学备课时我先复习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然后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展示例题,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等多种方法证明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但备课后我突然产生这个疑问“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引起了我的反思。教案的设计中没有算理的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相对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样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参考一下其他教材,发现其他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更注重算理的`教学但又忽视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我在修改备课后,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算理教学。这是我发现大部分同学们能够听懂,然后恍然大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效果不错。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将新旧知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较好。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7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对于三道例题的解决学生们显得驾轻就熟,接下来的对比分析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有点薄弱,毕竟学生的差异性是存在,我们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有最大的发展,如果教师和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交流效率太低,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我的小组学习研究,如果让学生在小组中群策群力,集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是比较好的策略。于是,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三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采取画表格的形式由一个学生展示,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起展示。要求提出后学生们很快地进入自己小组的研究中。我则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观察、偶尔交流几句。大约6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实录如下:

  师:怎么样?发现什么了?

  学生1:发现它们的数量没有变化,鸭12只,鹅4只,鹅是鸭1/3

  学生2补充:线段图的结构都一样

  师:线段图表示的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线段图结构没有变化,其实是什么没有变啊?

  生1:数量关系没有变,都是鸭的只数×1/3=鹅的只数,三道题目中都有这个数量关系。

  生3:单位“1”的量也没有变化,都是鸭的只数,第一道题目从问题中找,其他两道题目从条件中找。

  师:这三道题目中相同点找得很好,谁来谈谈不一样的'地方

  生4:问题都不一样。

  生5(着急):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解答方法就不一样了。

  生3:单位“1”的量,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题目中是已知的,在第三道题目中是未知的,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可以用方程解答。

  师:真是细心的孩子,利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发现单位一的量是未知的就可以用方程解答了。

  师:谁还想说?

  生6:我认为解题的时候找好单位一的量,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认真解答题目,做完后好好检查。

  师带头鼓掌。

  师小结:解答应用题,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找准单位一的量,认真解答,做完后要仔细检查,就能做一个解决问题的小能手了。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发言的孩子是各个不同小组的,小组同学把自己小组找到的东西综合到一起,利用表格的形式展示,特别是等量关系式的运用,我没有提示,使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的,可以说是这一环节上的一个创新。但是这个环节也存在问题,我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可是有几个孩子对这个活动很漠视,一些孩子发言积极,但是不知道让其他人发言,小组的组织性还很差,需要进一步规范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8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2上: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说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 “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否则,会使学生陷入只背结论,不明道理的误区,这样的结果或造成学生出错率高,为了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性。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了,“1除以2等于二分之一”的正确答案;

  2、问:这半张纸,也就是整张纸的二分之一,那么这张纸里有几个这样的二分之一呢?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1除以1/2等于2”的结论。我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3、再问:如果把整张纸每1/3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呢?每四分之一、每五分之一呢?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得出了“1除以1/3等于3,1除以1/4等于4的正确结论”,到了1除以1/5时,根本不用动手折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总结了“1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几”规律。看着学生们兴奋的表情,我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观察以上的算式河的书,你发现了什么?

  二、观察讨论,形成规律

  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终于发现了“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我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大部分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有除号不变的现象。所以,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全部掌握计算方法。在解答方程时也不会出错,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一)的内容,即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教学中,首先设计了“分一分”活动,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初步体会“除以一个分数”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的“画一画”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的“填一填,想一想”中,通过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发现问题中蕴含的规律。课中采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主要是时间安排不当,有点前松后紧,致使后面布置的进一步练习没有当堂去做而改成课后完成,造成缺憾。改进方法: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时,时间应安排紧凑些,增强同桌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画一画"环节可考虑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完成.这样也许就不会浪费时间.而整堂课安排更为合理一些,就能让学生更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在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合作交流时,还是发现有部分学

  生没参与进来,或参与不够。那么在今后教学中无论课中、还是课余都应多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1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2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3

  本课教学主要是学习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本课的逻辑起点是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因此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习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再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架好了阶梯。

  二.在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后,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我们还应关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获取一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反思整堂课,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没有给出正确的引导。我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很好的提示,我也没有及时去引导他们,导致课堂的重点知识不是由学生探讨出来,而是由我灌输给他们的,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课件做的不到位。在分析“分数除以整数”时,要引导他们得出“除以一个非零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时,课件没有体现渐变的`过程,因此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算式的原理。

  3、不要牵着学生思维走,要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心中所想的,所以在他们基本上理解清楚的时候,不要硬是纠结于某个字眼或者某句话,硬是把学生的语言带牵入到自己的思维中。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思维,一步步的提问,让他们理解问题就行了,这点是我们作为老师要特别注意的。

  最后的总结部分应该是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既让他们自己分析了这堂课的收获,也通过练习来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今天的课让我成长了不少,认识到了自己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可贵的地方,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吃透书本,才能够让自己迅速的成长起来。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起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1.教师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恰当地选择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把6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和3个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在这教师还注意制作课件,说明一块饼的1/3也就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作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引领。2.在解决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几块?这一重难点问题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注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操作、发现、迁移、归纳,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实现了师生的交往互动。 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一分,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关于“分母不能为0”这个环节,教学中如果能放缓脚步,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分数,或是启发学生发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不能为0。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5

  在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这节课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摸索中出错比在老师的扶持下永远正确更具有教育价值,因为它把学生的无知展示给他们自己看。这种错误直达心灵、催人反思。

  复习中,我通过“明察秋毫”这个小环节,让学生明确解决分数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只有找准了单位“1”,才能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接着,我设计了“自学时空”这个环节。我将4道类似的数学问题一次性教给学生,并提出了三点自学要求:

  1、找出单位“1”,做上记号。

  2、说出等量关系。

  3、列式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没有给任何一名学生提示或指点。短短的4分钟很快过去了,全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起针对三个自学要求进行了交流。统计正确率时,没有一个小组能够达到100%的正确率。这和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指点以后再练习的正确率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时我注意到那些出现平时成绩很好,但这次出现了错误的学生脸上流露出一丝懊悔的神情。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些自信满满的学生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摔倒”中发现原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透彻。接下来的“观察对比”环节中,很明显的'就能发现那些出现了错误的学生无论是思考还是听讲都格外认真。因为学生在无意中“获得”了一次出错的机会,因此他们都格外认真地去思考为什么有的算式中用加法,有的算式中用减法,有的算式中用乘法,有的算式中用除法。他们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错,才能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在学生比较深刻的理解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一组四式的独立对比练习。学生运用刚才发现的步骤和方法解决问题,正确率大大提高。从一知半解到深入理解,从有对有错到正确无误,从随意应付到认真对待,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在发生转变之时,学习质量也明显提高,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2-15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2-17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2-06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3-11

《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04-07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03-12

《分数除法三》的教学反思03-05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03-02

小学《分数与除法》数学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