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9 22:40:31 晓丽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模板15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反思模板15篇

  教学反思 1

  今天教授四年级的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总体上感觉已经到达了教学目标,各个环节都顺利的完成了,学生经历知识和技能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得到科学的探究过程的训练。整个学生的探究过程的都比较的`顺利。而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都积极的进行参与,积极的进行了思考和回报。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的令人满意的。但是有些地方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1.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问:你们见过或者放过孔明灯吗?学生的热情就激发出来了。这时候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发言,而是现在让学生平静下来再回答。我想如果及时的让学生进行描述看到的景象和想到问题,就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契机的抓住是非常重要的,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进行教学。

  2.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的纠正。学生汇报的实验方案有许多的瑕疵,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在这个方面,我忽略一些。比如塑料袋到底放在火焰上多高呢?

  3.学生实验的指导,还是有些问题。我引导学生的时候可能有些心急,将一些注意的现象直接的告诉了学生。这样非常的不好,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

  4.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应该再加强一些。一些的知识的应用学生不知道,我想学生生活经验有些少。如果有多媒体直接给些看就会更好了。

  5.安全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这是实验用的是液体酒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其挥发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会一些很可怕的危险。因此,我想下次在上必须申请实验用的固体酒精。

  教学反思 2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教学反思 3

  英语 杨彦娇在高考英语中, 定语从句对学生来讲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对定语从句的考察不仅体现语法填空和改错上,在完形以及阅读当中也会涉及到对定语从句的理解。于此同时,如果学生的书面表达能正确运用一两个这样的句型,写作的档次就会提升。如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并且能灵活运用其关系代词及关系副词,就成了高三英语复习的重点。

  十二月份我上了定语从句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把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有关对定语从句的考察认真地做了研究和分析,摸清楚了高考中对这个知识点的出题方向。然后对定语从句的基础知识和高考热点做了归纳和梳理,并制作了教学课件和学案。这些工作虽然花费时间较多,可是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我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够了然于心。

  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上这堂语法复习课,整体效果还不错。我选择了一张哈利波特的图片导入课题,这张图片很快就把学生从课前的悠闲状态拉回到了课堂上来。对于定语从句基础知识的复习,我通过几个生动有趣的例句去激活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定从的定义是什么,定从的分类,从句的关系词有哪些又有何意义。在我的启发和诱导之下,学生们踊跃的回答,这很令我感到很满意,同时也说明了学生的基础还不错。除了重基础之外,我还把高考热点认真细致地给学生进行了总结。这些热点都是研究高考题得来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精华。在讲解中,通过提问我发觉学生对that 和which的用法以及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的区别这两个要点掌握的较好;对as和which区别和介词+which/whom/whose+n 这两点掌握的不是很好。弄清了学生的弱点,这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会有意识的在这两方面给学生多加强。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在课堂上我还提供了大量的基础练习及典型高考题让学生练习。学生做完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正确答案,然后每组派出人来讲解所指定的题目,必要时我会做出指导。整个过程学生们的表现十分积极,这既体现了学生的课堂的主体地位,又给学生创造了体验感知知识并达到运用知识的空间,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欣喜之余,对这节课我也有遗憾的地方。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基础薄弱的同学跟不上教学进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给任务;另一方面是给提供给学生的练习题形式有些单一,应该再设计一些改错题和语法填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高考考题设置与命题方向,从而更好理解定语从句的运用,实现高效备考,迅速增分。

  教学反思 4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一篇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一首同名歌曲的歌词,歌曲旋律欢快优美,歌词形象地表现了少先队员在温暖的阳光下,荡舟北海、尽情歌唱的愉快心情。

  教室里的多媒体还不曾能正常使用,昨晚布置孩子们回家到网上搜索这首歌曲,一上课我面带笑容,神秘地问:“猜一猜,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哪篇课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

  “这是一首好听的歌,谁会唱?”话音刚落,“我会”“我会”小手林立。

  “谁愿意到前面来唱给大家听的?”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小手也哗啦啦放了下来。紧接着又有小手陆陆续续竖了起来,到最后,只有陈恺、沈忱、胡继元、陈雁楠四个小朋友勇敢地走到讲台前,用自信的歌声表演了这首歌曲。

  歌声结束,我请大家回忆歌词内容,说说你从歌词中懂得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不比从前,更多的是课文整体分析,注重句子的完整,语法的修饰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我问孩子,课文用了哪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形容我们看到的美景?孩子们很快想到了“绿树红墙”,卞青青今天挺爱听讲的`,很快想到了“白塔”,然后我又带着孩子们进行了引申,想象如果是我们泛舟湖面,还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致呢?

  我作了简要的课文讲解,请孩子们快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读过三个自然段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举手,我让他们一起告诉我,原来,他们发现了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二句话都是相同的。我不由得带头为孩子们鼓起了掌,看来,孩子们不仅会读书,而且会思考了。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时,我问:“红领巾”指的是谁?孩子们都能准确无误地告诉我是“我们”。而“阳光洒在海面上”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孩子还不懂。三次重复的那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课文的难点,有待我在第二课时中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解决。

  其实,语文教学真的是没有所谓的标准,除了生字词语一定要求掌握外,更多的是靠老师去“引”,去“例”。希望孩子在学完每篇课文后,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都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说出来,写下来。就像我今天布置的小作《不一样的三年级》一样,为孩子搭建一个写话平台,大胆说,大胆写。相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

  教学反思 5

  作为初三毕业班的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目前,对于初三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和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在学生的学习中还出现以下学习的情况:

  一、 多数情况下,也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自问自答,急于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就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二、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计划,干脆采取回避、压制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

  三、 对问题的坡度设置的不够,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下阶段准备采取的措施:

  1.对过多的题,进行适当的筛选。

  2.还给学生一片思维空间,让学生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学生有不同想法单独与教师交谈,好的想法给予鼓励并加以推广;不对 的想法,给予单独的指正。这样,学生即可以大胆放心的说出自己的想 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学中漏洞补上。

  4.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课堂节奏,尽量让中下游的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不仅是老师完成任务,还要学生完成任务。

  相信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一定会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反思 6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了:复习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总结拓展这5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的积极主动,而且学的非常轻松,在课堂中,大部分同学都非常积极踊跃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重要的是他们在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非常的主动、迫切,并非象以前那样显得被动而不情愿。看到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劲头,我真感到非常的高兴,那种高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当然,通过仔细的反思,发现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还是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比如:

  1、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所提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

  这也许是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做为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无论是从问题内容上,还是在提问题的语气上都应具有挑战性。有时问题内容本身无法把它变得具有挑战性,我们也可以通过提问题的语气来加以渲染,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后,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让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平台。

  学生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探讨解决了问题,我却没有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这肯定会让他们感到遗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 7

  应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方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那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必须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资料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资料关注不一样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就应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到达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向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向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须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构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此刻,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就应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教学反思 8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9

  小鹿在门前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是就在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等他伤好以后,玫瑰已经谢了,一朵花都看不到了。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

  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的哲理。如何让孩子们从课文中感受到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情呢?

  一、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课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语文课堂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置身于教材中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共同体验。教学中,我抓住了“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一路走来,孩子们通过阅读不断地理解课文,不断地体验着小鹿的感情变化。随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体验也在不断地深化。如在读出疑问后,我问:是老师告诉你们答案呢还是你们自己去课文中找答案呢?孩子们都说:自己找。一下子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注重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对话。《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就多处引“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让学生感受小鹿的心情,如“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他们高兴极了。”中“他们为什么高兴?”孩子们说:有三十二个花骨朵儿。“为什么有三十二个花骨朵儿要高兴?孩子们立刻体验到了:三十二个花骨朵儿将会开出三十二朵玫瑰花,那可好看了。又如“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时的那种惋惜和难过。

  三、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

  语文课,除了让孩子来阅读理解外,还是一个锻炼说话的好平台。在课堂中我设计了2次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路过小鹿的玫瑰花前,也会对小鹿说些什么?让我们也来夸一夸小鹿的玫瑰花。特别是第二个说话训练更是结合了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习题,这样孩子们在作业中就能有话可写了,不会觉得困难。

  当然在课堂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等。当孩子注意到“一天、一周、一个月……”时,有个孩子提出可能是一年,这时我没有进行巧妙地引导,课堂中的引导过于生硬。当孩子们回答“为什么一朵花也看不到”时,有孩子提出:玫瑰花被绿叶遮住了。这是我只是让另一个孩子给了一个直接的回答,其实可以在学习5—8段后在回头点一点,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读文探究是多么的秒,疑问可以在读课文中解决。还有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还应该让孩子再整体读课文,让课文回归整体。

  教学反思 10

  今天的研修学习到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所谓的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郭教授的“生本教育”让我领悟到了教育的本质,更让我看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的方向。

  我在几年前教过一年二年级的语文,《语文课程标准》 对二年级的孩子已经规定了写话的要求,所以我在一周会布置两三次日记。到了二年级孩子们已经能够写完整的句子,但是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出来。我正苦于找不到好的办法时我们学到了《数星星的孩子》,陪孩子们数完星星,我想到了今天的日记是:摘下一颗星星,用三两句话写出摘星星的经过。

  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第二天的早上我就准备了一节日记指导课。首先,我让孩子们交流前一天晚上的摘星星的经历。课堂上,孩子们有的情绪非常低落,有的.兴高采烈,交流的非常充分。我每到一个小组,孩子们就拉着我不放,有的说,爸爸搬了梯子在楼顶上我还是够不到;有的说我没够到星星就手工做了一颗星星还涂上了颜色;有的说,我没够到星星,但是上网查到星星离我们很远很远,知道了很多知识

  看到孩子们充满感情的的交流,我知道了孩子们为了摘星星颇费了一番周折,肯定有许多话说也有了各种情感。我对孩子们说,现在就把昨天的经历,认识和想法写下来,结果都写得非常精彩。

  最后我对孩子们说,以后写日记,就把一天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最想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写出你在生活中最有感受的东西就可以了。后来孩子们再写日记就有话写,写出精彩的语言了。

  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当读到这些的时候,进一步印证了我对“升本课堂”高效课堂的解读,孩子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孩子们自主的学习,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 11

  本学期我任教八(2)、(3)、(4)、(5)、(6)5个班的地理,八(2)、八(3)的综合实践课和九(2)班的校本课程,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我认真向优秀教师,模范党员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学校工作大局,乐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并积极完成,能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言行符合职业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与师生相处融洽。

  在专业发展方面,我认真阅读所订的教育书刊《心理世界》和专业书籍《气象学与气候学》,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书育人中师生的心理共鸣作为自己的追求,力求达到这种教与学的最高境界,主动参与校本研修,发展积极、有新意的见解,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研究,参与教学竞赛和展示,教学成绩突出,学生满意率高,得到了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

  在教育教学行为方面,我严格遵守教育教学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歧视学困生,举止言行大方得体,总是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工作尽职尽责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工作任务,尽管很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总是想方设法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都有进步。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好多学生喜欢地理课,喜欢我的地理课堂。

  在工作上的成功与失败方面,我觉得我的成功之处就是和同事和学生相处融洽,合作愉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邻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失败之处就是没有发表论文,仅仅发表了几篇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是很不够的,以后要多把自己的教学心德体会,教研论文发表出去。

  在与人合作方面,我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以后还要虚心学习他人处事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

  在出勤和遵守劳纪律方面,我坚持做到了有事先请假,不迟到早退,及时到岗到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认真学习广播操,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研修和读书活动。

  下期努力方向

  1、加强专业学习,多撰写专业论文,力争有高质量的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2、加强校本研修,多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把地理教学做的更好。

  3、加大辅困力度,努力提高会考合格率。

  4、思想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不断完善自己。

  5、向他人学习,要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教学反思 12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教学反思 13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学,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探索实践前行带给我的心路颠簸。

  假如让我重新带高三,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纸质稍好点的本子,告诉同学们这个本子将记录我们备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础知识,以及我们通过文章背后挖掘出的内涵及其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其次我在备课方面要加强力度,平时的教学扎扎实实,从知识到能力,从过程到方法,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都要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熟悉高考的考点,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学的衔接。最后,是等到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基础知识也讲完了,要带领着学生做一个总结,一个很重要的总结,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习惯、方法、品质的不断规范和强化,然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提出要求,师生共同去追求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这一年的文言文教学,总体来讲是失败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一以贯之,到最后就是随便讲讲了之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阅读面窄,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的把握也很勉强。还好的一点是,平时领着学生做的题比较多,学生虽然对古文畏惧一些,可拿着题还是能对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对高考了,师生心里还是没底的。

  过去了的不说了,问题是现在,还剩下三个月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在这块知识方面有信心呢?老师应该给学生什么钥匙呢?这些又如何该用最少的时间实现呢?

  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必须通过做题把知识和能力贯穿进去。问题的关键就是选题,要选高质量的题(做历年的高考题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就是备课的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心里踏实下来。识记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利用早读的时间加强记忆。学生已没有时间去总结,老师就先列一个框架出来,让学生把日常的基础知识补充进去。

  下午有一节课,先把我的教学思想告知学生,取得学生的支持。接下来就是具体准备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题为纲,把知识系统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节课,我如实地向同学们阐释了我的文言文教学困惑以及构思。同学们沉默了,我知道他们也有同感,我立即给他们打气,让他们相信师生努力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上考场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学们心里会有底有数,不能马上要上战场了,有同学苦恼地问老师,文言文怎么做啊?那是多让人心惊的事呀。那个数那个底来源于平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积累的知识以及技巧。这样的话,离考试越近越不会慌,只要反复地巩固积累的'知识就行了。还有三个月,我们如何选题?如何巩固知识?同学们动了起来,看来他们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议,高考题质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时间不够用,需要选作。同学们讨论了起来,我鼓励单独站起来表达。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既然质量都很高,可以选作双号或单号,可是我们可以做完,老师要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评讲,恐怕时间来不及。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一是说明学生听懂了我的讲话,二是说明学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让我很自豪。我想这不是问题,挑战自己的备考力度是老师的天职。师生达成了共识,夜里有夜自习,就要进入正式演练了。我得在夜自习之前把课备好。

  以下将会详细记录9套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讲解过程。

  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并能在教学中主动运用。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明确详细概括,涉及到具体的课本内容。督促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及时的巩固复习识记。

  教学反思 14

  第三周行政听课,我上《春晓》这一首古诗,其中,我在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分析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从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你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时侯吗?(生1:春天)恩,是春天,但你能说具体一点,是春天的什么时侯呢?(生2:春天刚来的时侯)(生3: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侯)你真棒!老师也同意你的意见,这里说的时间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侯,因为花儿经风吹雨打,花瓣就要落下许多,说明花儿已经开了好长时间了,春天也将过去了。

  接着,我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完诗句后继续我的教学: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那些花美吗?(很美)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这景象真美!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什么感觉?(生1:舍不得春天;生2:春天,我喜欢你!;生3:春天,我要抱着你……)诗人爱春天、珍惜春天,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第二天找梁主任评课,梁主任谈了对我们班的第一感觉,课室整洁,学生行为规范很好。对于我的课,在课件,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朗读的方面都做得不错。但也有向我提出意见,就是在分析是早春还是晚春当中,梁主任觉得跟我的`看法有出入,花落不代表就是晚春,花落了不知多少不一定表达的就是诗人不舍得春天的感情。

  细心一想,觉得梁主任说得很有道理,我自己对诗的理解就局限了学生对诗的体会,压制了他们的真实的感情。因此,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加以引导,但不能限制学生的真实情感,把学生引向正确阅读的轨道,修正学生阅读理解的偏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教学反思 15

  10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数学“同课异构”活动,此次活动分别由焦xx老师和王xx老师讲五年级上册的的《认识等式与方程》一课,聆听了杜主任的精彩点评。这次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特别是这两位老师对同一教材都有独到的见解,设计风格完全不同,但都突出了方程的本质。

  一、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xx老师在炫我两分钟这一环节采用讲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

  一方面教师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信息,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尤其是xx老师这节课很好的得到了呈现。

  三、教师注重评价

  xx老师的这节课采用的是的隐性评价,教师的加分或奖励由组长进行记录,然后课下在进行汇总,给每个小组加分,这种形式的评价避免在课上浪费时间;而xx老师则采用显性评价,随加随记的方式,这也有利于各小组在落后的情况下勇于追赶其他小组;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发言、深入思考。

  四、立足学情、深度挖掘教材

  两位老师都能立足学情、深挖教材深度,xx老师在课上小研究设计上没局限于教材,而在天平左侧设计了一个未知的`小苹果,让学生充分想象,用不同的图形、字母等来表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未知数的真正含义;而xx老师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制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课件,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再通过分类进一步加深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吃了“方程”这顿大餐,也让听课的老师极为震撼。

  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再次感受“感悟数学本质,经历数学建模”的理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在讲台这个不大的舞台上,只要有孩子们,有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耕耘,那么这个舞台一定是最绚丽的。

  教学反思 16

  在平时的科学课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令教师感到意外的错误,其中有些错误老师尚能解释清楚,有的错误教师一时也不甚明白。对此,不少老师颇为担忧,生怕驾驭不了课堂,教学活动受到影响。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足取,因为科学知识博大精深,大千世界尚有许多未解之谜,现在认为错误的事物将来也有可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不可能通晓所有的知识,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因此,对课堂上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必担心,如果采取了正确的应对策略,还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错误成为学生探究的新起点。

  一、调整计划,亲自参与

  课堂上产生的有些错误教师也可能不明确所以,让学生来解决那就更难了,如果把它放在一边,又显得不妥。这就需要教师直面问题,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亲自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入的探究。

  在一堂内容为《测量摆的快慢》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一个现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为了保证科学性,教师课前进行了几次实验,每一次结果都证明了上述现象是合理的。上课时,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教师特地让学生准备了计时用的手表,用来记录调整摆锤重量后,摆锤在规定次数内摆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可是实验的结果却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表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教师听取了学生的汇报后,镇定地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原来导致学生实验结果出错的原因是:很多学生用了电子手表计时,而电子表可以把时间精确到百分之一秒,而在并不是严密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实验,用这些精确数字来解释实验结果,当然就有偏颇了。

  发现这一现象后,教师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让学生采用凡逢秒后有数据就进一的方法,把时间保留到秒,让学生重复上次实验,最后各组的数据都表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课后要求学生和老师一道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科学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学生探究的结果与现实中的或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的结果正好相反。对此,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没有足够的数据验证观点正确的情况下便匆匆下了结论,使学生一头雾水。这位老师在学生得出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后,改变了教学计划,及时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消除了心中的疑惑。在不断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不予置评,自我纠正

  学生在课堂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暂时性的错误,虽然当时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但通过后继学习可以发现并纠正错误,对此教师可以置之不理,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在一节《小电珠》课上,教师先是拿出一个电筒,让学生说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画出电筒内部的结构图,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部分学生把电筒结构图画错了。但是这位教师并不给予评价对和错,当作没有看见一样。下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按照所画结构图连接电路,结构图画对的同学很快把小电珠接亮了。而画错的同学却一时不能接亮。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检查,他们终于发现原来是结构图画错了,也把小电珠接亮了。

  学生出现了错误,可能多数老师会生怕学生走弯路,生怕学生跟随不上教学的节奏,会马上予以指出。当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而这位教师对于学生画电筒结构图中出现的错误并不立即给予点破,采取让学生连接电路后自己发现错误、自我纠正的策略。学生经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后,发现并解决了问题,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期间学生思维产生了碰撞,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也许这些同学没能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但是他们在这一活动中绝对比其他同学经历更多、更深刻的体验。意识和探究的能力。

  三、巧妙转移,同学互助

  有些错误,学生自己意识不到,但是经过教师的启发,其他学生能知道错误及其原因,教师可以顺势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群体智慧,共同帮助解决错误。一位老师上《蒸发》一课,为了让学生知道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于是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他让学生先将温度计浸入酒精中,然后从洒精中提出,观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实验后,学生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变小了。接着,教师让学生解释温度计读数变小的原因,一位同学说: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了室内空气的热量,使室温降低了。这样的回答令老师颇为意外。不过老师随即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你们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很多同学说“不合理”。一个同学说这样的解释不合理,因为就那么一点酒精蒸发,不可能使那么多的空气温度降低得那么多。说得不错,老师进一步激励他们用实验来证明以上解释是否正确。经过一番议论和思考,一个同学说:只要用两支温度计就行了。其中一支的玻璃泡是干的,将另一支从酒精中取出后,放在一起看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是不是都会变小。学生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做了实验,证实原来的解释是不合理的。

  第一位同学对温度计读数减小的现象作出了错误的解释,但这个解释似乎也有些道理。对此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它的解释撇在一边,告之正确的答案,或再叫别的同学重作解释。而是以他的解释作为新的问题,展开了新的教学活动,重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成性资源课程的理念。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更乐意去探究。通过让学生进行推理,再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证。

  因此,科学课堂上不仅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而且学生的错误也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都应该好好加以发掘和利用。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教学的反思02-04

经典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5-17

教学反思12-31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3-11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