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7 09:19: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祖国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

  教学这一课时,我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的重点掌握得较好。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读课文,说说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能顺利地答出:年轻、杰出、爱国、音乐家。

  二、从哪儿可以看出肖邦是个爱国的音乐家?

  “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三、抓住课文最后一节——“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特别强烈,不少学生说得很动情、很在理。真让人觉得学生很懂事、很可爱!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2

  一、注重朗读。

  在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贯穿整个课堂。采用“四步读书法”,导学案设计时先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接着三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动的小节品读和有感情朗读,最后提升读直至会背诵,整节课上书声琅琅,并在朗读诗歌的同时想象画面,感悟诗情。通过读文和想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注重课前资料的搜集。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最具活力的,也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所以在本节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汶川地震时的场面还历历在目,资料的搜集更有利于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

  三、注重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道出了读和写的本质。也就是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教师要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实效性。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抓住训练契机,落实读写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还感悟到了诗歌的魅力。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努力体现语文课的特色,并以学生为本,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3

  上周,我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过关活动在三位骨干老师精彩献艺中拉开了帷幕。武高云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向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诠释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并为我们构建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组织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同时,这堂课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骨干教师过硬的教学内功和语言素养。我认为,这节课不仅具有有效性,还具有艺术性。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为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主题是“心中有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其中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高云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的情感目标,把研读课文“别离祖国”、“埋头创作”、和“将心脏带回祖国”这三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展开和延伸都重点建立在这三个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层层提升,直至学生在认识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础上,也使自己的爱国之情得以加强。

  二、教学重点的突破,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水到渠成,教学方法朴实而有效。

  如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高云老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肖邦爱国的思想根源。老师从此节中肖邦情感变化的两个词“感动”、“激动”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是什么让肖邦感动?又是什么让肖邦激动呢?从而抓住了层次性很强的内容“咏唱送别曲”、 “深情叮嘱”、“赠送泥土”,并透过内容让学生品析到 ,这不是普通的送别,而是祖国和人民对肖邦的真切嘱托和深切希望,这使得肖邦的别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和不舍,肖邦才泪水“盈满眼眶”,“郑重”接过泥土,“回首望了望”华沙城,“疾弛而去”,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词句,加之他们的理解、汇报和真心朗读,让我们感觉到,同学们已能听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对肖邦爱国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抓住引导对“悲愤忧虑”、“彻夜工作”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交流,再从词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发散延伸,让学生逐渐感悟到肖邦在国外18年,心却留在祖国。而对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引领学生扣住对“紧紧”、“喃喃”这对力量色彩矛盾的词语的研析,让学生真正能穿越时空,清晰地看到一个年青而伟大的爱国音乐家的高尚灵魂。

  高云老师就是用以词为作眼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章及中心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构建,始终植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这个基础上。

  三、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有效权力交给了学生。

  纵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对于语意的感悟,对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经过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读文章,找词句,谈理解,想画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读,背诵,直至对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细化和延伸说话,以及“他就是这样的人”的主题写话环节,课堂上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老师只是在傍白。课堂容量大,学习环节紧密,学生时刻处于有效而紧张的训练氛围中。这正是小学高年级有效、高效语文课上学生应具备的学习状态。

  四、把课文作为载体,基于课文,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课文对于肖邦在法国18年的创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这一节又是文章的重点。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作曲、弹琴”“他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这些文辞蕴藏的涨力很大,想象空间很广阔。高云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想象说话,想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身体状况下,肖邦总在为国创作。这一说话环节的安排,一下子就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起来,中心变得更为鲜明起来。类似这样的拓展还有几处。我认为这种教学环节,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向,它在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语文书作为教学的载体,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不能教死书。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语文课学习的最佳氛围,使得语文课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师的教学语言凝炼、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这正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崇尚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修养。有人喜欢家常话,但我更喜欢文学语言。我发现高云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对发展学生语言来来说就是一种示范,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如对找课文重点词的提问方式:“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词语一下子闯入了你的眼帘?”等,问话方式富有变化,保鲜!再如,当高云老师结合课文特点用音乐来渲染学生读文情感时,老师在一边独白:“这铿锵有力的节奏,这催人奋进的旋律,这是悲痛中的愤怒,愤怒中的呐喊,呐喊中的抗争啊!”我想老师的这段独白给学生搭建了走进音乐,走进课文,走进主人翁的桥梁,这种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文字,也会让每一个有情感学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动。

  再如,在导入过渡学习第5节时,老师深情朗诵:“18年忘我的工作,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得这位天才音乐家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又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过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带着虔诚的学习态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课文灵魂的这句话上“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类似这样撞击心灵的语言有很多,它让我们感到语文课是一门艺术。

  这里,我想提两点想法:

  一、对于第二节的背诵,在组织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对主题的理解扣连在一起,是否可以先这样引领背诵:爱斯内尔两次叮嘱,在肖邦听来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为这叮嘱不仅是老师的,更是祖国和人民的,让我们和肖邦一起记住它,能行吗?试试看。这样就把背诵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

  二、课文第5节是文章的灵魂,无论内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从前面的教学中挪点时间来,加强朗读和感悟,让同学们记住这让全世界的爱国人士为之动容的声音“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4

  “爱祖国”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从《我的祖国》中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再让学生通过了解电影《上甘岭》的创作背景,来体验这种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虽然这是一首欣赏歌曲,但我希望通过这首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的祖国》采用抒情和歌颂相结合的笔调,富于创造性,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歌曲前一部分是以抒情为主的女高音独唱,波涌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仿佛让人看到祖国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的旖泥景色。后一部分是女高音领唱的混声合唱,与前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唱出了“这是美丽的祖国”的主题,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具有副歌的性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出色的演唱,增添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使它在全国广为流传。

  歌曲创作的背景--电影《上甘岭》剧情介绍: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为了夺取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志愿军某部八连忍饥挨饿,坚守上甘岭24天,终于迎来了大反攻的全面胜利。上甘岭战役非常惨烈,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在仅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调动六万多兵力,向上甘岭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舰载炮弹,最多的天达30万发。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抛洒热血、牺牲生命,帮助朝鲜人民打退了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影片的节奏处理颇具匠心,既有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又有舒缓深沉的抒情段落,二者妥贴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环境气氛和物件细节的创造性运用,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本片插曲《我的祖国》在渲染气氮、表现主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流传甚广。

  老师认为作词者乔羽的生平事迹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进而从中得到启发。歌曲创作的背景--电影《上甘岭》剧情介绍,也非常有必要让学生熟识和记住,从而加深对歌曲的感性认识,继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们听后惊喜交集,认为老师居然能翻版歌词,歌声甜美地唱给他们听,老师真了不起,老师真棒!学生心中敬佩老师,可以说是五体投地,达到了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5

  在教学中,由于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在一些想像性的问题中,学生并没有跳出他所生活的环境,如钱学森受到无休止的折磨,他还会受到哪些折磨?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就把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些敌人对革命者的迫害的镜头拿出来,什么用水喷啦,用烧得红红的铁烫呀等等之类的酷刑,可我们知道,当时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钱学森来说,虽然也有一些肉体方面的折磨,但更多的则是来自于精神方面的折磨。在教学中,我虽然也把它引到精神方面让学生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难度,无法想像。

  最后情感升华部分,我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钱学森继续留在美国,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仅仅说在美国的一些衣食无忧的生活,显然比较单薄,如果加上他回到国内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富裕,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都不具备美国那样优越的条件。把两者进行对比,那会更能体现出他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情。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6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领悟、背诵。

  第一步,初读感知。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第二步,引导品读。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都深深地表达着一个期望: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啊。

  第三步,诵读背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肖邦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同学之情,深深的师生之情,反复诵读,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7

  本学期学校开放日期间,我做了一节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课,受到了市教研员刘老师和兄弟学校老师的较高评价,同时也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不少。现将做课后的一些感受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1、关于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由于初三教学任务的繁重性与中考的紧迫性,作为教材重要内容的现代诗歌教学被老师们无奈地严重压缩。九年级上下册共编有两个诗歌单元,但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名老师以够把这两个单元以够认认真真地讲授完成。能讲三四首已是不错的了。

  但现代诗歌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又是不可或缺的。现代诗歌在积累语言、品味情感、陶冶性情、提升品味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其它文学体裁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主张对于优秀的现代诗歌我们必须要讲,而且要讲透。不仅要讲出本首诗的内容与情感,更应教给学生的是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2、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我把本节研究课的研究课题定位于:中学生从何从美学的角度鉴赏现代诗歌。力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具备初步的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尽量起到教一课而带全面的作用,引领学生以本课为范例,进而主动地去学习课本中的其它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现代诗这种文学体裁的兴趣,课下能够去较多地搜集并主动积累一些现代诗歌。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以“从美学角度鉴赏现代诗歌”为纲,努力突出三点:即充分诵读、适量训练、广泛拓展。以上各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贯彻,课堂效果良好。

  二、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研究课题选择恰当,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学生学到了知识,基本掌握了现代诗鉴赏的.“三美”原则。

  2、课堂环节的设计合理,整堂课我设计为聆听诗意、品读诗意、感受诗意、创造诗意、延展诗意五个环节,各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3、诵读的环节体现充分,无论是教师的激情范读,还是学生的品读,展示性朗读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本节公开课的亮点之一。

  4、教法和学法选择适当,课堂分析精炼。课文分析不照本宣科,不以诗论诗,而是重在以本诗为例,向学生传授鉴赏诗歌的方法,形成能力,课堂中重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从诗歌最简单的意象入手,逐步达成目标。

  5、训练和拓展得到了体现,很多学生搜集多首朦胧诗的作品,扩大了学生知识面。体现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语文教学思想。

  我认为本节课在以下方面仍需改进,是本节课的不足:

  1、环节设计过多,使得各环节过于紧凑,有些环节流于肤浅,如创造诗意这一环节,学生的练习时间只有三分钟,显得有些紧张。

  2、课堂气氛需进一步调整,一方面是学生的预习不充分,公开课准备仓促;另一方面学生显得有些紧张。

  三、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设想。

  1、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继续发挥自己善于研究的优势,向同组刘老师及其它各位老师学习,加大语文教学的研究力度。

  2、充分挖掘各种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师上课的激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热情。

  3、突出教学中的课堂管理和课下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次教学开放日的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很多,相信一定会给自己以合的课堂教学带来诸多的帮助,愿与来自各校的各位领导老师共同提高。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8

  今天,我与学生学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是第一课时。在课中,我觉得有三处处理得比较好。

  其一是学生字“肖”时,我让学生交流了“肖”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学生知道另一个读音读“xiào”,也会组词“惟妙惟肖”。我就告诉学生在读“xiào”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像,一个指相片、图像,比如“肖像”。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不读“xiào xiàng”应该读“xiāo xiàng”。我没有立即下定论,而让他们去查字典。结果一查,发现字典上果然是读“xiào xiàng”。于是,我说,老师也一直以为是读“xiāo xiàng”。老师在课前也去学了生字,在查字典时,发现这个词读错了,就纠正了过来。我想,通过查了字典,你们也应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了吧。以后我们读词,可不能想当然,要勤查工具书。

  其二是在让学生交流“逝”的字义时。一位学生说,“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说:“是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对这句话,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说:“通常我们会说某某人死了,某某动物死了。而如果是我们敬仰的人死了,我们会说逝世。那么死,还有哪些说法,分别用于什么人?”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牺牲,用于英雄与烈士。”“驾崩,用于皇帝。”“圆寂,用于寺庙里的'法师。”……我说:“同学们,你们看,对于死,有这么多词来说。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呀。我们平时要多注意积累与辨别,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三是在学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他的同学不离开波兰,而肖邦却要离开呢?”问题提出后,我问其他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人举手。于是,我肯定这位学生提了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于临近下课,我就把问题存着,让学生课后好好去研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国外所做的事,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很有音乐才华,他的工作就是创作与演出音乐。他的音乐给波兰人民以信心与力量,他是用音乐在救国。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国内,一定会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离开波兰。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9

  课文记叙了十五岁的宋庆龄到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方面问题的班会上,以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有力地驳斥一位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课文故事内容具体、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在感受语言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在教《我不能忘记祖国》这篇课文时,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内容之后,我又留了一些时间让学生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特别是重点指导朗读宋庆龄说的两段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还特意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验整个学习的过程。并给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你认为宋庆龄是个怎么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待学生读完课文后,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只听他们有的说:我认为宋庆龄是个热爱祖国的人。从他说的那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来;有的说宋庆龄是个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学生。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来;还有的说:宋庆龄是个知书达礼,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教学节奏较快,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二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不够。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0

  《我不能忘记祖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年青的宋庆龄留学美国时,在一次班里的讨论会上,有力地驳斥美国学生关于“亚洲与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爱国情怀。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我修炼、自我习得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通过“读中悟,悟中赏,赏中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提高阅读质量。

  例如:在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时,先请2——3名学生朗读,然后评议:他们谁读得好?为什么?接着,教师范读:和ⅹⅹⅹ相比(刚才读得最好的那一个学生),我们谁读得好?为什么?(相机理解“温文尔雅”和“声调柔和”)再质疑:宋庆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如果是你,心情会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最后小结:我们读书,可以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根据提示语或者联系上下文有感情地朗读。

  再比如: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时,我先问学生为什么那样读,宋庆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加上动作和神态读一读好吗?(相机理解“无忧无虑”和“自寻烦恼”)然后做了两个小练习:

  (1)当美国学生说时,宋庆龄;当同学说她时,宋庆龄。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宋庆龄说些什么?

  纵观整节课,目标明确并落到实处。我使用独特的视角,综合的方法处理教材,即忠实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用精当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的评价,用灵活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认识片面、肤浅,到认识全面、深刻,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及价值观。

  与此同时,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文本现场,营造平等轻松的对话氛围,经营书声琅琅的激情课堂,引领学生学知,炼能,修德。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1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出示生词让他们读,增强记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让孩子们看地图,增强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课前预习过的孩子能说出很多课外知识,我让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带着自信和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再次,我让孩子们自学课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读,让孩子们感受“书要多读,每次的感受不同”。交流的问题的'空间很大,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发挥。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肯定有不理解的词,教师可以让别的'孩子解释,趁机把“太平洋、福建、台湾”等词写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昂首挺胸、假若”等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可让孩子做动作、讨论解决。另外让孩子交流带来的图片,一方面让孩子感受祖国之美、之辽阔,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搜集资料的重要性,从小培养搜集资料的习惯,还能培养孩子写话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对孩子的写字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中没有展现,对学生的评价也过于单调等等。

  这节课让我懂得了语文课不仅是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2

  大多数学生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每次学生看到我都会问我:“老师信息课上吗?”只要情况允许,我都会高兴的告诉他们:“上”。然后孩子们就高兴的跑着去上课。他们喜欢我很高兴,因为我们他们信息技术老师,尽管我知道,他们喜欢上这门课,不是因为喜欢他们的老师,而是喜欢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力下,有一刻短暂的放松;也是在当前互联网发达的信息社会中,他们对网络的好奇,对游戏的爱好。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信息技术课,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三年时就接触过电脑,基本能够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所以,本学期的课程,我没有从最基本的电脑知识讲起。

  本学期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PPT的制作方法。学生在小学了解PPT的使用,所以,我在课堂上,讲解了以下几个方面:

  1、新建PPT的方法;

  2、新建幻灯片模板的方法;

  3、设置背格式的方法;

  4、插入文字的方法;

  5、插入图片的方法;

  6、设置对象动画的方法;

  7、将文件保存指定位置的方法。

  我想这是PPT最简单的使用操作,也是最基本的操作,然后我将任务布置了下去,第一章《我的祖国》,我给学生设定了主题,提出了要求,然后让学生自行完成。时间是两周,四节课。

  当四节课过后,我收到学生上交的作业,作业情况如下:

  1、全班42名学生,有13名学生,作业没有放到指定位置;

  2、5名学生没有按要求数量完成幻灯片数量;16名学生作品没有主题,或内容跑题;只有8名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作品。

  针对于这一章内容(授课及作品完成情况)我感想很多,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作业要求去完成作品,但个别学生因为原来没有接触过电脑,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态度很认真,但几节课下来,却毫无进展,完成作品的同学,大部分是按照我的要求完成,内容没有新意,没有创意,形式保守,没有任何探索性的内容在里面。

  课后反思:

  1、学生水平不同,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各别指导;

  2、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接到作品要求,自已不会主动规划,只是无目的的操作,应加以引导,逐步培养;

  3、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上课过程中应加以鼓励;

  4、学生对游戏兴趣浓厚,教学设计中兴灵活插入形式活泼的教学活动,即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因教室空间的局限性,学生进入教室后,教师无法走到学生当中,当学生操作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指导解决,这给电脑操作水平落后的学生提高能力带来很大的难度,这也是班级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作品的重要原因。

  时代在进步,信息社会在发展,电脑的使用必将成为将来社会所需人才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作为教育者,应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培养的过程需要软硬兼施,即要老师提高自身的水平和教学技能,也要求硬件配备上达到一定的要求。软件、硬件达到合适的要求,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种态度。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和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送行”这段文字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理解的基础上熟读、领悟、背诵。背诵这段文字,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而且,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是读中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二是音画激情。教学时,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三是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3

  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课文要求背诵的,可见其在文中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肖邦与老师、同学告别的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为理解肖邦的强烈爱国之情和其不舍离开祖国的内心世界,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的结构是“总—分—总”,我仍然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联系文章前面的内容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肖邦的爱国情感,之所以爱国,他才会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4

  教学完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有两个环节落实得较为满意。

  一、课文第2自然段写了肖邦告别老师和同学,告别自己的祖国,告别华沙城。综观全段,肖邦只言未发。老师埃斯内尔紧握他的手深情嘱托时,他感动地点了点头;埃斯内尔送他祖国的泥土时,他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出发前,他回首望了往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疾驰而去。其实,肖邦并不是没有话讲,只是他强忍住内心的感受,如何让学生体会得到,我便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在心里默默地说“ ”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二、第3自然段写到了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亡国之痛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化作成音符——《革命进行曲》。但这《革命进行曲》究竟怎样的催人奋进,又如何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呢?我一时找不到这个曲子,于是,我就让学生齐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通过它的激昂的曲调感受到催人奋起的力量。效果挺好的。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5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条情感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争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首先是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如读到“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小组练写歌词;读到“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让学生说说:这是肖邦会对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孩子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肖邦的话,体会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05-2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07-30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0-05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02-14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6篇07-31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3篇02-14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15篇02-15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反思10-16

《祖国的春天》教学反思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