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要下雨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燕子低飞,鱼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文章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引导学生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利用下雨前的课件导入,吸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回忆自己的实际生活,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教材所描述的是可爱的小动物,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的形式,使可爱的动物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条理。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巩固识字时,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测验”考查学生对生字、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先给自己讲一讲识字的方法,再给同学们讲一讲怎样识记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印象。
接着,我在教学时,通过讲解第一部分“燕子下雨前低飞”,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小鱼下雨前出水”部分,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习,“蚂蚁下雨前搬家”部分,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自学等方式,让每个小朋友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我在教学中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体验了课文深刻的现象联系,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雨前动物行为的'变化与雨前气候状况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创新不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时的特殊行为?”联系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知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有趣的现象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2
《要下雨了》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今天在上这堂课之前刚好要下雨了,天一下子暗了下来,冷风透过树梢,越过窗缝,直钻到教室里来。如何抓住这良好的教学时机呢?下面是我对《要下雨了》的教学反思:
首先,我让学生往教室外望去,有的学生说,好像下雨了。有的说,还没有下呢。“今天学习的课文《要下雨了》跟现在的情况差不多”,我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上“下雨了”,再用红笔加上一个“要”字,学生很聪明,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经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还没有下,马上要下了。经过这么一比较,课题《要下雨了》用词的准确性就体现出来了。
“要下雨之前,大自然会给我们哪些提示呢?”学生们从书里的知识“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说到了书外,像“乌龟背上会有小水珠,蜻蜓也会低飞捉虫子吃,蜘蛛收网”等等,我追问:“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有的说:“是幼儿园的老师讲过了。”有的说:“我去看过。”看来不能小看了这些农村孩子,他们的经验还是蛮丰富的。以前,我也教过这篇课文,那时候的孩子根本啥都不知道。许多知识都是我“灌输”的呢。
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他们完全读懂了课文。我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朗读。不过,在读之前,为再次激起学生兴趣,我又巧妙地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么多关于下雨之前的预兆知识,可是,书上的.主人公――小白兔可不像你们这么聪明。它是怎么知道的呢?”生:“它问了“燕子”,才知道的。”
《要下雨了》这节课,我始终围绕着“亲身体验”――让小朋友把自己当成小白兔,像它一样思考,像它一样感受,像它一样说,一样做。当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和小白兔一样从疑惑到半信半疑直至确信“要下雨了”的时候,他们也就感受到了文字中传达的信息。
以往我们总认为小白兔遇到燕子、小鱼和蚂蚁是一样的环节,一样的情景,实际上,不是的!我们从“是要下雨了吗?”,还有“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前者是半信半疑,后者是确信无疑了,所以才会“连忙”往家里跑。当它看到蚂蚁时,它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这里我安排了一个口语训练,也不知合适不合适?原作的意思大概是简单地写。我却让学生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要求与课文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我发现课文最后出现“轰隆隆、哗,哗,哗”这样的象声词。我想,虽然对一年级学生不作要求,但是让他们口头说说也未尝不可。试试,效果还不错。
这是一节“原生态”的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斟酌。可惜时间不允许,所以只能写个教学反思跟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3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有许多困惑,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就是:识字量太大。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我常常在想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主课堂,切实提高课堂识字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够认识教材中的认读字,才能较好的完成新课程在识字教学方面所设定的战略性目标——大量识字。
于是,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不会厌倦,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在交流会上,他们一个个像小记者询问着别人,也阐述着自己的发现。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描写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在让学生理解“小鱼游到水面上来,因为水里闷得很”一句中的“闷得很”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
“你有过‘闷’的感觉吗?”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回忆中,体会到被子捂住透不过气,感冒鼻塞喘不过气的闷与小鱼的“闷”意思相同。然后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假如自己是一条小鱼,潜在水下,有什么感觉?游到水面上,又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说先是闷、难受,后来舒服多了。有趣的体验使学生轻松愉悦地与小鱼感同身受。随即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领悟可谓水到渠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4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话形式来说明科学常识的讲读课文。课文从“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动物的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课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教给学生通过动物行为的变化来观测天气的方法。这既是一篇学习语文训练语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教学的一开始,我就采用儿歌的形式呈现,选取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中,我参与到孩子们的表演朗读中,向学生渗透了合作学习、协作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结尾处不失时机地总结和拓展了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理解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尤其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例如:通过观察图画理解“低”的意思;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理解“直”与“弯”的相反意义;通过两次不同的呼吸体会“闷”的感觉,理解词义;通过动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将识字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使发展语言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四、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互相关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五、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5
学习《要下雨了》这篇课文,上课之前刚好要下雨了,天一下子暗了下来,冷风透过树梢,越过窗缝,直钻到教室里来。
如何抓住这良好的教学时机呢?我让学生往教室外望去,有的学生说,好像下雨了。有的说,还没有下呢。“今天学习的课文《要下雨了》跟现在的情况差不多”,我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上“下雨了”,再用红笔加上一个“要”字,学生很聪明,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经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还没有下,马上要下了。经过这么一比较,课题《要下雨了》用词的准确性就体现出来了。
“要下雨之前,大自然会给我们哪些提示呢?”学生们从书里的知识“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说到了书外,像“乌龟背上会有小水珠,蜻蜓也会低飞捉虫子吃,蜘蛛收网”等等,我追问:“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有的'说:“是幼儿园的老师讲过了。”有的说:“我去看过。”看来不能小看了这些孩子,他们的经验还是蛮丰富的。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他们完全读懂了课文。我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朗读。不过,在读之前,为再次激起学生兴趣,我又巧妙地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么多关于下雨之前的预兆知识,可是,书上的主人公――小白兔可不像你们这么聪明。它是怎么知道的呢?”生:“它问了“燕子”,才知道的。”
这节课,我始终围绕着“亲身体验”――让小朋友把自己当成小白兔,像它一样思考,像它一样感受,像它一样说,一样做。真正进入角色,和小白兔一样从疑惑到半信半疑直至确信“要下雨了”的时候,他们也就感受到了文字中传达的信息。以往我们总认为小白兔遇到燕子、小鱼和蚂蚁是一样的环节,一样的情景,实际上,不是的!我们从“是要下雨了吗?”,还有“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前者是半信半疑,后者是确信无疑了,所以才会“连忙”往家里跑。当它看到蚂蚁时,它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这里我安排了一个口语训练,也不知合适不合适?原作的意思大概是简单地写。我却让学生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要求与课文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我发现课文最后出现“轰隆隆、哗,哗,哗”这样的象声词。我想,虽然对一年级学生不作要求,但是让他们口头说说也未尝不可。试试,效果还不错。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6
【教学案例】
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多种方式朗读引导学生在看和读的过程中了解了下雨之前各种动物的表现后,在这节课的结尾处教师设计了练练我们的口才这样一个课外延伸。
师:看到蚂蚁也在搬东西,小白兔终于相信要下雨了,它边跑边大声喊着妈妈,它还会碰到哪些动物在做着下雨前的准备呢?
(课件出示蜘蛛结网,蚯蚓出洞,蚂蚁过马路等等情景。)
生:小白兔碰见蜘蛛在忙着结网。可是老师,我不知道蜘蛛为什么在下雨前要忙着结网?
(很明显这孩子不仅仅能把看到的说出来,还能动脑筋思考。)
生:(抢着边举手边说)我知道,我知道,那是因为如果它不抓紧时间结网,雨会把它结了一半的网给淋坏的。
(大多数学生似乎都挺赞成他的观点,纷纷点头。)
师:小白兔还是一个小小气象员,它回家还要把要下雨了的消息告诉所有的动物,还要说出理由,你能帮帮小白兔吗?
师:哎呀,老师都等不及了,让老师第一个来,好不好?
这一环节的设计虽然是教师示范,但是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学习者,于无意识中学到了表述过程中的各方面的技巧。
师示范表演:动物们,你们好,我是气象员小白兔,马上要下雨了,因为小燕子在低飞捉虫,小鱼儿游出了水面,蚂蚁也在搬家,蚯蚓出洞了,请你们做好准备,赶快回家,不要让雨淋湿了。
师示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表述。
生:老师,你怎么变成了了小白兔啊?
生:不是的`,不是的,老师这样说才象在帮小白兔呢。
(聪明的学生就这样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师:谁来说说老师说得怎样?
生:好,老师说了很多动物在下雨前的动作(实际指的是行为)。
生:老师说的时候还很有礼貌,向大家问好了!
师:谢谢你们,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你们学会了倾听和动脑筋,这就是学习。而且你们一定能比老师说得还好,对不对?来,试一试!
生:大家好,我是小白兔,马上要下雨了,你们快回家吧,小蚂蚁都搬家了呢!
生:乌云来了,起风了,要下雨了,小动物快回家吧。
生:我是小白兔,告诉你们吧,要下雨了,我家的房子地面好湿好湿呢,都快出水了,妈妈说这是因为要下雨了。
生:小动物们,你们看,蚯蚓都钻出了地面,要下雨了呢!
师:刚才几个同学真棒,他们懂得真多,比老师还多呢。
生:(老师的话还没完,就被他打断了)老师,我们都会说!
(说完,似乎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没错,还向四周望了望。而其他还没发言的学生真的有几个都点了点头。)
师:好的,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可以几个人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轮流来当这个气象员,好吗?
(教室里顿时欢声一片,无论刚才说过没有,现在都在自己的小组内争着说了起来。)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在学生说话的准确性上多费口舌,而是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上做文章,利用刚刚学过的课文知识作为学生口语的内容,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而且都是熟悉的内容,降低了说话的难度,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表述方式上,我只是有意识的引导而不强求统一;在形式上采取师生互说,互评,生生互相交流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民主的交流空间。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7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通过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告诉学生这是要下雨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件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让学生读、说、看、做,从而明白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学习体会作者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阐述观点的方法。我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进行了一场“看拼音,写词语”接力赛。轻松、紧张、活泼、有趣的接力赛一下子使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2.教学设计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这篇课文共有九个段落,分四部分讲解。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扶──默读思考,教给学法;第二部分(四至六自然段)半扶半放──自学思考,放中有辅;第三部分(第七至九自然段)放──讨论思考,提高能力。并在文中三个难点,更是重点的地方进行动画演示,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
3.教学思路清,语言精: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只起到点、帮、辅的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
4.师生合作表演课文内容。在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跟学生一起表演课文。我读旁白,一组、二组学生扮演小白兔,三组、四组学生扮演小燕子,五组学生扮演小鱼,六组学生扮演大蚂蚁。第一遍,学生的动作不够到位,但孩子们的热情比较高涨。第二遍表演时,动作有些好转,我看到孩子们那种积极参与课堂的神情,心里有一种成功感。
5.存在不足:
(1)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设计创新不够。
(2)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还不够多。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设计适于儿童心理的教学情境,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课文内容及情感。
【片断一:《要下雨了》】
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二、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相机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
1、一学生读小白兔的动作。
2、教师出示小白兔图片,说:“小白兔有些不高兴了,它想,自己是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呀,你们怎么读得一点也不活泼呀?你还能试试让小白兔高兴高兴吗?”
3、学生再读。
4、教师指着动物图片说:“你读得真好,看,小白兔在向你招手微笑了。”
5、一学生读小鱼跟小白兔的对话。
6、教师适时点拨:“小鱼和小白兔是好朋友,小鱼非常关心朋友,担心朋友淋着雨,你们能读出小鱼对朋友的关心吗?”
7、学生再读。
8、教师:“你读得太棒了,小鱼非常喜欢你。”
【教师反思】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在评价学生朗读时,教师也通过创设的故事情境来进行。这样使学生在情境中读的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读就不仅是目的了,它更是理解和感悟的方法。
【片断二:《美丽的小路》】
(出示多媒体课件1: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一栋小鸭住的房子。)
师:同学们,如果你走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看见花花绿绿的鹅卵石,五颜六色的鲜花,你想说什么?
生:小鸭家门前的小路真漂亮呀!
生:这条小路真美呀!
生:这条小路多干净、整洁!
(出示多媒体课件2: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走来了一只小兔和小鹿。)
师: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走来了兔姑娘、鹿先生,它们会说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生:啊,多美的小路啊!
师:当时的兔姑娘、鹿先生会怎么说呢?大家练一练,喜欢哪个角色就读哪个角色。
(学生练读)
一生:读兔姑娘的话。
一生:读鹿先生的话。
师: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们觉得小路美吗?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挺好的,他们把多美读得较重,我觉得小路很美。
师:范读,谁再来赞美这条小路。
(生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这条小路真是太美了,朋友们都喜欢在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可是过不了多久,小路怎样了?
(出示多媒体课件3:小路上堆积了许多垃圾,苍蝇飞舞。)
师:假如同学们走在这条小路上,最想说什么?
生:这条小路太脏了。
生:这条小路怎么有这么多垃圾?
生:这条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师:是呀,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生:读句子。
师:在这条脏兮兮的小路上,走来了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他们会怎么说?大家自由读五至八自然段,可以边读边演。读完后,分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我们要评选最佳演员。
(学生合作练习表演)
生:四人小组戴头饰表演。
师:大家觉得谁演得好。
生:我觉得鹿先生演得好,他捂上了鼻子。
生:我觉得兔姑娘演得好,兔姑娘的问话读得好。
师:他的问话确实读得好,小兔觉得奇怪,大家觉得怎么样?谁再来问。
生:读。
师:大家问得好,你们还觉得谁演得好?
生:我觉得鸭先生演得好,他叫了,还拍了脑袋。
师:他们都演得不错,哪个小组敢向他们挑战?
(生表演,评选最佳演员。)
【教师反思】
只有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语文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引进课堂,是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从教学效果看“花花绿绿、鲜花盛开的小路;垃圾遍地,苍蝇飞舞的小路;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这些生动画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朗读课文,心灵受到熏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摹仿读、表演读、评析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代替了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一拍脑袋”,学生的表演是那么贴切、自然。这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以上两个片段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理念。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重在课文情感基调(喜爱、赞扬、激动、说明)的把握,重在学生自读自悟获得情感体验,再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体验传达出来。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问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干涩的,而读出来的感悟却是滋润的。因为读,它用语感联结了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而使他感动。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9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篇亲切的科学童话。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夏天下雨前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自然现象。可爱的动物形象,童趣的对话语言将科学知识自然地渗透给孩子,让文本洋溢着探索的乐趣。不仅能引导学生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的一开始,我就采用动画片的形式呈现,画面感强,直观生动,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中,我参与到孩子们的表演朗读中,向学生渗透了合作学习、协作精神。在这节课中,
我运用了多种朗读训练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读中渗透文章的内容,再有感情的朗读中掌握文章脉络。
这节课有太多不足,以下叙说几点:刚开始台紧张,几乎以致无法继续下去,慢慢的平静下来。是因为孩子们的'积极配合,我才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很多细节部分没有注意到,可能是为了赶时间,生字教学部分我没有重点突出,这部分的预留时间太少了,这是以后教学中
必须注意改进的。要使生字教学轻松高效的进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我该努力探索的地方。 还有我总是处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回答问题时预留时间太少,没等他们深入思考就让他们回答了,以后要积极反思改进。 结尾处实在是太仓促了,以致下课了,孩子们还有好多话要说,却没说尽说够,造句这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环节没有很好地展现。 不足和缺点实在太多,在各位优秀的老师的建议下,我会不断努力,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上了一节自认为很成功的一节语文课16课《要下雨了》,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分角色读。
2、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查找资料知道动物知天气的知识。
4、把不明白的地方作好记录。
5、你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在今天的早自习我对学生进行了检查,只有一名学生完成的不算太好,其他同学都能够借助家长和网络的帮助按照要求完成。之后我在下午的教学中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教学。在导入时我采用了学生模拟雨、雷的声音,选取学生知晓得到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情景,又能引出本课的课文题目,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感悟文意的时候特别注意问题的逐层深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也对预习进一步的做了检查,因为只有读好课文才能领悟课文。在教学中我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了预习的.重要性,也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进老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境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手段,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在分析课文时我重点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和不明白的地方作为重点来讲解和知识的拓展,学生们尤其对动物知天气这一环节感兴趣,我就满足了学生们的的求知欲望,把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动物知天气”的知识一一讲解:好天气的征兆,麻雀、蜜蜂。下雨的征兆,够泡水、蛤蟆、蛇过马路、蚯蚓出洞、蚊子成群成团出现、猫洗脸都预示着要下雨。学生们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很浓,学习的劲头也很足,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起来也很轻松,自然而然的就真正的学了进去。我想这节课我不再是我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演绎着精彩的开始……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1
要下雨了原文:
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天气很闷,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小燕子从他头上飞过。小白兔大声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
小白兔跑过去,问:“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
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
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他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他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
轰隆隆,天空响起了一阵雷声。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篇亲切的科学童话。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夏天下雨前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自然现象。可爱的动物形象,童趣的对话语言将科学知识自然地渗透给孩子,让文本洋溢着探索的乐趣。不仅能引导学生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一、多种方法,学习生字词
1、预习生字
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预习生学习环节,它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他们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圈出生字,在认真地拼读两次,在自己读不准或容易读错的字上做上记号。到老师教时着重学学这些字。这样,学生首先自己熟悉了一下生字,再在课堂上集中学习。就对生字掌握更牢固了。
2、 做动作识字。
汉字是表义文字,形义联系紧密。有些字通过其外形就能看出它的内在含义如:“割草”让学生做做动作,“割”需要什么工具——镰刀,故是“立刀旁”;“伸伸腰”也让学生做做动作,根据字义识记生字“伸”,这样轻松牢固地掌握这类汉字。
3、联系生活识字。
如教“潮湿”一词时,我说:“前段时间,一直下雨,你见过什么很潮湿?”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潮湿”一词。
4、换字识记。
如:给“喊”换个意思相近的字。学生说“叫”。再通过朗读理解,谁愿意大声来喊一喊。理解到位了,朗读起来就有味了。
5、形象记忆法识字。
小学生善于联想,如记“闷”字时,我边写边说:把心关在门里面,当然感觉很闷。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处处细致倾听,抓住从学生口中蹦出的玉言,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我们的课堂。新世纪的学生,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网络,媒体,社会、家庭都给了他们许多的学习机会,也就是说他们现在在知识面很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或多或少地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要活用学生所掌握的各种经验,以服务于教学活动,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拓学习的新领域。于是乎,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来体会、揣摩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更得充分尊重学生对这些重点词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文的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气很闷,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在让学生理解“闷”的时候,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在什么时候也感觉到闷过?”在学生的生活情境回忆中,有的学生说在捂住被子的时候,有的说在下雨之前。这些不全是我想要的答案。记得在一次试教的时候,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星期天我一个人在家没人和我玩的时候,我觉得很闷。”当时,我没有处理好这个细节。现在想,这也是“闷”的另外一种意思,我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适当点拨,区别了一个人在家的“闷”是无聊、没事儿干,而被子捂住透不过气、感冒鼻塞喘不过气的闷则是与“天气很闷”的“闷”意思相同,既让学生理解了字的意思,也教给了学生要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字的.意思来理解。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快要下雨的时候燕子飞得低,因为燕子说的一段话中有好几层因果关系。我也看了一些案例,有的案例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程式化地说一说“因为……所以……”或把这段话分成几个因果关系填填表,但我觉得,虽然学生会跟着说、跟着填,却不一定真正理解。本着“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出发点,我在教学中通过“朗读、体验、教师的补充说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读和感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较好地感受、体验了课文深刻的现象联系,从而较有实效地挖掘了这个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雨前动物行为的变化与雨前气候状况的联系。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2
《要下雨了》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老课文,文章向孩子们介绍了生活中的气象常识。除了《古诗两首》外,本单元学习的都是童话故事,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本文有点长,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除了布置了预习之外,还利用了早读课带他们读了两遍。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下雨前的视频,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紧接着出示一首相关的儿歌,进一步引出课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理解“天气很闷”的时候,我请孩子们用手捏着自己的鼻子,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抓住小白兔对要下雨了充满疑问到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这条主线的同时,我重点进行了朗读指导,尤其是问句和感叹句的指导,这一课出现了很多语气助词,指导他们读出语气,孩子们都读得有模有样。其间穿插了句子训练,如“________正_________________”,还进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谁来扮演兔子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蚂蚁呢?”正好把前面小鱼对小白兔关心的句子学以致用。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播放了课文的动画,学生很感兴趣。最后,请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在下雨前会有反常的举动?有的说:“蜻蜓低飞。”有的说:“青蛙鸣叫。”当我告诉孩子们还有乌龟背上出汗,小猫洗脸,知了停止鸣叫,蚯蚓出洞,蝴蝶躲到树叶底下??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副吃惊的表情。
不知不觉中,铃声响了,有个孩子说了句:“就下课了呀!”是呀,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如果每节课孩子们都能如此感兴趣,如此投入,那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不过,在做语文练习册时,发现要写关于天气的谚语,后悔课前没看,否则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一下,只好之后补充。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3
走下教师比武的讲台,我轻轻地吁了口气,放下一个担子,可心中又爬上了另一个阴影。
我执教的课文是《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也能预测天气变化。
1、根据课文中小燕子、小鱼、蚂蚁讲的话次序相似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导、扶、放、演”的教学模式。首先采用“看、读、领、读”的教学方法“导”学课文的第1—3自然段。
再以“看、读、议、读”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的第4—6自然段,此为“扶”;最后,再让学生按此方法自学第7—9自然段,由此,学生经历了一个“看图,读文,自学,美读”的学习过程,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如此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初步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
2、在教学中,我以动画片、夸张的语言等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在情境中读的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如“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白兔,一只小燕子(手拿小燕子的图片)从你们头上飞过,你们大声喊——”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特点,我运用了多种朗读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己范读、让学生朗读,同桌练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在课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及时提问:“我们认识了小燕子、小鱼还有小蚂蚁三个天气预报员,小朋友还知道其他预报员吗?”以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丰富课外知识,并加以鼓励,这样不仅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还训练了他们认真听的好习惯。
当然,在课堂中留下的遗憾一直令我耿耿于怀!
1、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白兔和小鱼,小白兔和蚂蚁的对话时,由于我的引导不到位,以至于不少孩子找不到小动物的对话,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我能在教授1-3自然段时及时小结方法,到4-7自然段时提前让学生找出小动物们对话的自然段或者句子,再由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方法自主学习,相信孩子们可以很好地跟上。
2、反馈语言不够机智。课堂中,很多孩子的回答非常精彩,我都能感受到场下老师们赞许的目光,比如一个孩子站起来大胆评价他人:“你读的很大声,要表扬!但没读出疑问的语气。”但是我没有给予相应的反馈,而且如果我能适时地请他来给同学们读读这句疑问句,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学中,范读太少,学生朗读的形式可以更多样,如:男女对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就更能突破难点了。
一句“下课”后,我就将自己埋进了深深的自责中,感觉两个星期以来的辛苦都要被自己的.遗憾给毁了,回到教室自然也没给孩子们好脸色。接下来又是语文课,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教学比武时我暴露出来的问题我竟然能注意并及时调整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充斥心中,今天已经不重要了,明天该如何才是正题。突然释然了……
反复的试教是乏味的,反复的磨课是痛苦的,可又有谁的成长没有一段跌跌撞撞的痛苦,没有“作茧自缚”的痛苦,哪来破茧成蝶的惊艳!“成长”——永远是青年教师比武不变的旋律,又何必介怀于哪个遗憾,某个缺失,凤凰涅槃,在浴火中重生才是我们的目标,今天不过是为了明天更好的成长!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4
在一年级下学期的识字教学中,我常常感到困惑,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识字量太大。我也知道要遵循“多认少写,先认后写”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我常常在想,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提高课堂识字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够认识教材中的认读字,才能较好地完成课程在识字教学方面所设定的战略性目标──大量识字。
一、四人小组合作识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地尝试与总结,学生已经掌握了识字的几种主要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减偏旁。只有当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不会厌倦,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识字。于是,在教学《要下雨了》时,学生以四人小组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常见的识字方法识字,还能用猜一猜、编一编、看图识字、生活中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在课堂上,我就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发现、去交流,于是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识字方法交流会”。他们认真听着别人说,也表明着自己的发现。
在交流过识字方法之后,学生基本记住了生字的音与形。这时候,就让他们给生字找好朋友,即生字组词。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这一环节正是抓住了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从他们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表现欲望。
二、教学巩固字词,活跃课堂
在巩固识字时,我从易到难运用课件逐步加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印象。整个一节课,教师创设了不同情境,让生字复现──复现──再复现,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反复和生字见面。整个识字过程,教师是在有意地组织,学生是在无意地学习,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识字。
三、存在不足
1、但这种教学方法与课文的融合程度还不够紧密,包含的内容不够全面,而且所占用的课堂时间较长。
2、教学方法还很传统,教学设计创新不够。今后要想更多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更佳效果。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5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 的语言形式描写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小白兔和小鱼、燕子和蚂蚁的对话,让人明白了自然界一些动物的异常行为,往往预示着某种变化,读来饶有趣味。课文配以四幅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下雨前小鱼、燕子和蚂蚁的活动特点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趣味性浓、知识性强。
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看童话故事进入情境,在自主识字之后,采用图文对照,以读促悟的方法 组织阅读 活动,以小白兔的活动为线索,抓住小白兔的动作推进课文的学习进程,以小白兔和小鱼、燕子、蚂蚁的对话作为阅读重点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读中品味 ,读中悟情,摒弃繁琐的分析。在课文接近尾声时,让学生想象文中小动物的样子、动作、语言,分角色表演,再现情境。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必将培养学生说话表达的条理性,发展 学生观察的深刻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感知个性化,情境体验学习生字。
师:我们有的时候因为透不过气来会感到很闷,有的时候一个人在家心里会感到烦闷。要下雨了,小鱼在水里透不过气来也感到很闷,要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下面我们大家来做做小鱼,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请大家伸直双臂,低下头,现在我们都是小鱼,要下雨了,我们在水下感到怎么样?
生:(齐)闷得很。
师:请大家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吧!感觉怎么样?
生:(齐)哇,真舒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于是乎,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来体会、揣摩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更得充分尊重学生对这些重点词句独特 的感受、体验 和理解。在学生的生活 情境回忆中,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区别了一个人在家的“闷”是无聊、没事儿干,而被子捂住透不过气、感冒鼻塞喘不过气的闷则是与小鱼的“闷”意思相同;然后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假想自己是一条小鱼,潜游在水下(胳膊向前伸,头埋在胸前),有什么感觉?游到水面上(把头抬起来),又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说出了先是闷、难受,后来舒服多了,有趣的体验使学生轻松愉悦地与小鱼感同身受;随即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领悟可谓水到渠成。
二、尊重个体差异,设计多个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难点。
师:小燕子是怎么回答的?(出示句子: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小虫的翅膀上沾了许多小水珠,飞不高。我要飞得很低,我正忙着捉到虫子呢!)
生:(读句子)
师:小燕子说了那么多啊,小白兔一下子明白不过来。这样吧,我做小白兔,小朋友做小燕子,咱们边飞边答。燕子们,你们在干什么?
生:(齐)我们在捉虫子。
师:捉虫子为什么飞得那么低?
生:(齐)因为小虫的翅膀上沾了许多小水珠,飞不高。我要飞得很低,才能捉到虫子。 师:小水珠哪来的`呀 ?
生:(齐)因为空气很潮湿。
师:空气为什么会很潮湿呀?
生:(齐)因为要下雨了呀。
师:原来是这样啊!请小朋友加上“因为……所以……”说说这段话,可以说一个“因为……所以……”,聪明的小朋友可以说好几个。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快要下雨的时候燕子飞得低,因为燕子说的一段话中有好几层因果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程式化地说一说“因为……所以……”或把这段话分成几个因果关系填填表,学生虽然会跟着说、跟着填,但不一定真正理解。本着“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出发点,我在教学中通过“角色体验,情境演说;小组合作,个性练说;补充综合,师生对说”这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同伴的帮助下,自主地读和感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较好地感受、体验了课文深刻的现象联系,从而较有实效地挖掘了这个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雨前动物行为的变化与雨前气候状况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朗读个性化。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朗读中良好语感的培养更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学生读书要自己去读懂,而不是教师讲懂,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教学中,这一课的朗读设计 既有形式上的多样化,又有感悟上的多层化,不追求抑扬顿挫的齐整朗读效果,而是引领学生以读促理解,特别是对话,带有疑问语气、着急语气、感叹语气的句子的朗读更是通过学生自由读、比较读、评价读、学着读的语言实践和体验,将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使朗读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通过这堂尝试课的实践,使我明确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深入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熟悉教材特点,课堂教学时占据注意中心的不是关心教材、教案的思考,而是放在关心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境界。时时处处对学生回答的突发性、随意性提高引导的技巧,既能让体会到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又能让没体会到的学生也在倾听中感悟,分享思维,真正使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有他的收获。大雨和小雨教学反思春雨教学反思雷雨教学反思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08-31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05-21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02-19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02-07
【优秀】《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1-15
语文《要下雨了》教学反思07-24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5篇02-11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汇编15篇)07-31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15篇(通用)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