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3 20:23: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二)是二年级下册的复习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分为两项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你学到了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教材中的两幅图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通过这两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我的成长足迹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最满意的一次数学活动、自己发现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

  课堂实录片断

  首先通过83页两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加以解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经过小组交流后,学生汇报左图中发现有长方形、角,角又有直角、锐角、钝角。

  右图由四人小组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见下表)提出问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来完成。有学生提到:桃花村、杏花村、枣花村一共安装了多少部电话,桃花村和杏花村一共装了多少部电话,杏花村比枣花村少装多少部电话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呢?于是我问学生:我们学过混合运算,能提出利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吗?有学生回答能,桃花村和杏花村合起来安装的电话比枣花村多几部?马上有人举手表示会解答,列出算式:214+147—153。学生们的拓展能力让我很感欣慰。紧接着,一个学生提出:假如还有一个村子叫菊花村,又过了十年,他们安装电话的数量是桃花村、杏花村现在电话数量之和的2倍,请问菊花村安装了多少部电话?

  这个问题让大家耳目一新,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因为有了假设,而菊花村安装电话部数需要混合运算来解决,我马上适时地表扬了他。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我让他们先来估计有可能是多少部。学生略微地思考了一下,大部分举起了手。一名学生说:大概有700多部,因为桃花村、杏花村加起来是300多,两个300多可能是700多部。另一名学生说:我想是720多部,因为桃花村和杏花村加起来是361部,两个360加起来就是720部。我对他们的回答作出了肯定,接着说: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看看到底是多少。学生迅速地拿起笔来计算,不一会儿,就说出了答案。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学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引入了假设,最基本的问题得到了巩固,较好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有了拓展,不同的学生都有了提高。

  看似简单的一个小小统计表,内涵可真不少。学生有了收获,我同样也有所感悟。学生在一点点地成长,从最初的不会提问题到会提简单的.问题,再到能提较复杂的问题。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编者点评

  教师的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使教学收到了意外的效果。这就是课堂教学可预料的一方面。教学中其实有不少这样的契机,但稍不留神就一闪而过。如何能有效地把握这些契机,需要经验,更需要反思和学习。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2

  网课期间,一直都有登录河南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去听名师专家的课,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前没有机会听到这么多专家、名师的课,随着这次网络教学的开展,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改变。深刻意识到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名校课堂学习,适应学情,为学生科学规划了作息时间、学科课程,制定了共同的学习内容,多平台播放,满足学生的需要。

  名校课堂,主动听课,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课堂上,认真聆听名师的讲解,学到了不少经验,受益匪浅。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3

  这次研究课的课型是复习课,对于复习课我们应该怎样上呢,可以参考的课例很少,依照教学以来形成的方法,我认为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先归纳整理、后总结、再通过练习巩固,这样一个过程。怎么能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新的'复习的方式,我在本次研究课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在小组内进行总结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虽然学生还不能很完整的进行归纳,但给学生渗透一定的教学思想才是我设计的关键。在进行练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效果很好。练习中我还注意关注全班学生,比较简单的题目就请学困生来回答,给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练习设计上还设计了一些提高题,让优等生也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

  在讲完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自己的备课过程中、课件设计中还存在一些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例如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应该让学生讲一讲换算方法,而不应该只填单位。在讲解比较难的题时,如果设计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就更容易懂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习题时考察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应当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4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变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2、注重《整理和复习》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在上课初,首先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景当中。教学中的知识安排上层层递进;在应用上,既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补充习题的生活性,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3、不足之处: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上过分数乘法后,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七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是万以内的计算,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有几百几十加减法的笔算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内容。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分别是口算、笔算、估算。在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这节课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复习每一个内容时,我都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先做题,让他们自己先进行一个复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们在口算、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能先根据刚才所做的题自己小结出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实践后得到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二、教学题型多样。

  在这节课中,有直接让学生口算的题,有个人比赛、判断正误并改正、列竖式计算、找近似数、估算及解决问题的内容,形式多样。这个单元主要是计算,我通过各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三、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在复习课时,我仍然注重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们独立口算,自己独自笔算;而对于估算的难点内容我会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在小组里先说说,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注重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能力

  在进行完口算及笔算的判断后,我让学生独自来说说口算的方法及口算和笔算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我还让学生在复习完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及让学生找出自己还存在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独自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还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五、采用小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我就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采用小组奖励的机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课堂中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状态进行适当的激励,用小组的竞争机制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后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课堂表现情况给予评价。

  不足之处:

  这节课较多是让学生来说,让学生实际练习、动手做的题目较少。复习内容很明确,就是口算、笔算和估算,主要是将它们分开进行复习的,缺少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宫:北师大版3年级下册第5单元“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教材简析:“分数的整理与复习”选自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二)”。这部分教材是整理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的内容,教材建议两课时完成。我们从关注学生系统知识的构建、便于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取舍,本节课只进行分数的整理和复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数的内容被安排在一、二两个学段中进行学习,这节课是第一学段学习有关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整理和复习。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到五年级时系统认识分数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知识,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经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所学知识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需要通过对知识的回顾、梳理、归类,从横向的沟通去形成知识的结构网,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从分散走向集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的意义、大小比较及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注重观察、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注重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情感目标: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的计算法则,灵活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改变了以往“重复习轻整理”的做法,将整理与复习并重,先整理后复习。在资源重组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为生活服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朋友。

  [生倾听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

  师:今天老师要邀请大家再次走进分数的王国,让我们在整理中把知识分类,在复习中把知识蓄存!

  [教师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伟人的思考角度,不但拉近了学生与伟人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复习的能动性。]

  二、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制作收获卡的任务,你们完成了吗?让我们带上收获卡去探望一下“分数”这个老朋友吧!

  生:浏览学过的'分数知识。

  师:看望了老朋友,谁能把自己的收获卡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展示收获卡。]

  师:老师感受到同学们年纪虽小,但整理能力确很强,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养成制作收获卡的好习惯:在同学们的感染下,我也想制作一张收获卡,你们能帮助我吗?

  [教师启发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懂得整理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掌握整理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复习拓展

  (1)基础与数学

  师:说到分数的意义,有一个词大家千万不能忘记,因为没有它就不能产生分数,这个词是……

  生:平均分。

  师:因为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基础,所以让我们走进基础与数学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形成过程。

  师:把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老师用了两种分法,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点?

  生:一种是平均分。一种是不平均分。

  师:谁来回顾什么叫平均分7

  生: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若于份的方法叫做平均分。

  师: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了什么?

  生:分数。

  师:分数就隐藏在我们身边,你们能找到它吗?

  生: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我们班级一共有40人,我占1/40。

  师:分数的产生不仅丰富了数这个大家族,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走人生活与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好吗?

  [以四让四给为着手点,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分数的意义,巩固分数的认读,体会了思考的快乐。]

  (2)生活与数学

  师:因为水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东东家有个好习惯,就是每天晚上都要吃些水果,让我们一起看看东东是怎样做的。

  师:东东分瓜,4/7给妈妈,1/7给自己。

  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几个数学问题,并找同学解答吗?

  问 题

  列 式

  妈妈和东东共吃了瓜的八分之几?

  4/7+1/7=5/7

  妈妈比东东多吃了瓜的几分之几?

  4/7-1/7=3/7

  妈妈吃完后余下瓜的几分之几?

  1-4/7=3/7

  东东吃完后余下瓜的几分之几?

  1-1、7+6、7

  一共余下瓜的几分之几没人吃呢?

  1-4/7=1/7=2/7

  师:了解了东东家情况的同时,我们复习了哪部分知识?

  生:分数的计算。

  师:谁来回顾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保持不变。

  师:通过计算我们了解到瓜的2/7被留下了,你猜猜东东留下瓜的2/7是想做什么呢?

  生:剩下的瓜分给爸爸、奶奶、妹妹……

  师:你认为东东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东东是个孝敬老人、关心别人的孩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7>2/7>1/7这说明他把多的瓜分给妈妈、爸爸,少的留给自己。

  师:3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生:分母相同。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生: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东东留给自己瓜的1/7是最小的一块,但是在分数的大家族中,1/7是不是最小的呢?你能举出分子是1的比1/7还小的分数例子吗?

  生:1/8、1/10、1/20……

  师:大家举例的窍门是什么?

  生:分子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大的反而小。

  师:你能运用复习的知识,完成一张练习卡吗?

  要求,在60秒内完成,并根据自己所用的时间填写完成右上方的填空。

  做对题数占总题数的( )

  所用时间占总时间的( )

  1/7+2/4=

  4/7+1/7=

  5/8-2/8=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7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包括整十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和解决问题等内容。孩子们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是本单元乘法学习的最直接的认知基础。上了整理与复习课,感受挺多的,有得有失,现作以下反思:

  一、情景激趣,贯穿课堂

  复习课不像新授课那样能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这节计算复习课的教学对象又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如果用纯粹的先理后练的复习方法似乎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执教老师使用边理边练的复习方法,并设计了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有趣的情境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实我觉得课堂上也是如此。执教老师在复习课开始之前,就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小火车》中的动画形象小蓝和小绿、小红,并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夺得大汽笛”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整节课的.课堂氛围也能很好地被调动。接着我把这教学情境贯穿起来,以“解锁—翻越大山--亮灯”为主线展开分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个情境的连续性,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更大了,整节课都在愉悦中度过。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这就是本节课收到较好效果的关键。

  二、及时小结,提高效率

  小结也是课堂重要的环节之一。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数学课堂小结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内容起到总结重点、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加深记忆。及时的课堂小结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在本节课中,老师注重让学生小结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在口算练习后,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一定只有这几个0?两位数乘两位的积是几位数?”这两个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口算的准确性。在练习笔算后,老师又让学生说说在笔算乘法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笔算中减少了各种错误。在解决问题的练习后,及时小结各种算法各有所长,并没有优劣之分,让学生懂得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就要灵活选择最合适的算法。而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与不足,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三、指导方法,提高能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复习课上也不例外。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的全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独立归纳整理知识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手把手”地指引学生打开书回顾学习过的知识点,弄清本单元分了几小节,每小节几个例题,在每个例题中学习了什么,一边看书一边填写知识结构图。使本单元知识在学生脑中逐步形成网络。并用直观生动的课件和网络介绍了用大括号表示的知识结构图、树形知识结构图等多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学生觉得整理知识是一件新鲜有趣的事,并初步学习了整理复习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回顾整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感觉有很多细节处理不到位。例如由于时间的关系,某些题目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能深入进去,学生的思维更开拓。又如课堂中未能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展示,还是“话太多”等。我想,数学复习课就像一片需要开垦的地,只要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复习课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充满活力。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8

  整理复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形成自己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

  1、创设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全面激活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为后面整理知识、建构网络做好了铺垫。

  2、回顾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对已激活的知识进行重组,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综合练习,灵活应用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将知识广泛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基础练习、辨析练习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9

  《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知识点教授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变换思维,随机应变调整非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的第一个复习就使我始料未及。题目是这样的:口算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这道题目的用意本来是想出两个能组成比例的题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为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当学生口算出比值,说出不能组成比例时,我一时慌了,真懊恼备课之前没有先算一下,后面内容的顺序要被打散了,怎么办?能否补救?也许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马上反应过来:如果改动其中一个数,再看能不能组成比例?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脑筋立马转动起来,答案也随之即出:“把27改成36,这样9:36的比值也是1/4,这样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为学生高兴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小机智暗自庆幸!(不过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来在讲到课后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哪些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练习题与我的复习小岔曲虽然形式不同,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锻炼学生判断几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非预设生成。

  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 );()/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这题的要求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

  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顺水推舟,应该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不过我今天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总结今天这堂课,虽然按照我的思路上了下来,但是课堂中的闪光点没有及时的抓住。这堂课对于我来说太平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对于那几位制造非预设生成的学生来说,没有及时鼓励、表扬,没有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缺少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主要是对0到10这11个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课上我结合课件中的主题图,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当然这种梳理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还有对方法和技能的梳理,一边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复习0-10这几个数字时,我让学生们在算数本上进行了书写,并且投影到了屏幕上。只有几个学生写的比较规范整齐,其他学生普遍写的比较凌乱,书写上还有待加强。

  在进行一道看图列式的教学中,就5+5=10和10-5=5这个环节时,我提出了“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而不是一图四式呢?”学生的参与率也很低,只有部分学生明白为什么,而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与前面的内容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提问的目的。其他同学根本不知所以然,如在雾中,没有完成这个环节的目的。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课堂的管理和组织,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多给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让数学课堂变得充实有趣。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1

  “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复习内容,是将小学数学中的图形集中进行复习。通过复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复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及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重温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新课导入的自然,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大合照的照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会认真。又引出给相片做相框的问题,贴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的求知欲望驱动下,讨论学习任务,自主整理复习,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能力。如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同桌互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先是小组内自主回忆,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所画的图演示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操作推导活动再现出来,展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的是哪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比、想、说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我们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自主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本节课从课始的引入到学生的自主回忆概念和计算公式入手,抓住各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整理,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评价反思中展示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少的缺点:由于是复习课,所含知识面广,范围大,时间有限,在复习时对知识的运用上还不够全面,深度不够,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有反映,那些练习题太简单。“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今后教学时应注意思考的问题。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2

  一、学生体会成功

  为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前学生设计了一张复习题,这张题卡既起到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又达到了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的目的。这里教师是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把学生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这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这是一节复习课。顾老师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理、弄清它的来胧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让学生去自我构建知识的网络图。先由学生自己对该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展示后再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修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完善认知机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比只由教师讲解学得主动、理解深刻。

  三、温故而知新

  复习课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顾老师注重了知识间的联系。把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节课在数量关系的认识上正是想突破这点。在小学阶段计数量关系往往只注重了数量关系间的相等关系,其实数量关系间的不等与相等是两种亲系。

  这节课使我感受很深。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在明确复习课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于课的始终,并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注重整体性。回忆算理算法,熟练技能;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新建构知识网络;通过问题解决,训练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情感价值观。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加强口算、淡定笔算、重视估算、注重算法多样化”这是计算教改的方向。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因此本课在设计过程中没有把笔算的方法、技能作为复习的重点,而是让学生“体会、运用”乘除法的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贯穿在全课之中。通过小红、小亮、小明不同的计算结果的批改及根据小亮的正确算式1998÷54=37口算1999÷54=()……()等,让学生自觉运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估算、验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得到了良好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在认识或处理各种数学或者非数学现象的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数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使学科学习变得容易,而且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机渗透了分类思想(把8个算式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函数思想(除数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商的大小),极限思想(有没有最大、最小值,如有分别是多少)估计思想(谁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哪一个商最大等)等。通过对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的思考。如借助分类思想,使学生很好地把试商方法、估商方法、计算方法、乘除互逆关系有机地整合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感悟数学。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4

  第二单元的学习已至尾声,这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于是在单元末,我引导学生们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了一个整理与复习。其目的在于:主要对整数加、减法笔算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通过解决应用问题,巩固计算,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体会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在借助教材的同时,我在课前加入了“整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静静地在脑海里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回忆,虽然这一方法用起来还不很成熟,但我希望他们能慢慢地掌握,体会整理的好处,让自己在轻松而又安静的环境下学会整理已学过的知识。在学生汇报知识点后,我运用提问、填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回忆在笔算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加法中关于“进位并不忘加”,减法中“退位”等易错的地方给学生和同桌提示,再次加深印象,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计算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后半部分的“考考你”我设计的是教材上的两道应用问题,这类题目是我接手这学期后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最弱点所在,于是每堂课的练习中,我就特别重视应用问题策略的引导。现在还处于初期,但能感受到的进步时: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己读题,能分析条件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自主思维习惯,书写更规范了,从算式到单位名称,到答题,都显示出了我们之间的进步。只是这一过程将还很漫长,因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理解能力与计算能力都大不相同,所以在今后的计算教学中,我仍要以应用问题为载体,重视应用问题的引导与讲解。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发言也很积极,看似较为枯燥的复习课有了效率,我和学生之间也越来越有默契了。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还有一题未处理完,但我心里却明显有欣慰与轻松。只是反思本节课,最为不足之处在于:

  1、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环节分得太开,应环环相扣,边复习边运用,这样不仅解决了作业问题,也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并理解算法;

  2、过重地偏向算法的理论文字,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算法,有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我把过多的时间仍花在了这一环节,导致还有一题未能完成。

  3、看似学完的一单元,还得一节课用来处理作业中发现的差异与问题,教学需要等待!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15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比例的整理和复习”,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关于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因此,在一个课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课属于复习环节的第一课时,即知识点的复习与再现。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比,来练习求比值的方法,再说出另外一个与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尽可能做到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序地联想,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2、在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练习,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反比例的复习,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显著特征,帮助学生更好的比较判断正反比例。最后安排适当拓展,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的情况,使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突破知识重难点,做到层层反馈。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

  总体来看,我设计的本堂课比较扎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主动的情感。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方面不够精致和创新,练习的密度稍显不足,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我会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多学习、多用心,争取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02-27

圆柱圆锥整理复习教学反思08-03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2-12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7-14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5-15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5-24

《整理与复习》教案02-26

整理与复习教案10-16

《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