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3-10-19 12:06:33 颖聪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1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 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学生复述情节)

  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4、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展示课件,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第二课时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

  5、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6、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7、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山河。

  8、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教师总结: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 。

  9、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10、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11、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带着思想去朗读。

  四、关注社会

  1、话题链接: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于是作者写道:(课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

  3、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建设: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4、.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5、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能不能让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融入教学)

  6、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从所编的故事当中,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孩子,从而激发自己热爱生活、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自学能力。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知识目标:

  能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段意。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主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的内心。

  2、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步骤与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少年闰土》。请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闰土是谁?他长得什么样?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课文讲了关于他的哪些事?……)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一读课文,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我们知道:要想认识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外表,再从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了解他的内心。我们先来看看闰土的样子,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描写闰土样子的语句。

  (学生轻读课文,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

  出示课件: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思考:

  初见闰土时他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到了什么?闰土的样子特点跟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体会并朗读有关语句。)

  2、闰土来到我家后,渐渐地我和他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向“我”介绍了哪些有趣的新鲜事?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出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沙地观鱼。)

  3、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小组同学交流,准备汇报。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哪一小组同学愿意来汇报?

  2、请同学进行汇报:

  在汇报的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读议结合,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是把哪件事当作重点写的?你的根据是什么?快速默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怪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就写看瓜刺猹这件事,因为印象太深了。

  重点指导“看瓜刺猹”这件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指名读第一段,说一说在你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出示“看瓜刺猹”的画面,指名说一说当时的环境和闰土的动作、神态。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背一背这一段。)

  3、从闰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中,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课件出示填空题。)

  (学生讨论、交流: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孩子。)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在闰土向我讲述了那么多我认为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情之后,面对这样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小伙伴,我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课件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使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问: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我往常的朋友”是一些什么人?“只看到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表达了我对闰土的敬佩之情,对丰富多采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2、我和闰土从不相识,到友好相处的好朋友,到分别,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是啊,朋友情深何忍别!请仔细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怎样话别的,再说一说。

  五、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1、同学们,学习了第17课《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回顾全篇课文,体会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到的。

  2、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但“我们”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课文中说两人自分别后“从此没有再见面”,到底有没有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与闰土又一次相见了。可是,这时出现在“我”面前的闰土已经不是那个“天真活泼、勇敢机智”的少年了,他满脸皱纹,双手龟裂,反应迟钝,动作笨拙,叫“我”简直难以相信。你们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吗?请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就是从中节选的。下节课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相见→相处→相别

  (喜欢)(钦佩)(难过)

  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3

  一、教材分析

  《故乡》是9年级一篇小说。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初三的学生以某种人生的启迪。同时这四篇文章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③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

  ②通过学生质疑提问、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③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领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本文主题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体验旧社会中国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认识其社会根源, 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将体会“我”理想中的故乡和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以及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 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因此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多阅读本小说,然后让同学各自表达自己对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来引导同学来分析人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写作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网络教室

  2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3.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八、教学反思

  教学这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与不少老师反复研讨,又查看了鲁迅年谱,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呐喊》自序,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

  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

  例如,《故乡》的一个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分析完杨二嫂人物形象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这个环节,虽说有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二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

  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又是下节课的基础。

  《故乡》教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4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歌曲《念故乡》,感受词曲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了解词曲作者,引导学生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念故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知小提琴的表现性能极其独奏的魅力;记住《思乡曲》的民歌主题,领悟思乡作品常用民歌素材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形式的作品,感受和体验思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用圆润统一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课题——《念故乡》

  二、学习歌曲《念故乡》。

  1、聆听歌曲,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作品及曲作家简介。(德沃夏克)

  3、学唱歌曲《念故乡》。

  (1)找出歌曲中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乐句。(唱一唱)

  (2)跟钢琴伴奏视唱高声部旋律。

  (3)填词唱高声部。 (品一品歌词,感受歌词的特点,简要介绍李叔同。)

  (4)这首歌曲应用怎样的情绪和方法演唱呢?(选择)

  A演唱情绪:深情地、悲壮的、活泼地

  B演唱方式:断音唱法、连声唱法

  (5)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念故乡》。

  三、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1、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2、简介曲作者马思聪。

  3、对比欣赏作品中的民主题。

  试着哼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

  四、音乐沙龙

  根据音乐片段,说出歌曲名。

  五、总结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讲授了20分钟,我最感自豪的是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巧妙地应对的了学的异类观点。因没有注意到音频的音量大小,有时显得我讲话的声音有点儿小。因微笑少了点儿,所以感觉我的亲和力不够,学生的活跃程度不高。本节课有个同学发表了异类观点,我是非常的尊重他的观点并加以引导。因为设计的环节不是非常紧凑,本节课中二声部的部分没能够尝试;以及音乐沙龙这个环节的音频没有剪辑,导致这个环节没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以上的说提到的不足之处都可以弥补。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故乡》教学反思03-16

故乡教学反思03-16

《故乡的小路》教学反思04-13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04-19

故乡的小路教学反思02-18

《故乡的小路》教学反思02-21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02-26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04-21

大海啊故乡教学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