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1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习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习中设计了学生熟悉的苹果图、动物图和鸡图来引导学生看图说故事,让学生从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原来的部分”加上“又飞来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体”;从“一共的整体中”减去“飞走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这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4+3=□、□-3=□。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在这个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加减法关系来完成。再让学生根据3个图形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整节课一直强调整体与部分,上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了6、7的加减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根据情境图列出相应的加法或减法算式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以情境图为媒介,提问题、列算式、说算理。
不足之处:
认识集合圈学生第一次接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这部分的学习应该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先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再列式计算。但是从学生描述图意、提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能看图说出图的意思,但在表达时语言不够通顺,词不达意。因此语言的训练还是非常艰巨的。通过各自语言的'叙述,学生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的实际意义,体会相应算式的内在联系。还有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应加强,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整个课堂都变的能动起来。
成功之处:
通过上这一段一年级的数学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那句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更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扎实的学习知识。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3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习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习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干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习的知识。
后来的练习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4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5
本单元是在学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不仅仅是学习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发展数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教材设计了“套圈游戏”“乘船”“乘车”“今天我当家”四个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今天我想就“估算”进行反思:
第一、在“创设情境”时,我向提出估算的任务,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中会出现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自然地引入下面的教学。如“套圈游戏”中,创设情境:淘气与笑笑都非常喜欢套圈,最近他俩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并把成绩记录下来了,请同学们看看统计表,淘气能赢吗?
(学生思考)师: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学生小组交流)能把你的估计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全班交流)生1:我发现淘气除了第二次比笑笑成绩低,其他两次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认为淘气能赢。
生2:淘气两次得20多分,1次得40多分,而笑笑1次20多分,1次30多分,1次40多分,所以笑笑赢。
生3: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1分,他们就一样多了,而第三次淘气又比笑笑多。所以我也认为淘气赢了。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估计,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到底是谁赢了呢?我们来算一算吧。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6
今天,我上了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课后,有以下的教学反思:
1、我能把学校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落实,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进行预习,并填写好“课前小研究”的作业,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在学习新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地高,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小研究作业”的设计。
2、我能利用书本的情境图启发学生在这个美丽的公园里要注意些什么?从中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思想教育。再通过情境图的.三种花的盆数让学生进行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和说出多种不同的算法。
3、能利用好小组交流互学活动,在交流中做到小组4人轮着说,讨论氛围热烈活跃。
4、注重培养学生的算理能力。比如:10+20等于几?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算法:
(1)摆小棒:先摆1捆小棒,再摆2捆,合起来是3捆,所以10+20=30
(2)用计数器:先在十位拨1个珠,再拨2个珠,一共是3个十,所以
(3)数的组成: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
(4)用相同数位相加: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也可算出得数是30。从上面可以体现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也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白了算理,开阔了思路。
5、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明确理解几个一与几个十之间的区别,使学生能抓住这个突破点迅速、正确地进行口算,计算正确率也较高。
我需改进的地方:由于本人存在的老教法比较多,对学生有点放不开,希望以后能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地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进步。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7
《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青蛙找家”及“解密大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25分钟后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8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活动教学理论,他指出知识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从儿童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布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已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演。这一节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学生在活动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一、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体验者。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经历、感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愉快地操作,自由地体验,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可见,只有让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享用一生。
二、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更是“合作学习”、“相互沟通”的过程。创造性的学习单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显然不行,必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贯彻学习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为主的操作方法,通过多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数学活动,为这种交流、沟通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以上片段中,学生或是两人合作,或是四人合作。他们合作的活动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启发,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三、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活动既是儿童认识数学的源泉,又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他们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地升腾,他们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
四、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伟大的创造者。
长期以来,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提供活动的空间,便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了条件。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9
第三单元《加与减》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小兔请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其教学目标是: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与减;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兔请客”这一童话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糖这一具体操作活动,形成表象。再用小棒代替糖,摆一摆,加深理解,从而轻松地抽象出算式。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多种游戏,如“看谁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让学生愉快、有趣地巩固新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做游戏“猜算式”时,由于我讲解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太规范、不太准确,从而误导了学生,使这个游戏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习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11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突破口,从而体验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着这一思想。
一、在例题中初探,体验解题策略
一个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大猴、小猴花果山采桃的情境,孩子们看到喜欢的情景,兴致可高啦,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此时,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的兴奋心态,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相机板书: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接着请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两只猴的采桃情况提出什么问题呢?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板书问题。
首先解决乘加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先问一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得知道什么?(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可是大猴采的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关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各自动手列式并计算。最后指名交流,重点说说两个算式分别算的是什么。
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思维以方向;并且,学生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探究的热情高涨,学习兴趣也非常的浓厚,给了思维以充分的动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体验到了乘加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策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二、于试一试中尝试,形成解题策略
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试一试中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还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再算什么?接着学生自己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解题。交流时请学生重点解释每个算式在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过对两道题目(乘加、乘减)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发现:不管是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都要先算大猴采的个数;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减法算。
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解题的体验,通过对两道题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并形成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时加强,巩固解题策略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此时学生思维已经有些疲倦,为了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练习题,都是孩子们喜爱的童话或生活场景,有公园买票、学生种树,还有兔子拔萝卜等。在完成公园买票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其他两题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关键是什么?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童话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并强化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时,我还不能灵活地应变,将学生的失误转化为课堂的有机资源。
2、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可以再深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12
1、关于学生。
《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
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
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13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习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习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习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运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4、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习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14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一年级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02-25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5篇03-05
《加与减》教学反思03-31
加与减教学反思02-18
《加与减》单元教学反思02-23
一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03-06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2-11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3-25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