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予树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给予树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了解圣诞节的意义,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金吉娅在特殊的节日里的“特殊”的行动。
2、感悟“给予”,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爱心。
重点难点:
1、通过妈妈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理解课文最会一段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心愿卡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新年好》的歌曲,提问:
a.孩子们你们听完了这首歌后,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呢?
b.最想过的节日是那个节日?(春节)
c.你们喜欢春节吗?为什么?(预设;穿新衣服、放鞭炮、贴对联、收压岁钱、给长辈、邻居、好朋友们拜年。)
d.孩子们我们中国最快乐的节日是春节,那么西方国家小朋友们最喜欢过的是什么节日呢?(圣诞节)
2、介绍援助中心,了解给予树。(画给予树,并在上面粘贴写有心愿的卡片)。
二、复习巩固生字词。
1、点同学认读生字卡片,并且能带读,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板书:金吉娅——棒棒糖(亲人);——洋娃娃(陌生小女孩)。
三、走进文本,体会金吉娅内心世界。
1、找出写金吉娅卖完礼物后回家的段落,读一读并把描写金吉娅的句子划线。“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出示课件)
A.“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做一下动作,想一
想金吉娅什么都没说,什么也没有想吗?她此时想的是什么?(结合课文一至三自然段思考).
B、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因为她只买了最便宜的棒棒糖。)
C、妈妈为什么看到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有些生气?(出示课件)
D、金吉娅辜负了妈妈,不是个好孩子,你们同意吗?(找多位同学读出原因,并出示课件)
E、金吉娅现在的心情怎样?(内疚、难过)
F、读出金吉娅的心情。(找4-5为学生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金吉娅为什么要买洋娃娃给陌生的小女孩?“可是妈妈,我们已经可以得到很多礼物了,可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A、“什么都”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B、你从这一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小女孩很可怜)
C、指导读这个句子。
D、师:此时此刻你们就是金吉娅,让我们一起走进商场,走到给予树前,拿起一张卡片读一读。(点一名同学上讲台,拿下黑板上给予树上的一个心愿卡片,读一读。)(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
E、金吉娅,读完卡片之后,你想做些什么呢?
F、.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当母亲听完金吉娅的话后,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A、课件出示:我()极了,紧紧抱住金吉娅。
B、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与延伸,升华情感。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只是一棵树?
2、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出示图片)
3、这样一颗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种在每个人的心里)
4、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出示课件)
五.课外作业。
1.课外阅读一些有关帮助别人的作文。
2.替陌生女孩给金吉娅说几句感谢的话。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给予树》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扣住了“爱”这条情感线,让学生在
读书感悟的过程中,感受金姬娅的“爱”。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走进人物内心。
《给予树》教学中,让同学们走进文本感受金吉娅的内心世界。直接让学生品读金吉娅买完礼物回家后的部分。“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结合一至三自然段。对比哥哥姐姐“兴高采烈”的表情,体会金吉娅深深地自责、难过的心情。从而感悟出金吉娅是一个体贴、懂事的女孩子。
二、感悟“给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我设计了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扮演金吉娅来到商场,看到给予树上的心愿卡片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的环节。这种亲身实践,感同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理,从而达到读懂人物的目的。理解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与体贴。
三、延伸升华
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在学习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同学们替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封感谢信。通过小练笔,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给予树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①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①学生看录像(或图片),了解圣诞节。
②谈话:你了解圣诞节吗?
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给予树”。
④理解课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
①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
要求: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c.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②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给予 试探 心意 祝福 甜蜜 担心 宽裕 前夕 提醒
兴高采烈 立即 卡片 盼望 拥抱 仁爱 同情 体贴 如愿以偿
b.指名读课文。
提示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发现读错或读得欠通顺的'句子,评议时提出来。
③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自主再读课文
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
四、指导写字
①屏显要求会写的12个字,先读读,再组词。
②请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写字。
这12个生字,你哪个字写得最好?请你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板演给大家看,再谈谈写好这个字的经验。
③学生写字写词。
先把生字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词语抄写一遍。
给予树教学反思3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三、说写延伸,升华情感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说与写的环节。当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学生很喜欢做。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4
本篇课文,我用了一节课和同学们学习,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在于我把两课时的内容融在了一节课里,就像姬燕老师所说的课堂容量大,是一节很完整的语文课。但正因为如此,哪一点都想接触,可又难把每一点都体会透彻。
在这堂课中既有《铃儿响叮当》的情境导入,又有字词的识记、课文朗读检查,还有课文的整体感知,更有人物的'解读,在最后还有情感的升华。但是对于三年级三班的学生来说,这几点要想在一堂课上全部掌握却很难。本节课我的生字实际环节就用了将近10多分钟,检查课文朗读又用去将近10分钟,加上课前的情境导入、课文链接,那品读课文时间就只有10分钟左右了。因此在品读课文时我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学生自主品读的时间少了,我说的多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少了。
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设计我修改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那个脉络,分享初步阅读感受。第二课时:学习全文,练习朗读,在朗读感悟中体会金吉亚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另外要有金吉娅的爱延伸到文中的母爱、手足之爱。还可以展开想象,联想陌生的小女孩的生活境遇、愿望卡上的内容、收到礼物后的来信等,进行说和写的训练。
给予树教学反思5
《给予树》描写了在圣诞节前夜,一位叫金吉娅的小朋友,用妈妈给她的为家人购买圣诞节礼物的钱为一位不知名的女孩买了个洋娃娃,完成了女孩在“给予树”上留下的心愿。而金吉娅的母亲由不知情到了解,到最后是激动万分。在文章的学习中,只要学生能抓住人物心理变化,并有所感悟,就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生:对不起,我的宝贝,妈妈误会你了。
生:你给妈妈送了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呀!
生:你真有爱心,妈妈为你骄傲。
……
师:说得多好呀!让我们轻轻地写下来,作为妈妈的圣诞赠言,送给金吉娅,好吗?
(学生依次读着自身写的话)
师:假如你是那个在圣诞节受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的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生:感谢你的馈赠,让我度过了最快乐的一个圣诞节,你那么关心他人,也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
生:多么漂亮的洋娃娃,真谢谢你,我一定向你学习,努力去协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记录下这些感谢的语言,等会读给大家听。
……
【反思】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小朋友们一直在考虑、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小朋友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地道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沛的“利用”文本,充沛“挖掘”文本,充沛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假如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匆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小朋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只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只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小朋友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发明、展示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是学生健康生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逾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6
给予是快乐的,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金吉娅带给我们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感动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声地抽泣,因为有了共鸣,所有他们很感动。
将这个故事继续,让这份感动延续,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文中出现的援助中心作为故事继续的载体,利用语文课堂中积累的情感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体会到了幸福,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的活动。
在这次整合课堂上,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课堂相关视频和音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故事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夕,学生在欢快的圣诞节歌曲中进入教室,环境的给予让学生融合在这样的课堂之中。紧接着圣诞节视频的播放,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圣诞节快乐的气氛中了。所以说,音乐、视频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二、利用语文课创设的情景资源,碰撞学生内心情感
读陌生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当信息课上再次出现这个环节的时候,孩子们的心被再次碰撞,他们的心与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鸣,就这样碰触了他们的内心。利用情感教学,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而情景迁移正是一条好途径。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点,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任务设置上出现了一个难题。思考后,发现整合可以从学科特点出发的`,故事性文章的特点就是——再生性,当想到这三个字的时候,灵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这个部门,将故事再编,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又有了新的结合契机。
在这次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没有说:“今天我们要做是什么,我们要完成的是什么……”但是孩子们说:“我们要干什么……”新课程理念强调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也许就是一种变革吧!
给予树教学反思7
这一课是描写圣诞前一个小女孩一家的情况,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这一单元都是教育孩子们怎样去关心别人,这是一篇极好的教材,教育学生爱每一个人。要给我们班上课时,我先领着学生了解了一下圣诞节的时间及西方国家是如何过的。再让学生联系现在我们身边的人是怎样过圣诞节的,并说说自已的希望。由圣诞树引入课题,让学生猜想给予树是什么样?有什么作用?结果有的学生猜想它可以让人的愿望实现,有的学生猜想它上面有无数的小礼物,有的猜想它每天会在树上结出无数的礼物送给小朋友等。看来学生的想象力倒挺丰富的。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因此,我在复习部分,用了摘要课文的主要内容,填空写,让学生有个直观印象。然后抓了文章的两条感情线,从开心的节日气氛感受手足之情,从担心难过的感情线中又引出仁爱之心和母子之爱,把课文的重要句子带出来。并且把朗读,情感体验读,串读,领读结合在各种重要句型中,最后,引出爱的主题,让学生来畅谈——爱在何处,升华主题。
在本校的试教中明显存在着如下问题:教师引领成分较多,学生情感体验不够,朗读指导效果不明显,升华主题花的时间不够多分配时间上需要再加改进,在两部分的详略还欠突出。为了吸取改进问题,又为了迎合市区学生的基础,我特意在复习过程中加入了“甜蜜()笑容、紧紧()拥抱”来区分“的,地”的`使用,在流程中也更专注学生的语言规范问题和思维发散性。在塔山小学上课中,的确克服了在本校试教中遇到的些问题,把两部分的时间差距拉开了,能更沉着地指导学生朗读了,主题也升华了,并且真正实现了目标,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和给予带给大家一种心灵的洗涤。
然而,又有些新的问题和情况出现,需要引起自己的注意。
一,真正把握好语文课和思想课的分寸,
最后拓展部分时间放的多了点,学生发言过多,反而有些拖散了结构,这个结尾却成了我整堂课的败笔。或者我们上语文课更多的应该关注其文本,以及作为语文学科工具性来。
二、注意提高某些要求必须肯定的表述。
这当然是说对学生的某些自学要求的肯定提出,准确、明了,最好直观。
给予树教学反思8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有幸在镇级公开课上教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文本对话,培养感悟。
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实现语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如在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从让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么?”“她怎样一直盼望?”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需要人们的同情。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如在让学生感受小女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读。接着出示可怜的小女孩图像配上贝多芬的悲伤的《月光奏鸣曲》及老师解说,此时此刻让我的孩子们说说自己心里想要说的。“她真可怜!”“我想让她快乐。”“我想带她一起回家过圣诞节。”……孩子们说得很精彩,配乐朗读也富有个性。从孩子们的话语间,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这是二读。金吉娅也是这么想的,大家一起读。这是三读。学生的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发,又回归文本。
三、以“情”为线,双性结合。
语文是心灵的学问,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这堂课,我立足于“情感”主线,引领孩子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与人物产生共鸣。为了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我注重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因此,课堂上学生诗意盎然、灵气勃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学生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后,让学生明白,“给予树”不仅在援助中心,更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给予无处不在。然后出示小诗让生仿照着写上一两句,还要求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也能编一首。期间,我还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以及句式,让后进生也能写上几句。写的落脚点落在了学生的情动处。就这样,浓浓的诗意回荡在教室里,充满爱意的给予之花开在了孩子们的心间。
四、课堂驾御,走进学生。
课后,有同事问我:“你班学生为什么举手这么积极?”我说:“那是黑板上挂着的圣诞礼物发挥了作用。”那天刚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为这个,才萌发了让课堂上表现得好的学生上台去摘一个礼物的想法。(这礼物包括剪成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片)其实,当初我还在想,礼物是不是太抢眼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后来从学生的《公开课上的我》一文中了解到,学生都将得到礼物作为积极举手的动力,课堂上也无一人目光紧盯礼物。就连我班成绩最差的林邦琪同学,也积极地举起了手,动情地朗读起句子来。由此可见,用送礼物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在这堂课上运用是成功的。可这礼物难道仅能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吗?评课时,有同仁指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这些得到礼物的同学将表达爱意的诗句写在卡片上再贴回给予树上。让文本中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与课堂上学生自发的对所有需要送去爱的关怀的人的爱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语点破梦中人,这不是对学生灵魂塑造与精神引领的又一大好时机吗?
课堂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走进学生、聆听学生。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课堂上,我只顾自己教学环节的落实,有的甚至没有听清学生说什么。应此,就有林校长的评课:“你在课堂上太严肃了,应该还学生以微笑。”校长这句话意味深长,我欣然接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最后一段的教学还不够落实,“为什么把这棵圣诞树称为给予树?” 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等,都有待改进提高。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自身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主动反思、深入反思、不断反思,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给予树教学反思9
《给予树》是一篇充满“爱”的。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本文有条主线,就是妈妈的情感变化。因此我以“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沉默不语”来揣摩人物的内心,采用了反复的朗读、默读、指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金吉娅因没能给家人买像样的礼物那种担心、愧疚、难过的'复杂心理,但是很遗憾的是学生只说出了担心的心情。
我紧紧把握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从语言文字中悟情。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很多孩子说到她没有新衣服、没有礼物,甚至有些孩子说到了她没有温暖、没有爱。让学生感同深受,从中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金吉娅,我扮演工作人员,通过人物之间的交谈,感悟到金吉娅的善良。学生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
当然,我的教学过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和学生互动的经验不足,对三年级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倾听和课堂机智都做得不够好,有被教案牵着走的感觉。
给予树教学反思10
我以圣诞音乐和圣诞图片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踊跃谈论关于圣诞的知识,我总结: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12月25日,12月24日是圣诞前夕,又称平安夜,在这天晚上传说圣诞老人会从烟囱爬到房里给小朋友们送礼物。圣诞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首先,我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画出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指名读理解给予树。奉献爱心的树,又可以叫“爱心树”。
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生字,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这个环节学生自己出现了齐读现象,我未能及时制止,使得后进生没能真正练习到初读课文。
生字词教学,我把生词结合拼音投影出来,首先叫学生个别读,然后纠正读音,然后再开火车读。把这些词读完一遍后把拼音去掉,考察学生当场掌握的能力。也采取开火车读的方式。掌握词语后,为了让学生有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熟悉课文,我把含有生词的文中句子投影出来,叫学生读,读完纠正错别字,以及大致纠正读的语气。其中要学生填“____的祝福”和“_____的微笑”,考察形容词的运用。结合上下文要学生理解“沉默不语”和“如愿以偿”两个词的意思,为理解课文打下铺垫。对于写字的辅导,我特别指导了“裕”的写法,从结构指导写,从字形理解字的意思:有衣穿,有谷吃,代表不愁吃穿,生活富裕。然后叫学生用“宽阔”、“宽敞”、“宽裕”三个词填空,考察学生辨别词语的能力,并进一步掌握“宽裕”的用法。我还叫学生区别“买、卖”、“即、既”两组形近字,并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方式考察字掌握的程度,以及增加课文的熟悉度。
初读课文环节,课文有五段,我叫每个组各读一段,最后一段跟老师一齐读。读的时候叫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每组读完的时候,我都会纠正一些明显的.错字、漏字的情况。学生讲课文大概内容的时候,我直到学生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学生开始不怎么会说,有些人照着课文读,我提醒他们抓主要的说,并提示,比如时间,我们可以在课文第二段找到时间:圣诞节前夕。后来学生就陆续把故事大概说完整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买了一些棒棒糖送给家人,还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了解了课文大概内容,我问学生,课文中,金吉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多学生都能说到有爱心、善良等词。我提醒他们,课文最后一段就描述了金吉娅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白课文的题眼,以及明白课文的主题是“爱”。由于时间没掌握好,对“给予”和“给予树”的理解没能够完成。
给予树教学反思11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目的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课文的主旨,也是全文的灵魂。课文学完后,我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人文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的生命。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为那些处于困境的孩子写爱心卡,为他们实现心中的愿望。这一写话练习加深了同学对课题《给予树》的理解。“给予树”实际上是人化了的树,暗示金吉娅像给予树一样能送给人们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篇课文的人文关怀是唤醒、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感情。学生们学习课文后,通过发放爱心卡,使情感得以升华,更加深入地领会了课文的主旨,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通过这一课,让学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需要人关爱的,不能只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着去爱别人,爱自已的爸爸妈妈,爱老师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学生知道给予是一种幸福,当你带给别人幸福和快乐的同时也会带给自己幸福和快乐。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时间,致使在写爱心卡片的时候已经要下课了,因此没有把这一延伸环节更好的完成,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情感升华。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
给予树教学反思12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三个重点字词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做了点滴的探索。
精彩之处:
1、感受愿望,激发同情心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如愿以偿”一词入手,什么叫‘如愿以偿’?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并不宽裕”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体会:“金吉娅是谁?她的好朋友吗?(不是)你是从课文哪个词语知道的?”为了更深刻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理解金吉娅对小女孩的仁爱与体贴。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同龄孩子的生活需求,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再次升华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再解题目,强化课文主题
当圣诞的钟声敲响,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她激动极了,她很想写一封信感谢金吉娅,在此环节让学代表小女孩写一写对金吉娅的感谢。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堂课上我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朗读上形式不够多样,比较单一,只是采用齐读、男女读。其次是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还需不但改进,让自主阅读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给予树教学反思13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给予树教学反思14
《给予树》是新教材第八组课文“爱的教育”专题下的一课,课文主要讲了小女孩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圣诞礼物的钱为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实现了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故事。
我深入钻研教材,细细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通过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明确了,再思考要设计什么样的内容,通过怎么样的形式来达到。最后,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为: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
上完课,自我感觉一般。这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未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课后,老师们也肯定了这课的优点,指出了不足之处。
一、突出了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上课时,始终不能忘记时刻要渗透道德情感教育,从小让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上《给予树》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了“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为教学重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呢?我发现,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卡片上写着:她一直盼望着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这正是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礼物的钱为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所在。于是,在教学中,我以此为突破口,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以生活为源泉,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纷纷想象卡片上的内容了。这时,我再出示一张设计好的卡片,卡片上写着:“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又到圣诞节了,可是我还是什么都没有。我没有父母,没人亲人。我多么盼望得到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啊!我会做它的妈妈,不让它像我这样孤单。”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不禁被小女孩凄惨的生活所感动,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可以看到,他们已完全进入到与文本的对话情境中去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这一教学环节的成功,更进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观点。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依据。但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以教材为唯一,而应当积极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环境中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陈艳丹是这样写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我会好好照顾它,像它的妈妈一样。金吉娅,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女孩!”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亦师亦友,师生共同构筑生活化课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老师不再是背着手在课堂上踱步,远远地观望,而是做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其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朋友一样,可亲可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指导朗读的部分。在指导学生地有感情地朗读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话时,我以请教的姿态让学生教我应当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不仅积极思考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还乐于示范。
四、恰当的'评价语,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上课时,我们老师都会犯一个通病,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要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有时是不知道怎么含接,有时是怕其他学生听不清楚。其实,老师听同学回答问题,关键要对他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问题在哪里,该怎么样改正。有时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帮他表达清楚;有时是不正确的要引导学生给予纠正;有时是要对其看法进行肯定,表示赞赏。这样,学生的认识、表达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这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我认真听他们的发言,对不同的回答我都尽量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让学生说说“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时,有学生回答:“沉默不语的意思就是说低下头不说话。”我便肯定地说:“你回答得真精炼。”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我认为沉默不语的意思是说因不高兴或心里有事而不说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全体学生:“原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上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吗?”这就无形中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渗透。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就是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学生方面,要考虑得很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老师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老师事先可以估计,列出几种可能,制订几种应变的方案,这样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应对自如,从容不迫。例如,我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理解完全失误的现象,有时是你如何也想象不出的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备课时,我就充分考虑了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自己该如何引导。因此,在现场教学中,当学生真的又再现这样的现象时,我才能做到不急不燥,沉着地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正确的方向去理解课文内容。
我认为,课堂上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迷惑,出现冷场时,我们老师要想办法去引导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并不是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的课就是好课,现在的课堂关键要看当学生不懂时你老师如何去引导。当然,对于事先没有想到的,课堂上才生成的东西,那就要靠老师的机智了。所以备课时,除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五、不足之处:牵得太多,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后,很多老师提出了,在本课教学中老师牵得太多,学生缺乏主动性。其实,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意识到这一点了。但为什么还是实施了呢?我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此次教学过程的。因为:首先,《给予树》是一篇说理的课文,编排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这样的课文,如果放在高年段,我会设计主题教学。而在中年段,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认为,牵一牵,让他们初步认识这种文章的特点,学会学习它的方法,在以后遇到同类课文的时候,再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效果可能会比现在就急于“放”会好。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已有水平。这篇文章,如果放得太多,过半数的学生学习效果会交白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最终,是我的教学工作的目标。但一味求新、求异,而不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接受能力,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很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不应盲目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效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15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
1、理解“给予”
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 “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建议:
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
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文中提到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沉默不语”、“低着头”,她说话时那种羞愧、难受,说明了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点拨一下“给予”其实是在自己放弃、失去某种东西的`基础上带给别人快乐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2、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多样话
本课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教师指导个别孩子朗读和整体朗读。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小组竞赛读、男女生读等,激励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反馈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很及时,但是比较单调。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回家有针对性的给予评价会更好。
【给予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给予树教学反思01-01
《给予树》教学反思02-26
给予树教学反思(热门)07-05
给予树教学反思范文10-24
《给予树》语文教学反思02-07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2-06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2-06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27
《给予树》教学反思15篇03-09
《给予树》教学反思精选15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