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的反思(集锦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学的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1
到农村小学支教已两个月,在这两个月,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的不同之处和这段时间的变化给我很大的触动。记得刚来时,一个老师说曾对我说:“我们这儿的孩子不像城镇的孩子那么聪明,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啊,还有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等这些‘新式’教法,在这儿很难行得通,你不要报太大的希望。”当时,我觉得她这话真是夸大了,不太相信,对自己将要接手的班级满怀信心。短短几天的接触,课堂上孩子们胆怯、拘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令我有些灰心,摸底调查的结果更是让我很失望,班里四十个学生里有七、八个留级生,弱智也达到五个之多,没有达到入学年龄学习感到很困难的也有好几个,面对这种状况真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偶得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句话重新燃起我的希望,我决心凭自己几年来的一点教学经验试试,制定相应方案尝试改变学生现状。
方案一:创设氛围,促使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具体措施:精心布置教室,让每一面墙“会说话”,“智慧角”、“百花争艳”、“收获果实”、“你追我赶”等栏目的出现,让学生眼前一亮,听完我介绍各栏目的用途后,他们激动不已。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些在城镇孩子眼里习已为常的东西,竟能让这里的孩子感到如此新鲜,如此兴奋。
方案二:念顺口溜,调整课堂纪律
具体措施:课堂上,运用一些简单易学,又能吸引学生的顺口溜来调整课堂纪律,如:1、2、3快坐好;3、2、1快归位;小小又手不乱动;小小嘴巴不乱说;小小耳朵细细听……学生既觉得有趣,又能很快地把他们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现在,在课堂上这些有趣易懂的顺口溜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常让不认真的孩子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方案三:结对子,培养小组合作学习
具体措施: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与中年级结对子。为了尽早让学生学会小组学习,我特意向隔壁班(三年级)的班主任借了几个拼音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对其进行简单培训后,将班级按优中差结合的方式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把几个中年级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里,一方面指导学习组长如何组织小组学习,另一方面检查拼音学习情况,及时纠正。这些中年级学生连续两个星期利用写字课组织小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检查学习的情况。结对子活动不仅增进了两班学生的'感情,还培养了几个不错的学习组长,班里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小组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我还常利用各种竞赛,增强学生为小组争光的决心,学生变得活跃了。
(2)与学困生结对子。学困生学习感到吃力,跟不上,而优生学得轻松,有时会觉得无事可做,于是一帮一的活动在我们班展开了,优生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乐趣,学困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班级的温暖,更加努力学习,一举两得。
方案四:生教生,培养小老师
具体措施:班里有两三个特别突出的学生,我有意识的让他们充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他们很聪明,很快便学会了,于是,我又继续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刚开始很多学生不敢上来,上来后,站上讲台桌前,手脚都不知该怎么放,拿着卡片手还直发抖;现在学生们的胆子大多了,变得大方了,有时甚至抢着要到上面教大家读,虽然有时读得不是很好,但他们还是很开心。
两个月过去了,学生们一点一滴的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虽然他们没有像城镇的学生拥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虽然他们学习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他们淳朴,他们快乐,他们有拼搏的精神。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身为老师,我想我会尽我所能去发现,去发掘,孩子们的进步即使很小,我仍会对他们充满希望。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2
经历了太多的心已经沉默,但承受了太多的心并未被压碎,里面装的苦的、甜的都是泪,眼泪也真的是另有一种滋味,其实伤心有时也是一首动人的歌,只是真的不想说。只要童心犹在,善心还在,心中的梦还在,美丽就会在,我就会感到快乐。
天地间走来小小的我,就如一粒微尘,哪里都是我的容身之地,我可以随遇而安,真的不用谁来在意我,理解我。我依然用用坚强默默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我是山间的.一滴水,也会有生命的浪花,我是地上的一棵小草,也会有生命的绿色。我是山间的一缕风,也能燃起一把火,我是地上的一朵花,也会有春天的颜色。
我已经走得很累,以后的路不知是喜是悲。可人在旅途本就孤单寂寞,再多一次又如何。头上有天,脚下有河,走向哪里还要自己把握。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3
星期一第四节课是四年级一班的体育课,技术教学内容是复习前滚翻,可学生的.技术水平却大失上学期的水平,这节课我身体不舒服,左胸部在公交车左角上碰了一下,痛的厉害,连衣服穿上都咬着牙,心想学生做得这么差,怎么办呢?
学生做得这样是新学期刚开始的原因,经过一个寒假学生没有活动更没有上体育课,因此技术出现泛化现象,也就是不能完成技术动作。因此需要学生重新建立动作表象,也就咬着牙给学生做了一个前滚翻示范,动作虽然正确但不够流畅,同时感到胸部猛然痛了一下,可能有些同学看到我是坚持做得,都表现得很乖,甚至有个别同学问,老师:“你病了?”老师:“你身体不舒服?”我没有理他们就接着又做了一个,比第一个更好,出感到疼痛外没感到什么却赢得学生的掌声,是自发的,事前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提示,虽然身体疼痛,但心理却幸福着。
接着学生继续进行练习,技术动作好多了,但还赶不上以前。教学过程千变万化,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因此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上好课的可取之处。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4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是初中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重中之重,这一节作为第十五章的第一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节是电压、电流、电阻等知识的升华,又是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基础。这一节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由怎样测算家庭电费的话题切入课题,首先认识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第二部分,由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是通过电流做功实现的这一思路,引出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定性得出电流做功跟电流、电压、时间都有关。教材的编排是基于功能关系即能量的转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这一思路,通过分析家用电器工作中发生能量转化这一事实来认识电能的。而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则是通过电流做功的方式来实现的'。以上问题提出后很自然地过渡到电能的测量,以及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教材依据电流的热效应设计的两个半定量探究实验可以较直观地得出与电流做功有关的因素。尤其注重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这两个环节的训练。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5
本框主要向学生讲述人格权的概念,以及人格权中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的规定。重点讨论生命健康权以及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本框内容概念性知识多,偏重于知识的'认知和记忆。
如何激活课堂,突出重点,充分体现新教材、新课标的精神,避免简单的概念认读,这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起点。据此,我做了以下一些安排:
1.运用双主循环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顾问,通过由预习—提问—讨论—讲述—课堂练习—作业组成的循环提高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2.为突出重点,达成教学目标,我运用《小偷生命权》这个富有争议的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利用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小黄舸一例,意在通过小黄舸的悲惨命运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同情和惋惜,从而认识到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6
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首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然后是其农业及工业等人文经济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这些知识的掌握,如果只靠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对地理学习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 。要想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地图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非常直观,化难为简,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在空间上联系起来。通过读图,对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范围及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的分布一目了然,对所学的知识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记忆。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读图法。利用俄罗斯的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位置图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学生也在读图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得到正确的答案。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读图中理解记忆。学生在学习地理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地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和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在学生读图过程中,我发现有少数同学不会识图,对讨论的问题在地图上不知如何下手。发现这一问题后,在巡视时及时给以提示和示范,并让其他学生在其困惑时给与帮助,这些学生也很快的掌握了读图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7
在本节课上,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来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
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处理想想做做第四题时,我设计了折一折活动,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最后顶点不变多折几个比大小,操作起来困难最大。学生不理解更不会折。这还需要我再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图。
数学活动可以说在每个课堂都有,但活动后到底有没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节课我想会更好。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8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崔峦老师的:"要返朴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是我本堂课所追求的`目标。总想让孩子们朗读、感悟、提升;总想让他们可有所得,充实大脑;总想让他们在简单中获取;总想……
有了太多的希望,也带来了不少的遗憾:课的容量太大,应该删繁就简;朗读引导不够深刻;教师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9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理解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知道现实生活中鱼也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也了解了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教学重难点就是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了控制变量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教学准备方面:本节课所需的所有材料都由老师准备。
学生方面:该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较浓,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做实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得心应手,过程流畅。
不足之处:老师由于是初次上公开课,在教学中还欠缺许多的经验,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对于课堂中把握不够。
比如:在观赏潜水艇课件时,老师说:“现在让老师来操作一下,同学们下课以后也来试试:”老师可以这样处理:老师先来当驾驶员操作一下,同学们认真学,待会请大家也来当一次驾驶员。然后真的请学生去操作,这样课以活跃课堂气氛。关于“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那些现象运用了沉浮原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立刻联系想到鱼,因而问题的设计是有一定的小麻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为:生活中那种动物和潜水艇一样用了上浮下潜的原理?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10
《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
作为初二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一定层次的美,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交给学生一些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我们的文本欣赏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罗万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赏体会文中的桥之美作为了本文的一个重点,而且拔高到了交给他们一种审美观的程度。
语文课毕竟是语和文组成的,所以我就把语言的'赏析作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想让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语言练习的目的。我设计课地目的想让同学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一种无声的美的教育。让他们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11
拼音的教学,需要寻找规律,抓住儿童年龄特征,让他们感受到汉语拼音的优美与奇特,这样孩子才会好学,乐学。
j、q、x与ü相拼的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jqx与ü相拼时,我又加入了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将jqx与ü 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q-ǜ→qù拼读音节时,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ü两点去掉了。我采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你叫什么名字?戴上帽子叫什么名字?脱掉帽子以后又叫什么名字?
学生回答之后,我顺势引导,小ü也是这样,不过它可有礼貌啦!见到j、q、x三位老师都要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鞠躬说:“老师好!”编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着j、q、x,就脱帽”,再问学生愿意像小ü一样见到老师脱帽问好吗?学生齐答“愿意”。“我们都来做个有礼貌的小ü吧!”
我就请学生到讲台上来扮演小ü遇到j、q、x的情形。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喜闻乐见的形式也让他们着迷,喜欢上了小ü,人人争当小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调动了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生自读自悟,将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学得也会很轻松,在巩固练习中,通过判断,填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jqx的拼读规则。
整堂课,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编顺口溜等方法,使儿童在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中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了jqx与ü相拼时的规律,比单纯的死记应背效果要好的多!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12
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但是,这节课又是本章的重点。因此,我们安排四个课时来讲完。第一课时讲气温,第二课时讲降水,第三课时讲季风气候显著,第四课时讲特殊天气。
气温这节课因为穿插内容太多、学生活动太大,作物熟制没讲完。这节课虽然没讲完,但是,让学生给学生讲“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这个问题,效果很好,同学们的理解很快。这节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教学任务没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精讲,突出学生的“思”。所以讲降水时,就吸取前节课的教训,注重精讲,突出学生的“做”、“思”、“讲”。因此,这节课还是有效果的。不足就是学生对高山地区的垂直变化理解不深。季风气候这节课难理解,为了好理解,让学生说出夏天为什么在水里比较凉爽?引出陆地与海洋的热力性质不同。有冬天开窗脸上有何感觉?引出气温与气压。由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到季风学生应该好理解。让学生讲季风形成的原因。学生理解的很好。特殊天气,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沙尘暴等等天气的形成、特点、采取的措施。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这节简单些。从这四节,中国气候的教学让我有了许多反思。
学生能说的',老师决不多说;学生能探究出来的问题,老师给他们空间。如果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体,并在组织和安排教学的时候,把这种观念体现出来,那么,就会远离“一言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多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应该使他们的学习变成多种感官的活动过程,质疑—动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让我更加明白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是“看客”,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让他们动口——讨论,让他们动手——操作。学生们一定会有兴趣,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13
五大亮点引领进步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反思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弯绕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毛线团、妈妈的烫发、弹簧等都告诉我们:弯绕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适用性。从这种角度选择若干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对象,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发他们去想象和创造。说到弯曲我就想到蚯蚓,于是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引导幼儿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教师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在在弯绕世界里学习、成长。
《好玩的蚯蚓》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我觉得活动有五大亮点引领我进步:
亮点一:活动目标准确,做好了整个活动的铺垫。活动目标是整个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整个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发展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制定了这个本班的以情感态度为主要导向的活动目标,特别是我班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平时发言不够踊跃、思维也较局限,为培养幼儿扩散性思维,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我把重心放在了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与表达,并提出质疑,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上面,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实施作了铺垫。
亮点二:活动过程清晰,促进了教师教学的成功。活动设计由刚开始的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到通过各种感官去了解这个动物的外形特征,用多媒体这种声音、图像并茂的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了解这个动物生活习性最后发展到爱护这种动物,并以游戏结束。活动流程非常清晰,环环相扣,注意了动静交替,显得有张有驰,对整个活动的成功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亮点三:活动方法出彩,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打破了以往直接出示图片、实物或其他东西的方式,运用了猜图的形式,这个教学方法很出彩,也是活动的一个亮点。我用一支粉笔由画蚯蚓开始,在黑板上倒序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我一边画一边就听到孩子发出的小声猜测:开始画蚯蚓时孩子说是绳子,不对是伞下面弯弯的柄,到画泥土使孩子说是海蛇-----到最后画出树了,孩子高兴得大叫:“我知道是蚯蚓!”活动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亮点四:活动环境宽松,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述的愿望。首先,我在设计提问时十分注重提出一些适应不同层次、有益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提问,如: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你认为这个动物在生活在哪里?等等,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特别注意保护孩子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幼儿争着说、抢着说的时候,用分组的方式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活动第二个环节,孩子对蚯蚓到底长什么样有了更多的想法,孩子都急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引导孩子根据材料的投放自由选择取图片组、电脑组、食物组,引导孩子观察、探究中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让每个孩子在有说话愿望的时候,有更多的机会说;而且,宽松的语言环境应该是愉快的,是允许出错的。我不以说完整、说对,纠正发音来打断孩子的发言,打断孩子的思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更多的是肯定孩子的想法:“说得你很有道理,你的想法很棒----”等等,使孩子在肯定中逐渐增强自信心,从而更愿意发言。再者,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语气与假设,如:在谈到蚯蚓没有眼睛它怎么寻找到食物时,孩子纷纷猜测:有的说蚯蚓是用鼻子来闻的,有的说它是用肚皮来感觉的等等,猜测的结果多种多样。整个活动中孩子的发言此起彼伏,连平时难得开口的孩子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可见,孩子们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想说、敢说、大胆说,很好地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述的愿望。
亮点五:活动引导科学,提高了幼儿相互质疑的能力。从汉语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反映,我们的孩子疑问和质疑类言语不足,有可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造成影响,因此我把科学领域的教育语言发展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为孩子留下质疑的空间,并打破由教师一问到底的方式,积极鼓励孩子相互质疑,,如:在孩子讲述自己记录的内容的时候,有的孩子说我发现蚯蚓的头部有一点尖,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提出疑问:“你知道他的头为什么是尖的吗?”另一个孩子马上就举手:“我知道,因为长成方形就不象蚯蚓了。”“我知道,我知道------”发言声此起彼伏。这样鼓励孩子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质疑,促进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活动的不足是教师对孩子平时怕不怕爬行动物关注的不够,把自己的想象强加给了孩子。我自己平时比较怕这种爬行动物,所以潜意识里觉得那些孩子也会怕蚯蚓。但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在进行第二环节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的时候,孩子纷纷提出:“老师你怎么不把蚯蚓拿来个我们看呀?这样我们才看得更清楚呀?”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才明白,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很强,他们愿意接触自己想了解的物体。今后我要更认真地去解读孩子的心灵,避免主观判断,注重课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完善活动细节,使自己的活动开展的更好。
附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弯绕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毛线团、妈妈的烫发、弹簧等都告诉我们:弯绕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适用性。从这种角度选择若干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对象,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发他们去想象和创造。特别是故事《曲里拐弯》后孩子对弯曲的动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基于此,我把建构教材与其它教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开展了《弯弯曲曲的蚯蚓》的科学活动,让教师与孩子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在引导幼儿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弯绕世界里学习、成长。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
2、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与表达,并能提出质疑。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这是什么动物?
1、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
2、教师在黑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是蛇,蛇有眼睛,他没有眼睛;是伞下面弯弯的柄――――――)
二、蚯蚓长什么样?
1、介绍材料。(电脑、蚯蚓、图片)
2、 幼儿根据材料的投放自由选择,分成人数不等的三组进行观察、探究,初步感知
蚯蚓的外形特征。(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3、每人做好记录。
4、请个别记录有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5、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蚯蚓的其他有关知识。
1、蚯蚓生活在哪里呢?它吃什么呢?蚯蚓被切断了会死吗?蚯蚓有用吗?(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针对提问,观看多媒体,获得正确的信息。
3、教师示范试验:切断蚯蚓。
四、我是一条小蚯蚓。
1、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
2、适时地抓住幼儿的为什么”,教育幼儿要爱护蚯蚓。
2、我们也来扮演小蚯蚓,来帮人们松松土吧!
3、孩子一个接一个搭肩排成4-5队,孩子模仿蚯蚓松土弯弯曲曲地走向户外。
五、 延伸活动: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找蚯蚓。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14
《推敲》一课中一课第4小节讲了贾岛在路上斟酌诗句,不经意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第5到8小节讲了韩愈与贾岛一起思考,确定该用什么词。这部分情景性较强,所以我认为可能让学生表演,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让学生来表演他们斟酌的情景。
让一个学生扮演贾岛,另一个学生扮演韩愈,让他们通过想象,把当时的情景表演出来。学生听到后非常兴奋,他们马上分组练习。但表演的情况没有预料的`好,有两组表演的非常精彩,但也有学生的口语表达不流畅,有个别学生甚至接不上话。看来,平时还需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多加关注。
有关教学的反思 篇15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3对于学困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
【教学的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 课程教学反思06-22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经典教学反思08-26
精选教学反思10-07
教学反思12-31
教学的反思02-04
教学反思05-17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优秀06-22
教学思考的教学反思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