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7 12:25: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1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创新思路

  前言: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养要求的逐步提升,也给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挑战和契机。而怎样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会电人才也是目前各中职院校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再加上各高校的不断扩招,不仅导致中职生源的大量流失,生源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为了全面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必须要探索出更加适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结合当前市场需求,以及会电专业各层次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通过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于课程标准,来进一步优化其课程内容与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应注重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的有机整合。中职院校在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与其相关知识内容相适应的道德理念、情操,以及基本素养的培养发展。为了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应适当开展一些经济政治、职业道德,以及数学、体育等一系列关于职业道德、学习能力素质的课程。其次,应结合工作过程来进行课程设置。会电专业课程体系来源于企业,又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中职院校应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适当的融入一些基本、专业,以及岗位方面的技能课程,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在走入岗位后,以最短时间适应企业工作需求。再者,科学安排课程课时。在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过程中,各中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现有条件,适当的增加一些实验课程,并尽可能的将其与理论课程的比例维持在1:1,以此来增强实践教学,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技能练习时间,从整体上提高中职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应对市场需求做出全面调查,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当前行业人才知识、技能结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整合其培养方案与具体岗位需求,从而建设出科学、完善的会电展业实践教学体系。其教学体系主要可划分为综合实训与分阶段实训。首先,综合实训,主要涉及到校内模拟实训,以及社会与顶岗实习,校内综合模拟主要是将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作为实训资料,而在企业会计环境中,主要是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分工,从审核原始凭证一直到登记账簿,以及报表的编制开展较为完整,且综合性较强的会计业务处理训练。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岗位方面的合理分工,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需承担的业务,进而对会计业务的整个流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掌握,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核算能力。其次,分阶段实训。这方面的实训内容主要设包括认知、会计电算化,以及手工会计等方面的模拟实训,其中主要涉及到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学习探究。认识实训主要是带领学生前往具体工作、理论知识场景进行体验,让其在此过程中,对会电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对该专业的整个实践操作流程,及其在单位经济活动中的所处地位有更准确、全面的认识。手工模拟实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掌握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等方面的基本方法,从而对相关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会计电算化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对各种会计软件的熟练运用。

  三、注重会电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注重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中职院校的教师通常都是在毕业后直接上岗授课的,大多都没有实践教学经验,这也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关键原因之一。对此,必须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通过学历提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形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或者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为教师提供更多挂职锻炼的机会,以此来促进其业务水平的逐步提升。其次,应积极聘用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本校进行兼职。中职会计专业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着很高要求,为此,学校可以着重聘一些技能过硬,且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来充实师资队伍,并以此来对师资队伍结构进行不断优化。

  四、加强实训与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应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内模拟实训室的建立主要是将企业各种业务、管理活动有机整合在某实训室内,进而让学生在实训室中,利用较短的时间来对财会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全面学习与掌握的环境。其建立内容主要涉及到硬件、软件两部分内容。结合财会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各中职院校在设立模拟实训室时,可以为学生模拟出当前各企业的实际办公环境,并进行分岗设置,以此来让学生对具体的工作流程、规范有更准确、全面的.认识。而在实训室外围可以进行税务局、银行等财务会计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的一系列外部环境,以此来培养、锻炼学生对外业务的操作水平。其次,注重校企合作,构件校外实训基地。各中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教育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准确把握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进而对当前的教育培养模式做出适当调整,也为学生传授更加新颖、适用的专业知识,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未来就业中的专业价值。另外,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顶岗实习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实践操作、处理业务的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各中职院校及其会电专业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推动会电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新颖、丰富理论知识的开发与传授,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模式等方面的设计与创新,进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新颖、优秀的会电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林艳.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283-284.

  [2]冯洪江.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46.

  [3]李玉建.中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施[J].学周刊C版,2013,(4):11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动手能力;教学实践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具有操作性强、实用性广的特点,目前来说“理论+实践”即“讲授+上机操作”模式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述后,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突出,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性的发展。因此实际案例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摆在中职会计教育面前的主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处理自动化,代替了人工记账、报账等工作,同时也完成了企业信息管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等,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转变。具体到中职教育来说,会计电算化最基础培养目标即是学生有较强的会计软件应用能力。会计软件一般包括了会计工作的所有科目,例如账务处理模块、资产管理、工资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等基础模块,可以完全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可见会计电算化不仅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思考和实操,许多教师也深刻的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将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混为一谈,举例教学仅仅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说明问题,可以将知识难点变的浅显易懂,它与案例教学法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应用案例中,让学生在分析案例内容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内容一般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而教师起到引导和起发的作用,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在应用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科学引用,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精心的设计交流流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优化与实践

  (一)教学案例要紧贴以教学内容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为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设计和选择。例如在教学账务处理模块的应用时,虽然简单,但是由于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而且实用性强,因此案例教学要仅仅的围绕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选择。在账务处理中的付款凭证录入时,就包括录入凭证摘要、会计科目、发生金额等等。尤其是在会计科目的录入时,更需要学生对所发生事项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考验的是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就要设置针对性的案例题目进行实践。

  (二)教学案例要客观真实

  有鉴于会计工作的应用性较强,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教学案例要更加的客观真实,案例要以现实工作问题为素材,对工作问题进行客观的描述,能够反应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固定资产盘点与清查时,经常会遇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学生对该科目的理解不够,很容易记错借贷方向,这就需要利用案例教学法,举例一些社会企业中常见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多进行实践操作,在一遍遍的操作中进行巩固。

  (三)案例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

  由于中职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存在的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选择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学生多熟知的案例内容,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让复杂的财务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将课程内容化繁为简,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财务报表分析章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章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比较枯燥。为加深学生理解,笔者采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小米科技为案例:作为我国电子消费行业的新秀,小米科技的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xx年底,该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为28.60%,净资产报酬率为57.82%,销售毛利率达91.42%,销售净利率为36.5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26.17%,净利润增长率达58.38%,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消费电子作为学生们最常接触的经济活动,案例一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积极的关注与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利用电算化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该企业是否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消费电子企业成长的案例引导学习新的分析方法,排除了学生对繁杂数据的反感情绪,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对案例选择方法进行科学选择之后,还要精心设计实施。具体来说,根据实施过程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案例讲解与演示,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分析过程以培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步步的接近和解决问题,降低重点和难点知识的难度。避免因知识难以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对案例进行归纳与总结。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要进行释义。其次对出现的缺陷和不足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广民.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xx,12:100-101.

  [2]李孟军.基于ERP系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探析[J].北方经贸,20xx,09:68-70.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会计信息化

  20xx年4月12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提出力争在5-10年左右,力争使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提升学生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培养满足社会信息化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就业市场了解到,多数企业对应届中、高职毕业生会计信息处理水平持质疑态度。有用人单位反应招聘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虽然已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相关岗位负责人要求其在财务软件中填制有关发票等单据信息时,存在无从下手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实现“职业岗位‘零距离’、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值得思考。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原理,重点掌握一两种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能分析所接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判断软件质量的优劣;要求学生能应用电子表格软件等进行一些财务分析工作。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课时有限,实践基础薄弱

  《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上机练习时间有限。大多高校受课时限制只讲授财务链部分内容,课时安排在50-70之间,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2:1,导致实践上机课时偏少,学生操作技能难于提升;另外,学生大多没有电脑,计算机操作水平薄弱,只能通过每周3-4个课时的实验上机进行练习,大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滞后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而上机锻炼机会偏少,前后业务间的连续性、衔接性亦不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公共机房或会计专业实验室内进行,教师结合教材边讲解理论边操作演示,教材中一般设置不同的情景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较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大多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教学方法大多选用讲授法、案例演示法,每节课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新鲜感不足、兴趣度不高,教学效果难于保证。大学课程教学应专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能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亟需开拓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教学内容有限,不够丰富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可分为财务链、供应链两大部分,财务链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管理系统、UFO报表系统等内容,供应链部分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等模块。受课时限制,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通常只选用市场上使用较多的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演示版,然后选取软件配套教材,模拟一个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主要以财务链为主,即以总账系统为核心,兼顾固定资产、薪资、UFO报表等模块,而对比较重要又较难掌握的供应链不做要求,对于软件中的财务分析、决策系统更无法顾及。此外,教学中只选用单一财务软件,学生对其他会计软件适应能力较差。

  4.课程考核方式重期末、轻平时,考核方法单一

  大多高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即以期末的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虽然部分高校购买了教考系统亦可以进行上机考试,但仍然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体现不足。即便高校采取平时成绩(一般占比30%)与最后测评成绩(一般占比70%)相结合,也只是参考平时出勤率与作业成绩,对于学生平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操作水平考核体现有限。

  5.教师综合素质不足,实践技能有待提升

  会计电算化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会计学、管理学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已成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骨干课程。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要想将本门课程上好,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备娴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技能、精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然而,真正接受过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当前高校大多数任课教师大部分非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毕业后直接从教,财会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难于兼备,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增加实验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校可以根据日常教学安排、实验室使用情况,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增加30-50课时,总课时可安排在120个左右,可将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1:2,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掌握财务软件常用模块操作技能。鉴于本门课程技能性要求较高,分散教学不利于业务操作的连续性,课时安排上可进行四节连排并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可先安排单项任务训练,然后进行综合实训,再加以介绍Excel表格以及其他财务软件的简单应用,根据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取多种实训资源,力争完成中小型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涉及到的各个模块的内容,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后期亦可增加财务分析、管理决策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亦可促进高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

  2.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促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高校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应引进或开拓网络学习空间,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亦可以使师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极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时间。教师可以上传各种形式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案例练习、初级电算化习题等,可以以PPT、音频、视频、微课录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浏览,也可以进行下载便于随时学习。此外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在会计电算化日常经济业务处理中安排4-6个学生一组,分别担任制单员、审核员、出纳员、记账员等角色,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可进行角色互换,进一步巩固练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分配小组任务,针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分组截图制作PPT,对理论知识及软件操作进行讲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室适当对学生进行开放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其他课程的教学亦需利用实验室来开展。有关领导应进一步重视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将校内计算机实验室与网络机房有机融合,使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与招生规模的扩张协调发展,并将实验室适当向学生进行开发,切实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有序进行。为营造良好的仿真会计工作环境,可依照企业实际财务部门设置来规划实验室建设,配备财务工作所需工具,如原始单据、记账凭证等,实际操作时,可在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重视过程性考核,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大多考试已实行无纸化,例如省级技能大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在实验室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可以直接在该系统平台进行专项练习、模拟考试,由软件供应方提供技术支持、及时更新,在练习模式下学生可进行单题评分,考试模式下学生交卷后系统自动判分传送到服务器,方便教师及时查阅考试成绩。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多次考试,使讲练考融合,充分发挥无纸化测评系统的优势,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

  5.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提高师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会计电算化师资问题,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高校可聘请会计财务软件专业技术人员为会计任课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特别是有关财务软件日常的数据库维护、“营改增”下财务软件新变化、新功能;高校亦可鼓励相关教师到会计财务软件公司或者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会计实务经验,优化会计电算化教学。当然作为教师个人,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结构,时刻了解会计电算化发展新动向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立足高校发展现状,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切实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此,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余瑰.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手段之创新[J].经营管理者,20xx(3):365.

  [2]张家胜,程苗.基于过程性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教改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4):251-252.

  [3]姜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xx(30):121-122.

  [4]韩金红.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xx(1):80-81.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与信息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加快会计电算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会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会计软件品种增多,软件体系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越发显得重要。根据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本文主要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现代企业要求会计职业人员不仅能及时地提供财务数据,而且还要积极地参与管理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适时的增值财务分析信息,辅助企业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教育委员会的观点,未来的会计职业人员不仅是掌握会计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专家——财务报告系统和对外报告的专家,还必须成为企业家、财务分析家、全球竞争者、市场分析家、精明的推销商、优秀的信息传播人、能干的协调员、公共关系专家,甚至是企业总经理。

  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职业人员职能的增加,要求未来的会计职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全面、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企业管理知识,还必须具备优秀的语言、文字等表达技能、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诚恳善变的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21世纪的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要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胜任本职工作,就应该在校接受各有关方面的培养与训练,那么,作为培养具备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大学教育,必须根据客观形式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有利于培养各项技能的实践教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同时可把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关键。虽然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但它们在此之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遍地应用之后,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业务的内在关系“弥补”起来的。可想而知,这种“弥补”是不全面的,有限的。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应特别表现“会计信息”的提取、存储、传输、加工、融合及与相关业务交互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的“系统”。

  会计电算化专业基础课程现已基本在整个会计学专业中普及教学,甚至在相关的经济类专业中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基础课程,因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一些单位会计核算中也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处理,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未来的会计核算几乎会完全依赖计算机处理。但对于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应有所区别。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与非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会计学学科中,目前虽然不提倡专业太过于细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但现实中一般财经院校仍分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与财务会计、审计等非会计电算化专业。那么专业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就有所偏重与区别,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不但要求掌握会计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但要求能操作与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更要求能维护会计核算软件或开发会计核算软件模块,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和课时按排上有所不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基本上相同。对于非会计电算化专业,其专业课一般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统计学、财政与金融、国家税收、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核算软件操作与应用等;而会计电算化专业,其专业课除有上述非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外,还另外增加有计算机方面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c语言、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实用工具软件等,课时按排较多,教学要求较高。

  (二)会计电算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课部分与实践课部分两方面,对于理论课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教学大纲要求,对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制度与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对有关概念、工作原理、软件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审计等内容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而对有关方法、规则、流程、操作技能等内容按“熟悉、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为具体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实践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会计电算化实践课教学内容

  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进行了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尤其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比较先进的情况下,已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要求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演示版或商业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帐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

  另外还可以采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进行实践教学,这在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案例内容反映会计以及会计职业的不同职能、不同层次的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学生的任务就是分析和评估案例中描述的情景,确定应采取的解决措施与办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涉及具体会计职业实际情景特征,让学生感受真实事件,体验会计职业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查询、分析、研究、解释相关信息,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得出合理结论。

  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课程安排上既要有让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更要有熟悉、掌握、熟练掌握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技能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能独立完成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可以提供全面、完整、准确、可靠的经济信息。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方式

  现阶段一般存在有“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内容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而且它们在整个教学中并存,尤其离不开“黑板+粉笔”传统教学方式,尚无法被其他教学方式所替代。

  (一)“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主要借助于书本、教师的语言和在黑板上的板书这些比较单一的媒体,讲解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过程等。从我国教学实践水平的现状来看,这种“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还必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方式能够完全替代它。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它是由许多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群体,在群体中由教师利用其教学艺术方式,通过他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动作、声音等生动“表演”方式表达教学内容,有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互相影响和感染,让学生通过其感官直接感受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能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智力水平;同时教师的劳动(包括待人接物)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能决定或者改变他将来的发展方向,一个人从儿童时代开始,他的知识领域的开拓,智力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建立,文明习惯的养成等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双重职能。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许多不足,若要透彻地讲明一个机构(或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过程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教师讲解费力,学生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直观的形象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一直辅以大量的实物模型和各种各样的挂图,其教学效果仍然不很好。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

  它是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或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机、影碟机、音箱等先进视听设备进行展示或示范教学。使用cai,可以传授新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启发和促进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知识,帮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比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处理知识与技能,能够自行开发教学课件或使用购置的教学课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综合地把学生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以及包括计算机在内所有教学条件全部考虑在内。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好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组成部分,对于其理论研究者、课件制作者、推广者以及一线教师,在涉及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问题时,要从教学设计的总体角度出发来研究、制作、使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对于教学内容能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同时还可配以同步声音、动画等,这样课程内容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生动丰富,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

  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及网络(network)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mcai)方式,集电视式的视频接收能力与计算机的交互能力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电算化教育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对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娴熟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及应用技能,同时需要有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教育采取新的教学和培养方法,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便捷实用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讲解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还可以扩展学生的会计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电子数据库与cd-rom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多方案的案例分析、借助远程网络或可视会议技术,上网学习或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运用技能,可使他们获得各种课堂以外的信息,查询有关会计难题的最新趋势,及时更新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知识。

  21世纪的学生将学习看作一种复杂、交流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涉及责任与义务的过程。责任与义务将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因素。未来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授课。

  当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多媒体网络教学(mcai)只是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室和教师。它们是使学生对自己更为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去学习、更新相关知识,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吸引力,促进教学概念与形式的更新,引起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的变化,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与水平。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经典教学反思04-21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12-31

教学的反思02-04

《欣赏教学》教学反思02-18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2-02

合唱教学教学反思02-08

教学思考的教学反思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