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绝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绝句》教学反思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如此……
1.好方法胜过好老师。
在本节语文课中有幸抓住文章体裁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古诗的教学本课采用了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步进行教学,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相信在今后我们的班本课程“我和唐诗握握手”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对学生有所启迪。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传授给学生,殊不知是一种错误,低年级段的课就是教给孩子们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积累)练习说话(写话),而本节课在识字写字部分的笔墨还是稍微淡了些,观察,范写,临摹书写,评价这些环节应该再去扎实。拓展部分出现的《望岳》这首诗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不太适合。因此在今后课程的知识拓展部分还应多加斟酌。
3.技到用时方恨少。
诗的朗读缺少了韵味,因此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对于诗歌的朗诵可以下载相应的音频,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写字的基本功不够硬尤其是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大小,占位,压线笔等,处处有讲究,笔笔皆学问。对于文本还不够较真,对于诗中个别字词的讲解有含糊之处,丰富自己,教学相长的任务迫在眉捷。
4.自主学习需指导
对于低年级的自主学习采用同桌为一小组为宜,由于其能力有限,主要开展识字,读文,背诵等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建设还需要平时多加指导。教给他们交流合作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
除此之外,对于古诗写作背景的讲解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明诗意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古诗作者只需了解朝代即可。学生的写字姿势以及握笔姿势一定要反复重点强调。
唯有学习方宁静,最是反思能致远。愿我在这教学之路上不断的求索。
《绝句》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较好。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介绍作者,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然后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美丽的春景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2、充分重视古诗朗读。
关于读的设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个环节:初读读准读通古诗;自读交流诗意;研读写法入诗境;熟读成诵悟诗情。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虽然读的形式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上我积极创设学生读诗、学诗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孩子们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已有经验自学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诗人描绘的画面,用图画、音乐感染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
4、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时间安排得欠合理。整个40分钟的教学总是显得前松后紧。由于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下课时积累杜甫其他诗句的环节和作业环节没能实施。这也是以前我的课堂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也许是教学的节奏不够紧密,环节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时间是我经常遇到的困惑的问题。
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学科,老师们都感到对学生的评价很难。来到回小,每当听到教师讲课时,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就是他们常常对他们给予学生精彩的评价。我一直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鼓励性、针对性的评价,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然我还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
《绝句》教学反思3
今天上了《古诗两首》中的《绝句》,这是一堂考核课。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教学的难点。我跟曹校说起此事,曹校说:“那你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备一下,尝试一下,说不定会得到进步。”于是我便决定试一试。
不足之处: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变诗这个环节,我自己在上的时候,觉得有些生硬,过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讲着讲着就有些生硬了。
2、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在上着上着课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没有的东西—,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分析有两个
(1)、自己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周全。
(2)、我还没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这也变成我好几次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类。
3、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有明显拖延时间的嫌疑。
然后,谈谈张老师的意见
1、张老师认为我在范读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次我没起到范读的'作用。没有提醒学生应该注重的停顿。
2、在学生寻找完景物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在写字中可加入学生的修改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写字进步的乐趣。
曹校同样给了我很多意见
1、基本功方面
(1)、要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
(2)语言要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2、识字应是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分类,最后测读,教学一定要遵循先会再测的规律。
3、在描绘寻找景物时要学会渲染,不要太干瘪。
不过,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进步,我还是非常开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进步!
《绝句》教学反思4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给诗配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节课上,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每句诗的意思说得不是很完整;还有就是由于自己整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最后的书写环节有些草率。从这节课的得失来看,我今后在上每节课时,一定要充分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绝句》教学反思5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毛主席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红军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平。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习”!后来在学习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 “鸣” 、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 “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近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泼墨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 “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近;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上,正是学生接触了这么多生动活泼、精美有韵的语言实例,通过“诵读、揣摩、品析,表述”,才内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绝句》教学反思6
本次赛课我执教古诗《夏日绝句》,课后,我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处理
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四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题乌江亭》体会杜牧眼中的项羽。这两处对于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处,合作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表现: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得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得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拘泥于形式,非常的实在。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课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2、配上旋律把《夏日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一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为报刊题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报上画上美丽的插图,画不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绝句》教学反思7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忙碌与安逸,感受春之生机与和谐。
3、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4、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5、吟诵调即是读中的一种休息,也是对这种古老形式的一些了解。
《绝句》教学反思8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
本节课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介绍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绝句》教学反思9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借助图片,诗画相融,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画面进行生动的描述,体会意境。
2、利用多媒体,把生字与图画相结合,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分散难点。
3、课件出示古诗的停顿提示、对对子提示,让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诗歌和谐的音韵美。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出示具体形象的画面,直观了解诗人的视角,使学生理解“窗含”的意境,突破教学难点。
5、让学生借助播放的视频画面,背诵古诗。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及句式说一说诗句描绘的画面环节,应该再多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把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地想,充分地表达,让语文的味道更浓一些。
《绝句》教学反思10
没想到这次优质课竞赛课题竟然是古诗教学,真是出其不意。本来诗歌教学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特别是低年级,很难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再加上我从来没执教过古诗公开课,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次挑战。这烫手的山芋怎么吃呀?所以备课时,我首先在学习目标上进行了仔细琢磨,最后把吃山芋的目标定位在认识5个会认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初步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读背诗句上。执教后,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杜甫一生历经丧乱,颠沛流离。社会的现状使得杜诗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外,《绝句》应当算得上是一首表达老杜喜悦心情的'千古绝唱了。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诗的美,人的情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呢?
“以生为本”真的很重要。我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孩子。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诗意困难,有情感地诵读古诗更是有些枯燥。因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慢慢走,欣赏啊”的姿态学习。我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本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读上我注重了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生字教学还算比较扎实,因此学生很快能读正确,读出节奏。因而读出意境,读出韵味便是重点了。
怎样让学生读出意境呢?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比如要学习一二句诗句时,我让学生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感受黄鹂的活泼可爱,白鹭的姿态优雅,画面明丽的色彩,意境的高远,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美的吟诵中得到美的熏陶,培养语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一是创设情境,扮演角色,如学小黄鹂唱歌,学白鹭飞翔等,二是多种形式诵读。如开火车识字说词,男女赛读,欣赏图画,背诵古诗等。三是多维评价。比如“你真善于积累”“你真聪明”“你的办法真妙”等,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信心。
山芋烫手,品尝后觉得还是很有味的。执教《绝句》后收获多多,遗憾问题也多多。课堂上总是放不开,我心中老想着教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地方学生的风采没充分彰显出来。比如,“白鹭”的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多说说,当学生唱到《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我让学生多唱唱多好啊,不应在学生正有兴致时戛然而止。当时完全可以作为课中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得到了轻松。这也说明我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我还要多磨练。还有比如当时白板画不出节奏线,就让学生在书上画画不是也挺好吗……
总之,感谢这个“山芋”,山芋烫手,香味浓啊……
《绝句》教学反思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前反思与构思
要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学时可适当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飞流 直下 三千 尺,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教后小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背诵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抓住“银河”,激发想象,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之景。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 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 万里 船。 远景
教后小记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读自悟,深入理解古诗后,再引领学生认识对仗,感受诗美。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
《绝句》教学反思12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绝句》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知作者的同时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朗读,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手段,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适时拓展,丰富阅读
本课教学文本中只有一首绝句,但在讲课时,我却让学生接触了杜甫所写的六首绝句中的五首,并且还出示了一些有关颜色描写的.诗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积累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五、模仿写作,开拓想象
在教学中,借助古诗形式,我适当设计了一次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表现一下自己,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总之,一切成功都属于有准备的人。只要用心去研究,去思考,成功永远伴随在身边。
《绝句》教学反思14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绝句》教学反思15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平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绝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绝句》教学反思07-29
《绝句》教学反思02-12
《绝句》的教学反思05-20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09-28
《夏日绝句》教学反思10-05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优秀09-21
(通用)《绝句》的教学反思15篇05-22
《绝句》教学反思【通用7篇】01-30
《绝句》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