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6 13:49: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

  “领雁工程”培训结束返校后的第一节便是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个人很喜欢这篇课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这篇简短的文言文的情感因素,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学习中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的深厚感情强烈地感染了我,感染了学生.我深深体会到,一个语文老师,要想让学生能从语言文字中受到感动,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情感,要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其次,语文老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用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烘托文本,让文本语言、教师语言形成一个立体的回音壁,使学生在多种维度中全方位地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老师还要善于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唤学生的心。这样,作者、编者、教师、学生,还有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产生共鸣。现摘录两个片断如下。

  【片断一】(学生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后)

  师:文中有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吗?他还会用音乐表现什么?

  师:(清风、明月……)当伯牙弹琴志在清风时,钟子期会怎么称赞?

  (前面进行过“徐徐清风、皎皎明月 ” 等AABC式的词语练习。)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

  作为音乐家的伯牙,他会缺少赞美他的人吗?他为什么独视子期为知音?

  (赞美声是虚伪、苍白)

  师:是啊,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他们不会称赞-----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他们不会称赞----

  师:现在终于遇到了知音。让我们一起读读相关语句,体会伯牙找到知音的幸福。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为契入点,先让学生顺着作者思路补充伯牙弹琴时还会想到什么,钟子期会怎么称赞;然后引导学生从反面想,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引导,既让学生从情感上体会了子期是伯牙难得的知音,又进行了文言文语言的内化、运用训练。在这一步,我引导学生将简短的文字还原、再现成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片断二】

  师:子期死后,伯牙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来哀悼自己的知音,你能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吗?

  生:伯牙当时肯定想: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知音,可他又离我而去,以后,谁能像他一样懂我的音乐呢?

  师:当我弹琴,志在高山时,谁会为我称赞----当我弹琴志在流水时,谁为我称赞---- (反复进行语言的内化训练。)

  师:在伯牙眼里:子期,你是我唯一的知音啊,你走了我又要回到无人理解的生活里去,这样的日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伯牙破琴绝弦。这破碎的仅仅是琴吗?(破碎的心;断绝的是对音乐的热爱)

  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他的坟前,为他留下了一首碑文。(师配乐悲情念碑文)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齐读碑文。

  师:面对伯牙的痛苦和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请写几句话。

  【反思】在这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深入伯牙内心,体会他痛失知音的伤感,再补充碑文,在如泣如诉的音乐中,学生体会到了伯牙的伤心欲绝,感情达到了高潮,再让学生有情抒发,读写结合。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仅有77 个字,而这77 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见这77 个字的背后有着多么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 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有很多收获,审视自己的这堂课,还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1、从图引入,让学生看图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了解他们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学生渗透真正的知音是没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 、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在这节课的 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首先将文言文读通,再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读出节奏和韵律,个别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直至学生读到烂熟于心我才开讲。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引导学生要读出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和江河的一泻千里,指导学生读出知音间的默契;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3 、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1 、 由于我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够,对知音相聚时的激动,分别时的感伤没有深刻理解,因此也就造成了课堂上学生情绪调动不起来的情况。

  2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不够,因此学生课堂上对文章的大概意思不够了解,有的甚至连下面注释中有的内容都找不到。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3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这次学校教学能手评选,我第一次在这样的比赛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短短的5句话,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我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自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其中我插入了“高山流水”和“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等学习方法,我觉得这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已经足够了。

  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文字游戏”,我先说出一个词语:杨柳依依,随后让同学们先说出这事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自己尝试着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同时说出自己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结合同学们说的词语,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词语: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绵绵,清风徐徐,炊烟袅袅……

  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的演绎着文本丰富的信息。

  师:伯牙作为楚国一个著名的乐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

  生:鸟语花香

  师:此时,子期必得什么?

  生:鸟语花香

  出示填空: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 )。

  生:伯牙所念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子期必得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

  生:伯牙所念潺潺流水,子期必得潺潺流水……

  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师生在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

  师:当伯牙的琴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情会怎样?

  生:寂寞 无奈 伤心

  师:此时他渴望什么?

  生:理解他的人 懂他的人 知音……

  师:现在,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钟子期。请你想象俞伯牙会紧紧地握住子期的手说什么?

  有同学很自然地说出:“知我者,子期也!”

  让学生在思考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伯牙此时恰逢知音那激动不已的心境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它将他乡遇故知的激动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了每个孩子的肺腑,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堂,因为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随后我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此时《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了钟子期的墓碑。

  此时伯牙心情沮丧,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同学们也一同随老师一起读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吟诵完这首短歌,伯牙起身把瑶琴摔碎。

  同来的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

  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我再次让学生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从同学们悲伤的语音中,我知道同学们理解了世上知音难觅。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随后我播放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田。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完美些。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4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1.一曲《朋友》亲切导入

  2.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读正音——读好节奏——理解——读出感情——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范读到位,目标明确,层层提高,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三、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1.安排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2.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为谁而绝弦?伯牙为何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四、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还巧妙地进行了仿写、说话训练,又突破了难点。

  我通过本节课教学,还有两个环节以后要注意:

  1.我虽然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但学生还是没太读出感情,看来还得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

  2.安排了欣赏《高山流水》,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

  《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云:“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许多资料,并且结合已经接触到的成功课例进行了重新的演绎。说实话,这节课定下来我的压力就大,因为有一节区里老师在省里上过的优质课在前面,许多人会无形中进行对比,我必须要上成不一样的,想超越,很不容易。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不感到困难,于是我降低了一些标准,并且对问题的提问方式也进行了修改,从而让学生更能够明白晓畅的理解。在备课的时候,我确定了基本的几个标准: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并对这种情感进行深度的挖掘,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三是体会音乐艺术和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教学中,以指导朗读为线索,同时理解文章含义,采用情景引领,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作为一节课题研讨的观摩课,我选择了熟悉的六年级教材,我必须把练笔环节放进去,这个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但要体现出来读写结合的价值,还要用得有价值。而作为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这个问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原本设计的内容是两个:一个是伯牙写吊念子期的话,另一个是子期留给伯牙的遗书。最后经过领导审核,确定只留一个,理由是两个话题一样。不过,我依然认为,写两个角度,更能恰当的反映出来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和相知。后来定下来一个的时候,也和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反复磋商,依然找不到更恰当的切入方式。最终用了教学设计中的。

  本节课,我把文章分为了三个层次:因善相识——因志相知——因情绝弦。这里面分别抓住“善、志、绝”三个核心词语,来体现他们的情感历程,从而提升文本的高度,理解这三个字背后传达出来的情感。这一点在课堂操作过程中,体现得还是到位的。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6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上。课中,我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观察美景入手,说一说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由带叠词的短语到诗句,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读文言文,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魅力。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情有趣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前我首先指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流利,然后引入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我特别选择了相对难读的两句话入手:“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本文理解上的难点。在自由通读课文后,我特意选择班中的后进生来朗读,一方面可借机辅导,教学不是表演,本来就应该教那些最需要你帮助的'人,公开课也一样。作为教师不应该害怕教学的失败。读出节奏和韵味后,我又要求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涵:借助课文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为让学生更好理解伯牙和子期的友情,体会“知音”,我特意利用课前预热的短语,帮助学生说说“伯牙志在——,钟子期曰:善哉,——”既训练了句式,又理解了知音,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文言文并不难,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在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就应该灌输给学生的理念,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我庆幸,我的学生依然学得快乐!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7

  《伯牙绝弦》是语文人教试验标准版六年级上的一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感受文言文的声韵美。

  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其次,在品读句子的'时候,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这是为了达到了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的音韵美的目的。从学生课堂诵读到品悟句子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是基本达到的。

  其次,文言文因为其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应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以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为基础,并借助工具书和课内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帮助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更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步骤的达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在品读句子中增强了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课堂实施来看本课在教学上遵循了学习古文的步骤:诵读文章、了解字词意义、把握文章大意以及品读句子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一、学习中忽视了学生的自读自疑。对于对文言文并不十分熟悉的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疑惑。那么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一些自己能够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老师的串讲所导致的乏味。可以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先让学生凭借工具书以及注释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去自学。然后再就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到小组讨论中去解决,并鼓励学生充当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或许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老师牵着走。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草草了事。学生学习文言文,在理解课文大意上本课的一个语言训练点是“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大意”。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目标完成得并不理想。只是学习能力较为强的学生占有了话语权,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训练。

  三、课堂教学环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逻辑关系不够明确。本课在理解文章内容时主要是抓住“伯牙善鼓以子期善听”以及“伯牙不复鼓”这两个方面来谈。通过诵读感悟伯牙善鼓以及钟子期善听的表现,却没有提升到他们“知音”这个层面。而重点品析“知音是什么?”时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明白“伯牙所想到的,子期必领悟到”,那么对学生理解“伯牙不复鼓”会更有帮助。对学生读懂伯牙绝弦时的悲伤有帮助。而同时,在品析“伯牙不复鼓”的环节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的思考“伯牙为何绝弦”?这就显得本课环节不够完整,学生的认识水平没有得到提升。

  以上是在文言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确实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指正。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8

  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在这一感悟的基础上,再深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计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有最懂你心的人吗?有这样的知音在你身边,你觉得快乐吗?”有些孩子很自豪地谈到了自己的好伙伴,有些却显得很沉默。可见,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不同,他们的圈子显然不同,何谓“知己”?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还没有用心去感受朋友。用你心度他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这种美,就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这个故事是一场悲剧,所以这种美也许是一种凄美。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伯牙又作如何的评价?我想了解一下学生的看法,也是为学生造就一个小论坛,发展学生的个性。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个问题“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难过了!”,有的学生又说:“伯牙,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好,琴很贵的,别把它摔破。”,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伤心,你没有了子期这个知音不要紧,可以再找一个呀。我也可以当你的知音,我非常喜欢听音乐的。”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看到他们发射出了智慧的光芒,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9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弄断琴弦,再也不弹琴。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用了77个字,共用五句话,第一句话总起,二、三、四句顺承而下,第五句急转而合。全文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以读促讲,还语文课的真面目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教学中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这节课我采取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朗读。

  第一次,初读课文识知音。采用学生自由读,交流读,老师范读等形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第二次,推敲细读遇知音。让学生在默读中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当学生自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触摸伯牙与子期的灵魂,与他们同悲同喜,感悟知音的内涵,感受伯牙的遇知音有痛失知音的情怀,这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此,我给学生的理解搭了梯子:感悟知音的内涵,感悟知音相遇之喜,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第三次,朗朗诵读怀知音。借助课后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在老师的引领中反复朗诵,传唱这个故事,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学自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时间尽量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学生自学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学一点教一点,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四、拓展文本,深化主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收集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资料,做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篇课文,还渗透了有关文言文以及古文化的的代代相传。

  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又如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借助资料袋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源远流长,并且入情入境的朗诵。体悟文章的情感,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在学生理解伯牙感遇知音这一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写出伯牙的遇知音的感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使学生实现了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了传承文化的熏陶。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过渡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精准影响了课的精彩。

  一杯喷香的茶,我们细细品味,会悟出茶的神奇;一篇隽永的美文,我们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深远;而一次活动的砺炼,我会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责任。通过教学反思找准我在教学中的不足,积累经验,学习提升,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有了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我深知一位优秀教师背后的最终受益者永远是它的学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 “共鸣”。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1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绝弦》讲述的就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感天动地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据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领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课文意思;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朗读、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的教学思路是:在进入新课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知音”,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在读通读顺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等理解文言文意思,教师稍微作点拨;在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两人是知音”的牵引下,学生找到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品味,感受音乐意境之美妙,俞伯牙演奏技术之高超,钟子期欣赏水平之高雅,从而印证,这就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最后,话锋一转,在伤感音乐的衬托下,领略钟子期逝去后伯牙的悲痛欲绝,感受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感情,在反复的吟哦、品读中,学生被深深震撼了。

  课结束了,我的情绪还在课文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可是,自我反思让我理性起来,同事的赞扬、建议让我冷静了下来。大家认为,同时我自己也觉得,这是拨动学生心弦的一课,主要有如下精彩点:

  一、把“知音”的主旋律唱响整个课堂

  课堂开始,伴随着《高山流水》的旋律,让学生交流什么是“知音”,对知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为全文的学习做好了情感铺垫,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后,我又提“知音”话题,问学生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两人是知音,通过深入品读重点句子,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热爱音乐、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挚情感。最后,感受伯牙闻噩耗、绝琴弦的特殊情怀,从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对知音、对朋友的最高境界。从头到尾,“知音”的主题贯穿其间,它成为理解全文的情感线,甚至是主旋律。

  二、把“语言”的大调子贯穿整个课堂

  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积累语言,这是本节课的“大调子”,因为这是语文课。为了达成整个目标,开始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节奏;然后是理解文言文,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看清楚注释,连贯地说一说大意;在进一步感受“知音”时,我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拓展训练,如根据“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说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看到了怎样的江河?又如引导学生想象,俞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的场景呢?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有什么呢?学生说出了一些场景后,我又引导学生模仿钟子期赞叹的语言形式说话,如“潇潇兮若春雨”“袅袅兮若轻烟”“皎皎兮若明月”等。学习“子期死”一节,我补充了一段古诗,意在激发情感,丰富语言。

  三、把“评价”的节奏感传递整个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发挥着激励、引导、点拨、纠错等多种功能,它就像调节器,传递给学生学习上的节奏感。“你第一个举手,老师把这个机会给你!”——这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肯定。“你读书的声音很大,每个字读得很准,可有个问题要注意(等待学生说)……对,句子内部停顿不要完全断开,一字一顿不好听,要有意断气不断的感觉。”——这是一分为二的指导,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你读得真好,很有气势,老师问你,你为什么读得如此高昂有气势?”——这是朗读指导,巧妙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技巧和情感的融合应自然合一(即通常所谓的“剑气合一”),让全班学习这位同学的朗读。“你说出了‘茫茫草原’一词,真棒!你能根据‘洋洋江河’的语言形式说类似的词语,这叫触类旁通。”——这是学习方法的点拨,这样的点拨建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是随机生成的,因而渗透得自然,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一位老师说,“我很欣赏你的教师反馈,既有激励性,又有指导性,学生特别受益。”感谢这位同事的鼓励,我会再接再厉。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刚回到办公室,几位前辈不吝赞美之辞,同时也指出,前面的感情处理非常自然、融洽,可到最后突然来一问:面对伯牙的悲痛欲绝,你有什么想劝慰他的'吗?这就冲淡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与“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仔细一想,确实如此,伯牙之所以用这种“破琴绝弦”的极端方式怀念钟子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太真挚,太投入。当然,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现实社会中确实极少,正因为极少,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应尊重伯牙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必要画蛇添足,评头品足,否则,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是对千古绝唱的无端解构,和对高尚知音的庸俗臆测。

  另外,有两个细节处理欠妥。一是理解文言文时,我让学生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的意思,这样会有点乱,因此最好请一个学生梳理一下,从头到尾把故事讲一次,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这样做,应该说这是一个败笔。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解到了位,后面的感受与拓展就会更顺利。二是随机朗读不够。我的设计中,读哪儿,读几遍,用什么形式读,都作了严格预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如一位男生按节奏读没有读好,我作了点拨后就让全班齐读了,此刻如果让这位男生再读一遍就好了。

  俞伯牙用炉火纯青的琴技,还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拨动了钟子期的心弦;而我,作为一名热爱语文教学的教师,尝试着用生动传情的语言,还有符合学生心智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但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洗礼,语言逐渐丰富,思维更加清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2

  《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

  (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

  (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习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3

  从杜郎口中学参观回来以后一直在五年二班做实验,可以说我们看到了杜郎口中学的很多优势,学生的关注度、投入度、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广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羡慕的。我想通过我的实验,让我校的孩子们也能如此之会学习,如此爱学习,善学习。于是,我和另一位主任一直在苦苦地找解决的途径,也一直亲临课堂从事我们的课堂实验。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从课堂走下来,我着实把自己吓清醒了。

  一、 主动权的问题

  常对老师讲课堂上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天我是深有体会。第一课时时,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按“自学指导”一步步学习交流。我只是课堂上的一个“看客”,我要求学生忘记老师的存在,有问题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到别组去请教。从同学们的神情中我读出了自信,读出了快乐,一节课下来,我的任务只是去评价小组内的学习与参与情况,我轻松,学生快乐。这样的课堂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可当第二课时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由于课件字小,学生们研究的不是很热烈,于是我转变了自己的思路,我引导,这一导不要紧,我竟然又重新回到了老牛拉车的死胡同。

  二、 教师何时介入最佳

  当学生汇报“知音之死”时,由于学生查到的资料没有一个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于是我介入进去,给他们补充了一个小典故《子期之死》。可以说这个穿插起到了画龙点睛、激发兴趣、催生灵感的作用。我如果及时收手,把时间留给孩子们,他们一定会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可我没有,我又补充了另外的一些课外资料,想让学生得的更多。可事与愿违,我在前面介绍时,从孩子们的听课状态、神情中我读出了厌倦与无奈。我后悔我的多此一举。由这个问题我想到教师介入多了,学生会厌倦、疲劳、会吃不消。教师介入少了,学生会对文本吃不透。那么怎样既让学生吃饱又吃好,是我们教育人应该着手去思考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要在学生思维凝滞的'关键时候教师挺身而出给予点拨;要在学生学无方法时给予指导;要在学生学不得法时给予纠偏;要在学生茫然无措时给予思考;总之,要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需要。

  三、 备课时关注什么

  为了上好课,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把我能查到的资料都查了,能补充的内容都设计进去了。从“相遇知音”到“知音之死”自认为设计的科学恰当,可在操作中由于做到了面面俱到,反而没有重点了,造成了课堂的拖拉与学生的疲惫。课后,一位校长对我说:“备课备得太细也未必是件好事。”的确,备课时我过多地关注了文本内容,而少于去思考这些内容、这样的容量,我的学生们是否会消化。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更准确地说是我未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我让我的孩子们吃的涨了肚。于是在课后自评中我不得不检讨,备课时我的关注点放错了位置,我不应让我的学生有一丁点的时间在我的盲点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所提倡的三个“没有”——没有角落、没有忽略、没有放弃。

  四、 关注人本还是文本

  新课改执行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主抓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理念的解读与感悟不比别人少,自以为我的设计会是完美的。可操作时才发现原来我设计的内容多了,让学生的发现少了。由于我过多的关注了文本,而忽略了孩子们自身的感受,学生们没了谈感受,谈见解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思考,少了争论,于是就少了主动学与自觉学的欲望。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我们的课堂没充分给他时间,让他如何去感去悟去收获呢?

  与人为本,要求我们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把空间交给学生;把“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把想“喝什么”、“吃什么”的需要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吃好吃饱吃得舒服。“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放开手”更是一种责任。大爱无言,但要花开有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4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较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因此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广播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三、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查字典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在理解“洋洋兮若江河”时,“江”、“河”分别指“长江”和“黄河”,使学生知道“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古文中很常见。”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

  四、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于前文铺垫做的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在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还有一点就是我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古文。记得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基于这个认识我才对没有让学生具体“翻译“,也不知道这点做的对与不对,上课前应该多找一些老师探讨。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

  《伯牙绝弦》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初捧教材,不顾其他,我被这千古绝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动,感慨万千;清静心灵,再捧教材,我被这知音经典之精美语言所打动,惊叹连连;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这绝世名篇之优美音韵所触动,欣喜若狂!教学时我和学生共同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整堂课我和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反复朗读,感受了文言文之美。第一次的'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读的兴致满满;第二次读有板有眼,在教师范读得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停顿,了解古文该怎么读;三读课文,有滋有味,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读的质量,理解课文内容;第四次的分角色代入式朗读理解知音;第五次齐读结束,真情流露。这样的朗读设计,让学生慢慢地读正确了,读通了,读明白了,使读有了层次。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适时的资料补充,升华了主题。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7-17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2-03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02-26

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3-29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1-25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20篇)04-07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02-03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02-09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02-09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