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
这是七年级的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教室里,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中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大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和蔼、慈祥、深知教子之方,在危急的情况下指挥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以给了孩子受益终生的信念和勇气……有的学生甚至感叹自己如果能有这样的的父亲该有多幸运。当教师感觉讨论得差不多了,宣布说“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下一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自己对刚才的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教师于是示意他可以继续说出他的想法。这个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此语一出,满座哗然。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我而去,是哪种缺少同情心的人。不过,教师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爷爷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一场辩论赛在教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拉开了帷幕。“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这个同学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师。教师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说:“我个人是很佩服这位同学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在认真听教师的讲话。“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教师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轰轰烈烈的课改实验,风风雨雨中我们已走过了四年,这个课例禁不住又一次让我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生活中我们学说要尊重别人的意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学生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事实上,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习惯了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总是要他们“心往一处想”呢?反过来说,学校毕竟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这位教师既充分肯定了学生“善于思考生活”的优点,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乐于接受,才教有所获。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2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而在这之前,却是精读课文。这就要思考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取舍问题了。
精读课文的话,老师可入手的点很多,在课时上也可以安排为两个课时。作为自读课文,就更侧重于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基于此,再加上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2.勾画出描写“我”心理的句子,说说作者从中所得的“经验”。(重点)
3.多角度阅读课文,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难点)
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得益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为了让学生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学生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一篇是我们学习默读课文中的第八篇课文了,刚好可以借鉴余老师的这个方法检测学生前段时间默读的情况。
第二个学习目标,勾画描写“我”心理的句子,从“我”的心理历程过渡到自己所得的`“经验”,也就是从文章内容到主题。
第三个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用新的角度读课文。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一来,自读课文中学生的自主性就处处体现出来了,更侧重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文中传递出来的“经历”和“经验”也没有因自读缺失,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统筹作用。
自读课文并不是老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更需要老师有放眼全局的大手笔。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3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4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5
经验联想引发的体验是反思性体验,是师生借助联想、记忆等手段,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和反思而引发的体验。
请看《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情况描述:结束采访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除了亨特先生的这种办法,难道就没有其他好办法救出莫顿了吗?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找出理由为自己的办法“助威”。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章的主旨上来,组织学生品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读读、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本文主题的四种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多元探究文章内蕴。接着,教师又提出了回忆自己难忘经历的要求。
学生一:小时候,父亲教我学骑自行车。我最讨厌骑自行车了,可是父亲很严厉,我知道不学的后果会很严重,于是我开始学了。一次又一次的摔倒还是使我退缩了,就像莫顿看待那座悬崖一般,我不想再“登临”那个“禁地”了。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爸,我不想再学了,我是学不会的!”父亲意料之中地给了我一个巴掌。不过,从此我再也没有碰过自行车了。后来,虽然母亲也曾多次提议让我再试试,可我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知道我输了,没跨出一步就输了,输得一败涂地。对于我来说,它带给我的是一个道理──逃避就等于不战而败。
学生二: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自从10岁那年我得了脊髓炎之后,我就陷入了无尽折磨中。病痛来的时候,实在难熬,有时候令人几乎绝望。生活对于我来说已经完全不同以往,我常常想,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现在,医生告诉说要动手术,手术风险很大(许多学生眼圈发红,眼眶湿润)……尽管有很大的危险,我还是准备动手术──因为如果不这样,手术失败的风险没了,可我的未来将是永远的.痛苦和无望……我现在非常深切地感觉到:生命是那么珍贵!
一般说来,学生对与自己的经验和需要等相关性强的教学内容更敏感一些。“强调学习内容的相关性”中“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和背景结合起来”的教学策略(《实践教育学》,熊川武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要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真实的生活交往情境,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有开放的生活交往空间。
该教学片段中,作品中主要人物年龄、经历与学生们相仿,在前一个阶段的“现场采访”模拟情境中,学生比较容易地就把自己摆了进去,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置身于文中的景、情、事。可文章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毕竟还是有一段距离,要使阅读“对话”真正深入,就需要教师“搭桥”。教师搭了一座这样的“桥”:“回想过去,我们一定也有一些难忘的经历。我们想过这其中包含的道理吗?”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了前面“设身处地”阅读文本的铺垫,学生们借助联想、记忆等手段,边读边想,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和反思。他们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难忘的经历,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读出情,读出味。记得曾经读过成都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他回忆自己的阅读时提到:“每当我感到心潮起伏的时候……是从作品中读到了‘自己’……这种伴随着感情流淌或思想飞扬的阅读,才是真正深入心灵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阅读中去体会,阅读中去悟情,阅读中去体验,此时“读到自己”也就水到渠成了:有的同学身患重疾,却在病痛的折磨中感觉到了生的可贵和希望;有的同学由人推己,反思自己对困难的态度……学生们非常自然地从文本回到现实的、流动的“生命态”中,从文本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根思想感情的“琴弦”,情动自己,感染他人。这种反思性体验,有利于改造和重组学生的经验,提升学生主体的认识和情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6
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是不是就可以结束呢?不行,我们对一篇文章不能老是从一个角度去读,正如评价一个人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说,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这样做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7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的初步打算,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打消学生对鉴赏文章的恐惧感。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最后是写法探究。首先是写作顺序。把记叙的几种顺序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其次点拨学生说出以小见大的写法。
5、作业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篇随笔。让学生写自己的经历,以小见大,有感而发易写出真情实感。从批阅情况看,学生写的不错。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的哲理领会不够深入。不能从它的深度和广度上去认识,这大概学生的年龄小有关系。所以谈得很肤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8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是本文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个学习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却把它读得那么精彩,那种哀求的味道读得我心软。冯旭满含嘲讽的一句“再见”“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让大家如临其境。然而,因为在引导学生去感悟它复杂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时间,结果本来就满打满算的时间现在是远远不够了,只好忍痛割爱,以至脱险部分也没有充分展开读,原先设计的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为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反思,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语文课堂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能少。
当然,这节课也有让我欣喜的方面。在总结本文主旨后,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同学们,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要想最终达到成功,也许并不难,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为了充分理解,我采用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迈出艰难的一步,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2、王献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实现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坚持闯一关,再闯一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我在练习掂勺炒鸡蛋时体会到:要想成功并不难,它只要你试一次,再试一次。,,,,,,,,
6、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学外文,她做到了学一篇,再学一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7、爱迪生凭借“试一次再试一次”的毅力,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8、居里夫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9、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终于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转而著《春秋》,坚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圣人。
11、屈原理想难以实现,被放逐转而著《离骚》,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声名卓著的诗人
12、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由于他笑对生活,坚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阅增删数百次,才有了今天的巨著《红楼梦》。
13、音乐巨人貝多芬双耳失聪,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断奏一曲,再奏一曲,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命运》交响曲。
14、刘翔面对110米栏,跨一步,再跨一步,终于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
我完全陶醉在学生们的精彩阐释中。赞可夫曾说:“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让那一颗颗个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9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0
前段时间学校针对教师评估组织了一次讲课、听课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获益不少。
我们初一语文组统一讲的一篇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是同样的,要求每位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去讲授,体现自己的教学方式的'特色,按抽签我被安排在同一天的上午第三节,而前两名老师都是任教多年,有很丰富经验的老师,让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用两个字来评价管老师的课堂就是“洒脱”,从不按常规形式展示,采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不同文本中寻找课堂目标的语句,这样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老师的课堂特别严谨,更像我长期以后接受的教学方式,内容丰富,讲解也很独到,调动学生积极性跟着自己走,课堂学习氛围特别浓厚。
但相比之下,我的课堂就显得稚嫩无章法了,课下自我反思,就是学习目标定得太多,受课上固定时间的限制,导致每个目标都没有展开,使得课堂没有亮点,其次,课堂内容安排不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也不够,整个课堂呈现一种慵懒的状态,以后还要依此改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1
我个人非常喜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软弱而胆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他自认为无法穿越的狭窄拐点,是父亲的智慧,引领他坚强而勇敢地顺利拐弯,从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开朗的广阔——这个叫莫顿·亨特的八岁小男孩,一直体弱有病,所以妈妈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险,有一天他在小伙伴们的激将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悬崖的岩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认为自己“绝对没法爬下去”,坚信自己“会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绝望里,父亲用平静的语气指导他“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谢教材的编写者,充满智慧的,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册的第一课,我想其初衷,就是为了让刚刚步入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学习怎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难,走向生命的开朗与开阔。
感谢课文中的“父亲”,他以一个父亲的智慧,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自己胆怯的儿子,从此勇敢。
其实我们也不必谴责课文中的母亲——她从母爱的本意与本能出发,一再告诫孩子“不要冒险”,虽然她的告诫对孩子充满了消极性的无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个母亲,不是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生怕本来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闪失呢?
因为喜欢,所以教课文的时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发出了课堂生成中的亮点与暗点。
亮点一:
引导孩子朗读第11段——“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我”的语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结果,孩子读的非常的精彩。他们用颤音,来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真正用朗读,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点二:
引导孩子朗读第16段“父亲”刚刚出场时的一段话: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父亲的口气,是低沉的,还是响亮的`?是着急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都不是。父亲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特别是“晚饭做好了”这一句看似与孩子眼下困难无关的话,更彰显出父亲其实是想用平静的语气,来平静孩子恐惧的心理。
就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们逐步感受到了对父亲的崇拜和热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爱自己的父亲。惟有如此,父亲的伟岸,才能够助推他们少年历程中的成长。
最得意的,是亮点三——
我在第18段,灵机一动抛出了一个问题——“父亲有足够宽阔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让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怀里,自己用双臂接住儿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艰难爬下来呢?”
但是暗点,也在此时产生——
有的学生回答说“父亲不能让孩子跳下来”,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这个时候,我糊涂地用了“假设离地面并不高,那么父亲为什么不接住孩子”,太牵强了。
其实,应该接着引导——真的是20多米吗?
这样,可以领着学生细读课文第8段,让学生在争议中弄明白课文的内容——“我”只是停留在“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的狭小岩石架”上。
可惜,我当时不够机智,没有以这个步骤来提升学生“细读课文”“读细课文”的意识——课文中的“我”到底离地面几米并不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具有“深读课文”的意识,却是我工作的重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
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讲述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故事情节复述问题。上节课末尾请同学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王伟钊一直在举手,可是,还没等叫到他就下课了。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说:“下节课一上课老师就叫你复述!”
师:“老师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不要啰嗦。”“王伟钊!”
王伟钊:57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在费城,我和五个小伙伴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鲜的游戏,于是决定去爬悬崖。另外五个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顶并且“迂回家了”,而我体弱多病又胆小,爬到一半的时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来。杰利把我的爸爸找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悬崖。
师:他复述得怎么样?六要素讲全了没有?
生:讲全了。
师:但王伟钊复述的过程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其他小伙伴是“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回家”。(生笑)要注意啊!
师: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有名字的有几个?
生:一共有7个,我和五个小伙伴(有名字的是内德和杰利),还有我的父亲。
(师板书人物的名字)
师: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呢?
(生七嘴八舌)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次课文,特别注意从对话中体会你喜欢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用一些关键词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征。
生1:我最喜欢的是“父亲”,因为他没有直接把“我”抱下来,而是鼓励我自己爬下来。
师:从“父亲”的做法,你能看出什么?这位父亲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师板书:父亲——懂教育)
生2:我最喜欢作者,因为他很勇敢。
师:作者很勇敢?他是一开始就很勇敢的吗?
生:不是,作者开始很胆小,在父亲的鼓励下变得勇敢。
(师板书“我”——胆小-勇敢)
师:“我”并非一个一贯勇敢的孩子,小伙伴最初提议爬悬崖时“我”还“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爬下悬崖,慢慢变得有信心,勇敢起来。还有吗?
生3:我喜欢内德。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师板书:内德——勇敢,有想法)
生4:我喜欢那些小伙伴们,他们都非常的活泼、勇敢。
(师板书:小伙伴们——活泼、勇敢)
生5:我也喜欢父亲,他不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着,大气。
(师补充板书:沉着,大气)
生6:我喜欢杰利。因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仅鼓励我去爬悬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难时帮我请父亲来帮忙。
师:别的小朋友都走了,杰利却去请我的父亲了。这说明杰利怎么样?
生:讲义气,热心帮助别人……
生2:杰利见义勇为。
师:大家说得不错,杰利很讲义气,热心帮助遇到困难的我。但我们能说杰利是“见义勇为”吗?见义勇为是什么意思啊?
生:不能用见义勇为,不合适。
(师板书:杰利——讲义气,热心)
师:同学们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概括总结出来了,很不错,现在老师带同学们来拍一场三幕剧。同学们看看课文,我们课文里有三个对话比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我们就把这每一部分看成一场戏的一幕,老师做导演兼旁白,请同学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联系到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用独具个性的语调和表情来“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首先请全班同学来给每一幕定个标题。第一幕(1~6)
生:爬悬崖前
师:好,爬悬崖前,这是个时间状语形式。那后面两个小标题我们统一都用跟悬崖有关的词语来命。
生:第二幕,爬悬崖;第三幕,悬崖脱险
师:“脱险”这个词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课前自读提示里有。
师: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课前的阅读提示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
师:我们准备开拍了。第一幕有几个人物?按他们的出场顺序来说。
生:内德,有个孩子,杰利,和我。
师:王伟钊来扮演内德吧,庄健鹏,有个孩子;张创豪,杰利。有点瘦弱的“我”,就由朱俊东来扮演。
(师读旁白,生读对话,有人笑。)
师:好,我们这场戏的第一幕落幕了。我们一起来开个总结会。来看剧本——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时间已经过去57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闷热”?
生(七嘴八舌):因为那天他爬悬崖了。
师:“我”难忘的仅仅是爬悬崖的经历吗?
生:不是。还有“我”在悬崖上学到的东西。
师:“我”学到了什么?课文哪里提到了?
生:最后一段,我难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师:请同学们好好研究一下最后一段,把“我所学到的经验”读出来。
生齐读: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板书:闷热——学到的经验(难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刚刚几位同学的表演。评价之前,我们要先了解那些台词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辅以怎样的表情说出来。内德说的那句话“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是“玩弹子游戏玩厌了”,突然想出一种新鲜的游戏。应该读出惊喜、灵光一闪的感觉。
师:分析得非常好。刚刚张创豪表演的“惊喜”的感觉差一点。再看第二个人物,“有个孩子”,他说的话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很着急。
师:你从哪里看得出他很着急?
生:我们现在就去爬吧的“现在”,还有“飞跑”。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啊,真不错,找得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里边为什么要提到“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啊?不说不行吗?
生:不说不行。这里告诉我们作者体弱多病,后面别的小伙伴都能爬上悬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较真实,让人相信。
师:那这里提到就是提前做什么?
生:铺垫,伏笔。
(师板书:有病——铺垫,伏笔)
(第二幕开拍。“我”仍由朱俊东扮演,其他两个人物另选。)
师: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个孩子”那句“再见”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高兴。
师:这里跟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高兴”的心情是一样的吗?看到别人被困在悬崖上却无动于衷,反而“哈哈大笑”,这叫做什么?一个成语。
生:幸灾乐祸。
师:第三幕剧情有点复杂了,特别是“我”的心理变化值得好好揣摩。父亲刚来时,我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爬下悬崖有没有信心?哪里能找到根据?
生:没有信心。“我”刚开始时是“哭着”说话的。表示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师:很棒。同学们已经学会从课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后来呢?
生:后来慢慢有点一点点信心,因为文中说“这‘似乎’能办得到。”接下去,“我‘顿时’有了信心”,再到后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动一直在变化。)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朱俊东要好好体会这些微妙的变化哦,用不同的语调和表情把它表现出来。
(板书:没信心(哭)-有一点点信心(似乎)-有信心(顿时)—信心大增)
(第三幕开拍。找一个看似沉稳点的男生扮演“父亲”。)
师: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各位演员的表现。
雷雨洁:我觉得罗培彬(扮演父亲)读得不好。第21段的那句“很好”应该读出很惊喜,都要叫出来的感觉,因为父亲之前并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师:雷雨洁读书非常仔细,我们看看这句“很好”后面怎么说的',“父亲‘叫’到”。的确应该读出非常惊喜要叫出来的那种感觉。罗培彬,要好好修炼哦!
梁楚君:还有父亲在18段说的话,应该用一种很平静很沉重的语气读出来。刚刚罗培彬读得太随便了。
师:父亲的这句话,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气?沉重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沉稳。
师:非常棒。应该是一种沉稳的语气。当然,同学们只有十一二岁,想要读出中年男人的沉稳是很难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靠近这种感觉。来,大家一起体会一下——
师:我们看22段,我爬下悬崖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
生:我先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了,然后开始啜泣。
师:啜泣什么意思?前面出现过这个词吗?
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前面出现过。是我被困在悬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时候。
师:那两次啜泣分别是怎样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太恐惧了;第二次是太高兴了。
师:第二次的啜泣同学们觉不觉得奇怪?明明爬下悬崖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哭啊?你尝试过或者见过这种场景吗?
生:喜极而泣。
师:同学们文学素养非常高,成语运用很恰切。就是喜极而泣。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用哭泣来表达。看来,“我”实在是感慨万千。
师:三幕剧圆满落幕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让老师们叹为观止。关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父亲来救我时,刚开始为什么说“晚饭做好了”这么随便的话啊?
师:你希望父亲说什么?“天哪,孩子,你怎么在那儿啊!”(师扮一惊一乍状,生笑)
生:这样说一句很随意的话目的是为了让“我”平静下来,不要太紧张。太紧张的话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问,杰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去叫父亲也叫了那么久,也许他跑去哪里玩去了,很久之后才想起来我还在悬崖上才去叫父亲的。
(下课铃声响起)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了。请同学们以“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在读书笔记本上。下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3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4
学完了本文,我认为成功之处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小时侯的一次遇险经历,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个经验使他“能应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学生们能领悟这哲理,运用这哲理。因为在学习上有人是三分钟的热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时的努力不见成效,就泄气了,放弃了。授课中恰恰是这个从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学们推荐了寓言《钟摆的启示》,钟摆面对一年要摆动31536000下的任务,有了畏难情绪,但它听从了时钟老人的劝告,“坚持每秒钟动一下”,最终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坚持每秒钟动一下”与“坚持每节课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坚持每一天,再坚持每一天”何其相似,这样学生们就联系到如何学习的`问题上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读文本,用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
不足之处是对写作方法的探究不够深入。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是叙事完了,文章也写完了,不能就事论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课堂上针对这一写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我认为还应再来个“练习”。“课文无非是例子”,它是“例题”,讲方法,还应找一篇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做“练习”,用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5
1、以人为本,培养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前景充满信心,确实一改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奇怪现象:把学生变成一个“容器”,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没精打采,像一群残兵败将松松垮垮地坐在那儿,时间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发展自己的机会没有了,只为了一个分,而是去得太多太多的东西。如今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形成能力,特别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真正将语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很自然地拉进文章和自己的距离,深刻体会写作此文的用心了。让所读的书真正活起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体现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进教育理念。
2、实现从知识向能力提高的大突破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些特别的方法,并且能及时用这些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最令人高兴的是每一个学生从做人的角度得到一些基本的素养、德育的熏陶,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上获得一些新的突破。获得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09-16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0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2-2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5篇02-24
走一步,再走一步03-2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0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8-0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