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6 11:20: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造福人类。

  起初,我用“都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百科全书,这话还真不假。平时多留心观察一下大自然,一定会获得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受到许多启示”来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大自然比着百科全书,干脆利落地将学生带进了文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明白每篇短文讲了什么内容,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但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们概括起来一定吃力。考虑到这样的学情,我让学生先概括《“打扫”森林》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出了“林务官好心办坏事”、“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结果把森林毁了”等主要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林务官把森林打扫干净了,为什么反而把森林给毁了呢?我顺势就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在交流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生物链接图:枯枝败叶→腐殖质→矮树丛、灌木←鸟、兽→虫,以此来理解生态平衡,让学生明白当生物链中的一个遭到破坏,全部都要遭殃,森林就是这样毁灭的。

  在学习《人类的老师》时,我用了学习《“打扫”森林》一文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并归纳出短文主要内容,由于课文简单易懂,学生很容易就概况出本文是讲人类在蜻蜓、鲸身上的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顺势就提问:人类在蜻蜓、鲸身上得到启示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知道科学家从蜻蜓身上的到启示解决了机翼剧烈抖动的问题,从鲸鱼身上得到启示提升了轮船的速度。在理解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点和鲸的“流线型”上学生有些难度,我利用课件出示蜻蜓图片和鲸鱼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以此进行了一个拓展,学生都能举出很多例子,如:青蛙——电子蛙眼,蝙蝠——雷达,北极熊的皮毛——太阳能热水器等。

  反思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禁锢学生思维。当学生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后,我又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填空,禁锢了学生思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

  2、语言重复啰嗦。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只需要及时地表扬一下学生就甩开,继续下一个环节即可,可我老是爱不自觉地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既啰嗦又浪费时间。

  3、板书繁杂。在备课时,我反复审视我的板书设计,觉得不怎么合适,可怎么也想不出更好的板书替代我已设计好的。

  总之,存在的问题还是放心不下学生原因,接下来尝试着大胆放手,把空间留给学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2

  我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

  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依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

  2、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批划,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学习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再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4、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4

  《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

  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于是,我补充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此时,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还突发奇想,如由荷叶想到了伞,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机,由壁虎想到了粉刷个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认为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自然,学会了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获得发明、创造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5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学习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依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教学反思《《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2、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批划,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打扫森林,林务官的表现,森林的变化以及原因及其分析,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4、学完第一篇课文后,我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并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自我学习第二篇课文,使学生学会学习。

  但课后指导老师给我总结分析,还是有一些不足:

  1、PPT幻灯片字迹不清晰,与背景对比不明确,给学生认读造成一定困难。

  在学生开火车识读生字词,没有说明要求,造成一定时间的浪费。

  2、在第二篇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想使学生学生学会学习,通过第一篇短文学习的方法进行自学,但并没有设置一些小检测,可以检测是否达到了自学的效果。

  3、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的体会到,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灵活的从中抓住要点,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味,有收获。

  4、在课堂中,还是教师主导的比较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学习做的还不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6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今天在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问:“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你们还有哪些内容不理解?请你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学生先是认真读课文,然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如有问:“课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课题中的打扫为什么加引号?;还有的孩子问:护林员为什么不说服林务官改变打扫森林的决策?······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很多孩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古语说得好“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一个问题,比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十个问题还要重要。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与文本直接对话,而且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当林务官看到又宽敞又洁净的林子,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

  2.出示两组词语:郁郁葱葱 充满生机 活力四射 生气勃勃····· 萧条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气沉沉 ······

  学生用分别用两组词语来形容森林被打扫前后的不同景象。

  3.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拟对话。

  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得如此萧条冷清后,他会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下面我们模拟以下这次对话:

  林务官:你们这些工人怎么搞的?森林怎么会变成这样?

  护林工人:长官,这都是当初您让我们“打扫”森林的.后果啊!

  林务官:什么?我只不过让你们把哪些枯枝败叶扫掉······

  护林工人:······

  叶圣陶先生提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小学生正处于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的最佳年龄段。这些都明确指出了在学生的儿童时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要多种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和教学环节巧妙结合起来,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学情趣,活化语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生机活力。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7

  尽管自己预想得很好,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出现许多不足之处;如没有充分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认知能力,反思了一下,出现了一下几点错误:

  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教学时间不够,每一个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如:当学生说第二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时,“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答完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

  第二、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书本中知道蜻蜓等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我就要让学生拿出自已从书中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本来我以为大家会踊跃的站起来说说自已的搜集的内容。让我意想不到是,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可能,孩子们受到条件的限制,没有收集到可用的资料,所以无话可说。这让本来应该很热闹的一个环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第三、没有很好的对课文进行总结,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示,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更好的让学生进行体会,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通过这次公开课活动,让我了解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8

  一是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内容分配的时间不充足。《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由两篇短文组成,一是《“打扫”森林》,一是《人类的老师》。教学这两篇课文,要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要花大量的时间解决。为了显示接待课的完整性,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让生字、词语的学习时间占了很大比例,达到了十多分钟,致使在完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启发上匆匆忙忙。还有一些教学内容也没当堂完成。

  二是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课件已经显示很清楚的问题,我还要反复的重复,不但自己累,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其实学生一看就懂。

  三是教学环节还可以精简。在教学本文时,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读拼拼、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议议、读读练练。其实可以由五个环节精简到三个环节。即把读读拼拼和说说合二为一,自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读读画画和议议和二为一,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就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深。

  四是设计的内容想要全面却不能全面。设计内容的时候把生字、形近字、词语、结构、段落的分析、写作方法等全都涉及到了,致使教学过程吃紧,横向有多点,而深度却不够。一节课的时间只有那么多,由不得你来大杂烩。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9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为什么是小学生最喜欢闻的问题,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天性——爱问为什么。可是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来,也不是容易的,不是学生都理解。而是根本提不出来,课堂上我反复让学生去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和关键词,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感悟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充分发挥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去交流,学生们畅所欲言,交流他们内心地感受,正堂课下来,学生你问我答,气氛非常活跃,教师职在关键初起到点拨引导作用,但学生却懂得了好多知识,受到了很多启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农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同时对科学的探索有了更深的向往。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0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法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上课的时候,我把自学题进行了改正:读《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试着自己提出问题。我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看看效果如何?学生的表现超乎我想象的好,他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能解决学习目标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科学家怎么从蜻蜓身上受到启发,解决飞机机翼颤动的问题的?又是怎么受鲸鱼的启发,解决轮船开不快的问题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说出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后面的问题解决了科学家是怎么从动物身上受到启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好的解决了学习目标,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如果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我们要不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多做一些尝试?其实具体操作起来时会有很多问题的,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会出现跑偏的现象等,但是这点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都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克服,而且我们往往低估了我们孩子的能力。

  失败之处:时间把握不到位,导致两节课才完成了任务。是由于目标定的不明确造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1

  今天讲了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

  其中《“打扫”森林》主要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堂课整体来说准备前感觉还算可以,但是真正讲课时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太好。有很多地方出了差错,上课后才意识到教案中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首先,板书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错误,跟预想的有点出入,大自然应该用黄色,这一点虽然没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却是细节之一,这个地方没有做好。

  其次,我写教案时考虑不够全面,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几个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解决,比如“为什么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这里的三个问题,可以通过讲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时顺便讲,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就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多去读感受深刻的句子、重点句子,去体会这个句子。这个地方安排不够合理。在以后上课时应该注意合理安排。

  第三,还是老师之前提过的让学生多读的问题,这个地方我理解错误,理解成多读课文,应该是多读重点句子。所以因为读课文比较多,时间浪费比较多,以至于重点句子读的次数比较少,这个地方安排的也不合理,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注意减少读课文的时间,增加读重点句子的时间。

  最后总结一下,我个人感觉这堂课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然后课堂上很匆忙完成每一个部分,没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新知识。在以后课前准备教案时,应该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尽量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课堂内容。而不是按着自己的思路讲完就可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后在上课前自己应该多试讲一下,自己去感受,一遍一遍的讲,这样才能够熟练,而且察觉出不合理的地方以及错误的地方,只有课前准备充足,才能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才能上好一堂课。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2

  今天,实习生xxx教了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组成的。经过几节课的锤炼,郝老师积累了课堂经验,在讲授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1、课堂的导入简洁自然。

  郝老师在教学伊始,是这样导语的: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由前面学过的课文导入到今天要学的课文,这样简洁有效的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

  2、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环节,郝老师让自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找出“林木官做了什么事情给森林带来了灾难?”的句子,并说感受和体会;最后通过图片的.展示,增长知识,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生生充分地互动起来,课堂气氛和谐。

  3、课堂评价体现有效性。

  当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老师能下位去倾听和观察,学生读完后又做了恰当的评价:“你们的课文读得很流利,可见你们的预习很认真。”这一评价就很好地促进了下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在汇报学习时,郝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回答的问题有针对的评价,让学生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

  4、课件有效引导。

  学生对于中心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理解起来很些困难。于是,郝老师就在课件中出示简易图,让学生容易看懂,老师把难题简易化了。又如《人类的老师》一课,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了让学生理解制作的原理,郝老师通过实物图片和仿生学制造的事物进行对照,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明白了制作的原理,真正明白我们可以从生物的特性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

  郝老师毕竟是第一次走上课堂讲课,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一是教态要具有亲合力,肢体语言再丰富一些。二、虽然是略读课文,还应该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读中领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3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4、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你想发明什么?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4

  《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而且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就像是一壶水正在加热过程中,水已开始微微发热,但是如果停止加温,水反而会逐渐变冷。

  于是,我又读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不过听后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孩子欣然同意,那洋溢的喜悦之情,就像春天里最美的桃花。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看,孩子听得多认真,学生们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这个做老师的,这时的.课堂在升温啊!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

  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出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还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最后我要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要学生都能背诵,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很快都背下来了。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02-24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2-22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7-26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03-12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02-28

《漫画的启示》教学反思01-09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2-19

生物的启示教学反思08-20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08-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造福人类。

  起初,我用“都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百科全书,这话还真不假。平时多留心观察一下大自然,一定会获得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受到许多启示”来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大自然比着百科全书,干脆利落地将学生带进了文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明白每篇短文讲了什么内容,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但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们概括起来一定吃力。考虑到这样的学情,我让学生先概括《“打扫”森林》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出了“林务官好心办坏事”、“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结果把森林毁了”等主要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林务官把森林打扫干净了,为什么反而把森林给毁了呢?我顺势就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在交流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生物链接图:枯枝败叶→腐殖质→矮树丛、灌木←鸟、兽→虫,以此来理解生态平衡,让学生明白当生物链中的一个遭到破坏,全部都要遭殃,森林就是这样毁灭的。

  在学习《人类的老师》时,我用了学习《“打扫”森林》一文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并归纳出短文主要内容,由于课文简单易懂,学生很容易就概况出本文是讲人类在蜻蜓、鲸身上的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顺势就提问:人类在蜻蜓、鲸身上得到启示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知道科学家从蜻蜓身上的到启示解决了机翼剧烈抖动的问题,从鲸鱼身上得到启示提升了轮船的速度。在理解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点和鲸的“流线型”上学生有些难度,我利用课件出示蜻蜓图片和鲸鱼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以此进行了一个拓展,学生都能举出很多例子,如:青蛙——电子蛙眼,蝙蝠——雷达,北极熊的皮毛——太阳能热水器等。

  反思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禁锢学生思维。当学生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后,我又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填空,禁锢了学生思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

  2、语言重复啰嗦。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只需要及时地表扬一下学生就甩开,继续下一个环节即可,可我老是爱不自觉地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既啰嗦又浪费时间。

  3、板书繁杂。在备课时,我反复审视我的板书设计,觉得不怎么合适,可怎么也想不出更好的板书替代我已设计好的。

  总之,存在的问题还是放心不下学生原因,接下来尝试着大胆放手,把空间留给学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2

  我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

  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依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

  2、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批划,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学习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再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4、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4

  《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

  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于是,我补充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此时,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还突发奇想,如由荷叶想到了伞,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机,由壁虎想到了粉刷个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认为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自然,学会了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获得发明、创造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5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学习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依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教学反思《《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2、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批划,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打扫森林,林务官的表现,森林的变化以及原因及其分析,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4、学完第一篇课文后,我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并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自我学习第二篇课文,使学生学会学习。

  但课后指导老师给我总结分析,还是有一些不足:

  1、PPT幻灯片字迹不清晰,与背景对比不明确,给学生认读造成一定困难。

  在学生开火车识读生字词,没有说明要求,造成一定时间的浪费。

  2、在第二篇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想使学生学生学会学习,通过第一篇短文学习的方法进行自学,但并没有设置一些小检测,可以检测是否达到了自学的效果。

  3、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的体会到,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灵活的从中抓住要点,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味,有收获。

  4、在课堂中,还是教师主导的比较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学习做的还不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6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今天在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问:“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你们还有哪些内容不理解?请你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学生先是认真读课文,然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如有问:“课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课题中的打扫为什么加引号?;还有的孩子问:护林员为什么不说服林务官改变打扫森林的决策?······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很多孩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古语说得好“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一个问题,比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十个问题还要重要。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与文本直接对话,而且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当林务官看到又宽敞又洁净的林子,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

  2.出示两组词语:郁郁葱葱 充满生机 活力四射 生气勃勃····· 萧条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气沉沉 ······

  学生用分别用两组词语来形容森林被打扫前后的不同景象。

  3.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拟对话。

  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得如此萧条冷清后,他会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下面我们模拟以下这次对话:

  林务官:你们这些工人怎么搞的?森林怎么会变成这样?

  护林工人:长官,这都是当初您让我们“打扫”森林的.后果啊!

  林务官:什么?我只不过让你们把哪些枯枝败叶扫掉······

  护林工人:······

  叶圣陶先生提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小学生正处于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的最佳年龄段。这些都明确指出了在学生的儿童时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要多种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和教学环节巧妙结合起来,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学情趣,活化语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生机活力。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7

  尽管自己预想得很好,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出现许多不足之处;如没有充分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认知能力,反思了一下,出现了一下几点错误:

  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教学时间不够,每一个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如:当学生说第二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时,“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答完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

  第二、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书本中知道蜻蜓等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我就要让学生拿出自已从书中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本来我以为大家会踊跃的站起来说说自已的搜集的内容。让我意想不到是,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可能,孩子们受到条件的限制,没有收集到可用的资料,所以无话可说。这让本来应该很热闹的一个环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第三、没有很好的对课文进行总结,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示,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更好的让学生进行体会,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通过这次公开课活动,让我了解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8

  一是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内容分配的时间不充足。《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由两篇短文组成,一是《“打扫”森林》,一是《人类的老师》。教学这两篇课文,要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要花大量的时间解决。为了显示接待课的完整性,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让生字、词语的学习时间占了很大比例,达到了十多分钟,致使在完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启发上匆匆忙忙。还有一些教学内容也没当堂完成。

  二是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课件已经显示很清楚的问题,我还要反复的重复,不但自己累,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其实学生一看就懂。

  三是教学环节还可以精简。在教学本文时,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读拼拼、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议议、读读练练。其实可以由五个环节精简到三个环节。即把读读拼拼和说说合二为一,自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读读画画和议议和二为一,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就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深。

  四是设计的内容想要全面却不能全面。设计内容的时候把生字、形近字、词语、结构、段落的分析、写作方法等全都涉及到了,致使教学过程吃紧,横向有多点,而深度却不够。一节课的时间只有那么多,由不得你来大杂烩。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9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为什么是小学生最喜欢闻的问题,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天性——爱问为什么。可是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来,也不是容易的,不是学生都理解。而是根本提不出来,课堂上我反复让学生去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和关键词,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感悟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充分发挥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去交流,学生们畅所欲言,交流他们内心地感受,正堂课下来,学生你问我答,气氛非常活跃,教师职在关键初起到点拨引导作用,但学生却懂得了好多知识,受到了很多启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农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同时对科学的探索有了更深的向往。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0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法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上课的时候,我把自学题进行了改正:读《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试着自己提出问题。我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看看效果如何?学生的表现超乎我想象的好,他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能解决学习目标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科学家怎么从蜻蜓身上受到启发,解决飞机机翼颤动的问题的?又是怎么受鲸鱼的启发,解决轮船开不快的问题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说出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后面的问题解决了科学家是怎么从动物身上受到启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好的解决了学习目标,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如果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我们要不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多做一些尝试?其实具体操作起来时会有很多问题的,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会出现跑偏的现象等,但是这点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都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克服,而且我们往往低估了我们孩子的能力。

  失败之处:时间把握不到位,导致两节课才完成了任务。是由于目标定的不明确造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1

  今天讲了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

  其中《“打扫”森林》主要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堂课整体来说准备前感觉还算可以,但是真正讲课时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太好。有很多地方出了差错,上课后才意识到教案中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首先,板书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错误,跟预想的有点出入,大自然应该用黄色,这一点虽然没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却是细节之一,这个地方没有做好。

  其次,我写教案时考虑不够全面,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几个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解决,比如“为什么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这里的三个问题,可以通过讲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时顺便讲,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就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多去读感受深刻的句子、重点句子,去体会这个句子。这个地方安排不够合理。在以后上课时应该注意合理安排。

  第三,还是老师之前提过的让学生多读的问题,这个地方我理解错误,理解成多读课文,应该是多读重点句子。所以因为读课文比较多,时间浪费比较多,以至于重点句子读的次数比较少,这个地方安排的也不合理,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注意减少读课文的时间,增加读重点句子的时间。

  最后总结一下,我个人感觉这堂课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然后课堂上很匆忙完成每一个部分,没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新知识。在以后课前准备教案时,应该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尽量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课堂内容。而不是按着自己的思路讲完就可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后在上课前自己应该多试讲一下,自己去感受,一遍一遍的讲,这样才能够熟练,而且察觉出不合理的地方以及错误的地方,只有课前准备充足,才能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才能上好一堂课。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2

  今天,实习生xxx教了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组成的。经过几节课的锤炼,郝老师积累了课堂经验,在讲授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1、课堂的导入简洁自然。

  郝老师在教学伊始,是这样导语的: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由前面学过的课文导入到今天要学的课文,这样简洁有效的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

  2、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环节,郝老师让自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找出“林木官做了什么事情给森林带来了灾难?”的句子,并说感受和体会;最后通过图片的.展示,增长知识,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生生充分地互动起来,课堂气氛和谐。

  3、课堂评价体现有效性。

  当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老师能下位去倾听和观察,学生读完后又做了恰当的评价:“你们的课文读得很流利,可见你们的预习很认真。”这一评价就很好地促进了下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在汇报学习时,郝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回答的问题有针对的评价,让学生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

  4、课件有效引导。

  学生对于中心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理解起来很些困难。于是,郝老师就在课件中出示简易图,让学生容易看懂,老师把难题简易化了。又如《人类的老师》一课,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了让学生理解制作的原理,郝老师通过实物图片和仿生学制造的事物进行对照,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明白了制作的原理,真正明白我们可以从生物的特性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

  郝老师毕竟是第一次走上课堂讲课,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一是教态要具有亲合力,肢体语言再丰富一些。二、虽然是略读课文,还应该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读中领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3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4、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你想发明什么?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4

  《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而且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就像是一壶水正在加热过程中,水已开始微微发热,但是如果停止加温,水反而会逐渐变冷。

  于是,我又读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不过听后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孩子欣然同意,那洋溢的喜悦之情,就像春天里最美的桃花。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看,孩子听得多认真,学生们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这个做老师的,这时的.课堂在升温啊!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

  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出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还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最后我要学生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在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要学生都能背诵,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很快都背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