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3 21:37: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通过情景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习连减时,引导学生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5、遵循规律,寓教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说明我课堂教学机智和掌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习,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

  2。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2-09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5-29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2-18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范文04-07

一年级《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03-20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5篇03-16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5篇02-22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04-08

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4-15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4-15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通过情景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习连减时,引导学生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5、遵循规律,寓教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说明我课堂教学机智和掌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习,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

  2。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