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
1、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2、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3、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2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分别认识千克和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景,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调查自已喜欢的物品的重量的作业。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在静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物体有轻重之分,接下来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物体的重量,(斤、公斤、两、克、吨、千克),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关的重量单位作为副板书记录下来,再结合超市情景图,抽象出克与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重量单位,斤、公斤、两是我国人民用的重量单位,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克与千克。
2、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和糖果,直接告诉学生2分的硬币重1克,让学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轻,在告诉学生1克中的物体还有1枚发卡、一颗纽扣、一张名片进而加深学生对1克这个重量单位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让学生在认识1克的基础上,对稍重物体的感知和估计,在初步估计的基础上自然过度到“谁估计的最准确?”引出用天平来称一称,在称完糖果的重量后让学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带的物体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让学生对常见的物体象铅笔、鸡蛋、苹果等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在完成这些活动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一袋盐有多重吗?”“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学生说用计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老师说“除了计算,你还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两袋盐的重量吗?”学生说用天平称,这时老师介绍这个天平里最大的砝码是500克,它只能称较轻的物体,在此产生矛盾,引出盘秤。通过在盘秤上称,使学生发现:通过计算两袋盐的重量1000克与称出来的1千克是相等的。紧接着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体,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组合作,几人在一起轮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后老师出示大包菜,还是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千克的基础上,我有让学生学生汇报了自己的体重,有的学生是用斤的描述的,为了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和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选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轻的学生到体重秤上称一称,使所有同学通过对比,对自己的体重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学生的体重应该在20——42千克之间。
3、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后,我设计一些连一连、填一填质量单位、认一认称上的读数、判断和是真是假的练习,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介绍了关于公斤、斤与千克之间的换算,世界上最小的鸟和最大的鸟的重量,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整节课学生的兴趣较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增强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中虽然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放手不够,象称物体的重量可以让学生上台称,学生自己读数等,在用天平称物体时用时过长,导致拖堂,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场,没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质疑问难。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4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与千克的印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让学生分组称一称.再交流说一说.让学生自己验证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中,学生由于没有基础,在课前,就让父母陪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有关“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知道了比较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这节课的内容,我精心地进行了设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先通过出示一个大雪梨和一个小雪梨来比较,又用大雪梨和一包薯片比较,引出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再让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品,例如:2分的硬币、水果、铅球、圆片、两袋盐等,接着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但学生有时没有等老师讲完活动规则时就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6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6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学生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最后回归生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建议:
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知识也会学得扎实,用得熟练,提高生活能力。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7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时,让学生观察台秤的单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8
在学校“求实杯”的比赛中,我执教了一节《克与千克》,听了
领导评课后,感觉到自己很茫然,对新教材的编排有些困惑,通过这一节课与参与新课程的教师共勉,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深深地感觉到教师不是铁路警察,不是只管这个阶段的知识教学,在质量的概念上,充分地反映了教师应该有更广博的知识结构,也许我们不需要全部都讲给学生听,但是我们只有掌握了充分深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同时,我也感到,如果在课前能多查阅一些资料,自己就能避免一些教学错误的出现。
2、自己正在实践的是课改教材,这节课的备课过程让我感到教材给与我们教师实践的空间很广泛,然而我却感觉到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教研员老师特别强调,现在备课如何才是一节好课,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看对学生是否产生了实效。我觉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得特别清楚,能不被学生的某些假象所迷惑。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只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备出来的才是一节好课。教师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想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还是挺不容易的。
3、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给予学生有关“克和千克”的准确认识,可是在授课是我没有通过实际的工具测量给学生这个准确地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地方。今后再授课时,教师要准备一架天平、一台秤,通过教师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克和千克”。学生手里至少有一个弹簧秤,在测量一千克时,让学生通过测量“米、水、沙子”等密度不同的物体,让学生感觉到“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没有关系。然后可以再让学生顾及“一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时”准备大小不同的苹果,让学生对于“克与千克”和“物体的质量”有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4、对于这类需要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课程内容,教师平时一定要对学生操作学具时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否则,学生在不该操作的时候玩学具,不仅学具不能帮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5、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不能过于随便,尤其是在概念的建立和几何课程时,教师在备课时,我认为像自己这样的年轻教师一定要仔细考虑自己的每句话,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概念和清楚的表达。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0
二年级学生由于积累的生活经验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认识《克与千克》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从以下组织教学活动:
1、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新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质量单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并不会认真地进行观察、比较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种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激活,变成我们的教学资源。比如,让学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还让学生实地去菜市场买500g菜,去水果市场买500g水果等,并逐步会计算价钱。这样将数学学习融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时,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实践中”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能够较为灵活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 通过有效的体验活动,建立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先让学生准备的1千克的盐(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针、2分硬币等均可)。由于准备的'实物比较多样,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直观感受,积累了比较充分的生活经验。由于学生将亲手感受过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质量留给他们的直观印象作为一个标准,因此,学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么质量单位的问题上判断比较准确。
3、 教师应在在《克与千克》的学习中让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在教学填写单位名称的练习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的问题时,教师注意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合适”。因为1包瓜子的质量其实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单位来表示的,但是因为1包瓜子的质量比较轻,所以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是更加合适的。
整体来说,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购买已知500g物品的单价数学问题仍然是有困难的。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1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展现本课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我拿着天平和盘秤走进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秤拉近质量的学习与孩子们的距离。并借此机会简单给孩子们讲解了盘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追问孩子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秤?
二、突出体验学习的意义
“克与千克”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普通的理论课堂,要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才有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我首先让孩子们用学具掂量了学具中“1克”的学具,体验1克之轻,再用盘秤称量了数学的重量,发现6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有1千克,让孩子们分组体验了1千克的有多重,让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利用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安排了“拍卖会”的活动环节,当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让孩子们以手称量猜测水果的重量,并将孩子们的回答板书在黑板边缘,再称量水果,将水果送给猜测质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们十分活跃,课后我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孩子虽然课上不知道水果的质量,但是通过活动,了解了哪种水果大约有多少克。活动环节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为孩子们以后做估质量类的题目打下基础。
但是对于这类要求实践的课程来说,孩子们的充分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工具的局限性、材料的局限性,有的孩子们还是不能亲身参与到体验中来,于是我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用家里的称量工具称一称家里物品的质量,增加生活体验。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2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3
“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图钉、大米、黄豆、橡皮、食盐、牛奶、苹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9种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种以上。通过一次性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再逐一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后再计算比较,找到误差等活动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1角的硬币、5角的硬币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4
教学“克与千克”这个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通过出示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的比较,又用大苹果和一包薯片比较,引出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硬币和自己准备好1千克的物品,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还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所带物品的重量。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2、乐中学,学中思。
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些物品,例如:花生米、圆片、盐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可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5
《克与千克》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记录5个物体和它的质量。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
本节课的一开始,学生先汇报自己搜集的知识,列举物品的重量,同时说说自己“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个2分或1角的硬币,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出示学生调查收集的用克作单位的物品,体会100克、500克的重量,再用手掂一掂数学课本,估计一下它的重量,出示大约是170克。
学生每人带了一包500克的食盐,我问: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们马上将两包盐放在了一起,掂一掂,体会1000克有多重,接着我板书1000克=1千克。问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课前学生已经记录下自己的体重,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30千克左右的重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在练习中巩固升华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包括填合适的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判断对错以及读小明给姥姥的一封信找错误等等,学生兴趣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3-08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06-17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3-28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03-29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03-24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06-27
《克与千克》数学教学反思05-15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04-16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3-07
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7-23